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代表人的品性,顯示人的身份地位,看紅樓服飾文化的三大作用

2020-12-17 讀書悟道12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服飾分類紛繁複雜,按性別年齡分,有男裝、女裝和童裝;按季節分,有春夏秋冬裝;按場合分有休閒裝和職業裝等等,但是其中有一個宗旨不變的,著裝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這三大要素,使我們的著裝與周圍的客觀環境保持一致。與此同時,著裝的選擇也突現了人的品性與氣質。《紅樓夢》裡人物的著裝也不例外,同樣也考慮到這些因素,通過人物的不同著裝描寫,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甚至揭示人物命運的作用。

服飾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衣著常常被視為個體的社會地位與道德品格的象徵,不管是真實的還是人為的。儘管「以貌取人」並不可取,但是從一個人的服飾上,通常可以大致解讀出這個人的社會地位、品性氣質、思想教養等等。在我國封建時代,由於政治、經濟和習俗方面的原因,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衣著打扮。

比如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有兩個人物的著裝作者做了特別的描寫,一個是王熙鳳,另一個是賈寶玉。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王熙鳳服飾描寫)

對於王熙鳳的衣著描述得十分詳細,從頭到頸,到上衣下裳,再到外套,還有佩飾,一應俱全。首先看金絲八寶攢珠髻,這是用黃金絲穿著各種珠寶,如瑪瑙、琥珀等物的珠髻,看上去光鮮亮麗。朝陽五鳳,是一個釵分出五個頭,每一個頭都是一個鳳的嘴巴,銜著一串垂下來的珠子,一走動就會晃來晃去。再看頸部的裝飾,瓔珞,是一種珠寶,鑲在黃金面板上的。「赤金盤螭瓔珞圈」是有點發紅的黃金,上面打出了小龍紋,龍紋上鑲上瓔珞的項圈。宮絛就是中國結,皇宮裡面打得非常精緻的結叫宮絛。這個宮絛與玫瑰石的玉佩打在一起,玉佩上面是雙魚配件。接著是她的衣裳,短襖外加一個褂子,下面配一條裙子。簡單三件套,形容詞密集的堆疊在一起,這衣服可不是平常百姓家的素服。短襖底色大紅,洋緞是西洋的綢緞,綢緞上面還有圖案百蝶穿花,意思是一百隻金色的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深藍色的褂子,裡面襯了貂皮,面料是五彩刻絲。刻絲是一種紡織品,皇家御用織物之一,繡出來的東西有凹凸感,非常昂貴。下裝是一條玉色的上面撒滿花的洋縐裙。

王熙鳳一出場,身上五彩斑斕,濃鬱的顏色渲染出浮誇的氣氛,通過對王熙鳳服飾的描寫,深度刻畫出她外向的性格,地位上的尊貴,以及她的土豪之氣,還有她自信的外表。她就像一顆閃著金光的鑽石,與傳統女性內斂的審美觀完全背離,從而顯示出她的與眾不同。

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瞋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瓔珞,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繫著一塊美玉。頭上周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髮,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角,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

對賈寶玉服飾的描寫有外出服和家居服兩種,一個是外出進香還願的寶玉,一個是回家後穿便服的寶玉。外出的寶玉頭上束著紫金冠,這紫金冠有一種身份的象徵。《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都戴著紫金冠,這二位都是戰神,大概作者也有意把賈寶玉塑造成一個「戰神」。在現實中,紫金冠多在戲曲中出現。他的額頭上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抹額在古代男女通用,有防寒的作用。「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這花色與面料與王熙鳳的服飾接近,箭袖就是窄袖子。腰間同樣繫著宮絛,套著褂子,面料是日本絲綢,上面起團花,粉底小靴。同樣戴著瓔珞圈,上面繫著一塊美玉。寶玉的外出服與戲曲服飾很接近,像戲臺上的小生。

在描寫他的家居服時,著重刻畫了他的髮型和身上的配飾。賈寶玉的服飾特色體現在一個「紅」字上,「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多用於象徵女性,比如「紅顏知己」「紅粉佳人」,這與寶玉在小說中愛護女性的特點相契合。紅色是最能揭示他心理特徵的顏色,同時也是賦有戰鬥力的顏色,賈寶玉對自己嚮往的生活充滿熱情,並積極爭取,紅色成為他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最好的表達顏色。

賈寶玉這一外一內的服飾描寫,體現出貴族對衣著的講究,顯示出內外有別,對外展示出他的風度與身份的尊貴,對內顯示出他在賈府的重要性,特別是身上項圈、美玉、寄名鎖、護身符等這些私密物品,蘊含著家族希望,美好祝願等寓意。同時,通過寶玉鮮豔亮麗的服飾顏色,體現出賈寶玉身上的女性化傾向,暗含著人物柔美的性情。

再比如作者對林黛玉的服飾描寫。第49回,「黛玉換上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狸裡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頭上罩了雪帽。」,林黛玉一向喜素色,性格內斂不張揚,也換上了紅色,其中有著特別的意味。如上所述第45回已顯示寶黛愛情進入緩和期,因此黛玉的心情也是大好,紅色也代有喜慶,表示她內心的愉悅感。第89回,「黛玉身上穿著月白繡花小毛皮襖,加上銀鼠坎肩;頭上挽著隨常雲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別無花朵;腰下繫著楊妃色繡花綿裙。」,身上服飾顏色灰白色,無鮮豔的顏色裝點,顯得清新麗質,反映出她追求自然,不流俗,高貴純潔的品性。

推動情節發展

服飾是作者的眼睛和窗戶,它向人們傳遞著無聲的信息,作者利用服飾描述向讀者傳遞小說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情節特徵,通過服飾的襯託,展示情節所表達的深刻內涵。

第45回,秋雨淅瀝的夜晚,寶玉去瀟湘館看黛玉,頭上帶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腳穿一雙棠木屐。林黛玉看那蓑衣鬥笠不是尋常市賣的,十分細緻輕巧,便多問了幾句。原來寶玉身上的遮雨三件套是北靜王送的,還說北靜王閒時下雨在家裡也是如此穿著,如果黛玉喜歡,他也弄一套送她。林黛玉說,她不要,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說完,便後悔不及,羞的臉飛紅,因為看到寶玉時說他是漁翁,自言漁婆,豈不是失言了。

這樣一個簡單的服飾描繪,透露出多方面的信息。首先表明寶玉與北靜王關係一向交好,從他們對衣著的喜好度,則可以看出他們二人同是閒雲野鶴,淡泊名利之人,他們的交往不以利益為目的,而是把性趣相投放在首位。二人友誼的深厚也在後面的情節被再次證明,至105回,在賈府抄家的危難時刻,北靜王再次出現特意問及寶玉,進一步表明他們交往的純粹性。

其次,林黛玉主動自比漁婆,這對林黛玉來說是罕見的。作為封建貴族的大小姐,在她的頭腦裡,封建思想的束縛始終起著作用,在她的身上保留著小姐的自尊自貴。她不會像書中的智能兒、尤氏姐妹,將個人名潔置身事外,所以寶黛二人明明相愛,但只要寶玉一涉及與愛相關的表達,她立刻就惱了。她內心深處愛著寶玉,這本身是追求婚姻自主,但她一直盼著賈母能給他們訂終身,這是對自身名潔的保護。

這一次為何黛玉忽然自比漁婆了,這離不開第32回賈寶玉的表白,33回的挨打和34回的黛玉探傷時,寶玉對黛玉所表達的個人立場,可以說,寶玉挨打加速了寶黛愛情的確立。寶玉送了黛玉舊手帕作為定情信物,黛玉在手帕上題了三首情詩作為回應,二人關係得以確立,從此後心心相印。黛玉看到寶玉的衣著,不自覺想到漁婆,表明二人的戀愛關係已處於平穩期。同時也表明二人嚮往的波瀾不驚平凡生活。但漁翁漁婆偏偏是「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不是現實中的,這一句又成了讖語,預示了寶黛愛情的悲涼結局,最終「心事終虛化」。

揭示人物命運

服飾具有極強的表現功能,在社交活動中,人們可以通過服飾來判斷一個人的處境,因此服飾也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的符號。在《紅樓夢》裡,作者也有意通過對人物的服飾描寫,來體現人物的人生處境,暗示人物的命運

只見妙玉頭帶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袖襖兒,外罩一件水田青緞鑲邊長背心,拴著秋香色的絲絛,腰下系一條淡墨畫的白綾裙,手執麈[zhǔ]尾念珠。跟著一個侍兒,飄飄拽拽的走來。

在《紅樓夢》中,妙玉是一個很獨特的存在。她的身世背景與林黛玉頗為相似,或者我們可以看作她便是林黛玉空門的替身。妙玉身在空門,但是滿身貴族小姐氣息,其講究遠超俗人,但偏偏她身上穿著一身樸素的佛門衣著,卻又仙氣十足,包裹著一顆華麗的心。這樣的裝束對她的人生來說是一種諷刺,她本無意空門,但命中注定又非入空門不可,入了空門,俗氣不減,最終還是沒有逃脫俗世的塵緣。

再比如第49回描寫的邢岫煙,在大雪天仍是家常舊衣,並無避雪之衣。這一服飾描寫折射出她辛酸的人生,過不下去了來投靠賈府邢夫人,但邢夫人並非良善之人,對賈府施捨的月錢還要指手劃腳。她又偏偏寄居在迎春房裡,還要遭受迎春下人的盤剝。雖然被薛姨媽看上,許給了薛蝌,但依她的身世地位在薛家根本無立足之地,倍受掣肘。寒冬臘月穿著舊衣在大雪之中,這幅場景正是她人生的寫照。

再比如劉姥姥進榮府看到平兒時,作者所作的服飾描寫。劉姥姥見平兒遍身綾羅,插金帶銀,花容玉貌的,便當是鳳姐兒了。在劉姥姥的眼中,平兒有當家的氣派,但她命中注定無福消受,鳳姐活著時,她處處受限,鳳姐死後,賈府也敗落了,一生命運坎坷。

總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合下,作者通過對人物的服飾描寫,有助於塑造人物形象,能夠揭示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凸顯人物性格,折射出人物的心理特徵和獨特的文化意味,還能展示出特定的社會環境,營造出相應的藝術氛圍。

相關焦點

  •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
    其中服飾之美更是令人無法忘懷。自軒轅黃帝開始,中華民族就實行「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制度由此成為了整個古代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是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是傳統文化中「禮」的重要內容。因此,古時,通過一個人的衣冠服飾往往就能判斷出這個人的職業和社會地位。
  • 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母性的神聖地位與圖騰崇拜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在人類朦昧意識產生初期,還有一種在科學的今天看來是歪曲了的意識(在當時視其為真理
  • 通過古代服飾文化:如何看出古人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人類的服飾也由最原始的保暖與遮羞功能,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在服裝的演變歷史中,也融合了許多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伴隨著服飾的發展,深入人心。從古人的服飾,看當時人們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服裝不但是人類文明的現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綿的縮影。
  • 古代的腰帶文化:服飾之中樞,地位之象徵
    但是作為古代最不起眼的一個服飾,卻是權力的象徵。中國的傳統服飾一般都是以上衣下裳或者是上下連屬為主,即使到了後面朝代有所變化,卻也只不過是局部的變化,大體上還是相同的。因此,在傳統服飾中,腰帶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甚至到了沒有腰帶就難以出門的地步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明代服飾思想文化
    ,不少服飾禮規是在皇帝登基伊始就伴隨著各種治國安民方略同時詔示天下的,以顯示其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明代的服飾禮規除了嚴格依循古制以外,還在許多細節問題上作了詳盡備至的要求與規定,從而使明代的服飾禮規表現出更加繁縟森嚴的特徵。明代男子的服裝又恢復了傳統式樣,以袍衫為時尚。皇帝的冕服仍保持上衣下裳,上黑下絳的古制,其他如衣裳上的十二章紋、革帶、蔽膝、玉佩、金舄等一應俱全,而且是皇帝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無二,絕不能有半點馬虎,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
  • 服飾見歷史:從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崇時尚,愈發將金錢、精力等物放在了外在穿著、打扮上。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女性服飾的演變可以從某些程度上代表女性地位的演變。本篇文章將根據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 服飾文化:從敦煌壁畫入手,品味唐朝時期供養人的服飾文化
    這些洞窟蘊藏著文化內涵和時代印記,有著豐富的壁畫,雕塑等圖像資料。這些洞窟有著豐富的壁畫、雕塑等圖像資料。其中的石窟壁畫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體現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更是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式各樣場面。
  • 民國服飾文化
  •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婦女的服飾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秦朝時期的日常生活服飾,基本上雷同於春秋戰國服飾,唯一的不同在於,它更有融會各國風貌的特點。秦朝服飾從總體上看,秦漢服飾同先秦服飾藝樣也講求等級秩序,然而在形制、品類等方面卻與先秦有差別。秦漢時期的人們大多穿著一種由先秦深衣發展而來的常服,人們多稱之為「袍」,其長度一般達膝蓋以下,袖筒寬大,袖口窄小。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 服飾實用性,服飾是人體的外包裝,對於人而言服飾是人的外部環境
    服飾的實用性似乎與美學無關,但卻是服飾存在的基礎。而任何忽視這點的形而上的美的服飾,都不具備很大的可穿戴性」。護體性能服飾是人體的外包裝,對於人而言服飾是人的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主要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服飾的實用性對於人類自身而言是服飾的使用價值的問題,這個價值主要是指關於人體生理機能補益的需要和身體保護。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服飾所體現出來以善為美的思想,將服飾的社會作用推到了第一位,也使得服飾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服飾的社會化、政治化傾向,促使中國古代服飾與封建政治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並伴隨著封建制度的延續而延續。這種憑藉社會力量所產生的強大生命力,對於中國服飾傳統的保持,服飾風格的成熟和定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服飾美學思想
    但是,不管是襦裙,還是垂髯雜裾裙,其基本的裁製方法以及緊身適體的特點是其共同的特徵,唐代的裙裝則有了較大突破,講究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及無拘無束的審美心理,都在這一時期的裙裝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為了顯示裙子的修長,婦女們穿裙時多將裙腰束至胸部,有的還束至腋下,儘量顯示裙體的效果。但不管怎樣,裙子下擺還是要拖至地下,孟浩然在《春情》一詩中就有「坐時衣帶縈纖草,行既裙裾掃落梅」的句子,以形容這種長裙曳地的情況。這種寬大、修長的裙子在用料上當然會很浪費,甚至曾引起朝廷的幹涉。
  • 透過《絹衣彩繪木俑》:看大唐服飾特色,喚醒服飾文化自信
    此情此景,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中也曾有過,唐朝的長安就是這樣的一個時尚中心,它開創服飾制度,生成時尚風氣,輻射全國,波及到海外,從初唐到盛唐,審美的標準不斷變化,對美的不止追求,帶來豐富的時尚流變,引領世界的時尚風潮。看《國家寶藏》裡的國寶——娟衣彩繪木俑,似乎透過千年,可以嗅到那股來自大唐的時尚氣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換句話說,每一件服飾組件的出現,在其背後都有一一個有趣而動人的故事,正是藉此,民族文化傳統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才以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被保留和傳承了下來,從而使今天的人們有可能從服飾藝術人手去探知每個民族文化的奧秘。
  •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引子《說文解字》為東漢許慎所著,它全面地分析了字的本意,並通過漢字的形體反映出了相關文化內容。《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0餘個,其內容與服飾相關。在衣、食、住、行中,衣排列在首位,可以看出服飾在人類日常生活中佔有相當重的地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這種情況與古希臘那種使服裝緊緊地貼在皮膚和肢體上,使人看到人體,以表現人體美、特別是以曲線美為特徵的服飾穿著效果形成鮮明對照,表現了東西方服飾迥然不同的審美心態和民族觀念。儘管古希臘在服飾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以自然物質為美的情況,但是,從總體來看,表現人體之美,在其服飾美學觀念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歷程,戲曲服裝的歷程變化
    唱時,演員要結合唱腔,做出動作姿態:念時,人物往往以比劃的手勢來註解詞意,做和打時,更要有成段的舞蹈或成套跌打翻滾的動作,來顯示高超的技巧。很顯然,戲曲服飾有助於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特別在誇張和虛擬方面有明顯的作用。
  • 明代服飾的社會功能,帶著一種典型的文化行為
    大多情況下從服飾鞋帽上可以辨別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這些社會屬性。達官貴人的服飾一定是看上去雍容華貴,粗布草鞋這樣的人群不多說也大概知道只是平民百姓。服飾具有兩種功能,首要的是實用功能,衣物能夠保護人體免於天氣與環境的傷害,使人們感到舒適,具有實用性,更為重要的是服飾的社會功能,就是上面說的身份、地位,帶著一種典型的文化行為。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返璞歸真與服飾美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欣賞某些事物,把它們稱之為美,從根本上說,就在於從這些事物中體會到了一種能證明人的本質力量,顯示人的聰明才智的東西。它們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既可以給人以某種物質利益,同時也可以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慰,形成樸素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