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沒有夏朝、商朝」是一個歷史常識

2021-01-12 騰訊網

本文屬於【文行忠信】宗伯學知識普及系列 作者宗伯正曜

簡述

夏禹是尊號,不能混淆於國號。康乾把燻商篡改為殷商。

對於「夏朝、商朝「的定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這種錯誤屬於不通古文史。

尊號

夏是尊號,並非國名或朝代。不能把尊號用於朝代或國名。如黃帝,尊號軒轅。如果把五帝時期叫做「軒轅朝」就屬於錯誤認知。唐、虞情況亦是如此。帝堯尊號唐堯,帝舜尊號虞舜,古人一般稱作唐虞時期,而不是唐國或虞朝。關於五帝國號另行論述。後世學者常常把尊號與諡號混淆。關於中華朝代一直沿用錯誤名稱的問題,源於清朝對儒士文化的殘酷鎮壓,儒士一族幾近滅絕,近百年來幾乎處於「謬知」狀態。

尊號不需避諱,平民百姓都可以叫。不能把尊號用於朝代或國名。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尊號太祖。國號大明。如果把明朝定名為太國或太祖朝屬於大錯特錯,不通古禮。

現在所有學者的論述都呈現這種古文史基本常識錯誤。在公開出版的書籍和論文上,到處都是夏朝的描述,各種百科、詞典、網文俯拾皆是,將來後人如何看待我們這些前人。

我一個人能力有限,請大家幫助我一起來糾正這個錯誤好嗎?

夏禹

帝禹,尊號夏禹,父親鯀為參朝(參國)第一任大宗伯,按照禮法以儒為氏,故名宗伯氏,簡稱宗或伯,居住在雷澤,雷澤古名雷夏,後人以先祖尊號為氏,稱作夏后氏。

宗伯

現代學者常常把「伯」當成排行,其實它是宗伯氏或大宗伯的簡稱。如伯鯀、伯陽、伯虎、伯夷都是指大宗伯,是官職的簡稱,他們都是士族,使用雅言稱謂,並不是民間庶族通言裡面的「大哥、老大」。

宗伯,又稱禋宗、秩宗(《書·舜典》)、祝宗,或者寫作諮伯(《書·舜典》),《周禮》稱之為(春官)宗伯,《國語》和《竹書紀年》稱之為崇伯。大宗伯原本是上古王庭的禮官,職責是掌管宗廟祭祀、卜筮等禮儀,職位卿大夫。

古代儒學就叫做禋宗、宗學、士學。

雅言

先師孔子字「仲尼「,仲是參文雅言,表示祭祀,宗伯氏一族的士人,並不是庶語裡面的老二。

此外還有漢高祖劉邦,字季,「季「表示他出身於姬姓士族,與名字」邦「同源,並不是俗語裡面的」老四、老小「。

漢高祖劉季所作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雅言,大軍班師之後的郊祭弔辭,在軍大獻禮之後舉行的吊禮上所敬獻的哀悼之辭,現在卻被一些學者錯誤解釋為酒宴和歌。

詩意:

現在我為烈士們敬獻吊辭,風起雲湧,這表明犧牲的勇士們的魂魄已經來了,你們為國家捐軀,絕不會讓你們作一個孤魂野鬼,現在請你們的魂魄跟隨我一起返回故鄉安息,你們的犧牲至為令人痛惜,國家再去哪裡尋找像你們這樣的勇士去守護家園。

學者們不要把雅言混同於庶語通言。

參周

夏朝,實際原名參,可以稱作參國或者參朝,後人把尊號夏禹錯認為「夏」。參朝被燻育戎狄人侵佔了國都參城之後,由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領國人大遷徙到陝西扶風縣。《史記》某些記載不可信,被康乾篡改的亂七八糟,再也無法修復如前。

周太王古公亶父在扶風建立了周朝,「周」的情況與其他朝代不同,因為兩者一脈相承,參國與周國本為一個國家,被燻商從中截斷,古儒學合稱參周。參周(夏周)與燻商(殷商)處於一個並存的情況,而並非「商取代夏,周取代商」。

燻商(殷商)

歷史上也沒有商朝,或者說商朝的定名並不正確。公元前1143年之前,燻商(殷商)人佔據整個中華中原地區,他們並沒有建立宗廟國家,根本沒有國家或者城邦名稱,連基本的文字也沒有,只是侵略和強佔了參國百姓的城市和邦國。

我們中華民族自稱參人,參人痛恨這些強盜,因參商永世不相見,把他們稱作「商人」,即薰商、殷商,葷商,薰鬻或者薰育戎狄人。清朝改成殷商。「商」在古代是一個充滿強烈恨意的字,人們把奸惡貪婪和壓榨百姓血肉的人叫做商人。普通老百姓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和製作的商品,叫做市人。要注意區分這兩者。後世的市民就是指普通百姓。

篡偽

首先聲明我談的是歷史,現在國家實施民族大融合政策,要人民互相團結。中國古典文化精髓的傳承在清朝出現嚴重的斷裂。

清朝是燻育戎狄人佔主導的統治朝代,清人奪取明朝之後,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公開譴責,例如日本、朝鮮等明朝附屬國都拒絕和清朝建交。清朝皇帝對外採用閉關鎖國的政策不與外國通商,對內重用一些沒有骨氣的文奸如紀曉嵐之流篡改偽造《史記》等眾多古史典籍,用來給百姓們洗腦,《屈原賈生列傳》、《楚世家》這些書典就是紀曉嵐等人篡改之後的偽書。因此學者們一定要注意辨別哪一些地方是被篡改過偽歷史。

清朝皇帝採用春秋筆法來歪曲和篡改很多中華名人的祖先是燻育戎狄人,為清朝佔據明朝而洗白正名。

例如殷契,就是商朝的祖先。中國歷史上四大燻育戎狄人朝代是商、秦、元、清。這四個朝代都是夷狄人建立的朝代,他們屬於同一祖先。在春秋時期的古史裡面,把商朝記作「燻商、葷商」,商朝就是清朝的祖先。

清朝皇帝為了粉飾他們的出身,讓紀曉嵐等人篡改成「殷商」。

同時,清帝把許多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聖賢改成燻商人出身。例如把孔子改成宋國人,而宋國人的祖先就是商朝,用這種春秋筆法污衊先師孔子;再就是把屈原改成羋姓,清朝和楚國人是世仇,古代諺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清朝人最恨楚國人,羋姓是燻育戎狄人的姓氏,清朝故意偽造歪曲屈原是羋姓,和夷狄一族。同時強制一部分江南士人改姓羋,並且流放到偏遠地區,即現代羋姓族人的源流。

本文作者簡介:

宗伯正曜 ,字翼雲,號大僕,參周宗伯學弟子。遠祖桐城姚氏,近祖金匱陳氏,治學師從先師孔子(宗伯內傳曰周朝尊號魯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師從先師臥農先生(宗伯內傳曰先師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陽躬耕隴畝而自號臥農,並非世間流傳的道號臥龍),贊賓介師宗伯牖中先生,拜師時間為1988年(戊辰),拜師地點為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畔遐園西廊嶽飛手書《前出師表》碑文之下。

上古參周宗伯經學(古文經學)師從宗伯牖中先生,拜師時間為1975年(乙卯),拜師地點為中國山東省濟南市趵突泉畔觀瀾亭。當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末期,拜師儀式一切從簡,因此缺贊賓介者。

相關焦點

  • 第三回 新的歷史 第一節 夏朝歷史
    當時沒有宗教,全人類只信「天上」的神,大家都是一個信仰!只要有德行、高素質,就會得到表彰,從上到下實行聖德教化,這是一個美好的社會!當時的人類文明可並不像後人普遍認為的那樣原始、落後,恰恰相反,當時人類的科技水平並不低。雖然聖星人限制了人類的科技發展,但是人類的科技水平是逐步降低的,並不是一下子降到最低的,所以對於後人來講,夏朝之前的時代全是神話時代!
  • 10萬年前的人都能發現,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朝」,為何找不到?
    引言我國自古歷史悠久,傳承了五千年的傳奇文明足以讓全世界為之震撼,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罷了,從幾十萬年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開始,關於中華文明源頭的探索在史學界上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什麼原因?
    世界上有四個文明古國,但是文明一直留存到至今而沒有斷層的只有中國一個,這幾乎是全球公認的,然而卻有人提出質疑,中古的歷史文化也可能早就斷層了,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存在的痕跡,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
  • 夏朝,一個後世不願提及的年代,專家提出一大膽設想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夏朝,那麼個人感覺應該用「縹緲」倆字來形容。因為根據現代歷史學者推算,夏朝的存在時間大約四百年左右。但是,奇怪之處在於,這四個世紀的歲月裡,夏朝居然沒有留下能自證身份的文物——雖然很多人會說二里頭的證據。但是,二里頭並沒有證據證明那屬於夏朝。故而考古學者用了一個十分委婉的說辭:先商。
  • 夏朝歷史故事桀和妹喜
    當然,王朝的覆滅有很多的因素,這些美女的加入,只是人們對歷史記憶的加深。 妺喜,又作末喜,末嬉;有施氏,名妺,姓嬉;夏朝第十七位君主履癸的王妃。有詩稱讚妺喜的美麗:「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妝霓彩衣,嫋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
  • 夏朝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老教授:肯定存在過,但不在中國
    一開始的時候,西方承認的中國歷史是僅僅2000多年的,因為他們認為沒有文物的商朝是不存在的。但是隨著殷墟的發現,文物證據確鑿之後,西方世界逐漸承認了商朝的存在,中國的歷史也被他們從2000多年放寬到3600多年。在他們看來,中國有3600多年的歷史已經非常不可思議了,但是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不算三皇五帝,說好的「上下五千年」呢?
  • 貴州大學教授直言:夏朝就是古印度,國內外的學者態度全都一邊倒
    大商國的建立跟神話有關,由於出土的甲骨文較少,商朝的歷史都是根據後世典籍拼湊起來的,所以商屬於「半信史」時代,商也是世界上史學界公認的「第一個王朝」。雖然中國歷史一直將夏朝當作第一個王朝,但是不管是世界歷史學界,還是國內的歷史學界,對夏朝的存在一直都抱有一種疑問,由於一直都沒有出土夏朝遺址,夏朝作為第一個王朝的「正統」也沒有得到認可。《禮記·表記》: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
  • 從神話傳說、城市、鐵騎、文字、共同的文化認同到「中華」!
    本卷講述的,是從商朝到春秋戰國的歷史,商朝是中國有確切文字記載和考古佐證的第一個世界公認的王朝,但商朝的國家結構和之後的中國朝代還有很大差異,作者把商周時代的中國稱為「城市國家",同時認為,正是周朝和戰國時代的技術進步與文化認同,把之前城邦林立的中國統一為一個新的共同體:中華。作者指出,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三大要素是:漢字的普及,鐵器取代青銅器,上古的歷史和傳說變成共同的文化遺產。
  • 一本能證明夏朝存在的奇書,它從何而來,與考古發現有何異同?
    這是我們普遍的一個認知,但這卻不是史學界乃至世界的認知。關於這個距今已有4000的歷史的朝代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在史學界都頗有爭議。因為關於「夏朝」可以考證的歷史文獻實在太少。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的夏朝文物出現。應該說,中國有比較準確的歷史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的記載,即使是商朝和西周,也都比較模糊。但卻有商朝和西周的具體文物出現。
  • 幾十萬年前人都被發現,為何夏朝僅僅是四千年前,卻一直找不到?
    放在國外,夏朝就有可能是類似於大西洲一類的傳說。跟亞特蘭蒂斯同時代的文明肯定有,但不一定那就是亞特蘭蒂斯。商傳說自己祖先打敗了一個叫夏的敵人,但這個夏不一定是二里頭文化,二里頭的歷史也不一定是傳說中夏的歷史,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夏的譜系跟二里頭一致,很有可能只是一個歷史的巧合。
  • 西方學者為何否定夏朝,除了偏見,還有三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注重記載歷史的國度,有著系統而豐富的史料,相傳黃帝時代就有史官,在世界各個文明中,唯有中國基本記錄了5000年來的歷史,其中就包括夏朝。歷史記載雖然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然否定,尤其對中國這樣有記載歷史傳統的國度,史書一定程度上就是事實。基於此,中國人眼裡夏朝的存在無可置疑,只是存在的方式和細節有待商榷。
  • 夏朝是古埃及人創建的?這四個論證早已被推翻,不要再瞎扯了!
    古人不僅造字、造紙,留下了中華淵源的文化,在世界上,古中國就是一個時代的裡程碑,給世界帶來了太多震撼和驚喜。但是,近年來也有很多謬論在宣揚,比如說造紙術是韓國的等等,這些說法也曾經在網上掀起了巨大的言論風波,人們議論紛紛。可是有一個令人更加咋舌的說法是:夏朝人是古埃及後人!
  • 歷史不需要外國人承認!西方人為何死活不認中國夏朝的歷史
    目前博弈的關鍵點是「夏朝」,西方一直指責我們的夏朝是神話傳說,所以不承認。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一直只承認周朝,直到上世紀安陽殷墟的發現,出土了大量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和甲骨文,鐵證如山,西方社會才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認可我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600年之前。
  • 易中天:中國歷史僅3700年,蘇聯專家著作稱:中國明明一萬多年
    在對於歷史的研究中,確定一個文明是否存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這一時期的文物,其次則是歷史文獻,這種研究觀點已經被認作是「國際共識」。一直以來在西方學者的觀點中,中華文明起源自商朝,商朝之前的夏朝都不一定存在,因為一直以來中國都未曾出土過有關夏朝的文物。
  • 退休歷史老師:把5000年歷史改編成順口溜
    歷史承載著一個朝代,一個民族的興衰史,也是同學們從初中開始掌握學習的科目。   很多家長說孩子歷史成績不好,其實歷史知識說難不難,只要記住一些基本的知識,一些時間軸,那麼歷史成績的提升就不是問題。
  • 中華成語「一竅不通」的故事
    直到公元前2070年,治水英雄大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並傳位給兒子啟。經過大約471年後,夏朝滅亡了。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商朝——建立了。「一竅不通」的故事就發生在商朝末期,距今也有3000多年歷史了。話說商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叫紂王,這是個荒淫無度的國王,商朝就是在他手裡滅亡的。
  • 姜宗福: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是記錄商朝前華夏文明史的文字檔案
    因商朝的始祖契的封地(今河南高辛)盛產細辛,故名辛。二是可以破解隱藏在甲骨文裡的周初以前五千年甚至一、兩萬年前華夏文明古史的文字記錄,讓西方學界認為商朝以前只是神話人物的中華文明始祖一個個鮮活地浮出地面。記者:根據我的了解,你沒有古文字研究的專業背景,現在很多人質疑你的研究是否靠譜,你怎麼看?
  • 「中國歷史大事件」:九鼎的來歷與失蹤之謎
    說起九鼎,首先我們必須來個靈魂拷問:在中國的歷史上夏朝到底有沒有真正存在過?這個問題一直都備受爭議,眼瞅都2021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定論。一般來說,我們確定一個朝代是否存在最好的證據是出土的文物,像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就證實了商朝確實存在過,這也是至今我們能確定存在的最久遠朝代了。而夏朝卻沒有留下任何的「屍骨殘骸」,就算《史記》中明確記錄了夏朝的世系,但在「朝代身份」面前顯得尤為蒼白,那到底夏朝有沒有存在過?
  • 從石峁古城皇城臺的考古新發現看夏朝君主孔甲養龍的傳說
    關於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爭議由來已久,關於它是否真實存在或者以怎樣形式存在的問題的答案,決定了華夏上古歷史的走向。雖然河南二里頭遺址已經急不可耐地立起了夏都牌子,但質疑的聲音一直沒有消失。但不管怎麼說,早於商朝的時代,華夏大地上已經有了廣域王權國家存在的影子,這一點是得到公認的。
  • 我國歷史中,還有哪些皇帝墓沒有被發現?
    每一座帝王陵墓,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皇帝陵墓沒有被人們發現。下面編者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那些沒有被發現的皇陵。 古人視死如生,特別注重殯葬禮儀。古代君王更是希望通過修建陵墓,把自己生前擁有的一切帶入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