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不同人群如何面對心理難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

2020-12-21 澎湃新聞

疫情當前,不同人群如何面對心理難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鄧鑄教授走進《今日科學》

2020-02-13 1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疫情當前,居家「宅」著的你如何面對無聊焦慮?奮戰在救援一線的醫療戰士們又如何扛住生死壓力?漫長假期中,如何解決親子教育和老年人的代際問題?2月11日,《今日科學》欄目特別邀請到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院長,江蘇省心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鄧鑄走進演播室,破解抗疫過程中的心理難題。

鄧教授對三類不同的人群進行分析。首先是面對疫情當前正在居家隔離的普通人群。他表示,要通過共情、理性和轉移注意力三個方面來解決長期居家隔離的煩悶心情。一要用共情心態看待疫情發生中的各種信息,不要讓憤怒、悲傷和無助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二要喚醒自己的理性意識,要用科學的途徑排查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不要過分恐慌焦慮;三要轉移注意力,多通過運動、閱讀經典、與家人互動的方式充實自己,利用好難得的假期,努力提升自己。

針對正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鄧教授也給出了幾點建議。他表示,醫護人員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心理疏導和排解。首先要給予自己足夠的信心,相信戰略戰術上的物理和化學防控,疫情一定會儘早得到控制;二是要科學地安排作息,即使工作忙碌也要注重休息和睡眠,養精蓄銳才能更好地工作;三是要適度地進行心理疏導,可以通過向親人傾訴,諮詢專家和撥打心理諮詢的熱線等方式進行心理疏導,不要讓自己的身心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

面對抗疫期間,各類家庭出現的親子問題、代際問題等,鄧教授也給出了幾點建議。他表示,長時間共處難免產生各類矛盾,要用成熟的心態來處理這些問題。首先要有責任擔當精神,要正確意識到,居家隔離是控制疫情的必要方式,隔離是在與一線醫護人員進行「並肩戰鬥」;二是要利用好難得的假期時間,促進親情關係。多與父母溝通交流,勇敢表達自己的關心和關愛,陪伴孩子進行親子遊戲,促進情感交流。三是要培養自己的同理心、自控力、道德心和理智力。家人之間因觀念的不同而產生的矛盾要多溝通,多包容,在家人面前的處世態度更是考驗個人的理性和修養。

鄧教授還從其他方面對此次疫情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逐一解讀。他表示,疫情當前,每個人都應肩負起社會責任,通過自己的方式為抗疫作出貢獻;他認為,危急時刻的心理援助會對應激創傷起到很好的幹預和治療效果。目前全國心理學界專家、青年學生,相關專業服務機構都進行了充分的動員。微信公眾號、視頻課程等均可以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觀眾也可以撥打江蘇省心理學會開通的4008-513-885熱線電話進行心理諮詢。

作者:趙夢祺

原標題:《疫情當前,不同人群如何面對心理難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鄧鑄教授走進《今日科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南京師範大學:第五場輔導員心理工作坊舉行
    2018年1月17日,主題為「大學生心理創傷的評估與輔導」的輔導員心理工作坊在學海樓406舉辦。本次工作坊邀請了心理學院系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安媛媛老師主講,安老師是ISTSS(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會員,江蘇省紅十字會心理急救專家校,有著豐富的針對創傷人群的輔導經驗,學工處、 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南京師範大學)辦公室秘書王娟擔任本次工作坊的主持人,各個學院的輔導員參加了本次工作坊。
  • 面對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護?這份「心理處方」請轉需
    以下文章來源於南京腦科醫院官方訂閱號 ,作者南京腦科醫院 南京腦科醫院官方訂閱號南京腦科醫院官方訂閱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讓春節變得如此漫長。
  •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這場交流會告訴你答案!
    以「關愛,走進你我的心靈——慈善公益進學校」為主題,本次交流會邀請滬上衛生健康部門的專家、部分高校以及中學的老師和同學,共同交流分享了如何在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關愛、救助各級各類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學生們會不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會對他們在學習、求職等方面產生心理困擾?
  • 面對疫情,如何正確調適心理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神經。少數人出現心理失衡,產生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不適,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 面對疫情,人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性情緒—— 一是漠視,不相信事實。
  • 華南師範大學開通心晴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附免費心理評估測試)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民眾經歷焦慮、恐慌、憂慮等情緒狀態。在對疫情進行醫學等各種生理防護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給心靈戴上「口罩」,不斷學習面對最新資訊,了解自身情緒和應對情緒變化處理的辦法,來保護自己守護家人和親友的身心健康。
  • 疫情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劉嘉
    廣大居民主動調整心理狀態,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圖為6月17日傍晚,居住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外街道京鐵和園社區的居民在社區內散步。新華社發(陳鍾昊 攝) 疫情期間,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積極為湖北民眾提供心理諮詢。這是工作人員為武漢居民進行遠程心理諮詢和疏導的場景。
  • 首本英文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指導讀物正式出版
    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 李琰)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如何做好自我防護是防控工作的重要環節。為了給眾多在華外國留學生及外國人士提供準確、規範的防護安全指導,提高共同抗疫的信心和決心, 陝西省翻譯協會會長、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胡宗鋒教授、英語系主任蘇蕊博士和房亞老師響應國家號召,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合作,翻譯了該社最新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A Guidance Manual On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NCP Outbreak
  • 中國人大心理學專家建議:針對四類人群精準實施疫情心理幹預
    隨著疫情向全國蔓延,疫情的心理幹預非常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精準地為大家提供心理服務?對於不同心理畫像的群體採取什麼樣的幹預策略?是偏重情緒安撫還是認知改變?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5位專家,就疫情下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措施提出建議意見。
  • 許燕:疫情防控科學化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方式至關重要
    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楊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疫情發生後,應該怎樣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在疫情和後疫情時期,人們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近日,新華網《「疫」線觀察》欄目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
  • 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蔡華儉代表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致開幕辭,向蒞臨本次學術年會的各位嘉賓和參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組織籌備本次會議的海南師範大學表示誠摯感謝。海南師範大學史海濤副校長代表學校致歡迎辭,向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表示誠摯歡迎,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 疫情當前,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穩定好自己,不因情緒而影響免疫力,更有效的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或者尋求治療和促進康復呢?一、如果您是普通百姓尚未出現任何症狀:1.首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生活。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穩定化始終是自我心理調整第一要務。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疫情期間,心理問題常表現為將疫情威脅嚴重化、緊張焦慮,各種軀體不適、失眠、反覆關注疫情信息、過度消毒防護等,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狀態。面對疫情,任誰都會產生恐慌心理,擔心自己不知何時已被「誤傷」。但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大家都明白,感染與否的結果並不會因為恐慌而改變。我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學會對自己進行心理調適。
  • 疫情時期如何減輕心理壓力?專家教你做3步調整 | 用「心」戰「疫...
    歡迎大家撥打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或微信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答!今天,推出《用「心」戰「疫」》第㉛期,隨教育小微一起來聽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安芹、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務部教學計劃處處長任真詳解,疫情期間師生常見心理問題如何調整↓↓↓疫情當下關於心理方面你有什麼想問的問題歡迎大家在微信評論區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詳細解答
  • 疫情當前,居家隔離容易出現這些心理反應!如何自我梳理?
    日前,在一場由Better更好學院組織的公益直播中,家庭治療學派知名心理專家、兩屆全國播音主持最高獎「金話筒」獎得主青音,針對目前公眾居家隔離的心理反應特點,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一、隔離在家,容易出現的16種心理反應1、失眠疫情期間,我們會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所以會緊張、焦慮、心煩。
  • 面對疫情,6個方法做好心理防護|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分享
    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在猿輔導免費直播課上為全國中小學生加油打氣,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和家長解決疫情期間的心理問題。他說,依靠科學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新冠病毒。2月6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老師,登上猿輔導免費直播課·大師人文課的直播課堂,為全國的中小學生們分享報告,「面對疫情,我們應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截至2月6日,超過1000萬用戶已領取猿輔導免費直播課程。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要在政府領導下,強化醫療救助的力度和防疫資源分配的可及性,各民間心理社會組織協調配合,有條不紊地開展不同人群的心理社會幹預工作,從而提高心理幹預效果。針對不同地區人群心理幹預要考慮到經濟狀況和文化特點,針對不同階段和人群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完整的心理幹預計劃。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幹預過程,不能隨性而起,虎頭蛇尾,給心理幹預對象帶來不必要的危害。同時,針對個體更要體現心理幹預的完整性原則。針對患者、逝者家屬、精神障礙患者等不同個體採取針對性的心理幹預措施,不能違反心理治療或諮詢原則,不能半途終止或多人進行反覆多次的重複幹預。
  • 疫情期間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如何「復位」?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進入新階段,但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卻不容忽視,尤其是首次面臨大範圍社會群體隔離和「延遲開學」挑戰的青少年群體。開學在即,如何準確識別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調適心態、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呢?新冠疫情影響了學生群體原本規律的學習生活,勢必也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某些影響。
  • 心理研究:當我們面對疫情時,自信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增強自信?
    因為隨著抗擊和消除「病魔」向縱深發展,包括確診者、疑似者、被觀察或是被隔離者在內的廣大人群都可能產生恐慌、無助、絕望的心理感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有些人就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也有的會出現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一般被稱為(PTSD),甚至還會導致少數人突發應激性精神病、情感分裂障礙或是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赴武漢指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後康復和心理疏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一行自5月15日起在武漢指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後康復和心理疏導相關工作。陸林一行調研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現狀為深入了解疫情可能造成的精神心理問題、疫情後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陸林一行細化調研方案
  • 邀請函 | 2018年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論壇
    報告2:短程焦點團體對初中生親子關係的影響研究張  軍: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賈豔鋒: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碩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學前教育系專職教師報告3:如何採用心理劇呈現不同的家庭教養類型劉  洋:北京新東方學校家庭教育發展中心、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