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教育(體)局: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教材〔2020〕3號)要求,我廳制定了《湖南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20年版)》,自2020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開始實施,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湖南省教育廳
2020年8月7日
湖南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
(2020年版)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普通高中課程建設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國際發展趨勢、充滿活力的課程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培養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1.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
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遠大志向。
遵紀守法,履行公民義務,行使公民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法治意識、道德觀念。熱心公益、志願服務,具有奉獻精神。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具有生態文明意識。維護民族團結,樹立國家總體安全觀,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
2.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
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豐富人文積澱,發展理性思維,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敢於批判質疑,探索解決問題,勤於動手,善於反思,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學會獲取、判斷和處理信息,具備信息化時代的學習與發展能力。
3.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堅持鍛鍊身體,養成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珍愛生命,強健體魄。自尊自信自愛,堅韌樂觀,奮發向上,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具有發現、鑑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學會獨立生活,熱愛勞動,具備社會適應能力。正確認識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規劃能力。
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尊重他人,與人和諧相處。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和一定的組織活動能力,具備全球化時代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開放意識和國際視野。
二、課程設置
1.學制與課時
⑴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等)11周。每周35課時,每課時按45分鐘計。18課時為1學分。在保證科目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學校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調整課堂教學時長,開展長短課時相結合的實踐探索。
⑵每學年分兩學期,每學期是否分學段安排課程,由學校根據各學科課程標準結合實際需求自主確定。
2.課程類別
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其中,必修、選擇性必修為國家課程,選修為校本課程。
⑴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修習。
⑵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學生,必須在本類課程規定範圍內選擇相關科目修習;其他學生結合學校實際和興趣愛好,也必須選擇部分科目內容修習,以滿足畢業學分的要求。
⑶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學科課程標準的建議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等開發設置,學生自主選擇修習。
3.科目設置與學分安排
⑴普通高中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科目和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國家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具體學分安排見附件1。
⑵科目內容根據學科自身特點和學生學習需要設計。必修內容原則上按學期或學年設計,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內容原則上按模塊設計。模塊之間既相對獨立,又體現學科內在邏輯。模塊教學時間根據實際需要設定,一般為18課時的倍數。
⑶外語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
⑷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其必修內容分別按3學分設計模塊,開設年級及課時由學校按照課程標準結合實際自主確定。
⑸藝術可與音樂、美術兩科相互替代,具體開設科目由學校自行確定。
⑹體育與健康的必修內容,必須在高中三學年持續開設。
⑺綜合實踐活動共8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黨團活動、軍訓、社會考察等,研究性學習6學分(完成2個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以開展跨學科研究為主)。
⑻勞動共6學分,其中志願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不少於40小時;其餘4學分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統籌。
⑼選修課程可以在各學期適當分散安排,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從高一年級開始安排。
⑽校本課程不少於14學分。其中,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基礎上設計的學科拓展、提高類課程之外的課程不少於8學分。
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生態文明等教育有機融入到相關科目,滲透在學科課程中實施。
課程設置指導表見附件2。
4.畢業學分要求
學生完成相應課程規定課時的學習並考試(考核)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學生畢業學分最低要求為144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8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42學分,選修課程14學分。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1.合理制定課程實施規劃
學校應依據國家課程設置要求和本方案,結合辦學目標、學生特點和實際條件,制訂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實施規劃,合理安排三年各學科課程,開齊國家規定的各類課程,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等課程,開足規定的課時。學校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發、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學校要加強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因地制宜,科學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發揮綜合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2.切實加強學生發展指導
學校應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採用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方式,組建專門的學生發展指導隊伍,通過導師制、學長制、開設學生發展指導課程等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學生發展指導制度,開展多種形式的指導活動。各地各校要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指導機制,要動員組織高校到高中學校為學生提供諮詢和幫助。要注重指導實效,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更好適應高中學習生活,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關係,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
學校應建立選課指導制度,提供課程說明和選課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導師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的聯繫,指導學生選課,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課程修習方案,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和幫助學生選課。
3.大力推進教學改革
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要求,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與評價。按照教學計劃循序漸進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創設與生活關聯的、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積極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強教學研究和指導,提高課程實施水平。
4.切實規範教學管理
完善普通高中教學管理規範,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科學安排每學年授課科目,特別是控制高一年級必修課程並開科目數量。不得要求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前確定選考科目。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嚴格控制周課時總量。嚴禁超課標教學、搶趕教學進度和提前結束課程,嚴禁組織有償補課,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少高中統考統測和日常考試,加強考試數據分析,認真做好反饋,引導改進教學。
5.有序推進選課走班
適應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依據學科人才培養規律、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因地制宜、有序實施選課走班,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要。學校科學制訂選課走班指南,有序推進選課走班,完善教學班和行政班管理辦法,健全與選課走班相適應的教師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選課走班教學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既要發揮好行政班注重集體合作交流、統一規範的傳統優勢,又要積極探索創新班級管理方式,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市、縣或學校為單位開發課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對教師配置、班級編排、學生管理、設施配備等方面的統籌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學班並行、科學規範、高效有序的教學組織運行機制。
6.切實加強教學研究
健全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學研究共同體,倡導自我反思與同伴合作,營造民主、開放、共享的教學研究文化,鼓勵和支持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教學風格和特色。
發揮教研部門的專業支撐作用,圍繞新課程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特別是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準在實踐中轉化落地等問題加強研究,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師生開展實踐研究,推動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研工作機制創新,探索區域聯合教研、校際聯合教研等多種教研工作機制,不斷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專業化水平。
7.努力完善考試評價制度
建立完善學分認定和管理制度。學生修習的學分由學校認定。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學校學分認定的指導和管理。學校應依據有關規定製訂學分認定的具體辦法。學分認定應綜合考慮學生實際修習的課時、學習表現,並達到課程標準或相關文件的要求。嚴格學分認定管理,對未按課程方案修滿相應學分的學生,不得頒發高中畢業證書。
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省教育廳修訂《湖南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完善湖南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管理平臺,規範綜合素質評價。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指導學校認真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實施細則。學校應制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指導學生客觀記錄成長過程,記錄集中反映綜合素質主要內容的具體活動。綜合實踐活動、選修課程的修習情況應作為綜合素質檔案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寫實記錄材料,對學生成長過程進行科學分析,加強對學生成長的指導。
規範考試評價要求。校內評價或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均應以國家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相關教學文件為依據。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以必修課程要求為準,考試成績合格是畢業的重要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和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以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綜合要求為準。考試命題應注重緊密聯繫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強調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要有利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8.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
統籌各方力量,創設課程實施條件和環境,開發課程實施所需的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便利的實踐體驗機會。課程資源可以由學校獨立開發,也可與其他學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聯合開發,鼓勵共建共享。學校要系統規劃校內外課程資源的使用,提高課程資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
四、條件保障
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普通高中課程實施的需要,按照《關於做好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湘教發〔2020〕3號)要求,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政策,為學校實施課程提供有力的條件保障。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根據課程實施需要,調整普通高中教師編制標準,配齊配足教師,特別要滿足實行選課走班教學、指導學生發展等方面的師資需要。加強縣域內教師統籌,加強校際合作,促進師資共享,探索建立適應需求的師資動態調整機制。結合實際完善教師工作量核定辦法,改進教師獎懲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教師培訓與研修,創新教師培訓方式,重點提升教師新課程實施、學生發展指導和走班教學管理能力,探索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師專業發展保障機制。
2.加強教學設施建設
根據課程實施需要,按照普通高中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等教育技術裝備標準,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配齊專用教室、實驗室與場館,保障實驗教學開展的基本條件,保障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及有關學科實驗的開設。創設良好的課程實施環境,提供足夠的圖書資料、設施設備及耗材。鼓勵建設創新實驗室、社團活動室等。
3.加強經費保障
根據課程實施需要,按照核定的經費投入標準,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滿足課程開發、教學研究、設施設備配置、資源建設、教師培訓與研修以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必要的經費需求。
五、管理與監督
1.完善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對普通高中課程實施的領導和管理。注重發揮課程在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中的作用。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指導學校制訂課程實施規劃,加強課程實施監管,落實校長主體責任,強化責任追究。學校的課程實施方案應報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作為開展學校教育督導的重要依據。
2.建立課程實施監測制度,健全課程建設和管理反饋改進機制。省教育廳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相應的監測和反饋改進機制,對各地課程方案執行情況、課程標準落實情況以及新教材使用情況進行監測,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反饋監測結果和改進建議。各地各校配合做好課程實施監測工作。
(實習編輯:李紅)
【來源:湖南省教育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