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察:重視心理幹預!

2020-12-16 廈門廣電網

新聞觀察:重視心理幹預!

  連日來,全國各地民眾都時刻關注疫情的進展,這給大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焦慮情緒,甚至有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為緩解一些人因疫情產生的焦慮情緒,從除夕開始,廈門市仙嶽醫院就依託心理援助熱線,推出了疫情心理諮詢服務,24小時在線,為一線醫護人員、病患和普通民眾進行心理疏導。

  在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諮詢室主任吳素英和同事們,正在忙著接聽群眾的來電,小小的隔間裡擺放著一張桌子、兩臺電腦和兩部電話,從除夕開始,這裡就成為了吳素英和同事們堅守的地方,截至今天,他們已經接聽了113個跟疫情有關的來電。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為關注疫情,對照自己的一些情況,引發的過渡焦慮情緒。

  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諮詢室主任 吳素英:昨天就有一個男生,因為在家裡也宅了很久了,就有點煩躁,就下樓走走去買了一杯奶茶,因為喝奶茶不是要把口罩摘下來嗎,就吸了一下那個奶茶,回家之後他就反覆回想那個過程,身邊有沒有其他人經過,他可能會不會傳染到病毒。

  在耐心聽完求診者的傾訴後,吳素英提供了日常生活指導,讓他的心理狀態得到穩定和改善。而除了擔心疫情外,長時間宅在家裡,無事可做也可能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

  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諮詢室主任 吳素英:所有的這些情緒反映都是正常的,它都是來保護我們,提醒我們可能需要去做一些調整,給自己創造一個稍微舒服的空間,去做一些放鬆的練習。有的人可能在家跑步機跑一跑,出出汗,有些人可能聽一些放鬆的音樂,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方式。

  目前這個24小時熱線,由14名廈門市仙嶽醫院專職心理諮詢師負責接聽,為的就是給大家設立一道心理安全屏障,無論一線醫護人員,還是對疫情感到恐懼的普通百姓,若心理上出現波動,需要幫助時,都可以隨時撥打廈門市心理援助熱線0592-5395159。

  廈門市仙嶽醫院副院長 丁麗君:我們都是心理治療師和心理諮詢師,都是有比較長的年限的。我們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取消了休假,都在這裡為大家,能夠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

  據了解,為解決廣大市民在疫情期間產生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擾,除了廈門市心理援助熱線外,廈門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心理危機幹預小組還組織全市幾十條免費心理援助熱線,為大眾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疏導和幹預服務。

  新聞連結:面對疫情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疫情,有些人難免會有一些負面情緒,那麼碰到這些負面情緒,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呢?這裡有份心理處方。

  面對疫情,人們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面情緒:

  1.漠視,不相信事實

  在最初得知疫情信息時,會對事件的嚴重程度予以漠視或否認,或者認為沒那麼嚴重,毫不在乎,不做任何個人防護,有些人還會出現「樂觀偏差」。

  2.恐懼,過度害怕緊張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恐懼,這類反應一般會伴有輕微的失眠與判斷偏差。

  3.憤怒,影響人際關係

  當個體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於關注疫情的發展動態,頻繁刷新關於疫情的新聞,轉發、分享各種小道消息,很多人將矛頭指向於事件可能的責任者,產生憤怒情緒。有時甚至會抱怨指責有關部門不作為,甚至遷怒於未進行隔離的疑似病人等,導致輿情問題或人際衝突。

  4.由不良情緒導致的行為異常

  有人過度刷屏,過分聽信謠言,有人瘋狂囤積口罩、藥品等,這都是面對疫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這些異常的行為往往都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焦慮情緒。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負性情緒,有效調適心理健康水平呢?

  1.了解認識疫情性質和流行情況

  從官方渠道平臺獲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學認識疫情性質、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和危害,不過分關注負面報導,不輕信傳言,不過度解讀,積極關注防控信息,學習掌握防控知識,堅定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

  2.接納恐懼、焦慮等應激情緒

  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面對疫情出現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是人在不正常情境下出現的正常心理反應。要看見自己的情緒,並做到理解和接納。

  3.進行自我暗示、樹立堅定信念

  自我暗示能直接影響言論和行為。相信你現在接受的就是最科學合理,對自己最大保護的解決辦法。這個信念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信念內心會變得更加鎮定,有利於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選擇。

  4.多交流、獲得心理支持

  在疫情流行的時期,特別是在疫區,我們經常感到自己孤立無援,這時可以多與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增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5.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

  面對疫情造成的心理壓力,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不要總躺著看手機新聞、疫情更新,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平衡,保證睡眠充足。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氧運動、傾聽音樂等活動上,這樣我們的焦慮、恐懼的體驗就會變弱,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的體驗。

  6.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當恐懼、緊張、焦慮情緒難以承受並感到痛苦時,可以到心理專科醫院或心理諮詢機構找心理從業人員獲取專業的援助。

  【新聞觀察:重視心理幹預!】

  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心理幹預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此,你怎麼看?

  社會心理層面問題凸顯

  觀點1:的確,疫情不僅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直接影響到大家的心理健康,帶來了群體性的焦慮情緒,進而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群體性的非理性搶購行為。 這一方面屬於正常反應,說明社會的進步,大家的公共衛生意識更強了,自我保護意識更強了,防範意識也更強了。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心理層面的突出問題,在大數據時代,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帶給我們生活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往往容易成為負面情緒的孵化器和催化劑,數億網民春節宅在家裡,無時不刻在「刷屏」,接受關於疫情的一切資訊,一個事件、一個案例甚至新聞發布會的一句回答,瞬間就能讓幾千萬人感同身受,如何才能有效緩解公眾的不安焦慮情緒,成為擺在政府和全社會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所以我們要比以往更加重視疫情期間的心理幹預,我們看到,國家衛健委發布了疫情期間的《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各地也組織專業人員和志願者開通了心理援助熱線,媒體也開出了心理處方,為有需要的人群,特別是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等重點人群提供幫助。

  怎樣更加有效地進行心理幹預,你怎麼看?

  精準有效進行心理幹預 

  觀點2:我有兩個看法。首先是政府主導,社會動員。對一個未知病毒的恐懼是焦慮的開始,避免焦慮和謠言最為有效的辦法是信息發布的權威和透明,信心比黃金更可貴,要讓大家安心,必須要給信心,這是政府首先要做的,而且已經在這麼做了。社會動員也很重要,各地可以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用,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組織志願者,開通24小時免費心理援助熱線,給公眾提供心理危機幹預和心理疏導。再來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國家衛健委將受疫情影響的人群分為四級,確診患者和醫護人員、疾控人員是第一級,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是第二級,這是重點人群和高危人群,需要特別關心和關愛,其他人群除了社會援助外,還可以採取家庭、單位以及個人自我調節的方式進行心理幹預。

熱詞: 新聞觀察 重視 心理幹預 廈視直播室

相關焦點

  • 光明健康科普|閆天生:中西醫結合幹預 抓住肺結節觀察窗口期
    原標題:光明健康科普|閆天生:中西醫結合幹預抓住肺結節觀察窗口期【欄目介紹】2019年7月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分別不低於70%和80%。
  • 中國人大心理學專家建議:針對四類人群精準實施疫情心理幹預
    隨著疫情向全國蔓延,疫情的心理幹預非常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精準地為大家提供心理服務?對於不同心理畫像的群體採取什麼樣的幹預策略?是偏重情緒安撫還是認知改變?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5位專家,就疫情下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措施提出建議意見。
  • 【好家教伴成長】第五期:0-3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與幹預
    【好家教伴成長】第五期:0-3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與幹預 2020-07-08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特別是在疫情嚴重的地區,醫學隔離觀察人群、疑似或確診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原有精神障礙康復和在疾病期患者等,需要我們精神衛生工作者高度重視。&nbsp&nbsp&nbsp&nbsp●急性應激障礙是指在遇到重大負性生活事件後幾小時內就會出現的一種急性的精神障礙。在疫情期間被隔離人群中有親人的突然離世這種雙重的打擊,甚至多重打擊下,更可能出現這種精神障礙。
  • 新冠肺炎心理危機幹預平臺正式開通
    2月1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提出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一系列程度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擔心自己得病也是應激反應的一種,尤其是有些人反應比較大,開始服藥,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並給出四點建議:一是要穩定情緒,如果沒有出現發燒、乾咳等典型的症狀,身邊也沒有確診或疑似的病人
  • 青島市北設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將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
    3月18日,記者從市北區獲悉,市北區把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工作當中,設立了「市北區突發事件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多角度、全方位對廣大群眾、醫務者和密切接觸者、患者等出現的「心理疫情」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
  • 許燕:疫情防控科學化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方式至關重要
    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疫情發生後,應該怎樣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在疫情和後疫情時期,人們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近日,新華網《「疫」線觀察》欄目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許燕建議,疫情會引發民眾生理性和社會性應激反應,要加強民眾情感管理與人文關懷;民眾要建立積極的心理體驗和科學的生活方式,正確應對疫情。
  • COVID-19爆發期間的心理健康與心理幹預:來自韓國的經驗
    由於韓國目前疫情控制較好,尤其在心理健康與心理幹預方面值得我們相互借鑑,因此通過韓國首爾延世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部和哈佛大學T.H.Chans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所發表的文章,與大家分享,共同抗疫!
  • 自殺幹預在中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同樣365天24小時忙碌不休的,是另一條隸屬於官方的無償自殺幹預熱線——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全天候守護生命的希望:自殺幹預熱線心理諮詢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前身是由加拿大人費立鵬成立的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成立之初的工作目標是針對我國的自殺現象進行研究和幹預
  • 廈門仙嶽醫院24小時熱線幹預心理危機
    記者昨日從廈門市仙嶽醫院獲悉,和去年同期相比,該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接到的自殺高危來電增加了78.5%,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接診的抑鬱患兒數量也翻倍增長。專家分析,一方面,疫情本身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一系列影響;另一方面,疫情期間一些新聞事件讓全社會對精神心理健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諱疾忌醫,選擇直面「心病」。
  • 遊戲、視頻、心理測試 四川「抗疫」心理在線幹預平臺上線
    打遊戲、看視頻、做心理測試……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在線幹預整合平臺上線了! 2月14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為做好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四川省疫情心理幹預省級專家組協同四川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四川省心理衛生協會
  • 心理專家:豎掃把、寫日記都很好,一線醫護心理健康要特別重視
    救援者不管他們自己是不是覺得心理健康,都要幹預!徐光興介紹,參與災難和危機幹預的醫務人員、警務人員和其他救援者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國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大量研究顯示,初期疫情爆發期,救援人員出現高昂的鬥志,易產生責任感和興奮感,身心資源投入較大,此時尚不需要心理幹預。但前期消耗的情感越多,對後期越不利。進入中期,疫情得到緩解,救援者高昂的鬥志消退,相反繁重的任務,環境的壓力、生活的簡陋和身體的消耗等不利因素集中反映出來。
  • 心理疏導幹預、送醫送藥上門 即墨北安衛生院為全區築起「心」防線
    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隊伍為轄區居家隔離居民每天監測體溫、隔離點醫學觀察隊伍為北安隔離點進行環境消殺和隔離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所有工作人員響應號召,不辭辛苦,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線。作為全區唯一的公立心理疾病救治醫院,還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成立「綠絲帶」心理服務志願團隊和「孫先廣精神衛生」醫護團隊,分級分類地開展心理疏導、心理幹預、送醫送藥上門等服務,恪盡職守,多措並舉,為全區疫情防控築起堅實的「心」防線。
  • 不應被心理脆弱概括的群體:4000萬學生與「卡頓」的心理幹預系統
    在這些學生身後,高校心理健康的摸排、危機幹預系統已經運行多年,但又在每一個環節飽受質疑和挑戰。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尤為突出 —— 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焦慮、與外界隔絕的生活作息、學習和未來規劃出現不確定因素。
  • 多措並舉做好大學生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幹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健康個體心理是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構成部分,而由災難引發的特定群體心理問題及其災後恢復,一向受到心理學、社會學、醫學、教育學等學科關注。
  • 恐艾幹預中心推出國內第一套《愛滋病恐懼症心理嚴重程度評估表》
    成都市恐艾幹預中心作為國內唯一一個愛滋病恐懼症研究機構,在成立十多年的時間裡,不斷為愛滋病恐懼症患者提供恐艾幹預幫助的同時,收集整合了大量真實有效的原始數據,為製作《愛滋病恐懼症心理嚴重程度自我評估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目的是為了讓更多恐艾症患者意識到。
  • 北大六院專家參加中國-澳大利亞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危機幹預專家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機幹預重要性凸顯。4月17日,應澳大利亞國家心理危機幹預中心邀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研究專家組專家、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北大六院副院長孫洪強教授,國家衛生健康委心理救援專家馬弘主任醫師、石川副教授,北大六院黨院辦副主任孫思偉等就新冠肺炎期間精神衛生相關問題通過視頻連線同對方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 沈家宏心理危機幹預第九講:危機幹預中的諮詢倫理
    目前,面對疫情影響下引發的廣泛心理壓力,心理焦慮,心理危機,為了幫助廣大抗疫專業人員更好的自助/助人,系統全面的提升專業人士心理危機幹預的知識與技術,同時提高大眾對自身心理危機的認識並學會自助/求助。文字稿九講:危機幹預中的諮詢倫理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我們心理危機幹預講座的時間。我們今天是第9講,講一講危機幹預中的諮詢倫理。倫理這個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記得在我剛學心理諮詢的時候,還沒有接觸到這個部分。
  • 疫情防控心理幹預和疏導要做好
    張 敏攝  緊張、恐慌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心理危機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對於工作、生活乃至身體情況都會產生積極的正向能量。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疫」中,心理波動是每個人都要過的一關。怎樣建立好心態?怎樣調節不良情緒?哪些人群有可能發生異常?本期邀請5位精神衛生領域專家,和您聊聊如何調適人們的心理情緒。
  • 三明市2020年心理危機幹預能力培訓班在永安市舉辦
    近日,由三明市醫學會、三明市精神衛生中心主辦,永安市衛健局、第六醫院、醫防融合辦承辦的三明市2020年心理危機幹預能力培訓班在永安市舉辦。三明市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盧葉文,永安市副市長鄭曉英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三明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三明市臺江醫院書記張海濤致開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