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地膽草

2021-02-07 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

直立草本,高10~50釐米。生於草地上。莖2歧分枝,多少粗糙,有時全株有白色粗毛。基生葉叢生,葉片匙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12~17釐米,邊緣稍有鈍鋸齒;莖生葉少,極小。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成束,生於枝頂,有葉狀總苞片3~4片;花紫紅色。瘦果有稜,頂端有4~6枚長而硬的冠毛。

乾燥全草,根莖短粗,長1~2釐米,粗約0.5釐米,密被緊貼白絨毛;根生葉多皺縮,黃綠色,匙形或長圓倒披針形,疏被白色長毛,紙質稍柔。莖圓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斷,斷面中空,莖生葉少而小。有時莖端帶有頭狀花序,花冠多脫落。

來源:本品為菊科地膽草屬植物地膽草,以全草入藥。

採集加工:夏秋採收,去雜質,洗淨曬乾或鮮用。

選購貯藏:以葉多、無花者為佳。

性味歸經:苦,涼;入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用於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百日咳,急性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腎炎,癤腫,溼疹。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鮮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用藥禁忌:孕婦慎服。

1、治單腹殿脹:苦地膽二兩。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豬肉燉服。(《嶺南草藥志》)


2、治尿閉:地膽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腳氣:苦地膽全草一至二兩,豆腐二至四兩。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4、治熱淋:鮮地膽草三兩,瘦豬肉四兩,食鹽少許。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5、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地苦膽二錢。泡入300毫升熱開水中半小時,內服,每天一劑。亦可製成片劑含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6、治腋下生腫毒,散腫止痛,膿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腫毒:天芥菜以鹽醋同搗敷之。(《醫林集要》)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中藥——地膽草
    中藥地膽草,別名又叫做苦地膽、草鞋根、草鞋底、地膽頭、磨地膽、地苦膽[雲南]、理肺散、牛吃埔、牛託鼻、鐵燈盞等。為菊科地膽草屬植物地膽草,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去雜質,洗淨曬乾或鮮用。乾燥全草,根莖短粗,長1~2釐米,粗約0.5釐米,密被緊貼白絨毛;根生葉多皺縮,黃綠色,匙形或長圓倒披針形,疏被白色長毛,紙質稍柔。莖圓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斷,斷面中空,莖生葉少而小。
  • 植物應用之地膽草
    亦可單味地膽草使用。2、黃疽型肝炎、百日咳:地膽草全草60克,水煎服。3、肺熱咳嗽:地膽草、肺形草各30克,水煎服。4、乳痛、腫毒、指療、瘡癤、溼疹、蛇傷:鮮地膽草60~120克,水煎服;另用鮮地膽草適量,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或水煎外洗。5、急性中耳炎:鮮地膽草全草,搗汁點耳,一日3~4次。
  • 地膽草,注意這不是龍膽草.
    地膽草的功效:   地膽草為菊科地膽草屬植物地膽草,地膽草的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地膽草的作用:治感冒
  • 中藥材:苦地膽
    藥用部位:全草產地: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等科:菊科原植物:地膽草植物情況:多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二歧分枝,莖枝被白色粗硬毛。 【複方】①治鼻出血:地膽頭、豬肝各酌量。同煎服,連服三至四次。②治陽黃疸:地膽頭連根葉洗淨,鮮者四至六兩。煮肉食,連服四、五天。③治單腹殿脹:苦地膽二兩。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豬肉燉服。(①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④治尿閉:地膽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⑤治腳氣:苦地膽全草一至二兩,豆腐二至四兩。酌加開水燉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牛白藤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㈡牛白藤全株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②治胃腸炎:牛白藤全株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③治腰腿痛:牛白藤根、藤幹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④治骨折:接骨丹全草、土牛膝、刺麻嗓管皮、薴麻、銅錘草,共搗敷。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排錢樹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關節炎:排錢草二至四兩,黃酒二兩。加水適量煎服。③治腹水:排錢草二至三兩。水煎服。④治鎖喉風,牙痛:排錢草二兩。水煎服。(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⑤治跌打損傷:排錢樹幹莖、葉二至三兩,水煎調酒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一朵雲
    乾燥全草,根莖粗壯,肉質,呈灰褐色或棕褐色。葉柄櫻紅色,有縱紋,營養葉柄較孢子葉柄細而短。葉片三角形,3回羽狀分裂。孢子囊穗集成圓錐狀,孢子囊棕褐色。氣微,味淡。來源:本品為陰地蕨科植物陰地蕨的帶根全草。採集加工:冬季或春季採收,連根挖取,洗淨曬乾。選購貯藏:以根多、葉綠者為佳。性味歸經:甘苦,涼。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艾納香
    分布於廣西、廣東、貴州等地。性味歸經:味辛;微苦;性溫。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溫中止瀉;活血解毒。主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風溼痺痛;寒溼瀉痢;寸白蟲病;毒蛇咬傷;跌打傷痛;癬瘡。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陰虛血熱者慎服。1、腫脹、風溼性關節炎:本品全草、蓖麻葉、石菖蒲,煮水洗。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赬桐
    藥材基源:本品為馬鞭草科赬桐屬植物赬桐,以根、葉入藥。採集加工:全年可採,洗淨切碎鮮用或曬乾。生境分布:生於平原、山谷、溪邊或疏林中,庭院亦有栽培。分布於江蘇、浙江南部、江西南部、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性味歸經:微甘、淡,涼。功能主治:根:祛風利溼,散瘀消腫。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石韋
    (《千金方》石韋散)②治淋濁尿血:石韋、豬鬃草、連錢草各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③治石淋:石韋(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錄驗》石韋散)④治尿路結石:石韋、車前草各一兩,生梔子五錢,甘草三錢。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抱樹蓮
    來源:本品為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的全草。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曬乾或鮮用。性味歸經:甘;淡;微涼。歸肝;肺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血。主溼熱黃疸;目赤腫痛;化膿性中耳炎;腮腺炎;淋巴結炎;疥癩;跌打損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生態環境:生於疏林中的樹幹上。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五色梅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以根或全株入藥。採集加工:全年可採,曬乾或鮮用。性味歸經: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功能主治:根: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用於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核,風溼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溼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羊耳菊
    生於亞熱帶和熱帶的低山和亞高山的溼潤或乾燥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在酸性土、砂土和粘土上都常見,海拔500-3200米。廣產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根圓柱形,有分枝,表面深褐色,斷面黃白色,粗的根中間黑色。莖圓柱形,少分枝,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密被短茸毛。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扭肚藤
    ④治牙骹蛇(牙骹附近患淋巴管炎,很快令牙關不能開合):扭肚藤葉五錢,不七草五錢.水瓜葉五錢,白菊花五錢。搗爛取水服,藥渣加三黃散敷患處。⑤治乳瘡:扭肚藤一兩,趕狗章二錢。水煎服。⑥治流血不止:扭肚藤曬乾研末密封,適量內服或外用。(選方出《嶺南草藥志》)(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五月茶
    (《450種中草藥野外識別手冊 4》)2、治咳嗽、口渴:五月茶根30g,煎服。(《450種中草藥野外識別手冊 4》)①《生草藥性備要》:"止咳,止渴。洗瘡亦可。"②《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收斂,止瀉,止渴生津,行氣活血。治津液少,消化不良,跌打損傷。"③《廣西藥植名錄》:"葉:解毒,治惡性梅毒。"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清溼熱】黑面神
    在兩廣,黑面神也被喚作"鬼畫符"、"夜蘭"、"驚蚊草等,《嶺南雜記》解釋說:"粵山中道旁一種小樹,狀如禾蘭,亦類紫薇,高一、二尺,葉大如指頭,頗帶藍色,葉老則有白篆文如蝸涎,名鬼畫符。葉下有小花如粟米,至晚香聞數十步,恍若芝蘭,又名夜蘭。暑月有蚊,折此樹逐之,蚊即驚散,故又名蚊驚樹"《本草求原》則說:"黑面神,一名鍾馗草,言其葉黑也"。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薑黃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江西、臺灣等地。本品為不規則或類圓形的厚片。外表皮深黃色。切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樣,內皮層環紋明顯,纖維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苦、辛。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薑黃的乾燥根莖。採集加工: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洗淨,煮或蒸至透心,曬乾,除去鬚根。選購貯藏:以切面色金黃、有蠟樣光澤者為佳。置陰涼乾燥處。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扁擔杆
    生境分布:生於丘陵或低山路邊草地、灌叢或疏林中;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性味歸經:辛、甘,溫。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固精止帶,祛風除溼。用於小兒疳積,脾虛久瀉,遺精,紅崩,白帶,子宮脫垂,脫肛,風溼關節痛。用法用量: 0.5~1兩;亦可適量浸酒服。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爵床
    生境分布:生於曠野草地、路旁、水溝邊較陰溼處;分布於山東、浙江、江蘇、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及臺灣等地。性味歸經:鹹辛,寒;歸肝、膽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溼消滯,活血止痛。治感冒發熱,咳嗽,喉痛,瘧疾,痢疾,黃疸,腎炎浮腫,筋骨疼痛,小兒疳積,癰疽疔瘡,跌打損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1.5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通便】荷蓮豆草
    藥材基源:本品為石竹科荷蓮豆草屬植物荷蓮豆草的全草。採集加工:夏秋採,洗淨鮮用或曬乾。生境分布:生於山野陰溼地帶。分布於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南等地。性味歸經:微酸、淡,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通便,活血消腫,退翳。用於急性肝炎,胃痛,瘧疾,翼狀胬肉,腹水,便秘;外用治骨折,瘡癰,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