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人史蒂芬妮.蘭德未婚先孕,在她單方面意願下生了一個女兒,之後男友傑克的缺點暴露無疑,對史蒂芬妮.蘭德家暴辱罵,無法忍受的蘭德帶著女兒離開了前男友,蘭德沒有學歷吃飯和住所都是問題,政府提供的住處狹小簡陋和充滿黴菌,在這種環境下她和女兒經常生病,母女倆吃的也是極簡,政府的救濟券買食物時還要遭受別人的白眼。蘭德的父母離婚了,有了各自的家庭,對蘭德的處境很是冷漠,她的外公對她是愛莫能助,當時經濟不景氣,外公只能紅著眼告訴她,他連一杯咖啡都請不起了。
史蒂芬妮.蘭德
蘭德的朋友幫她介紹了一份做清潔工的工作,去富人家做女傭,做著最累的活,拿著最低的薪水,母女倆還是吃不飽,每次工資都要細細的算計,看到客戶家處方消炎藥都讓她羨慕不已,因為他們買不到也買不起。
這麼艱難的生活條件,人隨時處在崩潰邊緣,因為窮很容易被人看作懶惰的人和做壞事的人,經常要被查房和詢問,「身無分文,窮困潦倒,這一切看上去如同一場緩刑——因缺少活路而獲罪。」這句話來自史蒂芬妮.蘭德寫的書《女傭的故事》,是的,蘭德雖然生活在底層,但她不甘於此,在做女傭期間堅持寫作、學習,並最終圓了自己的作家夢、大學夢,去自己魂牽夢繞的城市蒙大拿米蘇拉生活。
《女傭的故事》
史蒂芬妮.蘭德稱她和女兒的關係是彼此的太陽和月亮,外國人和中國人情感方面是一樣的,除了守候女兒,受女兒米婭的激勵,蘭德在《女傭的故事》中寫道「當一個人在貧困的惡性循環中陷得太深,可能就再也找不到重新爬上去的軌道了,生活中只剩下苦難,但是對我來說,我做的許多決定,都是因為我相信所所有事情到最後都會開始變好。」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軌道了,史蒂芬妮.蘭德作為一個普通人實現了自己夢想,她的事跡很讓人感動和鼓舞,我想在一以下三個面分析下蘭德,以便今後的學習。
蘭德和她的女兒
1、生活中的選擇:選擇的好與壞
蘭德自己主動選擇了一個品行不端的男人,一廂情願的生下女兒,放棄了自己的理想的城市和大學,過上了極其艱難的生活,有人會說那是她「活該」或是說那是她的命不好。蘭德遵從了自己內心想要體驗做媽媽的決定,在世俗觀念中就有了對與錯之分。
我們處在一個二元論的世界,沒有好哪來的壞?事物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存在即合理。也沒有固定的標準,以前被我們認為「對」的東西,現在認為是「錯」,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到底哪個對哪個錯呢?所以不要審判別人的行為,要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不要關注別人想什麼做什麼。
古人老子也在《道德經》中寫道「天下皆知美之美為,斯惡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選擇的對與錯不能一概而論,蘭德經歷了貧窮,才會想到要改變現狀,怎麼改變?蘭德後來實現夢想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誰還會覺得她的選擇是錯誤的?每個人有他們自己的路要走,順其自然吧。
《史蒂芬妮》.蘭德
2、不斷選擇同一個目標
蘭德喜歡寫作,蒙大拿的米蘇拉市是她嚮往的地方,那裡有她喜歡的作家和大學。米蘇拉是蘭德心心念的地方,強烈到哪怕是做夢,都會感到刺痛,「可是米蘇拉市從來沒有走遠,仿佛是冥冥之中註定一般,它會在我與別人的對話中出現,多年以來便是這樣,而我到了現在才開始留心,我放任自己將這種感覺視為一種勸誘和催促,」蘭德在《女傭的故事》中寫道。
有句話是「當你準備好了,老師就來了」,當選擇了一件事,你留意到相關的事物都會跳出來,神都在幫你。
蘭德相信自己的勇氣,給自己一個承諾,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並告訴自己糟糕的生活不是自己想過的,可就是正在過的日子, 不會永遠這樣的。蘭德拿到助學獎金時,想到:「當你渴求什麼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實現願望」。
我們為什麼很難實現自己的願望嗯?我們不相信我們能擁有我們選擇的;我們不知道自己選擇什麼;我們不斷地試圖弄清楚什麼對自己是最好的;確保所有的選擇都是好的;不停地改變想法。
通過蘭德我們知道要遵從內心有意識的選擇同一個目標,不要輕易放棄,所思所感所說的都集中精力去選擇它,不要只沉溺在消極黑暗中,想像你要選擇的目標達成的美好感覺。
當你渴求什麼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實現願望
3、人的各種情緒
蘭德的生活充滿艱辛,沒有人可以依靠,身體上的勞累,精神上的孤寂、痛苦讓她大哭,她渴望愛,就是在這些狀況中,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出自愛的保證,對自己說「我愛你」,不能控制萬事萬物的發展,但她控制住了對事情的反應。
心理學家埃利斯的ABC理論,A代表人物事件,B代表所思所想,C代表行動結果,在B處的思維決定了事態的發展,並不受A影響。蘭德對自己的引導,避免了過激反應,這也使她撐過了一個個難關。我們出現的每一個感覺都要正視它,因為它需要被關愛和引導。
在讀史蒂芬妮.蘭德的這本《女傭的故事》時,剛好我也遇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書中和我有很多契合點,給了我力量,我也明確了自己的方向,我感覺蘭德是一個細膩、善於思考觀察、表達的人,她書中的感悟,我讀了很多遍,很有啟發和哲理,這本書文學性也很高,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