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居之安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當我們得到了念佛往生的大利益,看著身邊的親戚朋友,依舊在五欲中沉淪,不知信佛念佛,是否有過宣揚念佛好處的熱情?
我們總是很認真地勸他們念佛,講了種種念佛的殊勝利益,講念佛成佛的終極目標,我們滿懷希望,信心滿滿,結果身邊最親最愛的人,總是不願念佛,甚至反對我們念佛。
善導大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釋迦牟尼佛也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阿彌陀經》說: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很難說的,必須要說出來;很難信的,偏偏要讓人信,所以要有善巧,要有智慧,還要有大悲心。
佛是如何善巧宣說淨土法門的呢?
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說: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這句話關鍵詞是「往生」,善導大師態度慎重,勸大家往生,勸告對象是一切往生知識。
01
往生二字,兩層含義
namoamituofo
「往生」這兩個字,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層,往生是我們的目標。凡是心裡有往生目標的,就是善導大師要敬告的對象。
第二層,往生是已經「平生業成」的人。我們以往生極樂世界為目標,一定會去尋找安然往生的方法,就會知道,往生的方法就是念佛,根本原理就在本願力。
相信念佛必定往生之後,現在就可以安心下來,被阿彌陀佛本願攝取的人,今生必定往生。善導大師把往生極樂世界的果,提早拿來說現在還在因地的人。
所以,這裡講的「往生」,也就是「平生業成」。
02
願往生者,為善知識
「知識」指善知識,所謂「善知識」,就是大家共同念佛,共同發願往生淨土,就像同學一樣,互相輔助。
善導大師把我們稱為他的「善知識」,我們能作為善導大師的善知識嗎?
我們生活在末法年代,比善導大師晚一千多年,煩惱深重,幾乎要變成一個乞丐了,只因我們念佛願往生,善導大師對一切要往生的人,平等看待,說我們就是他的善知識。
03
世尊恩德,潤物無聲
善導大師說「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恩德,是養育之恩,父母養育了一個小孩,恩德很深。釋迦佛不惜一切,來到娑婆世界,教我們淨土法門,養育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法身慧命。
父母親的恩德,僅僅只是在一個小家庭而已;釋迦牟尼佛的恩德,遍及一切,世界所有的人,都被佛的恩德所籠罩。有一句話說:「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佛在我們不知不求的時候,就默默給我們滋潤、養育。這種恩德很細微,「潤物細無聲」,就像春天的毛毛雨,沒什麼聲音,睡覺起來的時候,整個大地已經變成了綠色。
04
種種方便,發起信心
「種種方便,發起無上信心」,無上信心就是念佛往生的信心,要把我們無上信心發起,這是很難的。
佛為了發起我們的信心,從很遠的時候,就開始了。
有兩種發起:一種是「遠發起」,一種是「近發起」。
第一,遠發起。
很遙遠的時候,表面看起來跟念佛沒有關係,其實佛就在為說淨土考慮了。佛成佛之後,坐在樹下,就開始思惟如何度化眾生,發現眾生太糟糕了,馬上想要離開世界,大梵天王下來請法,請了三次,佛才下定決心弘法。
可是怎麼弘法呢?就有很多講究、很多簡擇。
有的人不想解脫,只想求福報,佛只能告訴他怎麼行五戒十善,解脫法只能忍著不說,不敢講;對於小乘阿羅漢,只能說那種像腳踏車一樣只能在載一個人的法門,大乘法忍住不說;對於菩薩,也不敢直接告訴他念佛就可以成佛,只能講很多階位,慢慢修行,慢慢讓他爬上來,最後才把本懷提出來。
講法也是要很忍耐的,不是看到誰,就直接講念佛往生。
第二,近發起。
近發起,就是《觀經》中韋提希夫人的請法。她遭遇宮廷悲劇,非常痛苦,覺得無路可走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便想尋求一個「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的地方。有了韋提希的因緣,釋迦牟尼佛才把他最想講的淨土法門講了出來,而且也是很委曲地說。
佛順著韋提希之請,先講十三定觀,主要是觀佛,觀佛的境界很高。佛教的其他觀想,像天台宗的止觀,其他宗派講的觀呼吸,觀身不淨,觀白骨,觀慈悲等,都是從觀佛推展出來的。其他的觀想,最後是要成佛,不如直接從觀佛進去,得到佛的功德利益。
觀佛收納一切觀想,《觀經》雖然講入定觀想定善的方法,也講了散亂心修的三福,但這都不是重點。講這些是順眾生喜好而講,對於佛的本懷來說,最重要是要講念佛。
釋迦牟尼佛用了很長時間,來講大小乘的法門,講聖道,最後才來講念佛。為什麼一開始不講念佛,繞了一大圈,最後才導引到念佛呢?因為講不出來,沒辦法講。
就像我爸,平日不信佛,如果一開始對他說:「爸你去念佛,你求往生好不好?」
他肯定會說:「什麼?叫我往生?你太不孝了。」
要想讓他念佛,不如說:「你來寺院走一走,環境很好,法師慈悲柔和,寺院的素食,都很好吃。」
要這樣慢慢導引過來,才能夠跟他講,念佛求往生。
慧淨上人說過一句話:「聖人語,不迫切。」
修養越好的人,講話不會一句話把人逼到死,十萬火急地要你現在就達到這樣。有這種老師,也要有那樣的學生,不然全部跑光了。
佛講話一定會顧慮我們的根機,不會一下子就說得很高,讓我們做不下去。
整部《觀經》敘述的,很像在討價還價:一開始講定善,做不來;那就做散善,散善有很多種,先發菩提心好不好?做不來;菩提心不行,那誦經可以吧?又很懶,誦到一半就誦不下去了;誦經不行,至少可以到寺院培一下福報,也不行,很多人禮拜天是要去玩,不想去寺院……佛只能一路退,把最簡單的念佛拿出來,特別照顧到我們的根機。
善導大師也這樣,用的詞句很淺白、很柔和、很寬厚。
學佛人會覺得罪業深重,會尋求各種懺法,想要把罪懺除。可是做不到,才剛懺悔完,出去馬上就罵人了。善導大師卻說「念念稱名常懺悔」,雖然我們沒有懺悔的心,只要隨時念佛,就是最大的懺悔。
雕刻師要在一塊木頭上雕刻一尊佛像,身上的任何部位,都要用銳利的刀子去雕刻,可是臉上的部位,不能用銳利的刀子,要用很鈍的刀子去刻,要特別小心,只要一個動作偏差了,鼻子就削掉了,耳朵就沒有了。
對於我們這種脆弱的根機,特別需要保護的眾生,善導大師不會用很難做到的思想來規範我們,而是顯得特別寬厚。
淨土法門是一切有道心、沒有道心、能修行、不能修行的人最後依靠的法門。
念佛了,一切都很安心,死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下,念佛必定往生,死亡也顯得唯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