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唐頓莊園》中的英國古典文化元素津津樂道,尤其是片中人物在不同場合穿著的華美服飾令人驚豔。事實上,對於英國貴族而言,他們的穿著與每年秋天到來的傳統「社交季」息息相關,琳琅滿目的社交活動為他們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服飾規範。
而在細緻的著裝要求背後,體現的是英國社會得體、嚴謹、自律的禮儀規範與不斷進步的公共道德文明。
英國服飾規範的起源
「社交季Social Season」
英國人對於穿著的嚴格要求並非無中生有,它與英國上層社會活躍的社交活動息息相關。每年秋天,是英國社交活動最為頻繁的「社交季」(Social Season)。人們會在這段時間裡密集地舉辦,一系列能夠創造非官方社交氛圍的活動,如賽馬、狩獵、花展、舞會、晚宴等。
而這些活動為了區別於其他層次的社會活動,體現參與者的身份與權力,因此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服飾規範。
▲ 由墊料和褶邊的材質做成的考究而華麗的裙撐,也稱「巴斯爾裙」,是十九世紀晚期貴族間流行的「秋冬熱款」。
英國的「社交季」傳統始於十八世紀,歷史悠久。該傳統興起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淵源——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每年都會定期召開年度議會工作。
從那時起,英國的貴族們每年都會定期前往倫敦小住,並因此衍生出了一個非官方的社交政治圈。這個圈子每年在倫敦的集中社交活動,構成了當時最為壯觀的權力舞臺,也就是「社交季」最早的雛形。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 ,隨著《改革法案》的出臺,以及維多利亞女王的登基,英國社會開始了新一輪的重大轉變——工業革命以及城市化進程為英國累積了更多的財富。越來越多晉升為上流社會的「新貴」,開始參與這些社交活動。他們積極地追求精英階層特有的著裝趣味,使得服裝承載了更多用於標識階層和地位的功能。
「社交季」發展到今天,儘管許多社交活動已經不僅限於權貴參加,但是由於傳統的延續,這些活動仍然維持著一定的排外性,因此人們依舊要遵守嚴格的著裝規定。
「社交季」作為英國百年社交盛事,時至今日依然引人矚目。每年,英國都會舉辦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戶外活動,以及諸多可圈可點的室內活動,吸引著全球名流齊聚於此。
下面我們將介紹幾項在「社交季」中人氣最高的社交活動,以及它們所對應的傳統服飾規範:
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秋天是上流社會野外狩獵的黃金季節。每年八月,貴族們通常都會到蘇格蘭等地,參加在「社交季」期間開展的射獵活動。
男人們通常會穿著格子花紋、粗花呢材質的獵裝夾克與馬術靴,以方便騎馬射獵。這種專門為騎射活動特別設計的服裝,被稱為「騎裝」。
十八世紀開始,隨著女性權利的逐漸甦醒,上流社會的女性也開始被允許參與騎馬活動,因此衍生出了女士特有的騎裝。
在古典文學和影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貴族女性往往都是穿著長裙騎馬。這是因為女性在騎馬時需要側著坐在馬上,以保持姿態的優雅,避免像男人那樣分開雙腿夾緊馬背。
這一時期,英國貴族們時常以社會名流索爾茲伯裡侯爵夫人的騎裝風尚津津樂道。當時的時裝雜誌《女性世界》對此有所記載——索爾茲伯裡侯爵夫人,身著黑色天鵝絨領的天藍色騎裝,帶著馬術頭盔,像賽場上的體育健將一樣策馬揚鞭、身影矯健。
而現代女性騎馬時所穿著的改良褲裝,則來源於十九世紀末,社會對女性進行體育運動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被允許跨騎在馬上,服飾的規範也逐漸開始向男性靠攏。
當今備受矚目的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可謂是最古老且最負盛名的世界級網球賽事。該賽事也起源於英國傳統的「社交季」活動,最早是由十九世紀的英國皇室貴族所開辦。因此,無論是禮儀還是穿著,都嚴格遵循皇室的規範。
在溫布爾登網球賽中,所有的選手都要穿著白色上衣、褲裝與鞋子。這是因為在十九世紀的皇室貴族看來,人們運動後衣服上所產生的汗漬是不得體的,而穿著白色衣服可以減少汗漬的能見度。
因此,從那時起,穿著白色運動套裝,被認為是參與網球運動的標準著裝。而這條著裝規則在當今的網球運動中,演變成網球運動員對英國皇室的尊重,一直保留了下來。
「社交季」的正式晚宴,區別於一般的家庭晚宴,對於鞏固政治與社交關係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參與者必須展示良好的審美品味,才能體現自身的社會階級地位。
十九世紀中期,高級服裝定製雜誌《裁縫和裁剪師》曾這樣寫道:「最精細的成衣都是在倫敦西區製作出來的……西區的裁縫們服務於世界各國的商賈巨富,只有能夠負擔得起昂貴成衣的人士,才能受邀最頂級的晚宴。」 可見,從這一時期開始,身著禮服參加晚宴,已被視為一種必要的社交禮儀。
那麼一場正式的晚宴,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服飾規範呢?傳承至今的White Tie著裝規範,被認為是參加最正式和最高級別晚宴的標準服飾規則。
White Tie要求男性穿著黑色燕尾服、白色領結、白色馬甲,以及上漿的折翼領襯衣,以顯示紳士的講究與嚴謹。
女性雖然沒有那麼多約束,但是身穿最隆重的曳地晚禮服的必不可少的,任何裙邊長度在腳踝以上的著裝都會被認為是不得體的。此外,女士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裙裝,搭配長手套、高級珠寶、禮服鞋、手包等。
正如《唐頓莊園》服裝設計導演Anna Robbins所講「衣冠不整的人在英國無法得到尊重」,英國人對服飾規範的重視從傳統的「社交季」一直延續至今。
不僅各項社交活動有著嚴格的服飾規範,即使只是出鏡或出席普通會議,英國人也會嚴格約束自己的穿著。注重服飾規範的背後,是英國人對禮儀的重視和要求。
在英國人看來,舉手投足間的禮儀規範,是一個人風度、禮貌與修養的體現。對自己著裝與舉止的要求,一定程度體現了這個人的社會階級與受教育的程度。
因此,英國家庭從小就會教育孩子學會自我克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避免對孩子過度溺愛與嬌寵,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
這種自律教育,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文明意識,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
同時,一個人在公共場合對禮儀規範的踐行程度,也充分體現了他對別人的尊重程度。
英國社會的道德教育,從小就注重對孩子個人清潔衛生、行為規範等獨立素質的培養;要求孩子學會在照顧自己的同時,不要妨礙到他人。這種全社會的公共意識,引導著每一個英國人時刻注意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從衣著到舉止都要儘可能讓周圍的人感到舒適。
只有對他人真心地表達尊重,讓他人舒適、自己舒適,才能共同營造一個充滿公德的文明社會。
從傳統的「社交季」到現代活動,再到日常生活;從皇室貴族到上流社會,再到平民百姓——英國人幾百年來對服飾規範的追求,充分體現了這個社會對禮儀與文明的重視與進步。得體、嚴謹、自律的禮儀規範與公共道德精神,根植在每一個有素養的英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