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密不妨流水過 事多豈礙念佛名

2021-03-02 淨土宗大愛之聲

道綽大師用以上四個尺度給我們一衡量,我們就發現:我原來是「起惡造罪如暴風駃雨」這樣的根機。這樣的根機怎麼辦?豈不是要墮落嗎?所以接下來說: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是以」就是所以,所以諸佛大慈大悲,勸我們要回歸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從前面而來的。大乘我們沒有措心,佛不能勸我們修大乘。那麼小乘呢?不管出家在家,都得不到四種果位,所以也不能勸我們修小乘。那麼人天呢?人天只是暫時不墮落,而且得到的人也很少,所以也不勸我們修人天。

 

那怎麼辦?只勸一條道路。如果再不勸,我們起惡造罪,就只有墮落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忍我們墮落,所以只勸我們一條:「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可見,分析聖道門和淨土門,是要顯示佛的慈悲,勸我們歸心淨土。

 

這個要捨得。我們修法要有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往生的,我們就要抓住;對我們往生利益不大,甚至障礙的,我們就要把它放在一邊。「諸佛大慈,勸歸淨土」,歷代祖師亦如是。下邊說明怎麼勸: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這段話使用的是一種激勵、反顯的方法。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前面說「縱令一生造惡」,這裡說「縱使一形造惡」,即使你一輩子都是造作惡業的,即使是這樣的人。只要能夠「系意專精」,「系」是繫念,我們的思想、意念像繩子一樣,系在阿彌陀佛這一佛、念佛往生這一法上,專精不雜。

 

「常能念佛」:經常念阿彌陀佛,有事無事,這句佛號常掛口邊。所謂:「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句名號,忙了,當然我就暫時擱下來;稍微閒一點,「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得一刻工夫就念一刻佛。

 

有人說他沒有時間念佛,但是電視他要看一看,報紙也要看一看,朋友請客吃飯總要吃一吃。這麼多事都有時間,何故念佛沒有時間?不是沒時間念佛,時間有的是,只怕沒有心啊!你沒有心,什麼時間都沒有;你有心,什麼時間都有,你把看電視時間的一半拿來念佛也好。

 

念佛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正業。系意專精,常能念佛,隨忙隨閒,一句佛號。一般人有個誤解,總覺得要用一大塊兒完整的時間念佛,如果有一個小時就好了。可是,又沒有一個小時。那怎麼辦呢?就根據我們時間的忙閒,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竹子很密,一根接一根,但是不可能擋住流水;山雖然高,但是白雲照樣飛渡。事情再多,像竹子那麼密,事情一件接一件,但是這中間還是有縫的,你肯定還有時間來念佛,哪能沒有時間念呢?

 

「竹密不妨流水過,事多豈礙念佛名?」事情多,照樣能念佛。時間就像沙子,會從我們的手指縫裡不知不覺地漏掉,那我們就把這些零碎時間都用起來。

 

比如說早晨一起來,一睜眼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洗臉,也念;刷牙,也念。要是覺得出聲不方便,就默念;飯前飯後也可以念;走路、搭車也不要東看西看,坐在公交車上,眼睛閉著,念自己的佛號;出門辦事、出差,在火車上、飛機上、輪船上,都可以念佛;上衛生間,也可以念佛。

 

如果用心很細,你就會發現,每天有很多時間念。再忙的人,一天念個幾千聲也沒問題。

 

像孝子思念父母,一定要花一段時間、找一個房間,坐在那裡打坐慢慢思念嗎?不會呀!比如說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快到春節了,都想回家,他們會不會向老闆請個假,「今天我要想家了,放我一個小時假,我坐在那裡慢慢想」——他不會,他上班也是想,下班了還是想,並不耽誤工作。

 

我們也一樣。我們念佛,總是想到要回歸西方淨土,隨忙隨閒多念佛,這是不妨礙的。有這份心,再忙也有時間念佛,自然而然佛號就能提得起來。就怕你沒這份心,那樣,再閒也沒有時間念佛。所以,念佛時間有的是。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果然能如此,常能念佛,種種障礙自自然然就消除掉了,這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定得往生」:果能專心念佛,決定往生淨土,沒有任何障礙。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道綽大師懇切地勸導我們:眾生啊,為什麼不好好想一想,不念佛求生西方呢!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

 

相關焦點

  • 順心的事生歡喜心,不順心的事起煩惱,你雖念佛,不得念佛的受用
    1.淨空法師:順心的事生歡喜心,不順心的事起煩惱,你雖念佛,不得念佛的受用【甄解雲,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這個解釋也是簡單明了。『普等三昧』是如來果地上的三昧。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今天一掙眼又多了一天念阿彌陀佛的時間,我就把今天的阿彌陀佛念好。這就是我的任務,我今天要做的事就是這個。積福積德不積財,積財是個大禍害。劉素雲老師之《三不裝》 :我心裡不裝人 ,裝人憎愛多; 我心裡不裝事 ,裝事是非多; 我心裡不裝物 ,裝物貪戀多。
  • 清淨心念佛與煩惱心念佛,哪個功德大消業多
    問:清淨心念佛與煩惱心念佛,哪個功德大?答:功德平等。因為我們念佛是靠佛的功德,是乘佛的願力。清淨心也好,煩惱心也好,都是眾生這邊的事,它跟名號功德大小沒有關係。名號的功德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不因為你煩惱心就把名號功德縮減了,垢染了;也不因為你清淨心就把名號功德增加了,清淨了。
  • 念「南無阿彌陀佛」時,一件事不明白,念佛也無用!
    末法時期,念佛法門最方便,無論你有沒有慧根,無論多大年齡,都可以通過念佛,得到往生。如果你想通過念佛,獲得往生,一定要知道一件事,如果這件事不知道,再念佛也無用,雖然念佛的方法簡單,但真正能通過念佛得到往生的人,少之又少。
  • 小佛寶寶念佛感應
    原來睡前翻來復去,不好好睡覺;念佛以後,每當她折騰,不好好睡覺時,我就默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然後默默祈禱:阿彌陀佛保佑小孫女快快入睡,她馬上就會打哈欠,然後進入夢鄉,睡得特別安穩。二、念佛開智慧小佛寶寶在念佛聲中漸漸長大,兩歲時皈依佛門,師父賜她法名「佛睿」。記得兩歲時,她開始認字了。
  • 你會念佛嗎?聽聽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
    怨親債主,這些都會來討,我們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關一關地打破。」「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 什麼是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楞嚴經指掌疏》說:心存佛國,即是念佛;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事善知識,即是念僧。不以自修為累;不以度生為擾,無所畏懼。因此說,眾生修行,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心存佛國、心持咒印、事善知識,即是念佛、念法、念僧,當下即為其土眾生,這個「土」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 居士疑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
    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答:除非寺廟也是專修念佛道場,否則在家裡念佛好。問:用108顆念珠念佛一遍後,可以越過母珠繼續念嗎?答:可以的,佛經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只不過約定俗成到母珠返回。如果你介意,返回念就是了。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只要你念聲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就給錢你,這種事聽起來太荒誕不經了,也不符合宗教精神,但是在淨土宗的歷史上,這種事卻是真實發生的。少康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他七歲就出家了。像承遠大師一樣,他開始也是廣學各宗。
  • 彌陀贊——念佛法門
    大師念佛時,常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唐高宗以大師在念佛時口出光明為因,賜額給大師所居寺院為「光明寺」,所以後世稱善導大師為「光明和尚」。他念佛主張修「十六妙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 車身故障念佛有效
    大約八年前,有一天,我到師姊家裡玩時,看到一位青年女子手抱一個娃娃,要求師姊為她念大悲咒,念畢她還勸那婦人說:你抱娃娃餵乳的時候,也要常念『阿彌陀佛』,你孩子就好帶養;其實何時何地都可以念,掃地、洗衣,乃至走路的時候,一步一聲,都可以念阿彌陀佛,這樣你家中就平安無事。師姊又問她:『你先生做什麼職業?』那女子答是『貨運司機』。
  • 大安法師開示念佛方法
    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忙碌事務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昆法師亦虔持此法。
  • 淨宗法師:念佛好時光,勸君莫辜負!
    10不知其義、不知其文也無妨,唯依稱名,必得往生。不懂得念佛的義理,也不了解這方面的經文,這些都不妨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不是依義,也不是依文,「唯依稱名」,能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必得往生。有人理解得多,智慧開發得高,經文懂得多,覺得可以驕慢於人,這顯然是一種差別境界,絕對不是彌陀的慈悲,也絕對不是極樂世界涅槃界的平等真如。念佛法門是平等一相,不管有多大的學問、智慧,到了這裡來,通通和那些沒有文化的人平等。因為你說的那些都是凡夫的妄想分別,起不了作用。
  • 大安法師:十種念佛方法
    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崑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處。
  • 非常有效的念佛方法!
    念佛方法是指: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
  • 佛教:為什麼念佛就是好人善人?念佛真的能放下執念嗎?
    人生雖然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是想到要往生,這十有八九都可以變得如意了。窮就過窮的日子;富就過富的日子;身體好過身體好的日子;身體不好也可以過日子。法然上人講「得病患偏樂」,只要有正面的思維,把自己定位為「我是一個極樂世界的人」,那世間的日子就很好過。
  • 勸親人念佛,這些技巧需要掌握!
    from居之安阿彌陀佛與我同行當我們得到了念佛往生的大利益,看著身邊的親戚朋友,依舊在五欲中沉淪,不知信佛念佛,是否有過宣揚念佛好處的熱情?我們總是很認真地勸他們念佛,講了種種念佛的殊勝利益,講念佛成佛的終極目標,我們滿懷希望,信心滿滿,結果身邊最親最愛的人,總是不願念佛,甚至反對我們念佛。善導大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釋迦牟尼佛也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