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為人師,曾經是我的標籤。我以前喜歡講道理,跟朋友同學講,跟弟弟妹妹講,甚至跟外公,也能大講特講。講的多是我一些看法,或是親身經歷,或是閱讀而來。內容淺薄而虛浮,我還自鳴得意,不知所以。朋友們給我面子,不當面戳穿,心裡可能對我豎起中指。對於弟弟妹妹,我只是得益於早生幾年,不然絕無機會。外公呢,一直就很喜歡我,高中以前見面機會多,都是我被教訓,後來去了大學,我自恃身份,還說道起長輩了,當然言辭委婉,語氣平和。我說教別人一般以助人的態度,挖苦諷刺我萬萬不敢。後來說的多了,漸漸發現願意聽的人沒有了。我才發現,曾經願意聽我嘮叨的,都是些最親近的人,我那一套,說給外人聽,真是自取其辱。沒有人願意平白無故地聽大道理,因為毫無用處。有用的道理都是親身經歷之後,領悟而得,否則就像趙括,不出則兵法大師,一出則貽笑大方。我一堂哥家,在我們大家族裡,算是富足,城裡幾套房,加上車和店,資產上千萬不止,還有一個公務員父親。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著實讓旁人羨慕,也讓我羨慕。可是這位堂哥,他不爭氣。他近一米九的身高,鼻挺眼深瓜子臉皮膚白還有六塊腹肌,天資實在出眾。
可是,他初中就開始交女朋友,打架喝酒抽菸泡吧,種種事跡讓家長無比頭疼。
有一次,高中的時候,把女朋友帶回家裡過夜,被伯母發現,伯母破口大罵。
那女孩也不示弱,反口對罵起來,堂哥沒有幫著母親,反而幫著女友,把伯母氣得夠嗆,一怒之下趕出家門。
後來高中輟學,花了幾萬去重慶上技校,一個月不到,軍訓都沒有結束,就自個兒回來了,錢全打水漂。
最近兩年,待在店裡幫襯著生意,我以為浪子回頭,內心甚感安慰。
後來突然找我借錢,說做生意急用,我沒有多想,把生活費的一半給了他,之後才知道是借去還債。
表面上平靜的堂哥,實際卻染上了賭癮。
他不知何時沉迷網賭,享受那種躺著進帳幾十萬的感覺,後來玩大了,債臺高築,只能求助家裡,甚至兄弟間反目。
他從小就招人喜歡,受長輩們喜愛。
在我跟他同城相處的這些年裡,身邊的親戚幾乎都曾跟他單獨溝通。
內容千篇一律,無非珍惜當下,體恤父母辛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云云。
可是他聽不進去。
如果是分量比較重的長輩,比如二伯,也許能管幾天,但之後照常我行我素。
其他人就不必說,出個門就全忘了。
所以,跟人講道理,其實並沒有實際用處。
有時候因為身份的緣故,比如長輩晚輩之間,前輩後輩之間,朋友之間,看到對方迷失方向,好言相勸自在情理之中,不說反而心裡過意不去,就像是一種責任,不說就是失責。
但就我這位堂哥來說,言語相勸,顯然打動不了他。
真的有太多親人好友勸說過他,甚至不乏掏心掏肺,可他依然讓大家失望。
就連我們幾兄弟,本應最理解他的人,都無可奈何。
大家都覺得,在他受到真正的打擊之前,不會懂得現在的幸福。
我喜歡讀書,原因有三,睡前能助我入夢,噪時能助我靜心,平時能助我裝逼。
小說都有主角,讀時便以主角身份帶入,仿佛自己心身也遊歷了一番,認為增長了見識,擴展了視野。
事實並不假,心隨主角遊歷一番後,思維角度確實拓寬了不少。
就像男人的聖經——《教父》,我慕名而讀,也確實值得一看。
閱畢之後,不論言行舉止,還是思考方式,有意無意我都會模仿兩位教父,仿佛這才是男人該具備的形象,像他們一樣才能解決問題。
我以為我讀了《教父》原著,又看了《教父》電影,我就能成為教父一樣的人,一樣受人尊敬,一樣號令群雄,一樣君臨天下。
我腦補了無數個想像中我成為教父的樣子,然後入睡。
醒來,我還是我,還是昨晚的我。
讀《教父》,並不能讓我成為教父。就像給人講道理,別指望對方完全能照你說的做一樣。
我不知道我需要經歷什麼,才能理解教父說的那些話。我現在能看懂,當然所有人都能看懂,但真正理解多少?理解之後,又能用到多少?
教父說,「一個不花時間照顧家庭的男人,不算是真正的男人。」這句話算是簡潔明了的。
每個人對於家庭都負有責任,男人的責任不止在外打拼,對家人的關心照顧也必不可少。我能夠理解,相信也能做到。
然而,在現實中卻難以一言道盡。
或許我以後,有了家庭,有一份穩定工作,每天按時回家,照料妻小,就能做到教父說的那樣。
但是,不論我成才與否,總會有個萬一,萬一在極其違背我心願的情況下,不得不離家,那就不算真正的男人了嗎?
軍人,警察,醫生,以及其他崗位上的人,就是不負責任了嗎?
當然不是。
教父說的話,放在他身上,自然正確不用質疑。
但不能照搬到每個人身上,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如此。
道理嘛,說說而已,不說怎麼能稱之為「道」呢?
但真正能決定一個人的,或者說能改變一個人的,只有他的親身經歷。
我沒有任何資格對別人的所作所為做出評判,不能教別人怎麼做,因為我的話總會帶有自己的色彩,會打亂別人的布局。
或許在事情結束後,可以點評一番,採納與否看個人,不可強求。
做一個有內涵的人,是讓人舒服的事。
肚子裡要裝得下東西,得先裝下自己,所有喜歡的,和討厭的,真正的自己。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