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胡頹子葉

2021-03-04 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

常綠直立灌木,高3~4m。具刺,刺長20~40mm,深褐色;小枝密被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後顯黑色,具光澤。葉互生,葉片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邊緣微反卷或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銀白色,密被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花白色或銀白色,被鱗片,花被筒圓形或漏鬥形,先端4裂。果實橢圓形,幼時被褐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花期9~12月,果期翌年4~6月。

葉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鈍尖,基部圓形,全緣或微波狀緣,革質,上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具光澤,散生少數黑褐色鱗片;葉背面被銀白色星狀毛,並散生多數黑褐色或淺棕色鱗片,主脈在葉背面突出,密生黑褐色鱗片,葉片常向背面反卷,有時成筒狀。質稍硬脆,氣微,味微澀。

來源:本品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的葉。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選購貯藏:以葉大、色黃綠、上表面具光澤者為佳。置乾燥處。

性味歸經:酸,微溫。歸肺經。

功能主治:平喘止咳,止血,解毒。用於肺虛咳嗽,氣喘,咯血,吐血,癰疽。

用法用量: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

①治一切肺喘劇甚者:蒲頹葉焙研為細末。米飲調服二錢匕,並服取瘥。(《中藏經》)
②治咳嗽:鮮胡頹子葉-兩。煎湯,加糖少許內服。(《泉州本草》)
③治肺結核咳血:鮮胡頹子葉八錢,冰糖五錢。開水衝燉,飯後服,日報二次。(《閩東本草》)

④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胡頹子葉、枇杷葉各五錢,水煎服;或胡頹子葉研粉,每天服二次,每次一錢半,酌加白糖或蜂蜜,開水衝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癰疽發背,金瘡出血:鮮胡頹葉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⑥治蜂、蛇咬傷:鮮胡頹葉搗爛絞汁和酒服,渣敷患處。(《泉州本草》)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

相關焦點

  • 一味胡頹子葉治哮喘特效
    胡頹子葉,別名又叫胡頹葉、蒲頹葉、牛奶子葉。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的葉。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破布葉
    葉互生,紙質,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渾圓,邊緣有不明顯鋸齒,禿淨或葉柄及主脈上被星狀柔毛;託葉對生,線狀披針形。圓錐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內,被星狀柔毛;花2~3朵聚生於苞片內;萼片5枚,矩圓形,被星狀柔毛;花瓣5枚,黃色,矩圓形,長約為萼之1/3~1/2;雄蕊多數;子房3室,花柱錐形。核果近倒卵形,直徑約7毫米,禿淨,全緣;核有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牛白藤
    葉對生;葉柄長3-10mm;託葉長4-6mm,有4-6條剌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2.5-4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上面粗糙,下面被柔毛,全緣,膜質。花序球形,腋生或頂生;總花梗長1.5-2.5cm;花細小,白色,具短梗;萼簡陀螺狀,理解片4,線狀披針形;花冠長1.5cm,裂片披針形,長4-4.5mm;外反;雄蕊二型,伸出或內藏。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五色梅
    花序直徑1.5-2.5釐米;花序梗粗壯,長於葉柄;苞片披針形,長為花萼的1-3倍,外部有粗毛;花萼管狀,膜質,長約1.5毫米,頂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開花後不久轉為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釐米,兩面有細短毛,直徑4-6毫米;子房無毛。果圓球形,直徑約4毫米,成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五色梅同馬纓丹,客家人稱之為綿鼻公花。原本主要分布於南美洲、西印度,馬櫻丹屬常綠灌木。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山小橘
    葉互生,有單葉和羽狀複葉兩種;單葉生於短柄上;奇數羽狀複葉具小葉3-5;小葉柄長1-4mm;小葉片紙質,長圓形,長6-18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而鈍頭,基部狹楔形,緣或為不規則的微波狀,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具透明腺點,幹後兩面蒼暗。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排錢樹
    葉具3小葉:葉柄長5-7毫米,密被灰黃色柔毛;小葉革質,頂生小葉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0釐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或鈍,側生小葉較頂生小葉短1倍,基部偏斜,上面近無毛,下面疏被短柔毛,側脈6-10對。傘形花序有,6花,藏於葉狀苞片內;苞片圓形,徑1-1.5釐米。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薴麻
    葉互生;託葉2,分離,早落;葉片寬卵形或卵形,先端漸尖或近尾狀,基部寬楔形或截形,邊緣密生齒牙,上面綠色,粗糙,並散生疏毛,下面密生交織的白色柔毛,基出脈3條。花單性,雌雄通常同株;花序呈圓錐狀,腋生,雄花序通常位於雌花序之下;雄花小,無花梗,黃白色,花被片4,雄蕊4,有退化雌蕊;雌花淡綠色,簇球形,直徑約2mm,花被管狀,宿存,花柱1。瘦果小,橢圓形,密生短毛,為宿存花被包裹,內有種子1顆。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赬桐
    葉心形,長8-35釐米,先端尖,基部心形,疏生尖齒,上面疏被柔毛,脈基被較密鏽色柔毛,下面密被鏽黃色盾狀腺體;葉柄長0.5-15(-27)釐米,密被黃褐色柔毛。圓錐狀二歧聚傘花序,長15-34釐米;苞片寬卵形或線狀披針形,小苞片線形。花萼紅色,疏被柔毛及盾狀腺體,長1-1.5釐米;花冠紅,稀白色,裂片長圓形,長1-1.5釐米。核果近球形,徑0.7-1釐米,藍黑色,宿萼裂片反折呈星狀。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薜荔
    葉二型;營養枝上生不定根,攀援於牆壁或樹上,葉小而薄,葉片卵狀心形,長約2.5cm,膜質,基部稍不對稱,先端漸尖,葉柄很短;繁殖枝上無不定根,葉較大,互生,葉柄長5-10mm;託葉2,披針形,被黃色絲狀毛;葉片厚紙質,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3.5cm,先端急尖至鈍形,基部圓形至淺心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黃色柔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在表面下陷,背面突起,網脈蜂窩狀。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三叉苦
    葉為三數複葉,對生;葉柄長3~10cm,基部略脹大;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2~6cm,紙質,先端鈍尖,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葉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有腺點,小葉柄短。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花軸及花梗初時被短柔毛,花後漸脫落。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毛稔
    葉對生;葉柄長1.5-4cm;葉片堅紙質,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8-22cm,寬2.5-8cm,先端長漸尖或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兩面被隱藏於表皮下的糙伏毛;基出脈5條。來源:本品為野牡丹科植物毛稔的葉或全株。採集加工:夏季採收,鮮用。性味歸經:味苦、澀、性涼;歸脾、肝經。功能主治:解毒止痛;生肌止血。主痧氣腹痛;痢疾;便血;月經過多;瘡癤;跌打腫痛;外傷出血。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爛或研細末敷。用藥禁忌:用藥適量。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石慄
    葉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4-20釐米,全緣或(1-)3(-5)淺裂,幼葉兩面被星狀柔毛,老葉上面無毛,下面疏生微毛或近無毛,基出脈3-5,葉柄長6-12釐米,密被星狀柔毛,頂端有2扁圓形腺體。花序長15-20釐米。花萼2-3裂,密被微毛,花瓣長圓形,乳白至乳黃色雄花雄蕊15-20,3-4輪;雌花花柱2,2深裂。藥材基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石慄的成熟種子及葉。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鶴頂蘭
    莖叢生,基部常增厚成圓錐形或卵形的假鱗莖,具2-6葉。葉大型,長圓狀披針形,長30-70cm,寬達10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成一長柄,具摺扇狀葉脈。花葶側生於假鱗莖上或從葉腋抽出,圓柱形,有花12-18朵,排成總狀花序;花大,直徑7-10cm,花被片外面白色,內面紅褐色;唇瓣大部分紫紅色,向上卷,圍繞蕊柱,前緣波狀;距圓柱形,長約1cm,先端常成叉狀2淺裂;合蕊柱長約2cm。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龍骨風
    深褐色或淺黑色,外皮堅硬,有老葉脫落後留下的痕跡。葉頂生呈樹冠狀;葉柄粗壯,長50-70cm,禾稈色至棕色,連同葉軸下密生短刺,基部密生棕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片大,紙質,橢圓形,長1.3-3m,寬60-70cm,三回羽狀分裂;羽片12-16對,互生,有柄;狹橢圓形,中部的長30-36cm,寬14-16cm;二回羽片16-18對,互生,近無柄;線狀披針形,長7-10cm,寬1-1.4cm;末回裂片15-20對,互生,披針形,長5-7mm,寬2-3mm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龍脷葉
    呈團狀或長條狀皺縮,展平後長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如舌狀,先端圓鈍稍內凹而有小尖刺,基部窄呈楔形或稍圓,全緣,葉面深綠色,常有灰白色花斑,葉背黃綠色,中脈突出,基部偶見柔毛,側脈羽狀,5~6對,近外緣合攏。硬紙質,稍厚。氣微,味淡微甘。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龍利葉的葉。採集加工:4~10月採收,以6~8月為盛產期。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爵床
    葉對生;柄長5-10mm;葉片卵形、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長2-6cm,寬1-2cm,先端尖或鈍,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葉脈明顯,兩面均被短柔毛。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圓柱形,長1-4cm,密生多數小花;苞片2;萼4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白色;薄膜狀,外藥室不等大,被毛,下面的藥室有距;雌蕊1,子房卵形,2室,被毛,花柱絲狀。蒴果線形,長約6mm,被毛。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艾納香
    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2-25釐米,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或黃白色密絹狀棉毛,柄兩側有3-5對窄線形附屬物;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釐米,全緣、具細鋸齒或羽狀齒裂,無柄或有短柄,基部或短柄兩側常有1-3對窄線形附屬物。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地蠶
    葉長圓狀卵形,長4.5-8釐米,先端鈍,基部淺心形或圓,具圓齒狀鍋齒,兩面疏被柔毛狀糙伏毛,下面沿脈毛較密;莖葉葉柄長1-4.5釐米,密被柔毛狀糙伏毛。輪傘花序具4-6花,組成長5-18釐米穗狀花序苞葉具短抦或近無柄,下部苞葉披針狀卵形,上部苞葉菱狀披針形,具波狀齒,小苞片線狀鑽形,具波狀齒;小苞片線狀鑽形:早落。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石韋
    葉遠生,近二型;葉柄與葉片大小和長短變化很大,能育葉通常遠比不育葉長得高而較狹窄,兩者的葉片略比葉柄長,少為等長,罕有短過葉柄的。不育葉片近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下部1/3處為最寬,向上漸狹,短漸尖頭,基部楔形,寬一般為1.5-5釐米,長(5)10-(20)釐米,全緣,幹後革質,上面灰綠色,近光滑無毛,下面淡棕色或磚紅色,被星狀毛;能育葉約長過不育葉1/3,而較狹1/3-2/3。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五月茶
    葉矩圓形至倒披針狀矩圓形,長6~16㎝,寬2~6㎝,革質,淡棕綠色,兩面無毛,有光澤;側脈7~11對。氣微,味澀。核果近球形,深紅色,幹後呈棕紅色或紫紅色。長5~6㎜,直徑約7㎜。氣微,味苦澀。藥材基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五月茶的根、葉、果。採集加工:根、葉全年可採;果夏秋採收。性味歸經:酸,平;入肺、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