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或蔓性的灌木,高1-2米,有時藤狀,長達4米;莖枝均呈四方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而倒鉤狀刺。單葉對生,揉爛後有強烈的氣味,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8.5釐米,寬1.5-5釐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邊緣有鈍齒,表面有粗糙的皺紋和短柔毛,背面有小剛毛,側脈約5對;葉柄長約1釐米。花序直徑1.5-2.5釐米;花序梗粗壯,長於葉柄;苞片披針形,長為花萼的1-3倍,外部有粗毛;花萼管狀,膜質,長約1.5毫米,頂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開花後不久轉為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釐米,兩面有細短毛,直徑4-6毫米;子房無毛。果圓球形,直徑約4毫米,成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
五色梅同馬纓丹,客家人稱之為綿鼻公花。原本主要分布於南美洲、西印度,馬櫻丹屬常綠灌木。一般花期大約是在4月中、下旬到隔年的2月中旬左右,不過也因氣候與溫度的影響,幾乎整年都能看到開花,可說是常盛的植物。一叢花序之中常會有多色的變化,所以別名也稱為五色梅、五彩花;同時枝葉含有特別的刺激氣味,所以馬櫻丹也有臭草、臭金鳳等別名。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以根或全株入藥。
採集加工:全年可採,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
功能主治:根: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用於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核,風溼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溼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1~2兩;枝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用鮮葉搗爛外敷。
用藥禁忌:本品有毒,內服有頭暈、噁心、嘔吐等的反應,必須掌握用量,防止不良反應。孕婦及體弱者忌用。
①治毒核症:五色梅葉搗爛,取自然汁,用雙蒸酒衝服。又將葉搗爛,加紅糖、冰片少許,敷於核上,不時轉換,即可清涼止痛。(《嶺南採藥錄》)
②治筋傷:五色梅鮮葉搗碎,擦患處,然後以渣敷之。(《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皮炎、溼疹瘙癢:五色梅新鮮枝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跌打扭傷;五色梅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感冒風熱:五色梅葉一兩,山芝麻五錢。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