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綽大師用以上四個尺度給我們一衡量,我們就發現:我原來是「起惡造罪如暴風駃雨」這樣的根機。這樣的根機怎麼辦?豈不是要墮落嗎?所以接下來說: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是以」就是所以,所以諸佛大慈大悲,勸我們要回歸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從前面而來的。大乘我們沒有措心,佛不能勸我們修大乘。那麼小乘呢?不管出家在家,都得不到四種果位,所以也不能勸我們修小乘。那麼人天呢?人天只是暫時不墮落,而且得到的人也很少,所以也不勸我們修人天。
那怎麼辦?只勸一條道路。如果再不勸,我們起惡造罪,就只有墮落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忍我們墮落,所以只勸我們一條:「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可見,分析聖道門和淨土門,是要顯示佛的慈悲,勸我們歸心淨土。
這個要捨得。我們修法要有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往生的,我們就要抓住;對我們往生利益不大,甚至障礙的,我們就要把它放在一邊。「諸佛大慈,勸歸淨土」,歷代祖師亦如是。下邊說明怎麼勸: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這段話使用的是一種激勵、反顯的方法。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前面說「縱令一生造惡」,這裡說「縱使一形造惡」,即使你一輩子都是造作惡業的,即使是這樣的人。只要能夠「系意專精」,「系」是繫念,我們的思想、意念像繩子一樣,系在阿彌陀佛這一佛、念佛往生這一法上,專精不雜。
「常能念佛」:經常念阿彌陀佛,有事無事,這句佛號常掛口邊。所謂:「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句名號,忙了,當然我就暫時擱下來;稍微閒一點,「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得一刻工夫就念一刻佛。
有人說他沒有時間念佛,但是電視他要看一看,報紙也要看一看,朋友請客吃飯總要吃一吃。這麼多事都有時間,何故念佛沒有時間?不是沒時間念佛,時間有的是,只怕沒有心啊!你沒有心,什麼時間都沒有;你有心,什麼時間都有,你把看電視時間的一半拿來念佛也好。
念佛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正業。系意專精,常能念佛,隨忙隨閒,一句佛號。一般人有個誤解,總覺得要用一大塊兒完整的時間念佛,如果有一個小時就好了。可是,又沒有一個小時。那怎麼辦呢?就根據我們時間的忙閒,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竹子很密,一根接一根,但是不可能擋住流水;山雖然高,但是白雲照樣飛渡。事情再多,像竹子那麼密,事情一件接一件,但是這中間還是有縫的,你肯定還有時間來念佛,哪能沒有時間念呢?
「竹密不妨流水過,事多豈礙念佛名?」事情多,照樣能念佛。時間就像沙子,會從我們的手指縫裡不知不覺地漏掉,那我們就把這些零碎時間都用起來。
比如說早晨一起來,一睜眼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洗臉,也念;刷牙,也念。要是覺得出聲不方便,就默念;飯前飯後也可以念;走路、搭車也不要東看西看,坐在公交車上,眼睛閉著,念自己的佛號;出門辦事、出差,在火車上、飛機上、輪船上,都可以念佛;上衛生間,也可以念佛。
如果用心很細,你就會發現,每天有很多時間念。再忙的人,一天念個幾千聲也沒問題。
像孝子思念父母,一定要花一段時間、找一個房間,坐在那裡打坐慢慢思念嗎?不會呀!比如說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快到春節了,都想回家,他們會不會向老闆請個假,「今天我要想家了,放我一個小時假,我坐在那裡慢慢想」——他不會,他上班也是想,下班了還是想,並不耽誤工作。
我們也一樣。我們念佛,總是想到要回歸西方淨土,隨忙隨閒多念佛,這是不妨礙的。有這份心,再忙也有時間念佛,自然而然佛號就能提得起來。就怕你沒這份心,那樣,再閒也沒有時間念佛。所以,念佛時間有的是。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果然能如此,常能念佛,種種障礙自自然然就消除掉了,這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定得往生」:果能專心念佛,決定往生淨土,沒有任何障礙。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道綽大師懇切地勸導我們:眾生啊,為什麼不好好想一想,不念佛求生西方呢!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