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和熱是最簡單、有效且便宜的鎮痛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膝蓋疼痛怎麼辦?敷一下。腳踝崴了怎麼辦?敷一下。小腿腫了怎麼辦?敷一下。但為什麼有人說受傷後冰敷好,有人卻說熱敷好?冷和熱是最簡單、有效且便宜的鎮痛方法,但是何時該冷敷,何時該熱敷呢?其實不同情況有著不同的選擇。選擇錯誤的話引起的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熱敷主要用於減輕慢性疼痛,刺激血液循環,舒筋活血。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增加人體內組織的溫度和血流量,來吸引額外的養分進入疼痛區域,以增強新陳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
熱敷的好處:
①緩解疼痛;
②緩解僵硬;
③減少肌肉痙攣;
④鬆弛緊張的肌肉和關節;
⑤使軟組織恢復正常柔軟性。
而對於急性損傷卻絕不能使用熱敷。因為當熱量順著人體內的流動介質進入人體組織,會加重腫脹和炎症。所以不要試圖用熱去擴張血管,其次在劇烈運動之前不要使用熱敷。因為肌肉會由於過度放鬆而影響你的運動效果。
冷敷(冷處理)是治療急性損傷的首選。當身體受到損傷時,即刻對傷口進行冷處理則可以很好地降低皮膚組織損傷,減少炎症的並發。冷處理還可以減輕肌肉痙攣,降低運動後疼痛,並促進血液流通。同樣敏感皮膚及血液循環微弱者卻不適合使用冷敷。老人,孩子,和糖尿病人對於冷處理也需特別謹慎。如果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保健醫生。對於急性創傷或亞急性損傷,在受傷後的三天之內,只能對傷口進行冷處理。
冷敷的好處:
①促進毛細血管收縮;
②減少出血;
③緩解疲勞。
急性損傷常由於突發的外傷引起(比如跌倒、扭傷以及直接撞擊等),通常即刻發生疼痛。急性損傷後,局部發生出血、炎症反應、腫脹以及疼痛,必須立即控制。此時即刻冰敷能夠降低組織溫度、降低代謝率和神經傳導速度、收縮周圍血管,達到消腫、止痛的功效。
傷後根據損傷的面積及深度,冰敷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每隔2小時可再次冰敷。
在急性損傷的最初3-5天內,一旦出血控制,沒有炎症進一步發生,可以交替進行冷敷和熱敷。10分鐘冷敷,然後直接10分鐘熱敷。冷敷時血管收縮,轉換為熱敷後開放血管,大量的血液流入受傷區,有利於受損組織修復。血液是供應能量和營養的重要因素,對於傷後組織修復有重要作用。
注意:在進行交替冷熱敷之前,需先確保損傷局部已經不再出血。
慢性損傷通常沒有突發的外傷,而是長時間後因為反覆勞損和過度使用而緩慢起病。當然慢性損傷也可能是由於急性損傷後未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當發展而來。
熱敷治療一般應用15-20分鐘左右,用熱瓶子、熱毛巾、熱按摩器或者市售的熱敷袋進行。使用熱瓶子之類的需要外裹毛巾或者衣服,防止熱灼傷。
慢性損傷後通常使用熱敷,幫助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疼痛、增加韌帶和肌腱的彈性、增加局部血供。運動前熱敷慢性損傷處,可以幫助熱身,增加組織靈活性和柔韌性。
如為慢性損傷急性發作、運動訓練(包括術後康復中)後局部有腫脹不適應使用冷敷,可以幫助減少腫脹。急性反應控制後,才適用熱敷。
【冷敷】
①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急性損傷或運動後
生活中出現的關節、肌肉、肌腱等急性損傷都可以選擇冷敷。
在受傷後的12小時內冷敷,以改善血管充血,緩解疼痛和炎症發展。但要注意,溫度不要太低防止加重不適。
②痛風發作
痛風發作最常見於大拇指(趾),屬於炎症性關節病,選擇冷敷,能夠抑制住突然發生的疼痛。
③拔牙後
拔牙後通常會引起牙床出現一段腫脹疼痛期,冷敷可以緩解疼痛、消腫。
④發燒的體溫下降期
發燒時,如果體溫穩定或者下降,可以冷敷頭部,冷毛巾擦拭全身,來幫助退燒。
⑤手術後的康復期
很多患者做完手術後經常會出現手術部位腫痛,可以選擇冷敷來減輕疼痛,但一定需要事先諮詢醫生。
【熱敷】
①痛經
熱敷可以緩解痛經,可以放鬆平滑肌並加速子宮血流量,同時緩解緊張情緒。
②落枕/頭痛
落枕後通常會頸部疼痛不適,而頭痛大多數是由於局部血管緊張所致,可以熱敷頸部或頭部的疼痛部位,緩解肌肉和血管痙攣。
③關節炎
關節炎常見於骨頭、軟骨的磨損而產生的疼痛。熱敷能夠改善關節僵硬,鬆弛關節周圍肌肉。
④發燒體溫上升期
通常發燒初期,體溫上升,反而會有發冷、寒戰,這時候建議進行熱敷,並擦拭腋下、腿窩等大血管分布區,緩解體溫增長速度。
⑤慢性疼痛
慢性肩頸腰背痛可以通過熱敷緩解疼痛,促進肌肉組織血液循環。
熱敷法可分為乾熱敷和溼熱敷,其中溼熱敷的熱穿透力更強,對於減輕頸部軟組織充血、解除肌肉痙攣、強直而引起的疼痛等有顯著作用。不要試圖用溫度過高的熱敷袋來麻木皮膚,減輕疼痛。長此以往會降低皮膚對外界的敏感度。
在家庭中,最簡單易得的是熱水毛巾、溫水浴。但其熱量一般只能維持5-10分鐘,使用時間不足。當然熱毛巾在微波爐裡加熱也是簡單易行。
溼敷的效果一般好於幹敷,因為組織滲透性好,能抵達更深部的組織。通常一次熱敷30分鐘左右,溫度控制在40-50℃,每天2-3次,可根據醫囑調整熱敷的時間。
熱敷時毛巾必須摺疊平整,這樣不易燙傷皮膚,並可使熱量均勻傳遞。熱敷時可隔著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在熱敷時或剛熱敷後使用其他手法,否則容易破皮。
熱敷的溫度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要避免發生燙傷。對皮膚感覺遲鈍的病人尤需注意。
1、部位:疼痛或者腫脹發生的部位,如果範圍比較大可以緩慢的移動冰袋,在冰敷時應該中間隔毛巾保護皮膚。
2、材料:冰水混合物最好,其次是例如冰棒、化學性冰袋、冷水等等。
3、時間:一般每次20-30分鐘(這一般就是冰塊化掉所需的時間)。短時間冰敷,可以讓血管收縮減少炎症滲出。但是冰敷時間過長,反而會導致血管反射性擴張,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加重炎症反應,變的更腫了。
4、頻率:每隔3-4小時一次是常用的方法。
5、療程:一般在受傷後48-36小時內使用(這是一般創傷性炎症作用基本消除的時間)。有高血壓,慎用冰敷。冰塊能夠讓你血管變窄,這樣會持續增加血管壓力。
冰敷,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拿個冰塊放在皮膚上就完事兒了。用什麼冰敷,冰敷多久,哪些人不能冰敷,都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不知道這些,冰敷前一定要諮詢專業醫生,切勿自行決定。
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