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寫書評變現,可1個月只能讀1本書,怎麼辦?

2020-12-11 微星初現

很多人想靠寫書評變現,卻在閱讀階段就止步不前。如果你一個月只讀一本書,憑藉這個速度想要實現變現,真的很難。

你可能會說,讀書讀得快沒啥好處,它會影響我們對文本的吸收能力,也體驗不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再說了,我的閱讀能力已經定型了,不可能有很大的提升的。

其實,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為自己設置了界限。

事實上,閱讀能力的提升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有效地練習,讓自己從一個月1本書,到一周1本書,到三天1本書,在提升閱讀速度的同時,絲毫不影響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要有正確的認知,和科學的閱讀方法。

關於如何提升閱讀速度,著名的腦力教練吉姆·奎克在他的《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後面稱《無限可能》)一書中,從自身經歷出發,給了很多可實操的建議。

一、快速閱讀,讓你的大腦動起來

吉姆·奎克小的時候大腦受過傷,一度被認為是「腦子壞掉的小孩」。這之後,做同樣一件事,他要付出數倍於別人的努力,就連讀書這件小事,他都舉步維艱。

很多時候,即使長時間面對一本書,他仍然完全看不懂書中的內容。

後來,他通過學習如何學習,掌握了一套快速閱讀的方法,甚至經歷過僅用幾個小時讀完一本書,並完成一次近乎完美的宣講的經歷。

快速閱讀給吉姆·奎克打開了新的世界,激發了他的大腦潛力,不僅提高了閱讀能力,還同步提升了記憶力、專注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哈斯金斯實驗室主席肯·普博士指出:「大腦的諸多部分進化出其他功能,比如視力、語言、聯想學習,它們會連接到因為閱讀而形成的神經迴路中,由此可見,閱讀是極具挑戰的。一個句子是大量信息的濃縮表達,所以大腦必須對大量信息進行推斷。」

當我們閱讀時,不單單是調動了眼睛來看書,也會因著書中的文字,通過聯想,在大腦中形成圖像,情到深處,甚至會把書中比較優美的句子朗讀出來。

單單閱讀這一件事,就動用了如此多的器官,讓他們統一行動在閱讀這個行為中,而多種能力的鍛鍊提升,勢必會加快大腦的神經發展,高速構建並不斷強化各個神經元,讓我們的大腦獲得全方位的提升。

也就是我們說的,腦子越用越靈活。

雖然,自媒體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短視頻的快速崛起,會更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閱讀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我們開始閱讀時,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沉浸其中,以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當你進入心流狀態,和書中的人物一同哭、一同笑,你的專注力就達到了頂點。

而通過科學的方法,以上的一切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更有效地進行整合。

二、快速閱讀,你要避開這些坑

很多時候,我們有一個誤解,認為讀書讀得越慢,理解地就越透徹。曾經我也這樣以為。

結果就是,很多書看了十幾頁後,突然忘了之前說了啥,於是回過頭去重新開始看,結果一本書讀完,最開始忘記的地方還是忘記了。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中說,很多人閱讀速度緩慢,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小學之後,大家的閱讀水平已基本定型,沒有後天的刻意訓練,閱讀技巧也難以提高;二是沒有在閱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總是被其他的瑣事打斷,無法準確理解自己正在閱讀的內容。

此外,他還說,影響我們閱讀效率的,主要有2個方面的障礙:

① 回讀。不斷重複地回讀已經看過的文字,會嚴重拉長我們的閱讀時間,而且也不能提升我們的理解力。

② 默讀。默讀其實是快速閱讀路上一隻巨大的攔路虎。在我們上小學時,為了分辨讀音的正誤,老師會要求我們進行朗讀。

後來,老師不要求出聲了,可經年累月的習慣卻改不了了,我們會在大腦中默念出文字來。

而默念的速度其實就是我們說話的速度,它遠低於思維的速度。

三、掌握科學的快速閱讀方法

閱讀是一種技能,用對了方法,能夠快速提高閱讀速度,同時不影響理解的程度。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中向我們介紹了幾種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非常值得一試。

1 視覺定速器:用手指輔助閱讀。

你可以試著用手指著一行文字,然後讓視線隨著手指的移動進行閱讀。

因為我們的視線很容易受到移動物體的吸引,所以指讀時,我們的視線會落在手指上,並隨之移動,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回讀的可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閱讀速度。

2 拓展你的外圍視覺。

外圍視覺是指你的眼睛一眼就能看到的字詞的跨度,外圍視野越寬,一次進入你視線的文字就越多。

而且,相比於單純的文字,我們的大腦更容易記住圖像,所以我們應該盡力將書中的文字處理為大腦中的圖像。這就仿佛要求你的眼睛變為一臺相機,隨時將文字進行成像。

你可以試試,將書放在你的正前方,然後平視你的書本,看看你的視野一次能夠容納多大的範圍。隨著練習,進入你視野範圍的字數會變多,而你閱讀的速度也會變快。

3 數數。

數數是個非常有效的減少默讀的法寶。在閱讀時,當你覺察到自己已經開始默讀了,抓緊代替閱讀文字,在心裡默念12345,不得已,你的內心就無法完成默讀文字這個任務,久而久之,默讀的壞習慣就逐漸消失了。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中,講述了閱讀帶給我們的種種好處,也讓我們發現,過去形成的一些壞習慣,阻礙了我們的閱讀效率。但也正如他所言,好的方法能夠彌補我們的缺憾。

閱讀是我們開始進行寫作的基礎,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引,我們就只能處在閱讀的焦慮中無法起步。

你的大腦具有無限的可能,你的閱讀能力的提升同樣具有無限的可能。

提高閱讀效率,從學會快速閱讀開始吧。

相關焦點

  • 書評寫作的技巧1
    書評是一種以書籍為客體,以個人評價為主體,創作而成的一類文章。是讀完一本書後能極好消化書中內容的方式,也是架起作者、出版社和讀者三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好的書評還能成為自己創作變現的方式。書評不同於其它文體,它需要有大量輸入,所以在動筆之前要做足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一章,我們僅談談動筆前該做的具體工作,總的來說,從選書、閱讀、查資料三個方面來談。
  • 我曾經1年讀100本書,卻越讀越困惑,直到掌握了這個秘密武器
    這兩個訓練營,讓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前前後後讀了將近100本書,在認知上得到的提升非常大。但是現在回頭再看,我在書評私教班2個月時間內,只讀了8本書的收穫,卻遠遠大於之前的100本。第一個訓練營期間,我按照要求,讀了50本書。這和前年一整年,自己只讀了7本書比起來,算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啦!這個訓練營結束之後,大家還相約,繼續再去簡書上日更100天,每三天讀一本書,每天輸出一篇文章,所以後面陸續又讀了30來本書。
  • 18天讀了18本書,寫了11篇書評,高效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18天我讀了18本書,我書讀快了還讀懂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鏡姐的18天高效閱讀訓練營,在訓練營裡,我用鏡姐的60分鐘高效閱讀法,竟然18天一共讀了18本書,寫了11篇書評,這對過去一個月也讀不完一本書的我,真的是一個奇蹟。
  • 書評《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
    這個話所得忒狠,但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根據的:1、寫作的人沒有露臉的機會,別人談笑風生時寫作的人只能坐在電腦面敲鍵盤。2、寫作令人疲憊不堪,導致生活不規律;腰酸背痛、睡眠不足是常態,整日為寫什麼而發愁。看完這些還想繼續深耕寫作的,先讚嘆你勇氣可嘉,然後再送上一本寫作寶典:《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介寫作法》(下面簡稱《寫你想讀的文章》)的作者田中泰延是個有著24年廣告策劃和文案經驗的書蟲,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了長文領域。
  • 登山筆記2-攀登類書評(1)
    慚愧的說,這麼多書,大部分還沒讀;單就讀完或者翻過一部分的而言,整體良莠不齊,而且基本莠遠大於良;稱得上良的又基本都是國外作者所著;國內稱之為良的基本只是故事類書籍。所以萌生了個念頭,就是站在自己的視角寫幾個簡單書評,也算是一個目前國內戶外出版物的一個簡單的個人視角的階段性整理,也可供大家避坑以及後續參考學習使用。
  • 書讀了記不住?1小時榨乾一本乾貨書,讓我辭職成了職業讀書人
    想榨乾一本書的乾貨知識,速度還得快?這題我太會答了。作為一名職業讀書人,靠閱讀謀生這3年,基本功就是榨乾所有書,賺出買書錢,外加養活自己。帶著問題閱讀,就好比燈塔之於大海上航行的船隻,能夠為我們的閱讀指明方向,不至於盲目讀了很長時間,最終卻沒有任何收穫。拿到一本書,我們首先要瀏覽書的標題、副標題、封面、推薦語、序言、目錄,大致了解這本書講了什麼,自己想從中收穫什麼知識,想要解決哪些問題等等,然後提出3個自己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 做到這3點,寫書評不再是難事兒
    我最開始接觸讀書寫書評是源於身邊的一位朋友,當我向她討教如何提升自己時,她的建議是,就從讀書、寫書評開始吧!起初我自以為整天捧著一本書讀下去就會有所收穫,可是最終卻尷尬地發現,往往看過了一本書卻搞不清楚書中都講了什麼內容,寫文章的時候更是無話可說。
  • 36氪領讀|《興趣變現》:如何打造有趣的個人IP?
    本書也提供了幾個可行的方案:1.亞馬遜新聞發布演練法:在研發新產品的時候,Amazon 會模擬產品已經成型的樣子,寫一份完整的產品發布新聞稿,構想產品的特點、可解決的問題、目標受眾以及用戶體驗。通過對產品的想像,我們能夠快速定位「翹點」。2. 百度指數、微信指數、谷歌趨勢等等:搜尋引擎依然是人們尋求信息的重要去處。
  • 普通人如何從零開始在3個月內讀20本書,寫30篇文章?
    到今天為止,我已經看了20來本書,寫了30多篇文章。一、改變的動力其實早在2013年,我身邊就有能夠1年讀上百本書的人,我自己在後來的幾年裡,每年年初的時候,也會給自己定讀書目標,每周1本,1年讀52本書。但無一例外的是我都沒有堅持下來,這些年來,我從來都沒有做到過1年讀52本書。
  • 2020年一年讀400本書的人,精心為你準備了誠意滿滿的書單和書評
    我讀書400餘本,精心挑選一份書單,並贈送一句話書評,如下:1、《魯迅全集》書評:魯迅,再怎麼讀都不過分。2、《沉思錄》書評:跑步時聽的最多的一本書。3、《曾國藩》書評:曾國藩的際遇,我們可能碰不到,但寫日記的習慣,我還可以堅持。
  • 讀書| 一年讀50本書?太少!《快速閱讀術》教你一年讀700本(印南敦史)
    關於作者印南敦史:這是一個每個月為4家網站寫60本書評,每年的閱讀量超過了700本的人,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小的時候腦袋因為事故被摔過,從此產生了"腦子記不住東西"的感覺,不難想像,他曾經是一個慢讀者,據說他一頁書要讀5~10分鐘。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後來,他竟然通過不斷地閱讀,成為一天讀兩本書的快讀者。
  • 1張紙,1隻筆,日本速讀大師教你20分鐘讀懂一本書!
    書的封面接下來,我將從「共振閱讀法——制定行動清單——讓知識變現」三個維度為大家詳細講解這本書。目前,我處於獲取知識的狀態,因此,我讀大多是乾貨比較多的書。那對於這種讀書目的的人來說:共振閱讀法,真的是再適合你不過了!那什麼是共振閱讀法呢?作者在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就是讓自己與作者所寫的這本書之間產生共鳴,從而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自己真正想了解的信息!
  • 如何寫一篇有價值的讀書筆記?4大步驟和1套底層邏輯教你寫好筆記
    你想,如果你沒寫筆記,那只能從頭把書再看一遍對吧?但有了筆記,就不一樣了。你知道哪些內容,是知識漏洞;哪些地方,你已經掌握了。從以上讀書筆記4大標準,我們可總結出讀書筆記4大常見誤區。誤區一:錯把筆記當成儲藏知識的「工具箱」。密密麻麻寫滿文字和收藏一大堆文章,全沒用。
  • 收藏|小白如何寫出好書評?掌握這六要素,寫書評從此不再犯難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書評寫作變現專欄的第2篇,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用!02.學習書評寫作,很多人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書評應該怎麼寫?有模版嗎?其實新媒體文也好,書評也好,只要你研究的範文足夠多,都能發現一點規律,總結出來就是它的寫作思路和基本結構,之後,無論它的形式再怎麼變,但基本內核還是固定的。
  • 看了就忘,怎麼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我的床頭通常都有很多本書,至少三本以上吧。在閱讀中,當我讀不下去時,就換另一本調劑。小說是斷不會有的,不能一口氣讀完的算不上好小說,就算艱難似《百年孤獨》,我也是囫圇吞棗,一氣呵成。至於想不起來的內容,反正書在呢,有空再翻唄。
  • 想寫拆書稿,先看完這篇文章
    拆書稿又叫共讀稿,還有人叫拆解稿、拆讀稿,就是把一本書精讀了以後,拆解成5篇、7篇、或10篇文章,目前來說,平臺上都是100元一篇,拆解成7篇大概是700元這樣的收入。所以上面視頻中的那位朋友所說的一篇500元,到底是一本書還是一篇文章。除了拆書稿,還有其它的幾種讀書產品,比如說聽書稿、書評、讀後感、書單,都算是讀書產品。
  • 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朋友魔怔了,前些日子風風光光買的十幾本書做成了枕頭。她說買的時候以為自己加薪在望了,拿回來後看完就忘,還不如不看,打起書本就瞌睡。同樣是讀書,有些人讀過的書都在變現,而有些人還沒掌握深度讀書的方法。比如想提升溝通能力,那就找出相關書籍,進行主題閱讀。1、在等人或坐車時,收聽相關書籍書評或拆書稿,原文朗讀等。2、每天早起1-2小時,不要刷朋友圈,不要看郵件,簡單洗漱一番,在頭腦還沒有被各種信息塞滿之前,坐在書桌前靜靜的看書。
  • 2021年1月生活總結
    我之前寫過長文,說自己在18年因為一個比較罕見的病連著做完兩個手術之後,不是因為手術本身,而是因為高復發率,且一旦是惡性在現有醫療水平下只有等死,我第一次對人生有了一種巨大的虛無感。有好幾個月只能做到堅持工作,生活本身完全是灰暗的,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當時連書都看不下去。
  • 一年讀完700本書,別不信,看看這本書你就知道了
    俞敏洪上大學期間,在醫院住了一年,那一年他讀了將近300本書,羅振宇每天閱讀一本書,這一習慣堅持了七年。不禁感嘆,快速閱讀真是能人必備技能。可同事李姐有不同意見:「書讀那麼快,一點東西都沒學到,那讀著幹嘛?」原來讀得快,在別人看來也是不求甚解的表現。
  • 佐藤健:想知道一個人的戀愛觀是怎樣,就推薦TA讀一下這本書
    それからラストまでずっと読んでいました」(川村元氣告訴我說「這次要寫一個戀愛小說連載「。我就去讀了第一回,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讀到了最後。)這本書叫做『四月になれば彼女は(中文:四月女友)』主人公藤代(男)和未婚妻彌生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他們同居在一個屋簷下但是並沒有太多的交流,這種關係如何維持下來的,藤代自己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