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很久之前,我曾試探性地問過我媽對同性戀的看法。
在我的印象裡,她的思想不算前衛,但也不至於像其他父母那樣古板傳統,不結婚不生孩子這些事我都和她聊過,她也多少能接受。
起初,我以為我會得到一個稍微寬容一些的答案,直到我聽到了那句我最不想聽到的那句:
「那是不正常的,那是病。」
後來,我又普及了許多性取向方面的知識,想試著減少她對這個群體的誤解,想讓她明白同性戀和異性戀沒什麼不同。
但是很遺憾,那場對話最終還是在不太愉快的氣氛下結束了。
那天我很難過,就像我今天看完這部紀錄片一樣難過:
《出櫃~中國LGBT的吶喊~》
這是日本NHK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圍繞著中國的LGBT群體,記錄了他們向父母出櫃以及出櫃後所發生的一些事。
在中國,LGBT群體的人數保守估計有7000萬。
生活在這個相對保守,對同性戀接納程度並不高的環境中,他們總是被歧視著,否定著,被他人用異樣的目光對待。
更痛苦的是,他們始終無法真實坦然的面對自己最親的人。
長久以來的偽裝,無形的心理負擔,面對家人催婚時撒下的一個接一個謊言早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種種原因,讓一部分人鼓足勇氣做了一個不太輕鬆的決定。
他們決定走出來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
一
我不知道內心究竟經歷了多少掙扎,才讓小超最後決心要在這一天回家向爸爸出櫃。
但很明顯能看出來,小超是不安的。
出櫃只是一句話的事,最可怕的是出櫃以後要面對的任何後果。
其實這不是小超第一次想要告訴家裡人自己是「同性戀」這個事實了。
自從高一那年意識到自己喜歡男生之後,小超就無數次想說出這件事。
或許是他真的很害怕也很猶豫,才一直拖到了今天。
又或許是因為兩年前媽媽患癌症病逝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遺憾,這讓小超覺得,是時候該向自己唯一的親人坦白了。
那天一看到小超回家,爸爸特別高興,飯桌上他不停地給兒子夾菜,嘴裡還念叨著:「下次回來帶個女朋友回來,我希望你早點成個家。」
幾杯酒下肚之後,小超徑直走進了房間,拿出了一個本子,本子裡面夾著兩張寫滿字的紙,一封信。
他緊張地咽了好幾下口水,才支支吾吾地開始念那封「出櫃信」。
期間,小超不斷地用笑容緩解尷尬的場面,而爸爸的表情卻變得越來越嚴肅,眼睛開始泛紅。
直到那句「我.是喜歡男生的」說出口之後,爸爸徹底懵了。
這個中年男人強行抑制住自己內心劇烈的波動,沉默了幾分鐘之後,他告訴小超:「我希望你能慢慢改過來吧」。
小超一時不知該如何解釋這是一件無法改變的事,如果有的選,他一定也會選擇更為輕鬆的身份去生活。
他沒有說太多,只是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趴在爸爸肩膀上問:「這就是真實的我,你還愛我嗎?」
他很無辜,也很無助。
二
「我女兒好好的,為什麼要這樣?」
眼前的這位再度崩潰的母親是出櫃了14年的女孩安安的媽媽,她不想掩飾自己的痛苦和不解,一邊痛哭一邊拉扯著女兒的手。
14年了,什麼也沒能改變。
在這個問題上時間顯得很無力,隔閡始終存在,不被理解的依舊得不到理解。
大多數時候,安安面對的要麼是催婚,要麼就是情緒激烈的媽媽。
早年離婚,獨自一人把安安撫養長大的媽媽可以稱得上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安安一個人身上了,女兒就是她活下去的希望。
「結婚、成家、生子」,這是她為女兒設定好的人生軌跡。
而「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對安安媽媽來說無疑是重重的一擊,她甚至試圖以死相逼。
無奈之下,安安向同性戀親友會尋求幫助。
她希望在其他父母的感染下和自己不斷努力地溝通中,媽媽能夠試著去接受。
同性戀親友會舉辦活動的那天,她把媽媽帶到了現場。
那天氣氛很好,去的人都是一些LGBT群體和他們的家人們,安安媽媽卻與這個環境格格不入,她又開始不停地問女兒:
「你為什麼不談男朋友?」
「好好的,你為什麼要走這條路?」
總是這樣,一個不斷地質問,另一個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剩下絕望的哭聲。
最後在其他家長的開導下,媽媽這才表明自己的態度:「我不接受也得接受了。」
回家後一周,媽媽又發了很多微信給安安,要給她找對象,勸她結婚,至少要在形式上辦個婚禮。
而所謂的接受其實是被迫勉強的,這很可悲。
她從來沒有真正認同過女兒的這個身份,只是作為一個母親,出於愛,她真的沒辦法了。
三
今天談到這個問題並非是想一味地責怪某一方,這無益於任何人。
之所以寫下這部紀錄片也是因為它提供給我了一個新的視角:
除了激化矛盾之外,我們其實更應該停下來試著換位思考「父母的不理解、不認同」。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成長的那個時代導致了思想上的傳統。
「同性戀是心理疾病、變態」這樣的觀念在他們的腦子裡早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只是單純的擔心孩子到了年齡不結婚會被親戚朋友說閒話,不生孩子將來沒人替他養老。
就像片中的一位母親何鳳蘭所說的那樣。
她不怕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她怕的是由於社會對同性戀根深蒂固的排斥,自己的孩子會因為這個身份在外面生活得更加艱難,更加辛苦。
四
我們再聊聊這種LGBT出櫃難,到底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什麼。
很多異性戀都覺得,「出櫃」二字只是LGBT人士的圈中議題,與我們無關。
但其實在這件事上,你我人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往大了說,它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多元化程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包容度的重要指標。
而往我們身邊說,如果矛盾無法解決,那麼這種不可調和的LGBT親子關係對於所有異性戀人士而言,將永遠是一顆定時炸彈。
因為每一個同性戀人士無論是選擇永不出櫃,還是出櫃後不堪重負向父母妥協,他們最終都只會剩下兩條路可以走:
和父母斷絕關係,或者,騙婚。
而有一部分同性取向者,最後選了後者。
我無意汙名化這個群體,但我必須承認中國有大量同性戀人士精疲力竭地選擇了和父母妥協,產出了這一畸形的婚姻關係。
根據201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有1600萬以上的同妻(夫),其中超9成的同妻都出現了抑鬱症症狀,超1成的同妻有過自殺行為。
而2018年,這個數字到了3000萬。
我也可以說,算上那些尚未知情的,這個數字可以再翻一倍。
為什麼臺灣地區去年的同志平權公投失敗,依舊另立專法保護同性婚姻?
首要是對LGBT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沒錯,但也存在對另一個邊緣群體——「同妻」、「同夫」的保護動因。
至少這樣的合法化能夠幫助他們在受騙之後通過法律手段爭取自己的權益。
你當然可以選擇保持沉默,但你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成為這3000萬同妻(夫)之中的一人。
看過這部《誰先愛上他的》的人應該很明白我今晚想表達什麼。
我反對甚至唾罵任何理由的騙婚,同時又無比急切地想看到,有一天他們可以合法且光明地親吻彼此,互換戒指。
我也不想去責怪父母,因為我知道更多是環境吃人。
五
「環境吃人」
我認同中國的LGBT進程只能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也認同目前不該用太激進的方式去倒逼立法。
但至少今天聊的這部分,已經不能再等了,這種緩慢,漸進,犧牲的將是中國一代同性戀人士和 同妻(夫)人群的一生。
所以我們想擴散一些我們認為有效的建議:
1、我們認為,保證同性順利出櫃和避免同妻(夫)產生,解決之道在於緩和與父母的緊張關係,而緩和這種關係的根源,是在於讓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上不會遭受歧視和侮辱,是這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儘可能地提高包容度,實現真正的平等,自由。
2、對於同性戀人士來說,我們建議等自己經濟獨立,人格獨立,接受過良好教育之後再嘗試出櫃,這些條件雖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一定是中國國情下的出櫃前提,也是自己的退路。
3、當你依靠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出櫃問題的時候,可以尋求公益組織「同性戀親友會(PFLAG China)」的幫助,讓裡面已經接受出櫃的父母幫助你和你的父母溝通。
在很多城市都設有這樣的民間公益組織,他們也有自己的官方微博。
4、推進LGBT取向不是病,不可逆,不可矯正等常識的普及和傳播,我們需要可以得到傳播的文字,電影,紀錄片出現。
我知道很多人都會覺得第4點很痴人說夢。
可這點,正是三號廳一次又一次找來LGBT電影,寫出這類推文的最大原因。
我們只是覺得,這些本該是我們要做的紀錄,傳播和普及,最後卻被妥協噤聲取代,要依靠鄰國的鏡頭才得到完成,太過於可悲了,不是嗎?
音樂/I Love You But In The End I Will Destroy You
配圖/《出櫃~中國LGBT的吶喊》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
「各有態度」特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