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帶我們每個人都有,它位於舌頭下方。
當我們把舌頭向上伸時,就能看到舌頭下方繃緊的條索狀組織。
而舌系帶短屬於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口腔畸形。
表現為舌系帶與舌腹或口底黏膜的附麗點前移,使得舌前伸、上抬或左右擺動受限,勉強前伸則呈 W 形或心形。
目前,關於「過短」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也沒有統一的診斷方法。
一些學者以舌系帶厚度、附著點、舌運動、伸舌頭時舌尖形態為評判標準,但總的來說還是主觀性比較強。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Hazelbaker舌系帶功能評估量表(HATIFF),按照簡化HATIFF 的標準,評估結果等於或者低於4分者,可診斷為舌系帶過短。
人的舌頭形態本身就有很多種,尖舌頭、圓舌頭、寬舌頭、齒痕舌.
但這和舌系帶一點關係都沒有呀。
每個人都有一個原裝舌頭,這是基因賦予的,剪了舌系帶也糾正不了。
舌頭不尖有啥影響?目前,我們還真想不到。
難道,舌頭寬點可能更容易被咬???有人嫌棄形狀不好看?
除了你自己的牙齒,沒人會感受到你舌頭啥形狀,真的。
★ 擔心孩子發音不準
這是接診時,我們碰到的頻率最高的一種說法。
很多家長有此顧慮也正常,國內傳統觀點也是這樣,過短的舌系限制了舌的運動並影響患兒發音。
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常以舌系帶附著點位置或者舌尖形態等結合語音功能為標準,衡量是否進行舌系帶手術。
但目前沒有可靠證據表明,舌系帶過短與語音異常存在相關性及舌系帶手術對語音異常的治療效果。
研究表明,多數兒童發音不準並不是由舌系帶過短引起的,而是與年齡呈明顯關聯。
舉例來說,2歲的寶寶發音大多都是含糊的。
因為他會漏掉、發錯某些音,或者用一些簡單的音節來代替某些輔音。
比如:他會正確發出字的第一個輔音(b、t、d),但是會漏掉後面的音節,或者用d或t,來代替一些比較難的音。
很多輔音等到寶寶3歲時,才會掌握,而且寶寶需要花幾個月時間才能準確發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他可能會把「ch」發成「q」,把「sh」發成「x」。
所以,我們覺得寶寶發音不準,可能就是這個階段內寶寶正常的發音狀況。
很多家長會因為這個擔憂給寶寶做了手術,但往往可能就是「白挨一刀」。
(寶媽親身反饋)除了正常的生理髮育原因,很多發音不準的寶寶,都是因為不良的發音習慣造成的語音障礙,通過語音訓練即可矯正。
(寶媽親身反饋)
不過,如果寶寶排除了各種原因之後,還存在發音不準的情況,也可以考慮去剪。
臨床上還有很多案例是,寶寶沒有表現出症狀或者家長為了預防,剪了舌系帶。
這種情況真的沒必要,雖說是小手術,但是也有發生出血、感染、下頜下腺導管損傷、窒息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寶寶都不需要剪。
根據《國際口腔醫學雜誌》最新發布的《嬰幼兒舌系帶過短的臨床診療新進展》:
★ 對於新生兒,如果出現明顯的餵養困難,並導致寶寶身高、體重發育受到影響(排除餵養姿勢等其他問題),是需要進行舌系帶手術的。
★ 推薦舌系帶過短的創傷性潰瘍患者進行舌系帶手術。
當寶寶下頜乳乳牙剛萌出時,過短舌系帶與牙齒反覆摩擦就會造成創傷性潰瘍。
多項調查研究表明,嬰兒期舌系帶過短的患病概率較高,可達到54.4%。
但舌系帶附著點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後移,因此在不影響哺乳或創傷性潰瘍的情況下不宜過早手術。
等到學齡前期及學齡期時,患病率就下降到了7.3%和6.4%。
所以說絕大多數情況下,舌系帶都能自行調整到合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