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瑞典的小眾品牌Totême最近在國內特別火,就算你沒聽過也可以迅速在時尚類公眾號、微博、小紅書上了解到它的基本信息:
「Totême是Elin Kling和她老公Karl Lindman在2014年創立的牌子,走北歐極簡路線,以簡約的基本款出名,在ins上深受博主們的喜愛..」
一連串的平臺效應之後,很快我們便看到了:官網上賣100~300歐不等的牛仔褲、襯衣、鞋子、絲巾,在淘寶上只要花人民幣兩三百就可以輕鬆入手,有一些還是「獨家現貨」,並且能看到官網上沒有的「買家評價」。
像Totême這樣的「小眾重災區品牌」,我們還見得少嗎?
早些年,「小眾」還未成為大眾。那時冒出來的小眾品牌的確經過了精挑細選:風格是否match,看設計也要看品牌潛力,大部分還是沒多少人知道且沒多少人穿過的,畢竟「小眾」本來指的就是少數人在審美上的相似性。
但現在,只要多看與時尚相關的公眾號推文、小紅書筆記,偶爾再逛逛淘寶上的「小眾設計」,也照樣可以列出這份「年度最火的小眾單品清單」:
by far涼鞋
by far法棍包
Jacquemus迷你包包
Shrimps珍珠包
Guidi靴子
The Row涼鞋
……
哪怕是聽起來陌生的品牌,只要看一眼圖片,你肯定也能認出個大概。
然後「穿小眾」在國內也變成了一種流行。追尋原因,除去真正喜歡、對小眾設計有持續性研究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因為這件小眾單品被明星開光過,在Instagram和微博上被influencers穿火了,直接冠上了「網紅小眾」、「明星同款」的title,全民都在穿。
這種跟風心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優越感派:「這件是獨特的小眾設計,誰穿誰時髦,和跟風穿滿身logo的不一樣。」
二是佛系穿衣派:「雖然我也不了解什麼是小眾,但既然這麼多人在穿,看著也蠻好搭的,那我也買來穿好了。」
在審美追求上,喜歡小眾品牌、穿小眾設計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當它發酵成盲目跟風,甚至演變成淘寶上的同款買賣之後,「小眾」的處境就開始變得十分尷尬。
舉個最簡單粗暴的例子:Marine Serre剛拿下LVMH設計師大獎那會,同樣被列入了小眾設計師品牌的範疇。現在這個小眾品牌火到什麼程度呢?一件標誌性的月亮T恤在淘寶上被「翻新再造」,裹著「ins超火、楊冪同款、泫雅風同款」的外衣賣成了月銷1千多件的爆款冰絲防曬衣,58元一件,買3件還可以減20,大街上、地鐵裡隨處可見。
除了擁有快速靈敏的時尚嗅覺,淘寶賣家們還很貼心。那些碼數、版型不適合亞洲人的國外小眾,他們會幫忙調整,連「味道都是最自然的」。反正把這些東西擺上檯面明著講,照單全收的消費者也依然不在少數。
另外平臺也給到了一定的支持。聽在淘寶做包包的人吐槽過,不少賣家對小眾設計進行「再造」之後拿去申請原創保護,一旦申請成功了,如果其他店家出現雷同的款式還可以申訴。
並且根據淘寶的平臺算法,只要你瀏覽過「小眾」單品,平臺也會繼續給你推更多跟「小眾」掛鈎的東西,真真假假,魚龍混雜。
在中國談「小眾」,已然成了一場流水線上的同款買賣。
當然還有一部分不知情的消費者。在我們之前發的「你買過網紅打版嗎?」一文裡,不少讀者表示並不是故意買同款的,只是在這種環境下,一不小心就真的穿上了仿款,防不勝防。
在淘寶抄襲小眾品牌這件事愈演愈烈之後,我們也開始思考:為什麼被盯上的是小眾?以前假貨的抄襲對象大多數是瞄準了奢侈品大牌,但顯然,現在小眾品牌也成了重災區。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消費者的審美在轉變。大家的品味不再是停留在買大牌奢侈品這件事上了,「獨特、不撞款」是許多人最初選擇小眾的極大原因。加上這幾年時尚媒體兜售的「優質小眾」信息恰到火候,成了最好的助攻。
淘寶熱門跟蹤對象:Faithfull the Brand茶歇裙
並且在抄大牌這件事上,淘寶基本是玩不過快時尚的了,也扛不起巨額的官司費。小眾品牌就不同,一是好抄:像Totême這種基本款,設計、面料、剪裁、工藝沒那麼複雜,抄起來難度沒那麼大;二是視覺呈現:lookbook之外,國外小眾品牌還有高質量的博主上身圖,這麼省時省事的捷徑,怎麼看都是聰明的選擇。
不止「小眾」,同樣躺槍的還有「ins超火、網紅、**同款、暗黑、街頭」以及前段時間大熱的「泫雅風」等等,在這批爛掉的熱門詞包裝下,審美和設計都是次要的,都變成了標籤化的歸類,無關風格。
撕下熱門詞的包裝,小眾是真的小眾嗎?泫雅風真的適合我們嗎?這些跟風買來的同款、仿品真的能證明著裝者的品味時髦,眼光獨特嗎?
並不吧。公式化的審美、速成的風格往往是最不堪一擊的,時間久了,誰還記得呢?
表面上看,追隨當下流行的熱門關鍵詞是一個變得時髦的「捷徑」,但選擇這條「捷徑」的同時也是在對某一標籤的過度追捧、跟風,最終也只會和時尚圈所強調的「多元與包容的審美」越走越遠。
不久前還和買手朋友們討論過一個諷刺的現象:大部分走進Showroom的歐美買手們更看重有版型、設計的高級時裝類,而亞洲買手們很多都是選擇了大同小異的T恤、hoodie和oversized毛衣。
是買手們的眼光問題嗎?並不全是。因為這一類T恤、hoodie、oversized毛衣能靠明星帶貨,網紅上身多。說到底,還是因為市場需求,因為好賣。
甚至品牌們也對亞洲市場形成了既定印象,這部分貨就是賣給亞洲客戶的。品牌可以在其他地方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設立創作大獎等等,來到亞洲,更多的就變成了請流量明星代言,繼續撈錢。
賣得很好的We11Done / via@celeb_chic_cn
可以確認的是,在這批「小眾、**同款」之後,還會有無數的「小眾、**同款」會繼續冒出來,這些熱門詞存在的意義真的能代表一種風格嗎?還是只是商業包裝的手段?作為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是不是應該先考慮: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買單。
與其依賴這些所謂的熱門詞標籤,跟風購物,不如多花點時間在了解自我風格這件事上吧。
不靠譜的主編:fakesion
撰稿:Rune | 圖片:網絡
聯繫:info@fakeshion.com
最後,給大家安利我們的編輯部後花園(ID:girlsnite),是FAKESHION編輯團隊的「小天地」。
在後花園,你可以和編輯小姐姐們一起聊護膚、美妝、愛用、穿搭、明星…還沒關注的趕緊關注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