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格局決定著發展格局,遵循規律,以歷史視野、全局眼光,謀劃我國水資源戰略布局,是擴大國內發展空間,促進全國均衡發展,推進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全面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水資源戰略布局概述
我國是一個缺水型國家,區域結構性缺水更加嚴重,華北、西北由於缺水,嚴重製約著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壓縮了我國的發展空間。淡水資源,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必須高度重視和珍惜,在做好節水和治水,提高現有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充分拓展可調水源,做好科學規劃和調配,爭取最大的增量用水。
布局上,根據「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就近調水」的基本原則,黃河流域、華北平原的缺水,除已經建設的東、中線調水工程和正在建設的引漢濟渭調水工程之外,還可以建設中線二期大流量調水工程,從長江三峽水庫,每年調取300-500億立方米的汛期洪水來補充,並實現每年置換黃河下遊用水185億立方米用於黃河中上遊,既解決了黃河中上遊和華北平原的缺水,又減免了從長江源頭支流調水的西線工程大量投資。
西北內陸河流域的缺水,可以從藏東南(雅、怒、瀾、金)的河川徑流中,每年調取1010-1110億立方米的水源來解決,並做到通過調水利用2000多米落差發電(超過5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發展以若羌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和城市群(開發農林用地2億畝,城鄉建設用地0.5億畝)、恢復羅布泊湖泊群(改善整個西北地區的氣候生態),「一水三用」的最佳用水效果。
北疆的缺水,除已經實施和正在實施的從額爾齊斯河調水之外,還可以從伊犁河支流喀什河,每年調取20億立方米的水源到精河來調劑,增進北疆水汽循環和自我調節能力。
以上合計,除已建和在建調水工程之外,每年可以實現有效增量用水1330-1630億立方米。加上氣候生態改善增加的降雨,完全可以解決我國華北、西北地區的用水需求,從而打開國內發展空間,進一步推進國內大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詳細規劃方案請見《問水大西北》第二版;「南水北調方略」短視頻合集
二、規划水資源戰略布局的基本思路
1、黃河的產水區主要在蘭州以上,用水區主要在蘭州以下,其中下遊的華北平原用水和入海生態流量佔據整個黃河流域水量的一半以上。根據「高水高用、低水低用」業界普遍認可的調水原則,黃河的水應該儘量用在黃河中上遊。下遊華北平原的用水,不應當由原本水量欠缺的黃河水源來承擔,應當充分利用長江三峽水庫中的汛期洪水資源來供應。
2、川西水電基地已經開發十幾年,除金沙江上遊之外,金沙江中下遊、雅礱江、大渡河,大部分的水能資源都已經得到開發利用,並且一直利用到葛洲壩的海拔43米。為避免重大工程的重複開發建設,我們的調水工程,應當儘量避免調取雅礱江、大渡河的高位水源,最大限度調取藏東南還未開發利用的水源。做到調水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在研究調水工程之前,必須根據西北地區的氣候、氣象特徵,對照從古至今的生態變化,研究透徹西北地區的生態影響因素和水汽運行規律,利用這些因素和規律,在通過調水發展生產和經濟的同時,復原西北地區古代良好的氣候和生態,做到用水量倍增的科學用水效果,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
4、充分利用好藏東南的高位水能,把高效的水能利用貫穿於調水工程的全過程。把藏東南在原流域分散建造梯級水電站的水電開發工程,轉變為統一的調水、發電工程,通過調水,在柴達木、羅布泊集中發電。有效解決發電與調水之間的矛盾,避免水能利用系列重大工程的重複建設,實現調水、發電「同步走」的雙贏局面。這也是降低調水成本,提高調水直接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
5、廣泛吸收古今中外有關調水的經驗。梳理國內各種各樣的調水設想和調水線路,剖析青藏高原的山川脈絡,把脈隧道工程裝備與技術進展,分析國內外調水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研究美國加州和印度從國際河流跨流域調水的案例……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從古到今,從氣象氣候到水土生態,從各個流域到不同區域,全面、系統審視我們的調水方案,既要保證方案能落地,又要確保技術可行性和經濟、生態合理性,並經得起歷史長河的洗禮和檢驗。
三、規划水資源戰略布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南水北調總體規劃中的西線調水方案,計劃從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上遊調水,但又一直懸而不決,導致這些流域上遊的水電開發、地方發展、交通設施等眾多規劃舉棋不定,影響地方的發展規劃和建設。
2、藏東南在各流域建造梯級水電開發的規劃都已經基本就緒,隨著川西水電基地建設的逐步完工,「水電大軍」正需要向西挺進。如果這時候國家還不出臺水資源戰略布局的總體規劃,不落實具體的調水方案和調水線路,而錯誤的批准在藏東南各流域建造梯級水電站。到那時,就無法實現調水、發電「同步走」的雙贏局面,必將導致調水和發電爭奪水源,水資源開發利用重複建設的重大工程損失,並導致雙方工程效率低下,甚至調水工程難以推進的艱難局面。與此同時,遲到的調水工程還將導致藏東南水源區交通、生態移民、城鎮化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選址、選線上的衝突,造成巨大的工程浪費。
3、下遊國家的發展,不允許我們再拖。國際河流的用水權其中有規定:水利設施的建設不影響原有水利的用水權。也就是說,用水權有一個先後次序,如果下遊國家建設水利設施走在了我們的前面,我們的調水,就要負責給下遊國家帶來的損失,給我們的調水工程帶來更多、更大的被動。
4、很多人抱怨三峽水庫與丹江口水庫的落差太小,很難從三峽水庫調水,還有人擔心從三峽水庫調水到丹江口水庫,會影響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其實,這兩個問題,只要根據《問水大西北》(第二版)第二章的方法去做,都將得到圓滿的解決。在完全滿足華北平原及黃河流域用水需求的同時,不僅不影響三峽電站的發電效益,反而可以提高三峽電站和調水工程整體的有效電力供給及其經濟效益。問題是,時間越往後拖,興山、保康一帶的基礎設施、城鎮建設越加完善,移民搬遷的難度和損失就越大,工程浪費和工程投入也就越多。
以上都是規划水資源戰略布局滯後將會帶來的系列問題。
5、儘早、儘快規劃好我國水資源戰略布局,並組織實施,這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也有利於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拉動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
6、儘早、儘快規劃好我國水資源戰略布局,並組織實施,是創造西部發展條件,激發西部發展動力,推動西部開發和西部貧困地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穩固脫貧攻堅成果,打開西部發展空間,拓展西部發展縱深,促進國內大循環,同步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7、儘早、儘快規劃好我國水資源戰略布局,並組織實施,有利於加強邊疆建設,維護邊疆穩定,用發展的思路解決邊疆問題和民族問題,確保民族團結、民族交融和邊疆安全。
四、水資源戰略布局的歷史意義
通過水資源戰略布局的規劃與建設,為天地水資源分配不公而糾錯,恢復我國大西北的氣候環境、水土生態到秦漢時期,甚至更早的大禹治水年代的水平,使得我國大西北步入氣候、生態與發展的良性循環,這是關乎國家命脈的重大工程;這是改善國運、曠古爍今、造福子孫後代的千秋偉業;這是我國突破中等收入國家,邁入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引領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引擎。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治水的歷史,中國的文明從三皇五帝開始,堯舜時期,大禹治水,安邦天下,深得人心,便推舉大禹為禹帝。4200年前,大禹從治理水患開始,開創了我國的第一個歷史朝代——夏朝。2200年前,秦始皇修建鄭國渠、都江堰,增強了國力,統一了六國,開創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時隔220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放眼世界,從古代的治理水患、引水灌溉到現在的跨流域調水,改善氣候和生態,拓展國內發展空間,從此開創中華民族全面振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的歷史紀年。
五、建議
統籌規劃好我國水資源的戰略布局,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牽涉到歷史地理、水土生態、氣候環境、地質構造、可調水量、調水路徑、調水安全、風險控制、隧道技術、水壩技術、防震減災、水量分配、輸水線路、水能利用、利益協調、生態環境、產業調整、投資運營、交通建設、旅遊開發、移民新村、扶貧脫貧、持續發展、國際協調、邊疆建設、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眾多內容。每一個方案的問世,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蹴而就,必須發揮眾人之所長,發動有關專業機構和專家、學者、熱心人士,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野進行專業性與非專業性、支持派與反對派的全方位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開誠布公的研討與辯論,把問題弄清楚、搞透徹,糾正誤區,達成共識,逐步消除人們的偏見與誤解,使得工程方案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得起檢驗,站得穩腳跟。只有這樣,水資源戰略布局才能夠得到全國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才稱得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曠古爍今」的偉大工程。
為此,我們強烈建議,國家高度重視我國水資源戰略布局,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抓緊開展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和全面論證工作,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建立以下研究團隊和機制:
1、組建水資源戰略布局工程規劃設計團隊
集地理、遙感、地質、地震、隧道、水壩、水利、水電、生態、環境、交通、旅遊等多門學科的頂尖優秀人才為一體,對調水線路及其相應的配套體系做出科學詳盡的規劃設計。包括調水線路,工程量、工程費用、工程效益的全部精準預算;環境評估、環境修復、風險控制、配套建設、藏區發展的詳細報告。
2、組建大斷面超長深埋隧道技術攻堅團隊
集隧道工程、地質學、地質遙感技術、硬巖掘進機創新研製、自動化軌道交通技術等多門學科頂尖優秀人才為一體的大斷面超長深埋隧道技術綜合攻關研究團隊,使我國的隧道技術突破現有技術壁壘,跨越性的走在世界前列。
3、組建大西北氣候環境、水土生態歷史變遷研究團隊
集歷史、地理、生態、地質、土壤、水利、氣象等多門學科頂尖優秀人才為一體,對我國大西北主要區域水土生態的歷史變遷做出詳盡的分析和判斷,找出氣候環境、水土生態歷史巨變的原因和規律。在此基礎上,做出科學的用水規劃,詳盡的生態規劃、產業規劃和城市規劃,因地制宜,制定主動幹預、科學治理和自然恢復的區域和步驟。
4、組建工程投資運營法律法規研究團隊
集財政、金融、證券、法律、生態、社會等多門學科頂尖優秀人才和地方代表為一體,科學設計能夠廣泛吸納社會資本的投資模式與架構,制定各種政策法規,讓整個投資、工程建設及後續運營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5、組建國際河流權益研究與國際關係協調團隊
集水利專家、國際法專家、區域研究專家、對應的相關國家外事部門等領域頂尖人才為一體,制定各種可能的協調預案,把握節奏,講究方式和方法,儘量獲得下遊國家的理解與支持。
6、建立水資源戰略布局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協調機制
由以上5個團隊負責人和項目總負責人組建協調機制,對各個團隊的研究方向、研究進程及研究質量進行跟蹤、督促、檢查與協調,解決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制定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讓各項研究工作分工合作,相互銜接,順利推進,儘早達成研究成果。
通過以上團隊、機制的建立和運營,爭取在一至兩年內拿出全方位、系統性、實實在在的研究成果。經過廣泛徵求意見並做出必要的修改、調整之後,交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在建黨一百年之際,納入十四五規劃並立即付諸實施。
水資源戰略布局工程,是我國基礎建設領域最大的補短板關鍵性工程。該工程的成功實施,必將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為我國經濟、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為實現建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後勁,為全球生態恢復、荒漠化治理、節能減排、綠色降碳、抑制氣候變暖做出具有標杆性的、歷史性的傑出貢獻。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發揮我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全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水資源戰略布局工程必將順利推進,成功實施,大西北的缺水狀況必將得到徹底的改善。西部地區,變發展劣勢為優勢,成為拉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