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於【文行忠信】宗伯學知識普及系列 作者宗伯正曜
簡述
夏禹是尊號,不能混淆於國號。康乾把燻商篡改為殷商。
對於「夏朝、商朝「的定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這種錯誤屬於不通古文史。
尊號
夏是尊號,並非國名或朝代。不能把尊號用於朝代或國名。如黃帝,尊號軒轅。如果把五帝時期叫做「軒轅朝」就屬於錯誤認知。唐、虞情況亦是如此。帝堯尊號唐堯,帝舜尊號虞舜,古人一般稱作唐虞時期,而不是唐國或虞朝。關於五帝國號另行論述。後世學者常常把尊號與諡號混淆。關於中華朝代一直沿用錯誤名稱的問題,源於清朝對儒士文化的殘酷鎮壓,儒士一族幾近滅絕,近百年來幾乎處於「謬知」狀態。
尊號不需避諱,平民百姓都可以叫。不能把尊號用於朝代或國名。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尊號太祖。國號大明。如果把明朝定名為太國或太祖朝屬於大錯特錯,不通古禮。
現在所有學者的論述都呈現這種古文史基本常識錯誤。在公開出版的書籍和論文上,到處都是夏朝的描述,各種百科、詞典、網文俯拾皆是,將來後人如何看待我們這些前人。
我一個人能力有限,請大家幫助我一起來糾正這個錯誤好嗎?
夏禹
帝禹,尊號夏禹,父親鯀為參朝(參國)第一任大宗伯,按照禮法以儒為氏,故名宗伯氏,簡稱宗或伯,居住在雷澤,雷澤古名雷夏,後人以先祖尊號為氏,稱作夏后氏。
宗伯
現代學者常常把「伯」當成排行,其實它是宗伯氏或大宗伯的簡稱。如伯鯀、伯陽、伯虎、伯夷都是指大宗伯,是官職的簡稱,他們都是士族,使用雅言稱謂,並不是民間庶族通言裡面的「大哥、老大」。
宗伯,又稱禋宗、秩宗(《書·舜典》)、祝宗,或者寫作諮伯(《書·舜典》),《周禮》稱之為(春官)宗伯,《國語》和《竹書紀年》稱之為崇伯。大宗伯原本是上古王庭的禮官,職責是掌管宗廟祭祀、卜筮等禮儀,職位卿大夫。
古代儒學就叫做禋宗、宗學、士學。
雅言
先師孔子字「仲尼「,仲是參文雅言,表示祭祀,宗伯氏一族的士人,並不是庶語裡面的老二。
此外還有漢高祖劉邦,字季,「季「表示他出身於姬姓士族,與名字」邦「同源,並不是俗語裡面的」老四、老小「。
漢高祖劉季所作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雅言,大軍班師之後的郊祭弔辭,在軍大獻禮之後舉行的吊禮上所敬獻的哀悼之辭,現在卻被一些學者錯誤解釋為酒宴和歌。
詩意:
現在我為烈士們敬獻吊辭,風起雲湧,這表明犧牲的勇士們的魂魄已經來了,你們為國家捐軀,絕不會讓你們作一個孤魂野鬼,現在請你們的魂魄跟隨我一起返回故鄉安息,你們的犧牲至為令人痛惜,國家再去哪裡尋找像你們這樣的勇士去守護家園。
學者們不要把雅言混同於庶語通言。
參周
夏朝,實際原名參,可以稱作參國或者參朝,後人把尊號夏禹錯認為「夏」。參朝被燻育戎狄人侵佔了國都參城之後,由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領國人大遷徙到陝西扶風縣。《史記》某些記載不可信,被康乾篡改的亂七八糟,再也無法修復如前。
周太王古公亶父在扶風建立了周朝,「周」的情況與其他朝代不同,因為兩者一脈相承,參國與周國本為一個國家,被燻商從中截斷,古儒學合稱參周。參周(夏周)與燻商(殷商)處於一個並存的情況,而並非「商取代夏,周取代商」。
燻商(殷商)
歷史上也沒有商朝,或者說商朝的定名並不正確。公元前1143年之前,燻商(殷商)人佔據整個中華中原地區,他們並沒有建立宗廟國家,根本沒有國家或者城邦名稱,連基本的文字也沒有,只是侵略和強佔了參國百姓的城市和邦國。
我們中華民族自稱參人,參人痛恨這些強盜,因參商永世不相見,把他們稱作「商人」,即薰商、殷商,葷商,薰鬻或者薰育戎狄人。清朝改成殷商。「商」在古代是一個充滿強烈恨意的字,人們把奸惡貪婪和壓榨百姓血肉的人叫做商人。普通老百姓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和製作的商品,叫做市人。要注意區分這兩者。後世的市民就是指普通百姓。
篡偽
首先聲明我談的是歷史,現在國家實施民族大融合政策,要人民互相團結。中國古典文化精髓的傳承在清朝出現嚴重的斷裂。
清朝是燻育戎狄人佔主導的統治朝代,清人奪取明朝之後,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公開譴責,例如日本、朝鮮等明朝附屬國都拒絕和清朝建交。清朝皇帝對外採用閉關鎖國的政策不與外國通商,對內重用一些沒有骨氣的文奸如紀曉嵐之流篡改偽造《史記》等眾多古史典籍,用來給百姓們洗腦,《屈原賈生列傳》、《楚世家》這些書典就是紀曉嵐等人篡改之後的偽書。因此學者們一定要注意辨別哪一些地方是被篡改過偽歷史。
清朝皇帝採用春秋筆法來歪曲和篡改很多中華名人的祖先是燻育戎狄人,為清朝佔據明朝而洗白正名。
例如殷契,就是商朝的祖先。中國歷史上四大燻育戎狄人朝代是商、秦、元、清。這四個朝代都是夷狄人建立的朝代,他們屬於同一祖先。在春秋時期的古史裡面,把商朝記作「燻商、葷商」,商朝就是清朝的祖先。
清朝皇帝為了粉飾他們的出身,讓紀曉嵐等人篡改成「殷商」。
同時,清帝把許多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聖賢改成燻商人出身。例如把孔子改成宋國人,而宋國人的祖先就是商朝,用這種春秋筆法污衊先師孔子;再就是把屈原改成羋姓,清朝和楚國人是世仇,古代諺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清朝人最恨楚國人,羋姓是燻育戎狄人的姓氏,清朝故意偽造歪曲屈原是羋姓,和夷狄一族。同時強制一部分江南士人改姓羋,並且流放到偏遠地區,即現代羋姓族人的源流。
本文作者簡介:
宗伯正曜 ,字翼雲,號大僕,參周宗伯學弟子。遠祖桐城姚氏,近祖金匱陳氏,治學師從先師孔子(宗伯內傳曰周朝尊號魯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師從先師臥農先生(宗伯內傳曰先師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陽躬耕隴畝而自號臥農,並非世間流傳的道號臥龍),贊賓介師宗伯牖中先生,拜師時間為1988年(戊辰),拜師地點為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畔遐園西廊嶽飛手書《前出師表》碑文之下。
上古參周宗伯經學(古文經學)師從宗伯牖中先生,拜師時間為1975年(乙卯),拜師地點為中國山東省濟南市趵突泉畔觀瀾亭。當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末期,拜師儀式一切從簡,因此缺贊賓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