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前段時間,我們和大家分享了「寶寶舌系帶過短」的話題,不少讀者在後臺問:唇系帶過短怎麼辦?
究竟「唇系帶」是指哪一部分?唇系帶過短會有什麼問題?需要處理嗎?今天我們就好好說說!
唇系帶有上唇系帶和下唇系帶,上唇系帶較下唇系帶明顯。臨床以上唇系帶附著異常較為常見,而下唇系帶異常較少,且臨床意義不大。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上唇系帶附著異常。
上唇系帶,指連接於上頜骨牙槽突和中切牙上唇黏膜正中的細索狀結構,為口輪匝肌在上頜骨的附著部。
圖:上唇系帶
上唇系帶在胚胎期時較為寬大,出生時明顯,隨著年齡增長,牙槽骨垂直向生長,上唇系帶的附著處向根尖方向移動並逐漸縮小。
若上唇系帶附著處過於靠近牙齦緣,稱為上唇系帶附著異常。其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也可能是由牙周病或其他導致牙齦萎縮至系帶附著處的病因引起。
上唇系帶附著異常可引起母乳餵養困難、上頜尖牙間縫隙、前牙咬合關係異常、牙周病等一系列問題。
圖:唇系帶附著異常
目前有兩種分類方法: Sewerin分類和Mirko分類。
Sewerin分類:上世紀60年代Sewerin對1430例病例分析後將上唇系帶附著異常分為8類,分別為正常唇系帶、持續性頂唇系帶、附加物性唇系帶、結節性唇系帶、重唇系帶、凹陷性唇系帶、對裂唇系帶和符合以上兩個或兩個以上情況的唇系帶。
此後,Townsend等發現,超過1/3的上唇系帶不符合正常唇系帶表型,其中最常見的是附加物性唇系帶和結節性唇系帶。
圖:上唇系帶的Sewerin分類 (A~G依次為正常唇系帶、持續性頂唇系帶、附加物性唇系帶、結節性唇系帶、重唇系帶、凹陷性唇系帶、對裂唇系帶)
Mirko分類:Mirko等於1974年對465例病例進行分析後,提出新的分類方法。這4種類型分別是黏膜附著型、牙齦附著型、牙齦乳頭附著型和穿越牙齦乳頭附著型。其中最常見的為黏膜附著型,其餘依次為牙齦附著型、穿越牙齦乳頭附著型和牙齦乳頭附著型。
圖:上唇系帶的Mirko分類 (1~4依次為牙齦附著型、穿越牙齦乳頭附著型和牙齦乳頭附著型)
1.母乳餵養困難
母乳的順利餵養有賴於嬰兒的吸吮能力,而吸吮需要口腔內一定的負壓。口腔內負壓是口腔內容物受到擠壓和空氣受到抽吸作用共同形成的。唇系帶異常附著引起的間隙會降低口腔的密閉性,從而影響負壓的行程,不利於嬰兒吸吮。
圖:肥厚的上唇系帶,影響哺乳
Tips
一些嬰兒的上唇系帶較為肥厚,媽媽在哺乳時可能會感覺到乳頭及乳暈疼痛,有些說「寶寶吃奶時感覺乳頭被一下一下地夾」,有些則說「乳頭沒有破,但餵奶後覺得火辣辣的疼」。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嘗試不同的哺乳姿勢,尋找一個合適的、可以減少媽媽的疼痛感的姿勢。
2.菌斑堆積,增加齲病風險
研究發現,唇系帶異常附著的孩子發生牙菌斑的可能性更大。牙菌斑裡的各種細菌,是導致齲齒的罪魁禍首。
圖:菌斑堆積
3.牙周疾病的發生發展
上唇系帶異常附著會在孩子成長發育時期甚至到成年,因為說話、吃飯等口腔運動的長期牽拉牙齦,引起牙齦退縮等問題,增加患牙周病的風險。對於已經患有牙周疾病的患者來說,則會加重病情。
4.上頜中切牙間隙
上頜中切牙間隙正常出現於混合牙列時期,隨著恆牙的替換和生長發育等,間隙會慢慢閉合。而有些兒童,肥厚的唇系帶附著於上頜中切牙之間的牙齦乳頭處,導致牙間隙的明顯增寬,造成牙齒排列錯位而影響美觀,同時導致前牙咬合關係的異常。當上頜正中間隙超過2mm,就很難隨著生長發育而自然閉合了。
圖:上唇系帶附著異常,上頜中切牙間隙明顯
隨著年齡的增加、顏面部的生長發育和牙齒的萌出,大多數兒童上唇系帶會逐漸萎縮掉,因此口腔科醫生建議等恆牙的門牙萌出後根據牙齒發育情況來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上唇系帶附著異常往往伴有上頜中切牙間隙的存在,關閉上頜中切牙間隙往往採用正畸治療。目前對於行系帶切除術應在正畸治療之前還是之後,學界觀點不同。
目前對於正畸治療與系帶切除術孰先孰後,醫生多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圖:正畸關閉縫隙
最後,當家長發現孩子上頜切牙存在間隙時,最好帶孩子諮詢專業口腔醫生,來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
參考文獻:
1.Digman SW, Abramowicz S. Pediatric dentoalveolar surgery [J]. Dent Clin North Am, 2012, 56 (1): 183-207.
2.Sewerin I. Prevalence of variations and anomalies of the upper labial frenum [J]. Acta Odontol Scand, 1971, 29 (4);487-496
3.Mirko P, Miroslav S, Lubor M. Significance of the labial frenum attachment in periodontal disease in man. Part I, Classific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the labial frenum attachment [J]. J Periodontol, 1974, 45 (12):891-894.
4.Kotlow LA. The influence of the maxillary frenu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attern of dental caries on anterior teeth in breastfeeding infants: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 J Hum Lact, 2010, 26 (3): 304-308.
5.Jaija AM, El-Beialy AR, Mostafa YA. Revisiting the factors underlying maxillary midline diastema [J]. Scientifica, 2016, 2016 (3): 1-5.
6.Mintz SM, Siegel MA, Seider PJ. An overview of oral frena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ultiple syndromic and nonsyndromic conditions [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5, 99 (3):321-324.
7.Pair J. Movement of a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across the midline [J]. Angle Orthod, 2011, 81 (2):341-349.
8.Marenzi G, Urciuolo V, Cimmino P, et al. Frenulectomy: proposal of a new surgical approach and case report [J]. Minerva Stomatol, 2011, 60 (1-2):51-56.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麗娜
責任編輯:李小榮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