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所謂幸福,就是過好每一個當下

2020-12-21 盛夏琳琅

文:盛夏琳琅

圖:網絡

北島的《波蘭來客》裡有一段: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這段話很精準地描述了成年人與夢想漸行漸遠,心懷迷惘的狀態。就像《比海更深》裡的良多,很年輕時寫的小說獲了大獎,可從此卻再也寫不出好作品,可又總是自視清高,總是追逐一些已經失去的東西或者力所不能及的東西。

《比海更深》導演是枝裕和,擅長拍攝平淡如白開水的日常瑣事,短短的一部電影,好像什麼都沒有說,卻又感受到了閱盡人世滄桑的厚重感……

非常喜歡樹木希林女士演繹的媽媽,阿部寬演繹的良多,看著良多和媽媽在小區裡走的背影,聽著母子間關於生死的對話,不由得會感受到:人生這東西很簡單的,沒有實現過大夢、沒有變成理想的大人、甚至連愛一個人都沒有比海還深,但我們,只會相聚這一次呀!

好好珍惜,過好當下,幸福其實很簡單。

1.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良多離異、獨居,在一個私人偵探社做著一些不怎麼體面的事,還倔強地認為,自己是在體驗生活,為寫小說尋找素材。

事實上是,良多除了年輕時寫了一本書得了大獎一舉成名後,再也沒寫出過像樣的作品,而且沉迷賭博,甚至把孩子的學費都賭輸了,妻子忍無可忍,帶著孩子離開了他。

良多頹廢喪氣,明明還愛著妻子兒子,明明憎恨嗜賭的父親,可偏偏自己活成了自己最憎惡的樣子。

渾渾噩噩地苟活,絲毫沒有進取之心,就連給自己的媽媽買禮物也需要再三精打細算。去看媽媽時,也一直計劃著要偷點值錢的東西去典當。

很像生活中的我們,曾經也是一個有著夢想的人,渴望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科學家、音樂家……然而事與願違,有時是不夠努力,有時是造化弄人,我們會逐漸迷失了自己,與夢想漸行漸遠。

生命裡有過高光時刻,不過只是停留在很小的時候,夢想和現實終將漸行漸遠,是人生的一種常態。

2.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才是成熟的男人

良多雖然離婚了,可心裡一直愛著妻子,利用工作之便,總是偷偷監視前妻。他想念孩子,喜歡和孩子每個月在一起的日子,雖然他付不起撫養費,可還是死皮賴臉地要見孩子。

監視到前妻有了追求者,良多心神不寧地讓兒子打探前妻口風,還隱晦地問女同事對前任的看法,甚至借著颱風,借著媽媽心意,留前妻和兒子又像從前一樣聚在一起。

表明看良多確實很長情,可事實上良多一直沒用心經營自己,他只是假裝很努力,或者說努力沒用對方向,他一直欺騙自己,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

有出版社請良多為漫畫配文,可他卻固執地不願為了錢去創作沒有「靈魂」的作品。現實生活中處處為錢發愁,靠著搜集不光彩證據拿到錢後又轉瞬扔進賭場,全然沒有指望。

生活確實很難,我們都要在一步步成長中接受錘鍊。我們可以有夢想,可夢想不是光靠想才可以的,必須腳踏實地才行。也許生活欠我們一個「滿意」,但也可能是我們欠生活一個「努力」。

汪曾祺說:「人活著,一定要熱愛點什麼,生命才有意義。」

把熱愛當夢想,就要付出超努力的努力,會很難,但一定很酷。

良多想成為好丈夫好父親就必須為家竭盡全力,可他一直固守「小說家」的夢想,不嘗試別的出路,事實上也沒有付出非常的努力,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關鍵是他的自我放棄,讓妻子對他失去了信心。

良多的不放手,給前妻帶去了困擾,也一直讓自己困在原地。偵探社社長說:「你聽我說,不要再去見家人了。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才是成熟的男人。明白嗎?」

失意的人生也得往前走。即使我們終究未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我們也要往前走,一邊遺憾,一邊期待。

真正的愛自己,是原諒從前的自己,是知道自己有且僅有這一次生命,所以要盡最大的努力,將這一生過得足夠精彩。

3.所謂幸福,就是放下過去,過好每個當下

颱風天,良多一家在媽媽的苦心挽留下又聚在了一起。

良多帶孩子去章魚滑梯「冒險」,跟孩子談理想,鼓勵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爸爸還沒能實現夢想,但是,是否實現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是否有勇氣去追逐夢想……」

也許那一刻,良多也是在和自己對話,夢想,有時候真的會在現實面前,被撞擊得體無完膚,可是那又怎樣呢?如果熱愛,就繼續,如果全世界都說你走錯了,你也可以勇敢放下,路,還有很多條。

天快亮了,睡不著的媽媽給良多貢獻了「可以寫進小說裡的話」:我有時候很奇怪人們為何不活在當下,總是追逐一些已經失去的東西或者力所不能及的東西,總是這樣,何談享受生活;幸福這東西,你不放棄些什麼,你就無法得到它……

確實,與其沉迷從前,不如過好現在。從前是現在的過去,現在是未來的從前,若是從前不夠努力,那麼現在就去好好努力,不要到了未來又後悔現在。

白落梅說:人生聚散無常,也許是因有那許多的散,而後才有了那許多的聚。聚時歡喜,散後亦不悲涼,相信有緣終會以另一種方式重逢。但我們擁有的, 畢竟只是一世人生,來生遙不可及,誰也沒有把握,可以與誰前緣再續。過好當下,珍惜一切所擁有的,因為一旦失去,可能就是永遠。

不要為過去的事情後悔,不要為未知的想像而恐懼,最好的生活,是活在當下,珍惜擁有的現在。

寫在最後:《比海更深》片尾,颱風結束,雖然一家人各奔東西,可良多終於把父親的硯臺保存下來,相信他從此刻已認定了接下來要走的路,相信他已放下過去,願意主動改變自己,打破原有模式,改善人生命運。

很多時候,活著就是活一種心態。如果生活太苦,不如放過自己,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要做的就是與自己和解,放過自己,取悅自己,釋放自己,原諒自己。

從現在開始,踏實走好每一步,為自己走出一條通向美好將來的路。

盛夏琳琅:熱愛電影,喜歡旅遊,有時讀書,有時跑步,希望可以和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動人故事。

相關焦點

  • 珍惜當下,過好屬於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報答
    而生活當中人們在面對未知的時候,總是恐懼憂慮,在惶恐中蹉跎了當下的時光,卻對未來的憂慮於事無補。殺死人的信心的不是憂慮的事兒,而是絕望的心情,生命是需要用信心來澆灌的,而哀傷憂慮是毒害生命的毒藥。不要在對未來的憂慮中,在對過往的悔恨哀傷中蹉跎了眼下的時光。人何嘗不是渺小如螞蟻一般,人的宿命相較於浩瀚的宇宙也是微乎其微,又比小小的螞蟻好到哪裡去呢?
  • 《比海更深》——那些比海更深比天更藍的生命
    第一遍看電影《比海更深》時,我以為它要說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在當下,不要追逐已經失去的或者力所不及的東西,看完第二遍,我以為它要告訴我們人會在某個時間節點幡然醒悟,原來一直有人默默地愛著自己,比海更深。斷斷續續看了第三遍,忽然覺得,它什麼都沒有明說,但它什麼都說了。整個故事結構有一種矛盾性,生活仿佛是無意義的,但是它一直在繼續。
  • 生活或許比海更深
    再看的時候,卻發現這樣的生活裡,男主對於生活百般無奈——離異,同時還比不過前妻新交往的男朋友,更給不起贍養費;是一個作者,卻又除了處女座之後寫不出更好的書籍;是一個私家偵探,卻又沒有職業道德,勒索別人還被上司發現了;是一個賭徒,還總輸錢。
  •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想要傳達的「比海更深」,涵蓋了三層含義
    《比海更深》的人物設定和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是曾經的小說家,現在是落魄的私人偵探良多;一個是曾經有情飲水飽的少女,現在已另覓新歡的前妻響子;一個剛剛失去老伴孤身一人住在出租房的老母親淑子;一個愛著爸爸又不想活得和爸爸一樣的兒子真悟。這四人在一個颱風襲來的夜晚,機緣巧合地在老母親的小公寓裡生活了一晚。
  •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福利房」的家庭故事,什麼情感「比海更深」
    隨著"比海更深、比天更藍"的歌詞徐徐道來,母親也語重心長感嘆"我們還沒有愛過誰比海更深"。一曲"鄧麗君",自然引出影片關於家庭的情感主題,不經意流露於生活之日常,恰如我們平凡於世間。三、空間敘事是枝裕和的影片中,很多都以家庭為題材,那麼表達家庭生活離不開的就是"空間"。
  • 2021年,用心去過好每一天,就是一種幸福
    有一個詞語叫「活在當下」。很多人,只是知道,但並不明白。所謂活在當下,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到底該如何去做。當然,我們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也會出現一些認知上的偏差。這是正常的。私以為,活在當下就是不要去糾結過去,也不要去想太多未來的事。能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而至於未來,那是未來的事。對於過去,已經過去了,再糾結也沒有什麼用。
  • 比海更深的是人生
    人生無法概括,存在太多可能性,無法預知,比海更深的便是人生。就像《阿甘正傳》經典臺詞說的那樣,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是哪種。1、日本電影原著小說《比海更深》講述的便是關於人生的故事。主人公良多曾經是一位作家,在十五年前獲得過某項文學獎,獲獎之後,便陷入創作危機,筆下再也無法寫出優秀的作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 《比海更深》丨從創作、人物和隱喻解讀「日常極致美學」電影的魅力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一個曾經成功的小說家,現在是落魄私家偵探的男人篠田良多,一個依然美麗,卻已經另尋新歡的前妻響子;一個10歲左右,整天擔心自己長不高的兒子真悟;和一個剛剛失去陪伴40多年的老伴,孤身一人住在狹窄公寓的老母親淑子,這四個人在一個颱風襲來的夜晚,機緣巧合的重逢在一起生活了一晚。
  • 日本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電影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那時比海更深/比天更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
  • 《比海更深》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但還得繼續往前走
    這部影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7,是枝裕和這次仍然將鏡頭對準家庭生活,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探索一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我想從影片的細節藝術、象徵手法、片名內涵,這三個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比海更深》的魅力。
  • 不管多少歲 母親對我的愛都比海更深
    姚晨和馬伊琍分別扮演的職場媽媽和農村媽媽,她們對孩子的愛,是每一個普通母親最真實的表現,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 與當下很多年輕父母一樣,李捷選擇奮鬥打拼的目的,只是希望在未來能給子女一個更好的物質條件。《比海更深》劇照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角度解讀《比海更深》獨特魅力
    每一個尋常家庭都是社會的根,是時代的背景,是凝望整個社會的最佳窗口。看過太多精良的大片,有時候發現,能真正解人心結,賜人予力量的,往往是這類小眾片。母親在與兒子良多談起已故的父親,經常出現在自己夢中時,收音機播出鄧麗君的《別離的預感》:「那是比海更深,比天還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母親在這種預設的語境下說出了電影題名的深意:「正因為我們愛一個人不能夠比海更深,我們才能繼續生活。」這看似豁達的生活哲理,表達了一種對人生的無奈感。
  • 看日本男神阿部寬主演影片《比海更深》,感悟三種比海還要深的愛
    昨天下午央視電影頻道放映了日本影片《比海更深》,這部電影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一部劇情片,由阿部寬、真木陽子、樹木希林等聯合主演。影片於2016年5月21日在日本上映。《比海更深》片名取自中國臺灣著名歌星鄧麗君的日文歌《別れの予感》中的一句歌詞。該片主人公母親看電視時也出現了鄧麗君演唱該曲。《比海更深》講述了良多實現自己成為小說家的夢想以及對家庭情感的故事。
  • 幸福是活在當下,是珍視和享受每一刻當下
    享受幸福每一刻幸福是活在當下,是珍視和享受每一刻當下。年齡在增長,青春在開始飛逝,生命在流走;它給予的短暫的幸福還掌握在我們手裡,而我們卻忽略了享受它!假如世上有幸福的生活,那無疑是他們過的那種生活。可是幸福的手段對於不知運用它們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能夠享受它們的人才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幸福需要慢慢找尋不要在不清楚追求什麼的時候去行動,盡做錯事,不如不做一事。
  • 是枝裕和治癒系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  電影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那時比海更深/比天更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
  • 從《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那隻飛舞的蝴蝶代表著什麼?
    但是時間不等人,是枝裕和非常懊悔沒有陪伴她走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於是他拍攝了《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他的這兩部作品其實是獻給母親的告白以及告別。是枝裕和安排一隻蝴蝶飛到家裡,就是希望藉助蝴蝶給母親帶來安慰,告訴她:「媽媽,我很好,你也一定要好好生活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母親和自己和解,讓她活得對得起死去的人,好好積極地擁抱生活。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這裡的蝴蝶還代表著「對留下來的人的寬慰」。在中國蝴蝶也有類似的含義,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梁祝》。
  • 《比海更深》:用成年男人生活的無奈,解讀成年人世界的殘酷
    這部電影的名字《比海更深》,導演是著名的是枝裕和。這位導演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夠從錯綜複雜的生活中,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剖析出父親這個被人們忽略的家庭角色。用成年男人生活的無奈,解讀成年人世界的殘酷。仿佛電影中的良多就是現實中的自己,為了幾鬥米折腰。為了見孩子一面,不惜跋山涉水付出一切。電影中的畫面有多真實,現實世界就有多麼殘酷。良多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小時候他就立下一個誓言,不管今後怎樣,都不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年少時的良多,展現出了自己卓越的文學天賦,二十幾歲的時候就發表過一部個人小說。
  • 比海更深比天更藍,實在沒有比這樣更愛你的招數了丨夜問
    答案:從上至下分別是電影《海王》《大魚海棠》《碧海藍天》《比海更深》,對應的臺詞分別是2-1-3-4。自從第63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6月8日確定為「世界海洋日」後,每年的這一天就成了人們呼籲海洋環境保護的日子。
  • 《比海更深》|家庭親情關係的詩意表達
    電影《比海更深》依舊延續了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影片在聚焦「家庭」這一主題的同時,也有對社會現實問題等層面的思考,當原生家庭破碎或重組,人們如何在家庭殘餘的軀殼中走出重新找尋昔日的親情。傳統故事片在拍攝方面更強調故事的戲劇性、畫面感,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高潮等,這些也成為整部影片的買點所在,而在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中似乎採用一種故意淡化戲劇性的敘事策略,平淡如水的生活中發現平淡的事,導演用鏡頭刻畫了一個事業和婚姻均面臨危機的中年人良多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
  • 幸福,就是珍惜當下的擁有
    人生最大的過錯,就是錯過,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的擁有,不要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