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2020-05-27 0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農學院陳紹江教授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的拓展應用上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以「A DMP-triggered in vivo maternal haploid induction system in the dicotyledonous Arabidopsis」為題於5月15日在Nature Plants期刊發表。

大田作物生產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植物學上可以分為單子葉和雙子葉作物兩大類,單子葉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麥和玉米等,雙子葉主要包括大豆、油菜、棉花及番茄、黃瓜等作物。無論是對於單子葉作物還是雙子葉作物,純系創製均是其育種過程的關鍵環節。單倍體育種技術可加速純系選育進程,且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可實現對自交系的快速定向改良,能夠極大地提高育種效率,是作物育種中的共性關鍵技術。目前,單倍體育種技術已在玉米育種中得到了大規模應用,且控制玉米單倍體誘導的關鍵基因已被克隆,這為以雜交誘導為基礎的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在其他作物中的構建提供了可鑑路徑。目前,磷脂酶基因ZmPLA1已在水稻、小麥上成功獲得了單倍體。但該基因僅在單子葉作物中具有較高保守性,由此在雙子葉作物上的應用存在一定限制。為此,研究團隊在克隆另一個關鍵誘導基因ZmDMP的基礎上,通過基因序列比較分析,發現該基因在大部分雙子葉植物中具有較高保守性,因此在功能上可能具有保守性。

為驗證ZmDMP同源基因在雙子葉植物中的單倍體誘導功能,該研究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例進行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ZmDMP在擬南芥中的同源基因DMP8和DMP9進行敲除,獲得了不同類型的dmp突變體。實驗結果表明,dmp突變體自交或與不同生態型材料的雜交後代中,不僅可導致大量未發育和敗育種子的產生,還可誘導產生約為2.11%的單倍體。與dmp8或dmp9單突變體相比,dmp8dmp9雙突變體具有更強的單倍體誘導能力,表明dmp8與dmp9間存在功能上的冗餘。為了確定dmp突變體誘導產生的單倍體母本來源的特性,該研究對78個來源於Ler ms1-1×dmp8dmp9的單倍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這些單倍體中不存在可信的父本片段和非整倍體片段,說明dmp突變體可誘導產生純母本來源的單倍體。此外,為了提高對單倍體種子的鑑別效率,該研究還建立了一個基於FAST-Red螢光標記的單倍體鑑別系統,該系統鑑別準確率可達90%以上。

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單倍體的誘導體系拓展至雙子葉植物,證明了ZmDMP的同源基因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也具有單倍體誘導功能,這一發現不僅可為植物生殖生物學的理論研究提供重要參考,而且也為探索在雙子葉作物創建以誘導基因為基礎的單倍體育種技術開闢了新的實踐突破路徑。由此將有望引領單雙子葉作物單倍體快速育種技術新體系的創建,為作物育種共性核心技術的創新及應用展現了廣闊前景。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陳紹江教授和劉晨旭為共同通訊作者,課題組鍾裕、陳寶建和李夢然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劉文欣副教授、瓦赫寧根大學高級研究員Kim Boutilier以及葉德教授等對本項研究提供了支持。該研究得到了國家863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現代玉米產業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留學基金的資助。

來源:農學院 劉晨旭 鍾裕

原標題:《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國開發出作物上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這在動物細胞上很容易實現,可以顯微操作將原來細胞的細胞核移出,或是通過化學處理將原有細胞核破環,然後將新細胞核移植到原有細胞質中。」呂建解釋,但是,這一方法不能在作物上實現,是因為顯微操作需要破壞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去除掉細胞壁的植物細胞很難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
    他們以棉花為模式材料,剖析了植物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該領域首次鑑定揭示了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了無融合孤雌生殖過程發生,進而導致種子單倍體形成。
  • 攻堅雜交小麥難題,先正達獲得新突破
    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相繼成功實現產業化。尤其是後者,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歷時數十年,讓中國雜交稻技術領跑世界,為保障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但是,迄今為止,與水稻和玉米相比,小麥雜種利用卻在全世界均未獲得預期突破。對雜交小麥的研究,國際上開始於上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
  • 南京農大棉花品級視覺識別技術取得突破
    南京農大棉花品級視覺識別技術取得突破 2011-10-24 16:17:58 來源:網上輕紡城 請機器人幫忙收棉花,這不是科幻片裡的鏡頭。
  • 突破!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張憲省教授科研團隊部分成員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科研團隊歷時近十年,首次揭示了WUS、STM、CLV3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解析了WUS和STM介導幹細胞形成和維持調控途徑的交叉和協同,為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活性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
    Q1:什麼是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玉米種子         花生和玉米都屬於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種子的外層有果皮保護),被子植物又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兩大類群。所謂雙子葉植物就是種子具有2片子葉的植物;單子葉植物就是種子具有1片子葉的植物。
  • 蘋果iPad Pro在用的這項技術,中國團隊首次實現全流程突破
    圖 | dToF SPAD 雷射雷達傳感器晶片據了解,這項成果由該校朱樟明、楊銀堂教授做指導,劉馬良教授全權負責具體事宜。晶片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寧波芯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其標誌著中國在只有本國研發人員參與之下,首次實現 dToF SPAD 雷射雷達傳感器的全流程突破。
  • ...丨 中國農大《食品加工新技術》課程教學團隊:濃縮精煉好課堂...
    本期分享內容:廖小軍教授團隊的《食品加工新技術》課程,凝練打磨,精心設計,保障學生高效學習。《食品加工新技術》課程教學團隊 趙靚老師 勞菲老師 劉錦芳老師《食品加工新技術》這門課是食品專業必修課,由學院廖小軍教授牽頭建設。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自交不親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顯花植物在長期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廣泛存在的生殖隔離機制,旨在防止近親繁殖和物種退化,保持物種遺傳多樣性。植物自交不親和機理研究雖然在十字花科、茄科、薔薇科、玄參科及罌粟科等物種上取得了突破,但是關於芸香科柑橘屬植物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至今不明。
  • 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區別
    雙子葉單子葉要分明被子植物門下有兩綱,這是兩個比較自然的群,叫雙於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Trends in Plant Science嚴建兵團隊於Trends in Plant Science發表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學的綜述文章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實現了在單個細胞水平闡述重要生命現象,大大拓展了生命科學研究的精度和深度。然而在植物中,單細胞測序研究卻面臨挑戰。
  • 權威科普:西甜瓜綠色防控—植物誘導免疫及其在西甜瓜防病中的應用
    4 植物誘導免疫在西甜瓜病害防治中的應用利用植物誘導免疫技術進行西甜瓜病害防治處於初級階段,一些誘導因子或製劑在實踐中表現出良好的病害防治效果,顯示出植物誘導免疫技術將是今後西甜瓜病害防治中一條有效途徑。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  其中,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 中國農大沈建忠團隊在廣譜抗菌增效劑研發上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農大沈建忠團隊在廣譜抗菌增效劑研發上取得重要進展 2020-05-22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植物幹細胞:兩個明星基因的「星星」相「吸」
    ,也是作物分子遺傳改良和植物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礎。STM與WUS是調控植物幹細胞發育的兩個明星基因。 距離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團隊第一次發現STM蛋白與WUS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經過去了整整8年。8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團隊關於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調控機制的成果。
  • 內蒙古大學齊建建教授團隊創造出自交親和、100%純合的二倍體...
    近日,JIPB在線發表了內蒙古大學齊建建教授團隊題為「Developing a new model system for potato genetics by androgenesis」的研究論文。
  • 普洱茶、核桃提取研發「考試伴侶」 雲南農大校長盛軍助力成果轉化
    食藥同源資源開發與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田洋教授表示: 「多年來,雲南農業大學立足於雲南資源優勢,圍繞茶葉、辣木、核桃、三七、天麻、石斛、食用菌、鮮花等生物資源,開展了食藥同源資源的功能因子挖掘、健康功效評價、新型功能及營養健康產品開發等工作,實現了食藥同源資源的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為食藥同源資源產業化開發及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 華中農大金梅林教授團隊硬核抗疫
    【MBA中國網訊】2月12日,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教授告訴記者,團隊近20人組成了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先鋒隊。從業近40年,金梅林和她的研究團隊在人獸共患傳染病流行病學、致病機制、新型疫苗與分子診斷製劑研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對此次疫情發生後所面對的科技攻關,金梅林坦言,任務很重,困難很多,但「大家齊心協力,辦法總比困難多」。1月24日大年三十,金梅林開完湖北新冠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的會議,已是晚上8時。
  • 3nm晶片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復旦大學教授建「奇功」
    每次在談及晶片話題的時候,我國國內網友雖然對國家充滿信心,但是也不乏一些悲觀的網友對於我國能夠突破美國的晶片封鎖而擔憂,在他們看來我國晶片製造領域在和美國有著如此巨大的鴻溝情況下,想要在5年以內實現國產晶片7成自產率簡直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