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中醫養生有三個主要原則,即「未病觀」,提倡未病先防,其次為「中和觀」,認為「生病起於過用論」,飲食、運動等要有「度」,最重要的就是「天人觀」,注重與大自然和諧與共。《黃帝內經》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順時而養」是古人踐行「天人相應」的創舉與智慧,這一點在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要求遵循「必先歲氣,勿伐天和」原則,根據每年不同的運氣特點來防病治病。
2020年庚子歲,金運太過,少陽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屬於天刑年,全年氣候變化較大。下半年天氣偏燥熱,從秋分(9月22日)到小雪(11月22日),屬於「五之氣」時段,客氣少陽相火,主氣陽明燥金,火克金,出現了《黃帝內經》中描述的「清化乃抑,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的氣候、物候特點,很多地方植物花開二度,發病上《黃帝內經》提示「其病溫」,預示可出現一些傳染性疾病,比如在此時間段全國部分地區出現新冠肺炎零散病例。小雪後進入「終之氣」時段,易出現「餘火內格」與「寒氣數舉」並行,氣候雖有些溫燥,但是寒潮會時時來襲,且容易出現霧蒙天氣,容易出現咳喘、皮膚病、胃腸病等,既往有肺系基礎病者,如老慢支、哮喘、肺氣腫等患者尤應注意。下面結合《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季養生要旨談談今冬養生具體措施:
恬淡內守養心氣
中醫養生尤重養心,「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冬季萬物蕭瑟,人與之相應,加之日光照射減少,褪黑色素分泌增多,人的心情容易低落,今冬若出現「寒氣數舉,則霧霧翳」,陰沉的天氣更易誘發憂鬱消極情緒。故應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幹擾和刺激,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如有可能午後陽光下打個盹,享受一份閒情與自得,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不存情慮之激擾,物我兩忘。
順時而為藏腎氣
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靈樞·邪客篇》說:「人與天地相應也」「腎應冬」,腎的生理特徵與冬日閉藏蟄伏之性相應,並在冬季主導整個機體的生命活動。起居上應做到「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周末休息時可睡個懶覺。運動以散步、八段錦等有氧運動首選,不主張對抗性運動,如冬泳等。散步的方法也有講究,採取快慢交替走,幅度以集中散步時間60分鐘內6000步左右即可。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人體的陽氣在冬季以「精」的形式藏在命門,以作為來年新一輪氣化運動的原動力,「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在我國部分地區,有冬季服用膏滋調理的民俗,有條件可以為自己私人訂製一料膏方。
注重五暖禦寒氣
冬季水冰地坼,應「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洩皮膚」。筆者提出「冬養之道,暖有講究」,應做到「五暖」:即頭暖,出門佩戴一頂合適的帽子、洗澡或不慎觸冒雨露後及時吹乾頭髮;背暖,穿上小背心,愛美的女士配上一條坎肩;腹暖,常以掌心搓熱後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揉腹,以腹部微微發熱或有排氣為度,脾胃虛寒者可以穿一個布兜;腳暖,一雙保暖、合腳的鞋襪必不可少,避免寒從腳生,晚上可浴足(艾葉20克,肉桂10克,煮沸,至溫度40℃左右浴足半小時,睡眠不佳者,可左右交替按揉湧泉穴各50次);食暖,一方面選擇一些偏溫熱的食物,如羊肉、大蒜、生薑,另外多選燉、煲、煨等易於食材保暖的烹調方式。
氣味和合培正氣
《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針對今冬燥氣偏勝的運氣特點,《聖濟總錄》載:「宜調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洩之,歲谷用白,間谷用黍,乃無燥邪之害」,可以選擇一些酸、辛性味的食物。
中醫講究「司歲備物」「食歲谷以全真氣,食間谷以闢虛邪」,所謂歲谷、間谷,是指得「天時之氣」的應時食物。歲谷用白,白色與肺相應,可適當食用堅果杏仁,《本草綱目》說杏仁其用有三「潤肺也,消食積也,散滯氣也」,此外還有銀耳等白色食物可食用。間谷用黍,即黃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味甘性微寒,有益陰、利肺、利大腸之效,可用黃米煮粥、黃米蒸排骨。
司天方粥保歲氣
粥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冬季食粥又可禦寒保暖。今年歲金太過,肺金過亢,金克木則肝木易受邪,宋代醫家陳無擇根據運氣特點,推薦了「牛膝木瓜湯」一方,抑金扶木,堪為效法。
結合「以酸補之」原則,推薦一款庚子木瓜天麻五味子食療養生粥。選取天麻10克,木瓜50克,五味子20克,粳米適量,天麻、五味子煎水代湯熬粥。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養五臟之氣,李時珍認為「五味子酸或入肝而補腎,辛、苦入心而補肺,甘入中宮益脾胃」;天麻,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補益之功;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舒筋活絡和胃,主治肌膚麻木,關節腫痛,還有增免功效。該食療粥可以補肝益肺安五臟。
藥食同源祛邪氣
中醫注重藥食同源,結合性味、功效,推薦食用一些根莖類食物,如山藥、芋艿、白蘿蔔等。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可補脾肺腎。山藥可炒黑木耳、燉排骨,或將鐵棍山藥蒸熟佐餐。芋頭,味甘,性平、歸腸、胃經,益胃寬腸、補中益氣、化痰通便。芋頭可與五花肉紅燒或蒸熟佐餐。白蘿蔔,味甘辛,性涼,入肺、胃、大腸經,下氣寬中、消食化滯、開胃健脾、順氣化痰,《本草綱目》稱「蔬中最有益者」,蘿蔔可以燉排骨或煲牛腩,麥芽糖紅燒白蘿蔔有健脾補虛、生津潤燥之妙。茨菇,味甘、性微涼,歸肝、肺、脾、膀胱經,解毒散結、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瘡毒等有獨特療效,茨菇燒五花肉既能滿足味蕾享受,又可收到食療之功。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溫中行滯,解毒殺菌,消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老蒜頭剝皮後白醋浸泡至發綠,北方稱之「臘八蒜」,每日3~5瓣佐餐,青蒜可炒豆皮、炒茶幹、炒百葉、炒肉片。
自我保護防疫氣
冬季是流感容易發生的季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所以針對近期存在流感與新冠肺炎同時感染的情況,為鞏固前期抗疫階段性成果,一方面應遵循時令節氣養生,提高免疫力,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另一方面自我防護不能鬆懈,減少不必要的聚集、出門戴口罩、保持合理社交距離、勤洗手、家庭及辦公場所做好通風換氣。
文|江蘇省無錫市龍砂醫學流派研究院陶國水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敬請點擊右下角
「在看」
或分享朋友圈讓更多人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