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神韻、抱樸歸真—李豔婷山水欣賞

2020-12-21 名家書畫圈

李豔婷,1980年生於山西,書畫落款又作「豔亭」,號與點齋,2007年山西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研究方向為山水畫創作,後深造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李曉松工作室,現為晉中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學專業負責人,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晉中市美協會員,魏榆書畫院副院長。

近期主要參展經歷:

2020年,《大山不言,忠誠可見》入圍第十屆名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

◇2019,《蒼茫翠谷》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大美觀音山全國中國畫山水作品展

◇2019,《蒼原雄鷹》獲第十七屆山西省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同時入圍中美協「時代丹青-全國第三屆現代工筆畫作品展」,

◇2019《雪國瑞獸》入圍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溫經典」第四屆婁東全國山水畫雙年展,

◇2018《「人文精神」回歸——構建當代中國畫的「時代氣質」》中美協全國首屆高峰論壇入會資格作品。

◇2016 著作:《四君子的雅俗世界——文人畫與裝飾藝術之對比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河南鄭州。

作品欣賞:

中國山水畫之最高境界為「天人合一」,歷代畫家無不注重師法造化。如荊浩長期隱居於太行,「遠觀其勢,近取其質」,方得自然山川之形質神韻;石濤終生雲遊山水之間,「搜盡奇峰打草稿」,才成其蒼鬱恣肆、豐富多變的獨特畫風。李豔婷醉心於山濤林海、溪澗泉瀑、流嵐霞靄,側耳聞松風鳥鳴、山間萬籟,懷萬千丘壑,人與山渾然同化。

中美協展覽入選作品

李豔婷作品有宋畫的精緻嚴謹、優雅,又有元畫山高蒼雲之氣勢。在結合宋元繪畫精華基礎上,又獨具創新,融入當代視覺審美與西方繪畫的構圖與技巧,讓畫面的布局更加飽滿,用色更為豐富細膩,將情境營造的既有高古之滋味又有時代之特色,別具風格。

李豔婷老師的水墨山水作品以靈活多變的筆墨語言表現山泉樹石之千姿百態,高度提煉出自然物象之神韻與靈性。畫面蘊含儒家之中正平和、道家之抱樸歸真、佛家之圓融無礙,散發出一種質而不野、雅而不矯、韻味雋永的特彆氣息。

尋常者見山是山,不知山之深層意味,山水無言,唯有靈性者可與之精神交流,溝通對話,氤氳合一。山水知音自能聞山水間耳不可聞之天籟之音,自能見目不可見之奇崛圖像,渾然忘我,心遊白雲縹緲間。有自然之敬畏,後須有人生之積澱,可於山水中寄寓身心,重構山水之精神內涵。自然,筆墨情趣與學養累積也是進入此境的前提。

李豔婷只有深入氣象萬千的大山中,通過寫生來了解掌握山石樹木的生存狀態和形體結構,從而提煉、升華出自己獨有的筆墨程式。他的構圖極為飽滿充實,往往是黑壓壓的深山大壑布滿了整個畫面,驚心動魄、氣勢逼人。皴法粗細結合,厚重多變,節制有度,雖層層積墨而結構空間分明,較好的表現出山石的體面組合乃至因歲月風雨侵蝕而產生的裂痕於縫隙,從而傳達出一種歷史的沉重感。

相較之下,在當代成功的山水的畫家中,很多重於主觀性的表現,他致力於把握山石的靈魂、宇宙的律動,創造雄渾博大的精神景觀,超越地域性,超越時空,趨於意象化、抽象化。而李豔婷選擇的則是寫實性的表現,他醉心於具體的山脊、大坡的描繪,追求平凡中的厚重與偉大,在充滿張力的筆墨之下,依然貫通著歷史的血脈,書寫著我們民族的命運與滄桑。

相關焦點

  • 風雅,一種心境,一種歸真!
    空間審美,並非於泥古盲從中來,亦非葉公好龍般附庸風雅,它是在現實的生活基礎上慕其古風,以自身修養擢其神韻而得來。 可以見得,風雅是我們與世間萬物相處的方式,是一種生活的回歸,也是我們本心的歸真。 所以,它無關外物,無關世俗,只關乎自己的內心。
  • 水墨山水畫入門技巧,簡單又實用
    中國國畫發展至今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也出現了很多的分支,水墨山水畫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水墨山水畫自唐朝開始到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體系,現在也有許多優秀的水墨山水畫畫家,下面一起欣賞國家一級美術師諸明的江南水墨畫,並學習一些水墨山水畫入門技巧吧。
  • 南京國金中心IFC商業綜合體設計展「水墨山水」的動感和神韻
    作為國內第三座IFC,南京國金中心受萬眾期待,而其展「水墨山水」的動感和神韻的商業綜合體設計效果更是成為行業熱議的話題、參考的範本。下面,商業綜合體設計公司天霸設計就為大家帶來南京國金中心IFC商業綜合體設計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當代畫家系列訪談:走近山水畫家吳宏澤
    氣韻生動、天人合一的創作當屬吳宏澤的風格,煙波浩渺、山水相依且能欣賞到田園風光和山水完美融合是他自成一家的亮點,他專注於鄉土情懷的創作,畫出了青山的挺拔蔥翠、畫出了綠水盈盈和泛舟、畫出了鄉間農耕和嫋嫋炊煙,然而,他的畫是畫亦非畫,簡直就是活脫脫現實生活最美寫照。
  • 央美|梅婉婷畫山水,沒有山的山水
    如何理解梅婉婷這些沒有山的「山水畫」,藝術家用山水畫最基本最簡單的皴法來製作畫面,密集的點和短線向四面展開,物象消失,卻組成太空般渺茫而廣闊的空間,猶如古人對「空」與「無極」的想像。梅婉婷在微小的世界裡發現宏大的境地,她用卑微的浮萍荒草編織太空幻境,同時混淆了大小的區別,微小的芳草、飄萍與浩大的太空同構,大也罷,小也罷,梅婉婷儼然一筆一筆指認世界的本來面目,在寂靜中,物象消失,自我消失。 消失在在芳草天涯之中,消失在深深淺淺飄萍之間。
  • 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石開先生花鳥畫藝術欣賞
    在繪畫方面,工筆、寫意、花鳥、山水的古代名家、現代大家作品技法都是其學習研究的對象。長者為師,廣結師友,參觀學習、寫生、筆會,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磨礪中夯實傳統筆墨丹青的基礎。他於山水、花鳥、書法各類均有涉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赴京求藝,得遇齊派傳人婁師白先生,遂從婁先生專攻花鳥,筆耕不輟。
  • 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糊突其筆,謂之有墨
    而荊浩本人的作品卻告訴我們,所謂古意、筆墨、抒意、神韻與大格局、大氣象和藝術中的「正氣」與「骨氣」並不矛盾。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荊浩(約850—約930)是出生於唐末而成長於五代的畫家,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動蕩的時期。王朝更替以及戰爭和分裂,使得國家積弱、民不聊生。文人雅士紛紛隱逸山林,寄情山水。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中國人的山水審美意識
    雄偉壯觀的山漢魏六朝時期,由於社會動亂和玄學盛行,人們開始以隱逸的心態寄情於山水之間,追尋「暢神「境界,欣賞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態的自然美。換言之,這時的人們開始以一種趣凡脫俗的虎靜的心胸面對山山水水,欣賞領略山水之美,進入了中國美學史上真正意義的山水審美階段。愛好林數、縱情山水成為時人風尚,「窮諸名山,泛滄海「,「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大詩人謝靈運無論在朝在野,都肆意邀遊。尋山陟嶺,必造南峻;巖障千重,莫不備盡。
  • 山水懷抱|著名山水畫家石峰作品鑑賞
    山水精神就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本體」精神,「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身融萬物」,在澄明透徹的自然中洗滌自我的靈魂,山水精神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宇宙觀。「三遠」構圖就是山水精神在山水畫創作領域的「有體」實踐;「林泉之心」則是面對山水時的審美標準,「看山水有體」,以林泉之心欣賞山水,才能真正懂得山水的詩意與妙境。
  • 「賞析」抱樸歸真筆生香
    【賞析】抱樸歸真筆生香山水人家春 曉蓮塘清趣
  • 靈動飄逸、神韻超然——著名禪意畫家劉師哲
    他自幼酷愛書畫,潛心研修書畫數十年,其作品靈動飄逸、神韻超然,既有古意,亦隨時代,獨具一格。劉師哲先生的作品大都是佛家禪畫,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他的作品蘊含著佛理禪趣。從表面上看,他所繪畫的多是空山、日色、花鳥等,實際上所表現的多是一個圓滿自在、和諧空靈的真如境界。
  • 李繼保:物象
    李繼保:物象 2020-09-27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曹俊工筆系列作品欣賞
    他的工筆動物畫,以表現猛虎與雄師為主,語言結構明顯地繼承了宋元以來工筆花卉、翎毛、走獸的傳統技法和寫真傳統,也深受其師當代畫虎名家馮大中的影響,不僅造型準確、精於體物,而且筆墨微妙,富於神韻,充滿生機。
  • 寄情於山水之間——畫家王寧滿紙雲煙,洋溢山水之美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東方氣質的藝術門類,是藝術家情感的外化,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寄情於山水之間」。如果你對王寧的山水畫有足夠的了解,你就會發現他的山水畫裡充滿著他的柔情與豪邁。遊歷祖國大江南北,山川湖海,每一次遠遊都充滿著對藝術的無限追求,飽覽大好河山,胸中山水奇天下,所作青綠山水,峰巒雲影,處處令人神往,呈現連綿的氣勢。用筆精微,設色妍麗,工而不刻。筆墨基礎紮實,法度嚴謹,構思精妙,把絢麗的色彩同水墨協調起來,不拘一格,自成一派。
  • 《斯文在焉》:畫壇大家帶你深入淺出地欣賞中國畫
    看中國畫除了看個「熱鬧」外,我們應該如何欣賞?日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畫壇大家陳玉圃新作《斯文在焉:陳玉圃談藝錄》為你一解其中奧妙。他認為,看畫和看人一樣,看人不應先看其出身、地位、財力和權勢,而是要看其人品和修養,欣賞繪畫作品也應如此。「首先,看畫的內容是否向上、向善,繪畫內容往往直接反映出藝術家的思想追求,而這對欣賞者來說,是最能體會其藝術信息和能量的方面;其次,我喜歡研究作品的筆墨、氣韻,這是一幅畫的整體氣象能不能打動觀賞者的關鍵。」
  • 日本的「枯山水」雖不是「真山水」,但體現了山水的神韻之美
    枯山水是日本園林的一種,由中國漢代傳入日本,但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院中。
  • 新時代潑墨山水領軍人物
    擅長寫意潑墨潑彩山水,是繼張大千之後中國潑墨潑彩山水畫國畫界的又一領軍人物。眾人所知張大千的潑墨畫氣勢憾人,頗具一格,知名度很高,就連西方人都頗為欣賞,而作為張大千再傳弟子的他也絲毫不遜色。初次見方增老師的作品,無不被他的強大藝術表現力所震撼。畫中氣勢萬丈的奇峰,磅礴於天地間,霞飛雲湧、吞吐大荒,讓人情不自禁地在大自然面前頂禮,即使它們只是存在於宣紙上。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
  • 民國書畫大家鄭午昌:融詩書畫於一爐,筆墨精到神韻悠揚
    鄭午昌鄭午昌生平擅畫山水,兼畫花卉人物,不拘一格,能融詩、書、畫於一爐。山水以淺絳為主,善用墨青、墨赭,時而松秀,時而蒼鬱,平生受子久,石濤 、 石溪影響最大,復取法於宋、元諸家,筆墨精到,神韻悠揚。對青綠山水強調逋色明朗滋潤,用筆工而不刻。他的潑墨畫也是筆酣墨暢。
  • 世外桃源獨一角,松風水月寄情思——清.吳谷祥山水欣賞
    他的山水向上追溯是沈周一脈,近法戴熙,除了畫山水意外,也擅長畫花卉、仕女,僧侶等,他用筆蒼勁,設色清麗。當時畫風崇尚縱橫草率,他能引領風尚,保持傳統文人畫的特點,嬰兒其作品被俞曲園評畫為「神品」。清末,西方繪畫原理和技法已經傳到了中國,當時的名畫家吳石仙以西法融雲煙山水與畫上,給人更加真實逼真的感覺,所以受到世人的追捧,而吳谷祥畫藝為其所掩,有個叫胡公壽地為他報不平,說:「其人抑何聵聵,有目而不識秋農丹青之佳勝也。」意思是,是人只知道追逐流行的東西,而對於底蘊深厚的書畫卻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