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字能有這種意境?西泠印社鎮館之寶:八大山人山水冊

2020-12-17 安靜雪書法

八大山人名字叫朱耷(da),他的骨子裡流的是明朝皇族血脈,他畫的鳥的眼神很有特色,給人一種怪誕的感覺(見第三張圖)

學習書法的初期,我接觸到的是歐陽詢,大歐的字以瘦硬著名,字形較長,字的轉折處如斬釘截鐵,比較乾脆。 那時偶然接觸到了八大山人的字,其實沒有什麼感覺,反而有一些厭惡感,因為他過於圓轉。

隨著看到的古帖越來越多,見識越來越廣,心胸越來越開闊,再看八大山人的字時,看法有了不小的改變,越看越愛,我想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吧!

1.字本身是很好的,圓轉居多,篆籀氣十足,這是書家的個人偏好。

2.行書字與字之間沒有牽絲引帶,給人一種乾淨利索的感覺,加上所用紙張明淨(我對紙不太了解),兩者結合看起來很舒服。

3.章法極好,作者深諳「設計」之道,行距較大,造成的結果就是字間的留白較多,給人疏朗放鬆的感覺。

如果將八大山人的字與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比較的話,前者給人的感覺就是放鬆、隨意,後者難免刻意(並非不好,只是感覺不同罷了)

如果將八大山人與我最愛的董其昌對比的話,董的字更柔一些,字間引帶更多,董給人的字是「仙氣十足」,八大山人下筆的力道更重些,又多了些刻意。 總之,經常看看八大山人的字,還是很不錯的。如果能經常將古人的字對比起來研究、臨摹,相信將會很有好處。

相關焦點

  • 《西泠印社》:印石篆刻裡的中華文化
    而《兄弟》《刀法》繼續從「人」出發,描摹西泠印社過去與未來的故事。 孤山不孤,體會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價值 紀錄片對人物的描摹是具體而詳實的,以人物命運為軸,再現文人志士的行動場域。如《兄弟》一集以人物的命運為起點,展開西泠印社這幅時代畫卷,刻畫西泠印社代際之間的兄弟情誼。
  • 朱元璋的血脈後人,翻白眼的藝術創作者:八大山人——朱耷
    2010年的杭州西泠印社秋拍,八大山人1705年作《竹石鴛鴦》立軸3500萬元起拍,終以1.18億元成交。同年12月,北京文物公司五十周年夜場拍賣,八大山人的《孤禽圖》以6272萬元成交,號稱史上最貴的小鳥。
  • 最貴的八大山人名畫《竹石鴛鴦圖》(1.18億元)
    西泠印社2010年秋季拍賣會拍,1.18億成交。清康熙四十年(1701)前後,在江西南昌北蘭寺附近的一所叫「寤歌草堂」的房子裡,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懷著悲憤的心情在紙上寫下了一首詩:「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這位老者就是明朝沒落王孫——八大山人。
  • 中國畫一代宗師 清四僧 八大山人最貴畫1.18億《竹石鴛鴦圖》賞析
    中國古代畫家裡的一代宗師人物八大山人,目前最貴的一個拍賣紀錄是《竹石鴛鴦圖》,此畫在十年前,即2010年12月13日西泠印社秋季拍賣會上,經過多輪的激烈競爭,最終加佣金以1.187億元的價格成交。是十年來八大山人畫作一直保持的最高紀錄。
  • 八大山人是哪八個人?
    上次偶然間聽到我一朋友問說:「誒誰誰誰你知道八大山人有哪八個嗎?我怎麼好像就知道一個叫朱耷。」,聽到這我真是有點忍俊不禁,不知道您身邊有沒有這樣可愛的小奇葩。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此外,明清流派印章包括有明代的文彭、何震、蘇宣及清初的程邃、林皋等,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鄧石如的皖派以及吳讓之、徐三庚等,以及之後的趙之謙、胡匊鄰、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等名家印章有一百多方;印石也有一百多件,其中不乏86斤重的頂級雞血石、800多克的大田黃等極為少見的印石。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這是網傳關於國寶啟功有名的「段子」,不過這個「冷」似乎如今變成約定俗成的字眼,不論西泠中人還是外人隨口「西冷」好像也沒人刻意糾錯,仿佛顯得聽起來更自然,外人說「西泠」反而覺著不自然,如若「粳米」,我們老說「哏米」更習慣。我雖不是西泠中人,因緣在西泠印社國際藝術節首屆楹聯書法展入選,對於西泠印社還是有情緣的。
  • ...名家風範,紀錄片《西泠印社》從篆刻出發展現一代人的不朽風採
    除了直接為觀眾展示歷史視頻資料外,節目組還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將有關西泠印社的老照片同百年後的西泠印社遺址一一重疊交錯,在時空的對比中,歷史的厚重感不言而喻,而多角度對於西泠印社環境的展示也令觀眾對孤山這座篆刻界的珠穆朗瑪峰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 從僧人到畫家,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竟然是一個人?
    之前聽說八大山人,我一直天真的以為是八位與山有關的古代書畫家。就跟四大才子,唐宋八大家一樣,以幾大命名就是有幾個人……事實證明我還是太天真~今天清清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八大山人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擅長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八大山人的字畫極具個人風格特色,在他的畫作中,他所畫的魚、鳥經常會出現以翻白眼視人的情況,而畫面內容又極為簡略孤獨卻又不失厚重感。
  • 百年西泠印社十二生肖銅印章,守護生肖,以印結緣
    12生肖,12款,款款讓人心動。 同時增加做舊處理,營造出歷史感的同時,更能穩定抗氧,可保存數年不變。 註:默認規格為繁體方篆,白文 隨贈4g「西泠小青花」印泥,這種硃砂印泥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質地細膩,色彩鮮明
  • 「八大山人」稱號如何而來?其畫有何特點
    很多人聽過「八大山人」這個稱號,未曾考究的人會以為這是古代八位先賢的雅稱,就像「竹林七賢」之類的稱號。那麼,究竟歷史上的「八大山人」都是誰呢?其實,「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而是一個,叫朱耷。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 走進西泠:天津印社社員吳明重篆刻作品欣賞
    吳明重簡介吳明重(鍾),字泓谷、別署懷古軒、懷古精舍、崇德堂。祖籍湖南,畢業於西安美院國畫系。師從陳光健、劉文西先生學習人物畫,擅長工筆仕女。後授業於傅嘉儀、趙熊先生。作品曾獲、入《建國五十周年中青年美展優秀獎》《慶澳門回歸書畫攝影大展優秀獎》《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展》《第二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展》《西泠印社創意大賽中國印文化創意篆刻大賽佳作獎》《西泠印社第六/七屆篆刻展》《陝西省第三/四/五屆篆刻展》《「秦風書韻」陝西省首屆書法篆刻展》《山西省第三屆自作詩文書法篆刻展二等獎》《百年西泠「中國印」「和家園」總選拔賽》《首屆白居易書法篆刻展》。
  • 百年西泠印社,限量版茶禮套裝!每一口都是喝的到的文化!
    可思考人生,可觀花賞月,亦可細啜慢飲,這種美的享受,不似琴棋書畫一般還需技藝的長久磨鍊,而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精緻生活。【張宗祥款】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書法家、版本學家。折腰杯型,有不為五鬥米折腰之意,杯型高度、大小適中,利於聚香。杯外用張宗祥私印『張宗祥印章』,內書『泓』字,喻人生廣博,心清為上。
  • 「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與人生哲學
    八大山人是誰呢?石濤比起八大山人,更喜歡發表自己的藝術思想,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被後世奉為畫學寶典,可見石濤十分擅長理論構建,而八大山人則很少像石濤這樣直接討論自己的藝術觀點,但是他對藝術的思考同樣深刻。因此他在評論石濤時,才會說石濤的畫作善於創造、十分自我。「禪有南北宗,畫者東西影」這十個字十分工整、用詞十分巧妙。
  • 美術研究|孤傲焦慮——淺析遺民心態對八大山人山水畫風格的影響
    因為誰都無法否認有這種因果關係存在的可能,「哲學上流行的思潮當然能影響繪畫,可能通過畫家的思想直接體現出來,或者間接地通過畫論對畫家發生作用。同樣,各種歷史事件也會影響繪畫,它們或者改變畫家的生活,或者對畫家的創作環境有所制約。
  • 八大山人的魚鳥畫為什麼常常都是「白眼向人」呢?
    活躍在清初畫壇的八大山人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藝術大師,無論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他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是他的那些「白眼向人」的魚鳥畫更以一種奇特的風格堪稱一絕。八大山人魚鳥畫的這種獨特的造型特點是他的個性意識最為生動而強烈的表現。
  • 範曾:再活三十年超越八大山人!李敖:記帳先生的標準,炫耀什麼
    範曾大師,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在他身上可謂毀譽參半。一方面,他身上有太多的光環,書畫界、書法界、文學界、中國學術界,都留下了傲人的成績,有很多頭銜,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著名評論家對他人品不佳、功力不濟的評價。
  • 藝鑑|湖山一片等你回:紀錄片《西泠印社》走近君子和大師的故事
    近日在浙江衛視播出的紀錄片《西泠印社》從西泠印社這一文化場域入手,以影像手段生動再現一代代文人志士共擔的精神價值及文化使命,回望「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講述金石背後的雋永故事,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 翻白眼的鳥,會瞪人的魚,怪異的山水畫家「八大山人」是幾個人?
    文章素材部分來源於浦君名人字畫藝術館「魚香肉絲」裡沒有魚,「老婆餅」裡也沒有老婆,不過,這「竹林七賢」有七個人,「揚州八怪」也有八個人,那「八大山人」是不是也有八個人?八大山人,姓朱名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身為王孫貴族,卻才華橫溢,早年參加功名考試就在同輩當中脫穎而出,連當地年高德碩者均對他稱讚有加。明亡後削髮為僧,隱居避禍。
  •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
    清順治五年(1648年),他出家為僧,法名傳棨(音同「起」),字刃庵;康熙五年(1666年)取號雪個,後來又有了個山、驢、屋驢、人屋等別號;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58歲,又給自己取了個奇特的別號——八大山人,從此,以前的別號都棄之不用。他在自己的畫上落「八大山人」的款時,總是豎筆連寫,看起來有時像「哭之」,有時像「笑之」,據說代表著他作畫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