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希望之所在。1986年戴上的「貧困帽」,何時能摘掉?12.48%的貧困發生率,怎樣能降低?擺脫貧困是橫峰32個「十三五」貧困村、22912名貧困人口的日夜牽掛,也是22萬老區幹群的心之所盼。
攻堅,力量之所在。這是一條沒有現成經驗的路,脫貧攻堅路在何方?伴隨著創建「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個十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橫峰找到了一條豁然開朗的新路,成為全國率先脫貧摘帽縣之一。
小康,目標之所在。貧困帽子摘掉了,奔小康的路該怎麼走?「歡歌將代替悲嘆…明媚的花園將代替悽涼的荒地」,當方志敏「八個代替」的憧憬照進橫峰變為美好現實時,一連串通往幸福生活模樣的升級密碼也逐漸解開。
升級
路
從鄉村小道到「美麗經濟路」
1
橫峰地處上饒西部,雖是一個地域、人口小縣,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這裡是方志敏精神的首創地和清貧精神的發源地,也是《可愛的中國》描述的「八個代替」實踐地。如何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不僅是歷史責任,更是時代要求、人民期盼。
2015年8月,橫峯縣召開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動員大會,立下了「不脫貧就脫帽,要脫貧就脫皮」的錚錚誓言。在理清難在體系標準、難在幹群認識的「兩個難點」之後,2016年5月,橫峰步履鏗鏘地展開了「個十百千萬」工程。「重點發展以葛業為主的『1+N』特色產業;建設10條農旅精品線;實施『雙百』工程,打造100個景點亮點村、100個鄉村振興示範點;培育100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協會;全面提升22萬橫峰人的生活品質。」回想起當時縣委、縣政府大刀闊斧的部署,橫峰扶貧辦主任黃先河仍是激情澎湃。
在「個十百千萬」工程的推動下,「秀美鄉村、幸福家園」戰略全面實施,脫貧攻堅戰號角全面吹響:聘請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業團隊,精心編制《秀美鄉村全域規劃》,對環境提升、經濟建設、文化繁榮、人居建設等實行統籌規劃,做到村莊、產業、土地、旅遊、環境、公共設施配套「六規合一」。
實施《規劃》過程中,橫峰發現,交通的滯後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2015年以前,橫峰25戶以上自然村大部分通的都是砂石路,村與村之間更別提串珠成線了。先修路,打開鄉村發展大門!5年來,橫峰在農村公路建設、危橋改造等工程中向貧困村傾斜,並大力實施「四好農村公路」建設,如今已實現全域達標,完成行政村通5米寬的水泥路(瀝青路)、25戶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行政村通班車率「三個100%」,獲評「四好農村公路」全國示範縣。
驅車行駛在長達22公裡的姚家鄉產業環線,平整的公路像一條黑色緞帶將鄉內建作、七甲、百家、琯山、蘭子、後佔、上畈等7個行政村相連,荒蕪的土地變成了產業基地,美麗的景色吸引來了遊客,村民收入也不斷提高。村村通公路、組組能通達、戶戶有便道,橫峰形成了內暢外聯、溝通城鄉、安全舒適、便捷高效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
每天一大早,葛源鎮崇山頭村的陳清華就把家裡4個用於民宿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再到鎮上採購食材招待遊客。「現在的日子衣食無憂,一天比一天好!」世代居住崇山頭村的陳清華上有生病的父母,下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夫妻離異,生活貧困,想要做點事情又苦於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多虧政府把路修到村裡,以前那真是窮山溝,路不通,大家基本都不出村。」看著家門口的路通了,村裡越來越漂亮,2017年3月,陳清華向親友借錢辦起了「沁源陳家園」農家樂。隨著葛源崇山頭梯田油菜花旅遊文化節的接連舉辦,遊客越來越多,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客人來了,點名就要吃葛菜。」陳清華說,葛粉蒸肉、葛根排骨是他家的招牌菜。「每個月餐飲收入有3000多元,我再賣些土特產,收入也有1000多元。」好學的陳清華還自學了網絡知識,打算幹起直播賣貨。
暢通的農村公路串起了一個個景點亮點村,搭載油菜花節、油桐花節、葡萄節、荷花節等節慶活動掀起了農村自駕遊熱潮。近年來,該縣打造景點亮點村148個,創建3A級以上景區4個、3A級以上鄉村旅遊點27個,形成6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獲評全省鄉村旅遊工作先進縣。「網貨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也日益暢通,該縣電商眾創園入駐企業突破百家,電商交易額突破25億元,成功入選全國「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示範縣。
一條條瀝青路將村村相連,變身「美麗經濟路」,裝點著充滿希望的鄉村大地,撐起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希望,老區大地正煥發起熱潮湧動的勃勃生機。
升級
產業
從自產自銷到「大領辦大參與」
2
在橫峯縣蓮荷鄉丁家村有一個叫夏陽的小村莊。幾年前,這裡少人問津,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與孩子守著村莊……
如今,夏陽村變了——臭水塘變成了景觀池,閒田變成了牧場,走過棧道,穿過樹林,羊駝、矮腳馬、小香豬等動物恣意悠閒,整潔的瀝青路繞村而過,路兩旁綠樹蔥蘢、鳥語花香,村民們有的熱情地在家門前招呼遊客,有的來到了家門口的產業基地變身「上班族」,徐雙仔就是其中之一。
初冬時節,姚家鄉千畝標準化果園內,成片的馬家柚樹上掛滿了金燦燦的果實,散發出誘人的清香。早晨7點,貧困戶徐雙仔準時騎著電動車來到基地,除草、施肥,和他一起在基地裡長期務工的貧困戶有近40名。「一年的收入有2、3萬元呢!」看著2018年栽種下的樹苗,終於迎來了初掛果,徐雙仔的心裡喜滋滋。這個投資700餘萬元的扶貧項目,是鄉裡扶貧產業升級的「大動作」,基地位於姚家鄉姚家村、七甲村和百家村,佔地1100餘畝,卻是由縣扶貧開發有限公司領辦建設的。
何為領辦?「我們發現,之前有產業直補資金落實到貧困戶個人身上後,由於自身技術知識的缺乏或者等靠要等思想作祟,有的貧困戶出現了難以持續性地發展產業的情況。」縣扶貧辦主任黃先河解析道。於是,橫峰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其中之一便是「大領辦大參與」的產業扶貧模式。由縣裡成立扶貧開發有限公司,組建11個鄉鎮農業公司,大力發展「1+N」特色農業。「目前已經建設了以果業為主的集體經濟扶貧產業基地82個,總面積近1萬畝。」高級農藝師出生的縣扶貧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文峰說:「公司提供資金技術建立扶貧產業基地,再聘請貧困戶到基地工作,銷售收入又分紅給村集體,為無力無業的貧困戶發放補助,提供公益性崗位,形成了良性循環。」
不僅如此,縣扶貧開發公司還推進了「一筆光伏收入、一片竹果林、一畝花草藥、一頃有茶山、一個人就業、一桌農家飯、一桶愛心蜂」的「七個一」產業發展,建設了26兆瓦集中式光伏電站,6.95兆瓦村級光伏電站,1110戶屋頂光伏;完成了1.5萬畝以葛為主的中藥材種植,1萬畝水稻制種、籽蓮、甘蔗等特色產業,1.6萬畝馬家柚、水蜜桃等果樹種植,高產油茶新造5000畝,形成了鄉鄉有產業、村村有基地的農業產業格局,打開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有樂、四季有效益」的生動局面。
基地建好了,農產品生產好了,銷路怎麼打開?該縣還建立了扶貧農產品運營中心,成立了消費扶貧協會,將全縣147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生產的產品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銷售。「目前幫助銷售了100多個產品、35個品類。你看,這裡擺放的就是貧困戶產品專區。」在縣扶貧農產品運營中心,負責人楊月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展廳裡的產品。記者注意到,每一個用牛皮紙袋裝著的農產品上都印有二維碼。「這是產品溯源碼,掃一掃就可以知道產地、貧困戶信息。」據介紹,橫峯縣扶貧農產品運營中心在全縣10個鎮級中心以及63個行政村都建有綜合服務點。目前,橫峰直接從事農村電商的企業和個體戶達500多家,實現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2019年村集體收入均達20萬元。
升級
鄉村
從「一時亮」到「長久美」
3
再往姚家鄉西邊走,在與弋陽縣交界處,有個僅27戶104人的王家村。這裡山貧田薄,曾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11月24日,記者來到揮別了昔日苦澀的王家村,只見七彩民居錯落有致、村容乾淨整潔,鄰裡和睦、村風文明。這幾年,村裡集體經濟得到大發展,村民生活節節高,成了聲名遠播的文明新村、富裕新村、幸福新村。
年過七旬的村民理事會理事長王有財是村裡最忙碌的人。「所有村務不論大小,都是由理事會召集決定的。」在探索富民興村的路上更少不了理事會。為讓有限土地生金吐銀,村裡將全村土地流轉到理事會,每年給村民每畝300元租賃費,實行統一規劃、開發。在村北,建起果園、苗木基地;在東部,種植無公害綠色蔬菜,四季採摘;在南部,建設100餘畝葡萄園。藉助秀美鄉村建設東風,該村以「好客王家」為主題打造青少年成長基地和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全村27戶村民共同籌資48萬元入股成立農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又新建攀巖區、燒烤區、真人CS活動區、野外活動拓展區,拓展鄉村體驗、康體娛樂、團隊聚會、農產品銷售等,所有村民均安排到種植、農家樂、小吃小賣、民宿接待、衛生保潔等崗位,還有村民辦起了家庭農場和農家樂。如今,村集體年收入突破100萬元,家家戶戶都開起了小車,60歲以上老人還享受雙份養老金,婦女每年可以免費國內遊一次。
在橫峰,秀美鄉村並不是「千村一面」:葛源鎮崇山頭村白牆青瓦勾勒出一幅獨具江南水鄉特色的「水墨畫」;新篁辦事處早田村潺潺流水自山谷划過;蓮荷鄉亭子上村慢時光剪紙文化留住遊客的腳步;司鋪鄉風情火車小鎮仿佛時空穿越……「我們先做減法,再做上加法,對空心房、廢棄危舊房等該拆都拆,再因村制宜,重新進行村莊布局打造。」黃先河興奮道,不久前,橫峰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被授予第一批「美麗宜居示範縣」。
外在「靚」了,裡子也「亮」了起來。「過去村裡雞鴨鵝亂飛,雖然道路硬化了,但路上畜禽糞便還是不少,在辦紅白喜事時還比著放鞭炮、煙花,既鋪張浪費,又產生大量垃圾。」姚家鄉後佔村村民李興旺告訴記者,現在整潔乾淨的村容環境,是靠《村規民約》「約」出來的。2018年以前,後佔村是個軟弱渙散村,人居環境髒亂差,衛生評比次次全鄉倒數第一。2018年7月,新任後佔村黨支部書記王華從制定村規民約入手,徵求黨員、群眾代表意見,制定了切實可行、方便易操作的村規民約十二條,形成「群眾制定、群眾遵守、群眾監督」的局面,增強了村規民約的「硬約束」。
「黨員帶領群眾幹,將美麗宜居環境『帶』出來;制定村規民約,將美麗宜居環境『約』出來。」橫峰農業農村局長李惠民告訴記者,圍繞打造幸福家園的目標,該縣讓村規民約「活」起來、文明鄉風「立」起來,把家風文化「種」進群眾心間。同時,積極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建立了「1+4」鄉村治理新模式,通過黨建引領,組建理事會、促進會、監督委員會和互助會「四會」組織406個,建立群眾發動好的優先、成立理事會的優先、籌資踴躍的優先「三個優先」定秀美鄉村點機制,開展黨建引領進萬家、文明新風進萬家、鄉村治理進萬家等活動,推動村莊從「一時美」到「長久美」。
5年來,貧困發生率從12.48%到0%,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997元升至13100元,一減一增背後兌現的「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莊嚴承諾,完成的是一份來自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脫貧攻堅,富民強縣,行走橫峰,所見的每一處山川無不升騰出新鮮的氣息,每一座村落無不刷新著幸福的容貌,每一張笑臉無不展現著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