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必須要過的「坎」——第41次全國政協雙周...

2020-12-26 廣西百色政協網

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必須要過的「坎」——第41次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採訪手記

www.gxbszx.gov.cn  2020-10-16 15:43  閱讀:8184次  作者:  編輯:吳黃蘭  來源:人民政協報 

  10月15日正值南北方的秋收時節,遍覽新聞,各地一片豐收景象。   此時,坐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的分會場內,聆聽委員、專家與部委負責同志們圍繞「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進行協商議政時,頗有沐浴一場「及時雨」的感覺。   會前,全國政協和民革中央在專題調研中了解到:一方面廣大農民群眾關心怎麼把手中的農產品賣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城鎮居民也關心怎麼才能買到優質的農產品。   表面看,農產品銷售難題似乎只是環節當中的問題。但從宏觀看,它又是中國農業由大變強必過的一道坎。如王俠委員所說,農產品銷售實則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多個環節,需要從規劃布局、基礎設施、流通主體、應急儲備、質量監管等方面共同發力。   今天,我們發愁的是有農產品賣不出去、賣不上價錢的問題。而僅僅在幾十年前,中國人愁的,還是沒有東西可買、填不飽肚子的問題。而回首身後的千年中國,人民始終生活在食物匱乏的陰影之下。歷朝歷代的農民,無不因為吃不上飯而揭竿起義;而一個又一個輝煌帝國王朝的覆滅,都伴隨著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   食物短缺帶來的痛苦而深刻的記憶,被深刻在中國人的身體基因中,也處處流露在我們代代相傳的文化痕跡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幼童的啟蒙詩中,始終貫穿著對食物要節儉的理念,節儉也因而被看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得以相傳至今。   直至今天,凡是稍微上點年紀的中國人,幾乎都有過餓肚子的身體記憶。當幾億人吃不飽飯的年代,從黨中央到國務院再到各省直至各市都努力解決吃飯的問題,時至今日,糧食保障體系中還保留著省長的「米袋子」工程和市長的「菜籃子」工程等體制痕跡。   複習完歷史,再看今天的愁賣難,實質是共和國蓬勃發展中遇到的「成長煩惱」,是「愁並快樂著」。中國農村的改革開放讓960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土地發生了深刻變化:土地交還給了農民,農民被推向了市場。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點燃並得以極大釋放後,14億人口吃飯這個大問題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決,中國的農業大國地位進而鞏固。   有無的問題解決了,擺在眼前的,又是更高層面的品質、效率和精準化的問題。陳曉華委員開始認識到,「以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民按需生產,成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產業循環的重要任務和緩解農民『賣難』的重要抓手」。   農民走向市場成為市場主體後,農業先天的弱質性和農民簡單的生產性,導致了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出現。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種不平衡不充分,有相當部分體現在農業的區域性、季節性和結構性的不平衡,尤其體現在市場能力的不平衡。   當農民與市場的配置,不可能靠市場主體自發完成時,就到了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發揮作用了。   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個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恰如委員們所建議的,各級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大作為,用市場化的原則,將生產要素組織起來,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對於政府和市場主體來說,面前的這道課題是全新的。信念感尤為重要。我們不僅要始終堅定走我們自己的道路,我們也要相信我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曾解決了有無問題的能力,還是我們解決當前農產品銷售難問題的底氣所在。

  當農民不再為銷售犯難,當農業和市場有了精準對接,中國就將徹底邁過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的這道坎。






相關焦點

  • 雲谷田園:農耕文化教育助力科技農業大國振興
    正是因為缺少對農業知識的基本認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成了一句蒼白的諺語,對珍惜糧食的概念越來越模糊,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是農業大國,孩子們缺乏農耕教育,不識農耕,不懂農業,談何了解國情,參與新農村建設,國家農業人才隊伍的壯大更是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 「吉農關注」表彰鄉村振興典範,推介行業優秀人物,2019品牌農業...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海峰,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原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原農業部紀檢組組長朱保成,原農業部黨組成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等領導和專家出席盛典。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原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劉平均指出,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是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地理標誌區域品牌代表了我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和優質的地理環境,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引領了區域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農業品牌集群正作為中國農業品牌形象,參與到全球品牌經濟激烈競爭之中,助推我國實現品牌強國,經濟強國的目標。
  • 中國農業大學在線開放講授《大國三農》課程
    >   北京考試報訊(記者鄧菡)中國農業大學《大國三農》在線開放課程新聞發布會近日舉行。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大國三農》課程的六大方面內容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加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目的,在講述農業發展的同時,已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孫其信指出,樹立受教育者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須的價值觀、思想觀和理論觀。
  • 育種業: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卻是我國農業最大的技術短板
    中國是農業大國中的大國,但不是頂尖的農業強國,那具體和世界其他農業強國(如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差在哪?有人說是機械化,有人說是設施農業技術,有人說是農藥化肥的使用和研發,要我說,都不是,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農業技術方面的差距,主要是育種。
  • 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強農業發展項目監督管理的答覆
    2020-12-07 16:06:14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942號建... 2020-12-02 14:59:42近日,針對劉昕委員提出的關於完善產業扶貧風險防範措施...2020-11-24 08:41:32近日,農業農村部針對王明珠、張勇委員提出的關於進一步... 2020-11-23 15:47:09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官網發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
  • 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外賣小哥,又上了全國政協雙周會
    高治曉說,他曾經也有彷徨和擔心,但這份工作給了他使命感,在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的時候,他也要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做出努力。除了送餐,他還為獨居老人買「救命藥」,陪伴聊天。高治曉這一次,這位「外賣小哥」又上了全國政協雙周會。
  • 農產品國際貿易要過「三個坎」 減少貿易限制成國際共識|【農業...
    二季度農產品進出口可能進一步分化越是面對風險,越要穩住農業。目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複雜,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還將持續顯現,要過三個坎兒:一是國際需求萎縮。特別是餐飲、工廠、學校等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急劇下降,對農產品出口穩定市場、增加訂單,非常不利。根據我們調查,3月份以來,不少農產品出口企業遭遇退單。二是商貿往來受阻。
  • 對話極飛科技:我們為什麼要做農業無人機?
    作為一家從事飛控研究8年的無人機公司,業內很多同行可能會很奇怪,在商業無人機橫行的時候時候,他們怎麼可以選擇毫不熟悉的農業領域? 進軍農業領域有什麼必不可少的理由嗎?下面我們來看看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和極飛科技幾位創始人(CEO彭斌、 聯合創始人易丙洪、聯合創始人Justin Gong)的現場對話。中國農業無人機的市場如何?
  • 從交通大國走向交通強國,中國還需要邁過哪些坎?
    一連串數據,構築起龐大的交通大國。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已經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
  • 農業「晶片」要打一場翻身仗,遼寧已經行動
    在一系列要求部署中,有一項任務是近年經濟工作會首次提出,即: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 會議指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印度人:中國人太天真,耕地面積比印度少,還自稱是農業大國?
    說到印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印度是一個人口數量非常龐大的國家,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如今已經有著13億的人口,更是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所以經常能在印度的交通工具上,看到「人掛人」的場面出現,著實讓人哭笑不得。
  • 美國也是農業大國,他們是如何處理秸稈的,與我國有什麼不同?
    關於處理桔稈不得不說美國確實有一套,我們國家也曾有效仿美國的方式來處理,但是結果卻狠狠的打了他們的臉,由於我們的國情和耕地情況不同,土地不存在休耕制度,把桔稈打碎到地裡以後馬上就種植,導致地裡面生長出來很多苗,反倒影響了糧食產量。
  • 劉兆彬:地標產品保護制度 如何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所以我覺得我們中國農業要堅持質量第一,堅持地理、自然因素這樣的農業特性,提高中國農業的質量,就像尹部長講的從數量大國變成農產品的質量大國,品牌大國,這個方面地標產品可以做引領。第二個是質量保證體系引領。
  • 農業社會化服務——邁向現代農業的新階梯
    長期以來, 「大國小農」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和農情。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把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社會生產總過程中屬於動植物自然生長過程且由生產者自己完成的生產環節叫做生產, 把其他產前、產中、產後的環節, 按等價原則交給其他在法律上獨立的市場主體所完成的所有交換關係的總和。
  • 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 圍繞「服務『一帶一路』,加強教育...
    十三屆全國政協第44次雙周協商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十三屆全國政協第44次雙周協商座談會近日在京召開。他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人文交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堅持穩中求進,堅持統籌協調,推動教育國際合作走深走實,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廣泛民意基礎。11位委員和專家圍繞會議主題,從拓寬交流渠道、創新合作方式、強化政策支持、加強協調配合等角度建言諮政。
  •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發展公司優秀企業推薦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與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進步帶動了農業收入的提高和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隨著農業改革的深入,農業發展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 中國農業連續發生了三件大事,件件環環相扣,背後釋放強烈信號
    或許還有人沒有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國農業從默默無聞,大幅跨到了社會各行各業觀察的中心位置,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農業。而最近在農業領域,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生的三件大事,再一次預示著中國農業真的變了!第一,中國農業走向國際合作市場。
  • 為什麼要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問:為什麼要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答: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 澳大利亞農業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澳大利亞乾燥原野上的老舊拖拉機這裡真的很適合大農場和公路片兒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lan Benge)▼地廣人稀的農業大國因澳大利亞開發較晚,地理上距離宗主國較遠澳大利亞南部的遼闊大農村(阿德萊德附近)(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mphotographer)▼粗放牧牛區和牧羊區因降水量僅在250毫米左右,且蒸發量大,不適合進行耕作,只適合放牧,卻佔到澳大利亞農業用地的90%。
  • 極飛科技:布局智慧農業 開啟農業生產活動的定製化作業時代
    成本高,農田管理依賴人工勞動  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精耕細作的勞動方式在以玉米為例,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今年3月3日, 廣東地區玉米價格為每噸1980元, 而美國玉米到港成本為每噸1738元, 國內玉米價格首次超過美國玉米到港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