天氣越來越熱,晚上睡覺前衝個涼水澡舒舒服服的睡覺多安逸。可是,很多人會不擦試身體不吹乾頭髮,倒頭就睡。
也因此,溼邪很容易侵襲人體,進入到體內,損害人體健康。我們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黏膩聚集在我們身體裡,導致經脈、氣血阻滯,讓我們疲乏沒有精神、頭昏腦脹、冒痘出油、大便粘馬桶、口苦口臭、睡覺流口水。如果一直待在空調房、吃冷飲等等,這些都會讓溼氣更加重!
夏天也是一年之中溼氣最重的季節,當然也是祛溼最好的季節,健脾祛溼得當,會讓我們健康舒適的躲過暑溼的困擾,下面我們系統來學習!
首先,我們看看溼氣是什麼?
溼氣的產生源於水,以及人體代謝水分。溼氣有分為"內溼、外溼"兩種。
內溼
體內水分代謝出現障礙,在體內堆積,誘發溼邪產生。
內溼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如:熬夜久坐,缺乏運動,長期大量飲酒,飲食無節制等等。
此外還有一些口味偏重的人,喜歡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從而導致腸胃不適,致使脾胃虛弱,溼氣內生。
外溼
多是受到季節、地域的環境影響,雨季時節較長,空氣溼度較大,溼邪容易入侵。
長時間待在空調屋內,洗頭後沒有擦乾,穿溼衣服等等。
中醫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溼氣歸根結底都與脾虛有關係,溼氣是標,脾虛是本。
溼氣重的表現,並不陌生
1、愛出油:溼氣入侵人體後,會打開毛鱗片,從而導致皮膚的膠原蛋白以及水分流失,皮脂過度分泌,從而會導致鼻子、臉部出油。
2、 舌苔厚:晨起後,舌苔出現厚膩,且舌頭的顏色發黃,舌尖部位出現 齒痕。
3、關節酸痛:溼氣侵襲關節後,會導致關節四肢酸軟,伸縮不利索,變天后出現疼痛的感覺,甚至是水腫的現象。
4、無精打採:溼氣入侵人體後,會損害陽氣,從而會產生疲倦感 ,出現晨起無力,頭暈眼黑的現象。
5、大便不成形:如廁時大便的形狀出現軟爛、黏膩的狀態,主要表現是粘黏在馬桶上衝不下去,有排不盡的感覺。
6、消化不良:溼氣會影響到脾胃功能,而脾臟是運行水分的器官,一旦出現損害,就會導致溼氣排洩不出去,加重溼氣。從而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胸悶、噁心等。
7、皮膚瘙癢:溼氣容易使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瘙癢,常有溼疹的表現。
體內溼氣較重,日常做3件事,排出體內溼毒
1、泡泡腳
如果體內溼氣狀況比較輕,或想要預防溼氣入侵的人,不妨採用泡腳的方法祛溼,每晚睡前,用曬乾的艾葉加入泡腳水中,泡腳約十五分鐘左右,注意水溫不要超過四十度。
2、運動出汗
運動可以提高自身身體的抵抗能力,同時,還能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出汗的時候,能夠把體內的溼邪排除,體內溼氣就會減少。
3、 按摩穴位
承山穴是祛溼大穴,每天早上起床後,可以將兩腿伸到床外,讓承山穴正好擱在床沿上,兩腿左右擺動,以按摩承山穴。
溼氣傷身,分5步,最好阻擋在前3步
第1步:
溼入肌膚:皮膚油膩,愛出溼疹、冒痘、黑斑。
第2步:
溼入肌肉:身體虛胖,肚子大,肌肉酸軟、沉重、乏力。
第3步:
溼入骨骼:關節重著粘滯,屈伸不利,疼痛。
第4步:
溼入臟腑:脾胃虛弱,大便溏稀,身體虛弱,氣血不足。
第5步:
溼入全身:溼邪深入全身血肉筋膜,與痰氣互結,易生腫瘤,結節;
【一脾當關,萬溼難攻!】
溼氣纏綿不斷,儘量祛除,祛溼要趁早,侵入人體越久越難除!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液,脾虛,運化不好,水溼就會停滯,聚集在體內,氣血堵了,痰溼出來了,俗話說,「溼氣是萬病之源」,要想健康,第一步就是祛溼和健脾。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健脾祛溼,除了生活中多做上面的3件事外,這裡推薦健脾祛溼經典方【姜苓茶】:
組成山藥,生薏苡仁,茯苓,赤小豆,乾薑,桔梗,大棗,白扁豆,羅漢果,炮製後打粉,代茶飲,
其中:
1、乾薑溫中,溫暖脾陽,固護脾胃,防止諸藥寒涼損傷脾胃。
2、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溼要藥。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溼氣,有標本兼顧之效。
3、桔梗可以使清陽上升,可以提高療效,幫助健脾祛溼。
4、赤小豆其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腸道蠕動,起到潤腸通便作用,此外有消腫的功效,因而常吃可以起到祛溼氣,瘦身的效果。
5、大棗健脾和中,調和諸藥,使脾氣健運,溼邪得去。
6、山藥建脾氣,補中益氣,除寒熱邪氣;
7、生薏苡仁消水腫,祛風溼,清熱利溼;羅漢果清熱涼血,生津止渴,潤肺化痰。
這些食材之間相互配合,各有主次,實現了健脾與滲溼並用、以補而祛溼,非常適合脾虛溼氣重的朋友。堅持1-2個月,脾胃強壯,身體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