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攀援或匍匐灌木。葉二型;營養枝上生不定根,攀援於牆壁或樹上,葉小而薄,葉片卵狀心形,長約2.5cm,膜質,基部稍不對稱,先端漸尖,葉柄很短;繁殖枝上無不定根,葉較大,互生,葉柄長5-10mm;託葉2,披針形,被黃色絲狀毛;葉片厚紙質,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3.5cm,先端急尖至鈍形,基部圓形至淺心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黃色柔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在表面下陷,背面突起,網脈蜂窩狀。花序託單生於葉腋,梨形或倒卵形,長3-6cm,寬3-5cm,頂部截平,略其短鈍頭或為臍狀突起,基部有時收縮成一短柄,幼時被黃色短柔毛,成熟時綠帶淺黃色或微紅,基生苞片宿存,密被長柔毛;雄花和癭花同生於一花序託內壁口部,多數,排成數行,有梗,花被片2-3;雄蕊2,花絲短;癭花具梗,花被片3,花柱側生;雌花生於另一植株花序託內壁,花梗長,花被片4-5。瘦果近球形,有粘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乾燥莖枝呈圓柱形,細長而彎曲,直徑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點狀突起的根痕;質堅韌或脆,折斷面黃色或黃褐色,髓部圓點狀,黃白色,偏於一側。莖枝上的葉互生,葉片橢圓形,先端鈍圓,通常卷折,棕綠色或黃褐色,革質。氣弱,味淡。
來源:本品為桑科植物薜荔的莖、葉。
採集加工:4~6月間採取帶葉的莖枝,曬乾,除去氣根。
性味歸經:酸,平。
功能主治:祛風,利溼,活血,解毒。治鳳溼痺痛,瀉痢,淋病,跌打損傷,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品2~3兩);搗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汁塗或煎水燻洗。
①治風溼痛,手腳關節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腰痛、關節痛:薜荔藤二兩。灑水各半同煎,紅糖調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疝氣:薜荔藤(用結果的主藤)一兩,三葉木通根二兩。水煎去渣,加雞蛋一個煮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④治血淋痛澀:薜荔藤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綱目》)
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兩,甘草一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⑥治病後虛弱:薜荔藤三兩,煮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⑦治先兆流產:薜荔鮮枝葉(不結果的幼枝)一兩,荷葉蒂七個,薴麻根一錢。水煎去滓,加雞蛋三個,同煮服。或單用薜荔枝葉亦可。(《江西草藥》)
⑧治小兒瘦弱:薜荔藤二兩,蒸雞食。(《湖南藥物志》)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