戕害未成年人甚至少兒的「毒瘤」,怎麼又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了兒童服裝上?
▲網友在社交帳號上發布的「jnby by JNBY」童裝圖案。圖/社交媒體網絡截圖
文 | 丁慧
兒童服裝驚現恐怖、獵奇圖案?
據新京報報導,近日,有網友反映稱,「江南布衣」旗下的「jnby by JNBY」童裝上印有「Welcome to hell(歡迎來到地獄)」「let me touch you(讓我摸摸你)」等字樣,還配有撒旦、骷髏頭等不當圖案。部分網友曬出的「jnby by JNBY」童裝圖片顯示,這些衣服上有疑似車裂、釘錘、小孩跌落、小孩身上插滿箭等圖案和文字。
相關文章網帖下,「jnby by JNBY」官方帳號評論道歉稱,對童裝產品出現不恰當圖案對消費者造成困擾深表歉意。公司已經下架所有相關產品,並嚴格審核,杜絕此類事件再發生。但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江南布衣」以及「jnby by JNBY」官方微博並未發布任何道歉聲明。
9月22日,「江南布衣」客訴工作人員表示,此事正在調查,尚未有官方公告。公司已和線上線下店鋪同步過相關信息,顧客可聯繫購買處工作人員處理。
從線上官網可以看到,這批童裝不僅文案恐怖,圖案也很詭異:怪手、鐮刀怪人、破爛的兔子頭像、撒旦……總之,各式各樣詭異又獵奇圖案的組合,看完讓人不適,也很難想像到這些是出現在童裝上的圖案。「恐怖、噁心」是不少家長對這些童裝產品的印象。
▲「jnby by JNBY」官方微博在部分網帖下評論道歉。圖/社交媒體網絡截圖
如果說,一件衣服有如此風格尚有偶然因素在,但不少服裝竟都是如此圖案和文案,難免讓人想開口問問品牌方,這樣的童裝到底是怎麼設計出來的?也想問問服裝公司,為何這些充滿暴力、血腥和暗示性的文字和圖案的童裝,能夠堂而皇之地售賣?
當然,也有網友表示,這樣的設計沒有像其他童裝那樣走可愛風,走的路線屬於cool風格,這也是該品牌區別於其他品牌的獨有風格,不能因為風格「不走尋常路」就對其大肆批評。
這樣的觀點,很難站得住腳。「酷」與「邪典」有著明顯的區別,二者不能混作一談,更不能用「酷」的說辭掩蓋「邪典」的本質。「兒童邪典」起源於國外社交視頻平臺,最初出現在部分少兒動畫片中。這部分動畫片中的主角往往以看似合理的方式被割掉舌頭、被開顱、被偷窺、被家暴。
死亡、血腥、暴力是兒童邪典中經常出現的元素,然而這些元素卻出現在該品牌新一季度的童裝中,這些元素代表不了酷,更不能以「品牌風格」的名義出現在童裝上。
未成年人特別是兒童處於敏感年紀,對於圖案和文案帶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獵奇、血腥、暴力風格的文案和圖案對於兒童有極強的暗示性,對其身心發展都有不利的影響。再加上不少父母在為孩子買衣服時過於注重整體風格,常常忽視衣服上的文案和圖案,很難形成有效把關。
此前,兒童邪典事件的出現,使得整個網際網路對此類戕害未成年人甚至少兒的「毒瘤」充滿警覺,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自然對於未成年人接觸的比較多的普通影視作品價值的導向更加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邪典自國外社交網絡「誕生」後,一直以各種面目入侵少兒的空間,先是動畫片,再到如今的童裝設計。
2020年兒童邪典改頭換面,以「火柴人」「恐怖奶奶」等形象出現在各大網絡平臺;2021年初,以「卡通貓」「SCP」為代表的國外限制級恐怖題材,經過二次加工,在未成年人範圍內形成關注和傳播。
其實,我國一直致力於打擊視頻領域中的「兒童邪典」。如今,「兒童邪典」元素又換一種形式,「另闢蹊徑」出現在兒童服裝上,這更加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和防範。
說到底,「酷」風格與「兒童邪典」有著本質區別。作為服裝的品牌方,在設計服裝中,不能為了過度追求品牌風格,而忽視兒童的身心健康。在此事件上,期望「江南布衣」不要迴避問題,給消費者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