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鑑定中的款識與斷代問題

2021-03-01 常熟博物館


在古代書畫中,不同時期的書畫家都有不同的署款習慣。通過各自的署款式樣,可以大致判斷書畫的時代。這是書畫鑑定中的輔助依據之一。因此,我們考察古代書畫的時代風格時,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書畫家所題款式中,一般有上款和下款之分。下款是指作者本人的名款,一般指署款;上款指接受書畫的人的名款,但不是每件作品都有上款。一般說來,多數作品都是有下款或鈐印記的。

  宋人的署款,一般比較簡單,大多只寫姓名,也有的加上圖名等。一般是用很小的字寫在樹縫、山石或其它較為隱蔽的地方。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北宋人的《群峰晴雪圖》,最初被專家定為明代人作品。後來去上海裝裱的時候在樹縫處發現有「熙寧辛」三個殘字,謝稚柳觀看後認為應該是宋代熙寧年間的作品。查熙寧年間,只有「辛亥」,因此該作品應該是作於熙寧辛亥年,即公元1071年,是一件有絕對年款的作品。據此可看出宋人書款的特色。

  元代的文人畫較為興盛,所以款式基本上是詩、書、畫相結合,這以黃公望、吳鎮、倪雲林、王蒙及趙孟頫、唐寅及其傳人的款式中達到極致,後來的文人畫家幾乎都沿襲了這種傳統。

  

明 吳偉《寒江獨釣圖》,絹本墨筆,116.5×67.5釐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明 于謙《楷書題公中塔圖並贊頁》款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早、中期的不少畫家書寫款式都比較簡單,有不少只署窮款,或只署姓名,如林良、王諤、李在、朱端;或郡望與姓名同署,如「四明呂紀」、「楚江倪端」;或只署字號,如「小仙」(吳偉)、「平山」(張路)、「海雲」(汪肇)、「三松」(蔣嵩)、「再仙」(史文)、「石泉」(萬邦治)、「雙石」(葉雙石);或字號與姓名同署,如「東村周臣」等等。一些宮廷畫家習慣署上自己的官銜,如「武英殿待詔瀧西邊景昭寫」、「武英殿直錦衣鎮撫蘇郡繆輔寫」、「直武英殿東皋胡聰寫」、「錦衣都指揮周全寫」、「錦衣都指揮劉俊寫」,這和宋代院畫的書款方式是大相逕庭的。這種款式一般是直立一行,所以又被稱為「一柱香」款式。此外,在明代早期的書法中,也有不少的書款是落上官銜的,如「正議大夫資治尹兵部侍郎于謙書」(《楷書題公中塔圖並贊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嘉議大夫禮部左侍郎羊城陳璉書」(《題陸遊自書詩卷》,遼寧省博物館藏)、「永樂十六年隨次戊戌三月朔旦翰林學士奉政大夫兼右春坊右庶子臣楊榮頓首書」(《楷書題祭韓公茂文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這種書款在明代初期的一些「館閣體」書法中最為常見。

  明代早期的畫家,還習慣直接將畫名書寫在畫中,如夏昶的《滿林春雨》(南京博物院藏)、《奇石清風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鳳池春意》(廣東省博物館藏)、《半窗晴翠》(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周文靖的《雪夜訪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古木寒鴉》(上海博物館藏)、顏宗的《湖山平遠圖》(廣東省博物館藏)、陳錄的《煙籠玉樹》、《玉兔爭清》、《孤山煙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推蓬春意圖》(廣東省博物館藏)、王謙的《卓冠群芳》(上海博物館藏)、沈周的《廬山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這種情況雖然在晚明及清代均有所見,但已經不普遍了。這反映出明代早期的一些書款特色。

   

  明代後期到清代前期的信札中,很多人習慣在書款之後加上「左衝」或「衝」字樣。本來原意是表示此信結束了,是「左終」或「終」之意,因為「終」字不吉利,所以就改為「衝」。如王銓、李天馥、朱之藩、沈仕、嚴繩孫、吳偉業、楊文驄、毛大可、史可法及王鐸等書畫家均如此;也有少數書畫家落上「左毖」(如王時敏)、「左慎」(如董其昌)、「慎餘」(如王原祁)等等。這種特有的書款方式大多見於明末,最晚在清代康熙時期,再晚便沒有了,因此可以作為判定時代的一個標誌。著名書畫鑑定家劉九庵、蘇庚春等均曾有專文論及此點,此不贅述。

  至於清代以後的書畫署款方式,便不再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書畫家的構成也比較複雜,出現多元化的書款模式。書畫上的題記和他人的題跋也比較多。清代中晚期以後,很多畫家習慣在畫上題上「仿某某法」或「擬某某筆意」等款式,以表示畫必有據。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顯示自己的畫頗有文化底蘊,這是當時的一個特色,如奚岡的「撫黃鶴山樵修竹遠山」(奚岡《修竹遠山圖》,日本泉屋博古博物館藏)、任熊的「仿新羅山人粉本,謂長畫」(《花鳥圖》軸,濟南博物館藏)等,其實畫風未必就是仿某家的風格。這是當時的一種時尚。

 

  明代中期以降,開始出現了一些有上款的書畫,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雙款」。明人的書畫中,喜歡先寫上自己的款,然後在寫上款,以表示謙虛,如王紱的「孟端為用之寫」(《淇渭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孟端」是王紱的字,「用之」是受贈者的名或字。其他如薛益的「薛益記似石翁侍君吟壇教政」(《行書扇面》,廣東省博物館藏)、唐寅的「吳門唐寅為叔高畫秋聲圖」(《秋聲圖》卷,日本泉屋博古博物館藏)、何澄的「竹鶴老人何澄為景容寫」(《雲山墨戲圖》冊,江蘇淮安市博物館藏)、王寵的「王寵書似湖尊兄先生求正」(《楷書送陳子齡會試詩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倪元璐的「元璐似千巖辭丈」(《行書杜牧詩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洪綬的「洪綬似玄浚道盟兄正之」(《行書五律詩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陸士仁的「陸士仁為皈如禪兄」(《柳禽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等等,都是這種樣式。這種情況在明人的書扇中尤其多見。此類書款模式最晚在清初的一些作品中還能見到,如弘仁的「漸江學人弘仁為惟敏先生寫」(《松壑清泉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再晚以後,就不易見到了。

  明代後期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在上款中習慣稱「詞學」、「社長」、「社學」、「社兄」、「辭丈」、「詞丈」、「詞盟」、「詞宗」、「詞兄」、「詞壇」、「盟兄」、「盟翁」、「道翁」、「道兄」等,這是和當時文人喜歡結社、結盟,各種社團層出不窮密切相關的,如張宏的「己巳為興參詞兄寫,張宏」(《秋塘戲鵝圖》,廣東省博物館藏)、王鑑的「似懷老年盟翁正之」(《仿黃公望浮嵐暖翠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弘仁的「為閒止社兄寫意於豐溪書舍」(《雨餘柳色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張復的「張復為無曠詞丈」(《溪山讀書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王原祁的「寄贈仁山年道翁正」(《仿大痴白石清溪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這種稱謂大多在康熙、乾隆以後就逐漸消失,只有少數稱號(如「道兄」、「道翁」等)還沿用。

清 趙之謙《牡丹菊石圖》及款識,絹本設色,173×94釐米,

  到了清代乾隆、嘉慶以後直到民國時期,很多書畫家在書寫上款時習慣將兩種稱謂一起並署,如宋光寶的「蔗田仁兄先生賞鑑,吳郡宋光寶」(《花卉草蟲》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王文治的「方舟老父臺大人是政」(《行楷書臨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居巢的「小苔仁弟大人法鑑」(《花卉草蟲鬥方》,廣東省博物館藏)、黃山壽的「幼卿五兄大人雅正」(《贈幼卿行書扇面》,江蘇常州博物館藏)、蔣蓮的「則三三兄先生雅屬」(《抱琴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鄭績的「玉衡二兄先生雅鑑並正」(《山水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趙之謙的「瑟齋公祖大人正畫,同治九年夏四月治趙之謙」(《牡丹菊石圖》,廣東省博物館藏)等等,這種稱謂是判定清代書畫的一個重要標誌。筆者偶爾見過一些清代早期的書畫家也有類似書款的,如王昱(1714-1748)的「雍正丙午清和寫荊關筆意請三叔祖大人教正」,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同時,有些書畫家將三種稱謂聯在一起並署的也有,如劉鶚的「□儀三兄大人閣下」(《行書信札》,鄭逸梅先生藏),不過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清人的書信中。在繪畫中則很少見。

  到了民國年間,這種稱謂偶爾也有沿用,但已經明顯不及清代盛行了。

以上只是對古代書畫中的款識做一些簡單歸納和梳理,據此可以看出其顯示的時代特色。但署款只是書畫鑑定中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真正鑑定書畫,還要看作品本身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作者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原載於《常熟文博》2015年第2期總第62期)



微信訂閱號:

csmuseum

新浪微博:

常熟博物館文化表情

長按識別二維碼

馬上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斷代|明清瓷器的鑑定
    想到明清瓷器鑑定,大家就不由得想到:耿寶昌先生對明清瓷器鑑定真贗提出的四條重要依據在斷代和鑑別真偽時,重要的是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它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即可發現時代的特徵和共同的規律。作大量細緻的對比分析,了解其風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還要把握紋飾施彩方面的時代特徵。鑑定真偽,還可根據紋飾的筆法。鑑定還需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徵,正視側視,仔細觀察,研究辨析。
  • 名家書畫印章的造假及鑑定問題
    原標題:名家書畫印章的造假及鑑定問題(二)   印章不能「斷真」   有時卻能「認假」   書畫鑑定的基本原理是必須以作品的「內在要素」判真偽。可是,縱使我們的鑑定方法是正確的,在現實中也並非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當我們以書畫作品的筆墨、造型(或結體)為主要依據進行書畫鑑定專業的研究、探討與交流時,常常會不知不覺陷入尷尬境地。
  • 明代民窯青花瓷斷代的理論思考
    關於明清時期青花瓷的斷代,在許多陶瓷著作中都有相應的敘述,但大多側重於各朝的具體特徵,而對於斷代的依據卻很少涉及。至於目前書店流行的各類關於青花瓷斷代的,諸如紋飾圖典、款識大典、裝飾大典、青花瓷畫、瓷片鑑賞等圖錄式收藏類圖書,其錯謬情況則更為普遍。中國的文物鑑定類著作歷來重視圖譜,在民窯青花瓷器斷代標準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各著作間相互參照借鑑,以訛傳訛自然難以避免。
  • 寇建軍書畫鑑定札記七:書畫鑑定要「與時俱進」
    許多朋友要轉讓、委託鑑定書畫作品的,就請他們將照片發到我的電子郵箱裡。有時間的時候,我每天會坐在電腦前集中進行處理一次。對於想轉讓作品的,只要我看好的,我會回覆郵件或電話告知,約定時間,請他們帶原件到問古齋來,再勘驗原件。
  • 1000餘方印璽蓋滿紫禁城收藏書畫!
    而清朝的各代皇帝的印璽均有印譜《乾隆寶藪》中記錄了乾隆皇帝的印璽竟有1000餘方之多!中國清代的乾隆皇帝,在書畫中經常使用的印璽,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中收錄了172方。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古代繪畫精品,其中大多數是清乾隆皇帝最珍愛的收藏。乾隆皇帝印璽成為鑑定乾隆皇帝御覽、御筆書畫真偽和斷代的重要依據。
  • 羅建新:異文比勘與《楚辭》書畫鑑定
    面對此種狀況,宋、元以來的學者們即嘗試從不同角度、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對楚辭書畫真偽問題進行考訂;千載而下,產生並形成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望氣」(據作品「氣韻」即精神特徵來判定)、「辨款印」(據作者款識印章兼及收藏印章,經查對真跡來判斷)、「考著錄」(據收藏印章與題記來核對)、「結構分析」(以風格為核心和首要依據,並把印章題跋、收藏著錄、材質裝裱等因素納入藝術文化的演進過程中去認識
  • 明清印章款識中的四大技法
    明清印章款識中擁有豐富的第一手文獻資料,而目前對其關注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從印章款識文獻角度出發研究篆刻技法的成果鮮見。即便是涉及到印章款識的技法文章,也僅僅局限於印章款識刻制的刀法,並未涉及印章款識的文獻意義。
  • 齊白石書畫鑑定專家-湯發周解析北京榮寶拍賣的齊白石書畫作品!
    北京榮寶19秋拍「榮名為寶 · 齊白石書畫作品專題 」 共9件精品,題材涉及人物、花鳥、瓜果、草蟲。齊白石的繪畫生涯是從畫人物開始的。自言:餘數歲學畫人物,三十歲後學畫山水,四十歲後專畫花卉蟲鳥。齊白石年輕時就以畫人物為生,尤其是寫實的美人圖,在當地頗有名氣,當地人都叫他「齊美人。
  • 傅申的書畫鑑定與他的藝術史十二講
    《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新近出版,彙編整理了傅申於2015年在浙江大學舉辦的為期45天的「中國書畫鑑定與藝術史」系列講座中最重要的12場演講錄音,是對傅申先生書畫鑑定與書畫史研究成果最新集合,涉及的作品早至傳唐懷素《自敘帖》,晚至清乾隆
  • 啟功:鑑定書畫二三例
    1949年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故宮博物院顧問、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西泠印社社長等職。著《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啟功叢稿》、《論書絕句百首》等,出版《啟功書畫留影集》以及多種書法選集。
  • 中國古代書畫的起源及鑑賞
    在鹹豐、同治以來的書畫中經常見到用砑光絹作畫。 書畫鑑定的輔助依據之一的絹帛須注意幾種情況:第一、前人對古書畫用絹斷代,有宋元絹雙絲,明清絹單絲之說。事實上,雙絲、單絲前後都能見到,是不能以此斷代的。第二、年代久遠的絹本書畫,常多次經過重裱,每次重裱時都要加膠加礬,並用石頭加蠟將背面用力軋光。
  • 宣德青花有款識
    宣德時所用青料據明萬曆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後能呈現寶石藍般鮮豔的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晶斑點,與豔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徵。
  • 明清印章款識中的技法論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紹』字的解釋是與『邵』字意相同。對此黃牧甫從古陶器文字上得到證實,並在印章中對此字加以假借運用。  再如趙之謙所刻『謙』一字印的邊款中提到對唐代篆書中通假字的使用問題:『少溫謙卦,假借兼字,茲用其法。』少溫乃李陽冰的字,《謙卦》是李陽冰所書篆書碑刻。其中篆書『謙』字被假借為『兼』字,趙之謙將其字的從處及在印章中的運用都在款識中表述出來。
  • 家妙筆,精雅無雙——小雅齋春拍900餘件書畫作品群星薈萃
    此次春拍搜羅了明清、近現代及當代的名家書畫,分設中國書畫、藝苑集珍、古代書畫、民國政要·文人書畫、嶺南書畫、同一藏家無底價書畫六大專場,悉心挑選900多件拍品,以饗藏家。何人結茅屋,吟嘯夕陽中。心畬。古書畫鑑定與張珩(張蔥玉)齊名,世有「北張南謝」之說。上海市文物保護委員會編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館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組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 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鑑別
    那麼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怎麼鑑別呢?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鑑別首先我們要認識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的真品,然後我們才能談起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的鑑別,那麼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真品從哪裡找呢?我們從故宮裡的青花瓷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認識和學習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的鑑別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瓷器的青花用進口青料,發色濃豔有黑點,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而宣德朝則是明代青花瓷製作的頂峰階段。
  • 鄭重:從高花閣藏七件宋元書畫,看謝稚柳陳佩秋鑑定風格
    日前,「高花閣鑑存——紀念謝稚柳陳佩秋伉儷」學術座談會在上海舉辦,活動邀請業界十餘位專家共同與會,以本次秋拍將現身中國嘉德拍賣的
  • 天正新涼——當代書畫印名家邀請展
    成軍《猗猗谷中蘭》23x69cm宣紙託片款識:猗猗谷中蘭,青青飽香露。為語樵牧兒,莫採出山去。釋文珦詩,成軍寫。1984年生,2007年加入中國書協,多次在中國書協、西泠印社舉辦的展覽中獲獎。止盦,別署慧如居士,一覺覺一室主者。1984年生,2007年加入中國書協,多次在中國書協、西泠印社舉辦的展覽中獲獎。
  • 玩壺必知 | 名家紫砂老壺的鑑定要點
    近些年,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同時結合近年來出土文物的印證,對紫砂壺製作年代鑑定的準確性已大有提高。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來鑑別紫砂器。一、從時代風格韻味及款識的可靠性判斷年代紫砂壺的時代風格特色,與其他門類的工藝美術作品是相通的,真正屬於藝術層次的絕少匠器,可謂時代價值與藝術價值並存。
  • 建盞杯底下款識,你認識幾個?
    據考證,建窯出土的標本與整器中,共發現五百多種款識,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各類窯系中,款識最為豐富的窯口之一。建盞的款識主要分布於盞底,故下文主要介紹底款。此外,出土的墊餅中也發現大量款識(墊餅為匣缽裝燒時墊在盞坯底部的道具,在高溫燒制中會逐漸變軟,帶陰文款識的盞坯因重力下沉,將底款印在墊餅之上,於是墊餅便呈現陽文反字),還有少量款識刻劃在匣缽、修刀等工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