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疫情防控科學化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方式至關重要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楊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疫情發生後,應該怎樣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在疫情和後疫情時期,人們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近日,新華網《「疫」線觀察》欄目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許燕建議,疫情會引發民眾生理性和社會性應激反應,要加強民眾情感管理與人文關懷;民眾要建立積極的心理體驗和科學的生活方式,正確應對疫情。

  專家簡介:

  許燕,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導,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前任會長,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心理健康管理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疫情引發民眾生理性和社會性應激反應

  新華網: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作為一種災難,它表現出了什麼特徵?

  許燕:新冠肺炎疫情的廣泛流行讓全球經歷了一次重大災難事件。重大災難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顯的複雜性特徵和潛在次生或衍生危害,破壞性嚴重,採用常規方式難以應對處置的突發事件。這次新冠疫情就顯現出反常規性、群體性、複雜性等特點。

  當今世界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多個災難的集群特徵,使災難事件出現漣漪效應,就是人們常說的「雪上加霜」。鑑於災難的這一特徵,作為原生災難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不僅單單是公共衛生事件,它會引出後續環境汙染等次生災害的出現,也會誘發經濟下滑、社會不穩定等社會衍生災難的產生,這種複合性災難給民眾心理帶來不同方位的持續衝擊力。

  新華網:疫情對個體心理和群體的社會心理及行為會產生哪些影響?

  許燕:災難會引發民眾兩類應激反應:

  一類是生理性應激反應,是指災難所引發的個體生理與心理的不適反應,身體、情緒、認知和行為的失調。

  另一類是社會性應激反應,災難引發群體的消極社會情緒,導致從眾、攻擊等失控性言行,出現輕信謠言、群體歧視等認知態度偏差等。

  由於生理性應激為大眾所熟知,也因其突顯性及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而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疫情期間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內容。而民眾社會性應激反應因其初期的內隱且複雜的特點常被人們所忽略。具有群體特徵的社會應激反應若未能有效處理將會引發民眾的負性衍生行為,例如,價值衰落、國家信任、官民衝突、反社會行為、集群傾向等,其強大的社會後效性會直接威脅到國家穩定與民生問題。西方某些國家在疫情爆發初期民眾常常不是儲備食品而是槍枝子彈就說明了這一問題。因此,社會性應激反應越來越被政府應急管理與社會維穩工作所重視。

  疫情期間要加強民眾情感管理與人文關懷

  新華網:疫情發生後,國務院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先後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重大災害及突發事件後發生後,為什麼對社會心理的疏導和幹預十分重要?應該怎樣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

  許燕:疫情發生後,在國家衛健委的工作指導下,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三大一級學會(協會)迅速響應,向心理學界各領域的工作者發出投身疫情,發揮專業力量,服務於不同群體的號召,並且積極參與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同時,三大學會(協會)聯合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絡心理援助服務指南》,文件中強調了在疫情期間通過網絡對不同人群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危機幹預等服務,幫助求助者預防和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頓,預防心理應激所致的各種應激障礙,連接社會支持資源,維護心理健康和社會穩定,防範由於心理壓力引發的極端事件。再次突出了民眾個體的心理健康維護和社會穩定兩大主體功能的結合。

  自SARS、汶川地震之後,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立日趨完善,社會心理疏導與危機防範機制的建設也在不斷提升。但是,仍有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疫情中的維護社會穩定與日常維穩具有很大差異。日常維穩關注的是特殊群體,但是疫情期間則需要關注各類群體。重大事件發生後,災難會直接擊中受災群體,間接影響到潛在受災群體(救援人員、記者、基層公務員等),其共振性還會波及到外圍人群(未傷及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中,特別指出對患者及家屬、亡者家屬、特困人員、一線工作者(醫護、公安等)、特殊人群以及廣大民眾進行心理疏導,防止非穩心理群體產生過激行為。疫情期間,在湖北之外地區的外圍民眾在隔離期間,同樣出現了家庭衝突、沉溺網絡、心理崩潰等心理失控與異常現象。疫情後影響觸及到的社會群體與區域也很廣泛和迅速,也存在引發社會事件的可能性。

  其次,心理疏導工作延伸至基層社區。災難管理更多地會啟動網格化管理,疫情爆發更是如此,社區成為防控疫情的有效單元。基層社區組織成為黨直接聯結民眾的社會心理服務的紐帶。社區管理者的工作水平決定了民眾心態的平穩性。如果執行人員公權私權不分,無邊界地執行規定導致對民眾心理的侵犯,則容易引發公眾的不滿情緒。

  第三,科學化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方式至關重要。疫情期間要特別加強民眾的情感管理與人文關懷。疫情下的民眾情緒會具有火藥般的爆發點,一觸即發,消極情緒(憤怒、恐慌)是最具傳播力的情緒,迅速而廣泛。因此,在執行防控疫情的有關規定下也要加入柔性情感元素。防控疫情更要以科學的形態傳遞準確的信息,阻斷謠言的侵入,給民眾戰勝疫情的信念。特別是要加強對疫情發生地區民眾的關懷與激勵,防止出現群際歧視,將新冠肺炎患者汙名化。

  新華網: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不同國家的反應、採取的應對措施不盡相同。根據您的觀察,這背後反應了怎樣的機制?

  許燕:不同國家對災難的應對方式的差異源自於不同國家顯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

  從個體層面上,災難來臨,中國人囤積生活用品(例如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日本人囤積衛生用品(衛生紙等);美國人囤積安全用品(槍枝和子彈)。這一差異顯現出不同文化的安全情結,也預測出不同國家社會衍生事件的表達方式。

  從國家層面上,各國抗擊疫情的舉措各不相同,充分反映了國家治理的文化價值取向。在國際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疾病流行率與國家價值觀有關。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與美國等多數西方國家的應對模式不同,這是不同國家文化價值觀的體現。中國作為集體主義為主導的國家,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的解釋與建構是整體化、公共化、統一化的,將其界定為公共衛生事件,對所有個體負責;全國一盤棋,聚集全國各方力量支援武漢。中國抗擊疫情的國家擔當與民眾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一致性,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經驗,在與各國間抗疫政策與措施的對比中,也極大提升了中國人的愛國情懷。

  由此可見,各國抗擊疫情的舉措各不相同,充分體現了國家治理與民眾價值觀的耦合效應。當政府應對與民眾價值觀一致時,會萬眾一心,戰勝危機。反之,可能會導致出現社會衍生事件。

  建立積極的心理體驗和科學的生活方式

  新華網:疫情發生後,一些人出現了壓力過大、焦慮、躁鬱等情緒;當前國內疫情形勢大為好轉,一些人又放鬆了警惕。您怎麼解讀?

  許燕:前者是因為持續強刺激過後會出現「心理不應期」,出現理倦怠感。如同生理疲勞一樣,強刺激過度消耗掉人的能量之後,人會因疲勞而不做事。長期的心理刺激所產生的壓力,也會產生心理疲勞感,厭倦了疫情期間一直體驗到的焦慮、恐懼、煩悶等消極情緒,希望儘快轉換到輕鬆的心理狀態中;有些人還會出現對災區民眾和救援人員的情感倦怠,從同情發展到同情疲勞,甚至會拒絕一線醫護人員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區中。

  後者是因為「心理衰減效應」,對曾經恐懼的事物不再懼怕了。隨著抗疫的階段性成果,人們逐漸認識了新冠病毒的特徵,未被感染的人會產生輕視心理,放鬆警惕,對危險刺激產生的心理衰減效應,忘記疫情橫行時的記憶,消除了對疫情的警惕性,不帶任何防護用品開始群集性活動,加劇了疫情回潮的危險。

  新華網:在疫情後期和後疫情時期,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您有什麼建議?

  許燕:疫情後期和後疫情時期,更要建立長期的心理健康生活模式,以提高心理免疫力。

  首先,建立積極的心理體驗。疫情會啟動人們的消極情緒,極大消耗人的身心能量,因此要阻斷出現心理枯竭的結果,穩定情緒,對恐懼、焦慮情緒進行隔離,用積極情緒抵抗消極情緒的無限擴張,防止出現情緒疲勞的負面效應。

  其次,正確應對心理危機。心理免疫力的提升,是不懼怕病毒,科學應對災難,而不是去除對危險疫情的警惕性。人類將與病毒展開持續性的鬥爭,要時刻保持警惕性,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是防範任何病毒的最佳途徑,加強衛生習慣,實行分餐制,尋找新型交往方式等。

  第三,牢記經驗教訓。人類是在災難中學會生存的。災難創傷能夠讓個體刻骨銘心,但也會出現「群體失憶」。

  新華網:後疫情時期的到來,為我國社會心理學服務體系的建設、心理學促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您有什麼建議?

  許燕:歷次瘟疫過後都會給世界帶來變革,災難過後既會出現社會經濟的滯後效應,也會帶來新的科學技術的進步。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將會改變世界的格局,經濟、政治、環境、思想、社會等領域都會出現新的挑戰。人類要有心理準備,迎接挑戰。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準確對應了當今將要面臨的後疫情時代,心理建設鑲嵌於社會建設之中,其建設目標是為了國泰民安。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到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要關注兩個重心的轉變:一是在疫情時期以心理健康服務為主體的工作模式將會轉換於後疫情時代以社會心理服務為主體的工作模式;二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出現從個體心理健康服務轉向於群體社會心態引導的演變。災難的滯後效應會持續給人類心理產生巨大的衝擊力,社會心態將由生命焦慮轉化為生存焦慮,全球失業群體的擴張,貧困人口的增加,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心理危機,需要心理學各方陣營團結協力,攻克難關,及時將心理學研究與實踐成果轉化於為國家建設與繁榮服務、為民眾美好生活服務。人類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健康與美好,我們期待後疫情時代也將成為心理學發展的春天。

相關焦點

  • 疫情防控心理幹預和疏導要做好
    張 敏攝  緊張、恐慌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心理危機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對於工作、生活乃至身體情況都會產生積極的正向能量。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疫」中,心理波動是每個人都要過的一關。怎樣建立好心態?怎樣調節不良情緒?哪些人群有可能發生異常?本期邀請5位精神衛生領域專家,和您聊聊如何調適人們的心理情緒。
  • 青島市北設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將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
    3月18日,記者從市北區獲悉,市北區把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工作當中,設立了「市北區突發事件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多角度、全方位對廣大群眾、醫務者和密切接觸者、患者等出現的「心理疫情」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
  • 疫情蔓延催化心理疏導需求上升 中國多地打響心理抗疫戰
    >「這次疫情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伴隨著一些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很多人為此產生心理不適,在情理之中。」高峰時期,陳志林每天要疏導百餘個諮詢者,而其中逾六成是醫護人員、社區排查工作人員等防控疫情一線工作者。記者查詢百度指數顯示,近7天「心理幹預」搜尋同比上漲104%。
  • 多措並舉做好大學生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幹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健康個體心理是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構成部分,而由災難引發的特定群體心理問題及其災後恢復,一向受到心理學、社會學、醫學、教育學等學科關注。
  • 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 實現自我調節角色轉換
    7月22日,市第四人民醫院開展疫情防控期間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指導宣傳培訓活動。綜合樓內一、二科、普外科全體患者及家屬、保潔人員參加培訓。據公衛部主任龔枚介紹,市第四人民醫院是我市新冠肺炎防治定點醫療機構,自3月8日我市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之後,通過問卷調查,仍有患者及其家屬、保潔人員存在精神高度緊張的情況。
  • 鎮江中小學校開展防控疫情心理健康教育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僅改變了全市中小學生的假期生活,也改變了學生們學習和生活方式。疫情給大家帶來的緊張擔憂、長期居家的不自由感,延期開學的新情況等,既讓同學們感到不適應,也讓家長們倍感壓力。為減輕疫情可能給師生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全市各中小學結合疫情期間實際情況,制定了「心理疏導工作實施方案」,開展了多方面的心理疏導活動。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一期成果...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堅持立德樹人、「五育」並舉,積極開展疫情風險應急防控管理措施、學生學習變化態勢、後疫情時代教育教學的應對策略等研究。旨在集思廣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及時分享研究成果,疏導學生因疫情帶來的心理變化,幫助學生平穩度過疫情來襲的特殊時期。5.成果內容第一部分:問題緣起2020年新春伊始,湖北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
  • 中國人大心理學專家建議:針對四類人群精準實施疫情心理幹預
    隨著疫情向全國蔓延,疫情的心理幹預非常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精準地為大家提供心理服務?對於不同心理畫像的群體採取什麼樣的幹預策略?是偏重情緒安撫還是認知改變?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5位專家,就疫情下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措施提出建議意見。
  • 市北區開通6部熱線 免費提供疫情心理危機幹預
    信網2月2日訊 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緩解疫情給人民群眾造成的不良心理影響,青島市市北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開通了24小時服務熱線,面向全區居民和一線醫務人員,提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諮詢與危機幹預服務。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二期...
    2020年1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要求將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整體防控部署。同月28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發揮教育系統的學科和人才優勢,組建專門隊伍,面向廣大高校師生和人民群眾開展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幹預工作。
  • 新聞觀察:重視心理幹預!
    新聞觀察:重視心理幹預!   連日來,全國各地民眾都時刻關注疫情的進展,這給大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焦慮情緒,甚至有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為緩解一些人因疫情產生的焦慮情緒,從除夕開始,廈門市仙嶽醫院就依託心理援助熱線,推出了疫情心理諮詢服務,24小時在線,為一線醫護人員、病患和普通民眾進行心理疏導。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赴武漢指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後康復和心理疏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一行自5月15日起在武漢指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後康復和心理疏導相關工作。、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和疫情相關精神心理服務提供的情況並對合併基礎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會診,制定了患者康復和心理幹預的方案。
  • 「我快要崩潰了,不知怎麼辦」…疫情期間,心理疏導志願者幫你邁過...
    她是崇明區教育局的一名心理專家,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已有20年,疫情防控期間成為了一名心理疏導志願者。在崇明,像她這樣的心理疏導志願者還有很多,早在2月初,崇明便已組織專業力量做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心理疏導體系。疫情防控,眾志成城,志願服務在四處湧現。除了醫護志願者、社區防控志願者、物資運送志願者等,心理疏導志願者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 心理疏導幹預、送醫送藥上門 即墨北安衛生院為全區築起「心」防線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靜 通訊員 李楚君今年以來,即墨區北安衛生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不斷創新服務管理模式,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不斷發展進步,開展一系列工作。所有工作人員響應號召,不辭辛苦,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線。作為全區唯一的公立心理疾病救治醫院,還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成立「綠絲帶」心理服務志願團隊和「孫先廣精神衛生」醫護團隊,分級分類地開展心理疏導、心理幹預、送醫送藥上門等服務,恪盡職守,多措並舉,為全區疫情防控築起堅實的「心」防線。
  • 遊戲、視頻、心理測試 四川「抗疫」心理在線幹預平臺上線
    打遊戲、看視頻、做心理測試……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在線幹預整合平臺上線了! 2月14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為做好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四川省疫情心理幹預省級專家組協同四川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四川省心理衛生協會
  • 貴州省建立應對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工作機制 專人7×24小時值守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陳李育)近日,貴州省轉發了《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並就全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 ...心理疏導解煩憂 瀝海街道中心小學做好防疫期間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緊緊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幫助學生們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態應對疫情,近日,瀝海街道中心小學德育處和學校陽光海螺心理輔導站站長陳瑾老師共同商討,研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方案,努力減緩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
  • 【戰「疫」說理】疫情防控做好「人文關懷」三個維度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黨中央高度重視並多次強調人文關懷的重要性。2020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加強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2020年0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強人文關懷,組織開展心理疏導,穩妥做好疫情善後工作,防範化解社會矛盾。2020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明確強調要加強對境外我國公民的關心關愛。
  •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教你自我心理疏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2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魏其濛)在今天下午舉行的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說,市民適當的焦慮有助於重視疫情防控,但如果出現過度焦慮的情況,則需要進行心理幹預。
  • ...婦聯疫情防控心理服務直播課堂(十三)—暴露法疏解幽閉空間恐懼症
    遼寧省婦聯疫情防控心理服務直播課堂(十三)—暴露法疏解幽閉空間恐懼症 2020-03-14 0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