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劉嘉

2020-12-21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自6月16日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社區防控措施進一步升級。廣大居民主動調整心理狀態,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圖為6月17日傍晚,居住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外街道京鐵和園社區的居民在社區內散步。新華社發(陳鍾昊 攝)

疫情期間,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積極為湖北民眾提供心理諮詢。這是工作人員為武漢居民進行遠程心理諮詢和疏導的場景。(受訪者供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黃輝報導任何勝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冠病毒疫情仍在國際上蔓延,我國個別地區也偶有暴發。由於新冠病毒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高、來源複雜等特點,在全世界範圍內徹底根除新冠病毒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公眾必須在心理上做好長期抗疫的準備。

疫情之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劉嘉。

靠科學的力量提高安全感,建立戰勝病毒的信心

記者:從疫情開始至今,已經過去相當長的時間了,為什麼提及「新冠病毒」,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負面情緒?

劉嘉:當武松在景陽岡遇到了老虎時,他會產生緊張、害怕、驚慌等情緒。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武松有兩個策略: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打贏了有勝利的喜悅感,跑掉了則能產生藏匿的安全感。

但是,這個應對負面情緒的策略在新冠病毒面前就失效了。首先,病毒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根本無從「打」起,焦慮和緊張的負面情緒就出現了。其次,病毒的潛伏期長,甚至在長達十多天裡無症狀但可傳染。第三,來源複雜,可能人類是病毒攜帶者,可能動物是傳染源,也可能是食品在製作運輸過程中的汙染。當我們被未知所圍繞時,害怕等負面情緒就產生了。最後,疫情的多次反覆,以及國外疫情的長期持續,也會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

「我在明敵在暗」,當面對一個看不見的神秘對手的時候,傳統的打老虎策略失效了。這個時候,如何來消除因為新冠病毒帶來的負面情緒?

最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信心。

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類似,有很多共同點:它們都是病毒,抗生素不起作用;都具有高傳染性;都可能導致死亡。但是我們並不怕流感病毒。

我們為什麼不怕流感病毒呢?這是因為科學讓流感病毒現了原形——我們知道流感的致病機理以及治療方法,所以一旦流感襲來,我們知道如何應對,而不是恐慌。人類的恐懼往往源於未知,我們對新冠病毒的恐懼也是來自對它的無知。

現在關於新冠病毒的科學研究正日夜兼程,成果也不斷湧現,科學的力量正賦予我們安全感。因此,嚴謹的、可讀性高的科普,應當成為大眾了解新冠病毒的主要渠道。知道了,就不怕了,然後就可以重塑對戰勝新冠病毒的信心了。

在決策層面,要學會轉換視角。在心理學中,轉換視角通常是創造力的來源。例如,如果把「雙腿殘疾的人能開車麼」這個問題轉換為「如何讓雙腿殘疾的人開車」,那麼答案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不行」這樣否定式的回答,而是變為如何從新角度去解決問題。同樣,當新冠病毒死灰復燃時,我們不應該哀嘆運氣為什麼這麼不好,而是把它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習如何在疫情小規模暴發的情景下,利用高效快速的局部管控措施來平息疫情,同時維持社會經濟生活基本正常運行。這對於處在被動防疫的國際大環境下的我國尤其重要。而清晰又堅定的抗疫策略,將穩定大眾的心態。

規劃新常態下有目的、有計劃的生活方式

記者:由於疫情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心情難免受到影響。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心情好起來?

劉嘉:在生理上,我們可以通過佩戴口罩、少出門、勤洗手等來防禦病毒的侵襲;但是,在心理上我們很難不受外界的影響。大量的關於疫情的信息、傳聞容易使人有一種替代性的心理創傷。雖然我們自己並沒有得病,但因為經常地、定期地、過度地關注那些疫情帶來的問題,讓很多敏感的、高同理心的人會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痛苦。

想要避免被痛苦侵蝕,我們要做到三不要——不要看帶有負面信息的社交媒體新聞;不要看未經證實或者導致恐慌的信息;不要看暫時失利而個人又無能為力的信息。同時,還需要做到二要——要多去關注身邊真實的人和事;要限定查閱新聞的次數,防止信息過載 ,避免出現「看信息—焦慮難受—緊盯信息—焦慮升級」的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被新冠病毒牽著鼻子走,而是要重新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病毒幹病毒的,我幹我的,不被它幹擾。

網上曾有一個話題:如果給你一個溫度適宜的房間,有吃有喝有網絡,就是不讓你出門你能堅持多久?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貝克斯頓教授用實驗證明這很困難。他做過一個「感覺剝奪」實驗,實驗參與者蒙上雙眼、戴著耳塞、戴上手套,躺在非常舒適的床上,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獲得報酬。這個「躺著掙錢」的實驗看似容易,但是90%的參與者在24小時到36個小時之間就要求退出,沒有人能堅持到72個小時。這是因為大腦裡維持覺醒狀態的中樞結構——網狀結構在作祟,它必須得到外界的刺激才會活躍,而活躍的結果就是告訴我們「我還活著」。

但是,現在疫情使得居家學習、工作和生活變成新常態,外部的刺激變得單調而又稀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在拉大,「我還活著」的感覺越來越弱。個體的不適、家庭的紛爭由此加劇。因此,我們必須重建自己的主場,建立在新常態下有目的、有計劃的生活方式。

對於個人而言,要制定更為詳盡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並按計劃完成。此外,對於因為交通等節省出來的時間,可以大膽嘗試以前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激活自我。例如,學習一個新技能,研究一門新學問,或者來一場「雲蹦迪」。抓住這個機會,把自己練就成為一個更好的我。

在決策層面,要積極關注大眾的居家生活。對於學生,除了學習之外,要安排基於群體互動的線上協作活動,幫助學生制定短期和長期的計劃,並定期予以檢查和督導;對於家庭,要製作提升居家生活質量的活動,如烹飪、家庭遊戲,引導家庭成員互動。同時,對心理狀況要進行及時檢查,並對潛在的心理危機進行有針對性的幹預。

簡而言之,面對疫情不斷給我們追加的被動式休假,我們需要回歸生活的常態,在每天的生活中,尋找新的刺激,設定新的計劃,建立新的目標,以充盈的心靈,應對新常態的居家模式。

駕馭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養成積極心態

記者:對於那些等待核酸檢測結果的人,如何緩解等待過程中的焦慮?對於確診患者,如何從心理上接受患病這一事實並積極治療?

劉嘉:只要疫情沒有徹底結束,我們就容易產生焦慮、恐慌的情緒。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在大範圍人群內進行核酸篩查以避免「漏網之魚」成為新常態。在等待被檢測的過程中,有的人會莫名覺得自己嗓子發乾、總想咳嗽,種種症狀越想越像自己染上了新冠病毒。而那些已經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因感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脅而可能產生死生無常的悲觀情緒。這些負面的焦慮、抑鬱情緒,是人在面臨危機事情時的正常反應。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駕馭這些負面情緒,建設積極的心態。

首先,接受正常檢測安排的同時,停止在網上搜索新冠肺炎的症狀以及治療信息。這些信息,無論與病情有關或無關,都可能會導致焦慮和抑鬱。如果確有什麼擔憂的症狀,需要與醫生進行交流。同時,要保持身體活躍,用現實的工作、社交和家庭等活動來充盈自己的生活。

第二,將注意力集中在正常的感受上。我們感冒發燒等身體不適時,心境也會低落。同樣,當我們抑鬱焦慮時,身體也會出現疲憊乏力等不適的症狀。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形神一體」。而當我們越想去排斥或控制這種不適感,就越容易把注意力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強化,使得不適感變得更加強烈和真實。所以,我們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正常的感受上,而不是因為抑鬱焦慮而產生的身體不適上。具體而言,我們可以用一些放鬆技巧,來緩解身體上的不適感。

例如,焦慮緊張的時候,我們的呼吸通常會急促、間斷而不均勻。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呼吸的掌控,來緩解焦慮緊張。與體育鍛鍊中的深呼吸不一樣,用於緩解焦慮的深呼吸,需要將注意力放到深呼吸之中,即體驗氣流在呼吸道循環的過程。在吸氣時,讓注意力隨著氣流慢慢進入鼻腔,通過咽、喉、氣管和支氣管,一點點進入肺部;此刻,感受肺部因為氣流的注入而擴張,胸部因為肺部的擴張而擴張。稍待片刻,等空氣在肺部充分交換之後,再感受肺部因為氣流的流出而收縮,胸部因為肺部的收縮而收縮;此刻,帶著我們體溫的氣流再慢慢沿著氣管、支氣管、咽、喉、鼻腔排出體外。

呼吸道內氣流的循環,帶走的不僅僅是身體產生的廢氣,還可以暗示它把焦慮也帶出體外。掌握了如何控制呼吸之後,當感到焦慮時就可以做2~3分鐘這樣的深呼吸,焦慮的心境往往就可以很快回歸平靜。

第三,要去除不合理的想法。當不幸確診為新冠肺炎時,對它帶來的後果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是正常的,但是,擔心得了新冠肺炎就無法康復甚至死亡,就如同擔心上街可能會出車禍一樣,屬於過分的憂慮。這種非理性的思維只會使得自己提心弔膽、憂心忡忡、焦慮不已,影響治療的效果。所以,要從根本解決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就需要去除這些不合理的想法。

例如,「我應該被周圍的人喜歡和稱讚,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那些人」,就是一個不合理的想法,這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即便是家人、親密的朋友等對我們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遠對自己持一種絕對喜愛和讚許的態度。更何況人不是為了他人的喜歡和稱讚而活。如果堅持要得到周圍所有人的稱讚,那就只能委曲求全來取悅他人,但結果必然會使自己感到失望、沮喪和受挫,很難有自尊和自信。所以,一個合理的想法是「我只要不被周圍絕大部分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受歡迎的」。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思路,來去除諸如「我得了新冠肺炎,會演化成重症甚至死亡」這樣極端的想法。

需要強調的是,當我們或者我們的朋友出現以下症狀時,就說明負面情緒已經過載,超出了自己可調節和承受的範圍:一天中大多數時間都覺得很緊張、很焦慮,並且持續了好多天無法緩解;情緒波動很大;身體上出現一些不適,如頭疼、胃疼等,睡眠狀況下降、食慾改變;做平時喜歡的事也提不起精神;腦海中反覆出現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衝動。這時候,就需要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擊敗新冠病毒不僅需要外部的政策措施、科學研究和醫學治療,同時也需要我們內在的積極心態。病毒或許會侵蝕我們的身體,但絕不能摧毀我們的意志。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上戰勝新冠病毒,才會最終實現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6個方法做好心理防護|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分享
    2003年我們能戰勝SARS,今天我們也能戰勝新冠病毒」!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在猿輔導免費直播課上為全國中小學生加油打氣,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和家長解決疫情期間的心理問題。他說,依靠科學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新冠病毒。
  • 怎樣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長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最近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情緒一度變得消極,但也有了更多成就感、投入感、意義感,寬恕、勇敢、自控、正直、公平、謙虛、好學、希望和善良等品格顯著提升。怎樣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長?
  • 疫情當前,不同人群如何面對心理難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
    疫情當前,不同人群如何面對心理難題? 疫情當前,居家「宅」著的你如何面對無聊焦慮?
  •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共情陪伴兒童心智(KASEL) 成長指導教師能力培訓 火熱招募中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二級教授、博導伍新春教授指出,「體驗經濟下,單純地靠拼體力和智力已經行不通了。人與機器相比,最大的差別和核心競爭力在於『人』的能力。在孩子的需求與現實間存在巨大落差的嚴峻態勢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已然全面爆發。據中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國)輔導中心2017年公布數據顯示,中國有近3000萬名中小學生存在心理問題。
  • 2020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招聘英文期刊編輯助理1人公告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國家高級教育學術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和國家重大教育政策諮詢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也是教育部首批建設的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現因工作需要,面向校內外公開招聘一名英文期刊編輯助理。1.
  • 重慶市南岸區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展示交流
    最後,在學生講解員的帶領下,與會人員參觀了天台崗雅居樂小學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總面積達500餘平方米,設團體活動室、沙盤遊戲室、積極心理素質訓練室、情緒宣洩室、陽光熱線室、藝術心理輔導室、潛能開發室等,集教育、培訓、休閒、諮詢、教研等功能於一體。學校「我眼中的幸福」家長攝影展、雅居樂小隊積極心育社會實踐活動掠影、「我的閃耀時刻」敘事繪畫展也在此展出。
  • 公管學院參加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培訓工作委員會會議
    安徽建築大學MBA2020年12月11日至13日,公管學院副教授王健老師參加了首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培訓工作委員會會議。會議主題為「社會心理服務與社會心理培訓」,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公檢法機關以及其他社會心理服務機構100多人參加了會議。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北京回龍觀醫院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顏峰介紹,從臨床情況分析,目前這些心理問題主要分為四類情況,包括周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而感到恐慌,居家隔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建設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等。對照自身,如果家庭中出現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給予關注與調適,下面來仔細說說。
  • 華南師範大學開通心晴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附免費心理評估測試)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民眾經歷焦慮、恐慌、憂慮等情緒狀態。在對疫情進行醫學等各種生理防護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給心靈戴上「口罩」,不斷學習面對最新資訊,了解自身情緒和應對情緒變化處理的辦法,來保護自己守護家人和親友的身心健康。
  • 許燕:疫情防控科學化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方式至關重要
    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楊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疫情發生後,應該怎樣建立心理危機幹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在疫情和後疫情時期,人們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近日,新華網《「疫」線觀察》欄目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
  •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這場交流會告訴你答案!
    以「關愛,走進你我的心靈——慈善公益進學校」為主題,本次交流會邀請滬上衛生健康部門的專家、部分高校以及中學的老師和同學,共同交流分享了如何在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關愛、救助各級各類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學生們會不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會對他們在學習、求職等方面產生心理困擾?
  • 面對疫情,如何正確調適心理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神經。少數人出現心理失衡,產生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不適,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 面對疫情,人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性情緒—— 一是漠視,不相信事實。
  • 首本英文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指導讀物正式出版
    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 李琰)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如何做好自我防護是防控工作的重要環節。為了給眾多在華外國留學生及外國人士提供準確、規範的防護安全指導,提高共同抗疫的信心和決心, 陝西省翻譯協會會長、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胡宗鋒教授、英語系主任蘇蕊博士和房亞老師響應國家號召,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合作,翻譯了該社最新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A Guidance Manual On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NCP Outbreak
  •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疫情防護期間心理應激知識科普
    有些人由於過於擔心和焦慮,誤以為空氣中瀰漫著病毒,對飛機播撒藥水消毒的消息也信以為真疫情爆發後,隨之產生的不良情緒也在人群中埋下了定時炸彈,有可能致使人體自身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病毒感染。那麼,這些不良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的,我們又該如何調整負面情緒,如何積極地面對疫情,提高我們自身抵抗力。且聽我細細跟您講來。
  • 南京師範大學:第五場輔導員心理工作坊舉行
    2018年1月17日,主題為「大學生心理創傷的評估與輔導」的輔導員心理工作坊在學海樓406舉辦。本次工作坊邀請了心理學院系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安媛媛老師主講,安老師是ISTSS(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會員,江蘇省紅十字會心理急救專家校,有著豐富的針對創傷人群的輔導經驗,學工處、 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南京師範大學)辦公室秘書王娟擔任本次工作坊的主持人,各個學院的輔導員參加了本次工作坊。
  • 受疫情影響長時間悶在家裡,如何進行健康的自我心理防護
    在疫情面前,做好自我防護很重要,但保護好心理健康也同樣不能忽視,除了抵抗病毒之外,也要摒棄我們心理的病毒。 長時間呆在家中會加大精神壓力,進而使我們產生暴躁、焦慮的情緒,過度的精神壓力也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千萬別因為躲病毒,反而給自己憋出病來,這就得不償失了。
  • 疫情影響下的逆襲,如何從消費心理與行為變化,尋找新的商機?
    世界因一株新型冠狀病毒顛覆時,身處亂世的我們該如何逆襲?在消費心理與行為的劇變下,企業的營運活水又該如何「宅入」新商機?在世界大瘟疫(COVID-19)來襲,改變全世界人們的生活。從一開始中國大陸的封城與停工,到全世界因疫情而經濟停擺。
  • 「志願北京」微信公號開通在線心理諮詢
    本報訊(記者 劉婧)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波及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給人們的身心帶來心理傷害,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根據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人群的需求和實際困難提供社會與心理支持,積極預防、減緩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目前,「志願北京」微信公號上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已經開通
  • 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但是,當各種疫情信息襲來,大家難免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崩潰的情緒,為此,武體新聞中心特邀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的心理系教師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關懷,幫助大家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心理系教師應夢婷,和大家分享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 疫情時期如何減輕心理壓力?專家教你做3步調整 | 用「心」戰「疫...
    疫情時期如何減輕心理壓力?歡迎大家撥打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或微信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