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出櫃,只能結婚」

2021-02-21 3號廳檢票員工



寫在前面

 

很久之前,我曾試探性地問過我媽對同性戀的看法。

 

在我的印象裡,她的思想不算前衛,但也不至於像其他父母那樣古板傳統,不結婚不生孩子這些事我都和她聊過,她也多少能接受。

 

起初,我以為我會得到一個稍微寬容一些的答案,直到我聽到了那句我最不想聽到的那句:

 

「那是不正常的,那是病。」

後來,我又普及了許多性取向方面的知識,想試著減少她對這個群體的誤解,想讓她明白同性戀和異性戀沒什麼不同。

但是很遺憾,那場對話最終還是在不太愉快的氣氛下結束了。

 

那天我很難過,就像我今天看完這部紀錄片一樣難過:

《出櫃~中國LGBT的吶喊~》

這是日本NHK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圍繞著中國的LGBT群體,記錄了他們向父母出櫃以及出櫃後所發生的一些事。

 

在中國,LGBT群體的人數保守估計有7000萬。

 

生活在這個相對保守,對同性戀接納程度並不高的環境中,他們總是被歧視著,否定著,被他人用異樣的目光對待。

 

更痛苦的是,他們始終無法真實坦然的面對自己最親的人。

 

長久以來的偽裝,無形的心理負擔,面對家人催婚時撒下的一個接一個謊言早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種種原因,讓一部分人鼓足勇氣做了一個不太輕鬆的決定。

 

他們決定走出來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

 

我不知道內心究竟經歷了多少掙扎,才讓小超最後決心要在這一天回家向爸爸出櫃。

 

但很明顯能看出來,小超是不安的。

 

出櫃只是一句話的事,最可怕的是出櫃以後要面對的任何後果。

其實這不是小超第一次想要告訴家裡人自己是「同性戀」這個事實了。

自從高一那年意識到自己喜歡男生之後,小超就無數次想說出這件事。

 

或許是他真的很害怕也很猶豫,才一直拖到了今天。

 

又或許是因為兩年前媽媽患癌症病逝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遺憾,這讓小超覺得,是時候該向自己唯一的親人坦白了。

那天一看到小超回家,爸爸特別高興,飯桌上他不停地給兒子夾菜,嘴裡還念叨著:「下次回來帶個女朋友回來,我希望你早點成個家。」

 

幾杯酒下肚之後,小超徑直走進了房間,拿出了一個本子,本子裡面夾著兩張寫滿字的紙,一封信。

 

他緊張地咽了好幾下口水,才支支吾吾地開始念那封「出櫃信」

期間,小超不斷地用笑容緩解尷尬的場面,而爸爸的表情卻變得越來越嚴肅,眼睛開始泛紅。

 

直到那句「我.是喜歡男生的」說出口之後,爸爸徹底懵了。

 

這個中年男人強行抑制住自己內心劇烈的波動,沉默了幾分鐘之後,他告訴小超:「我希望你能慢慢改過來吧」。

 

小超一時不知該如何解釋這是一件無法改變的事,如果有的選,他一定也會選擇更為輕鬆的身份去生活。

 

他沒有說太多,只是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趴在爸爸肩膀上問:「這就是真實的我,你還愛我嗎?」

 

他很無辜,也很無助。

 

「我女兒好好的,為什麼要這樣?」

 

眼前的這位再度崩潰的母親是出櫃了14年的女孩安安的媽媽,她不想掩飾自己的痛苦和不解,一邊痛哭一邊拉扯著女兒的手。

 

14年了,什麼也沒能改變。

在這個問題上時間顯得很無力,隔閡始終存在,不被理解的依舊得不到理解。

 

大多數時候,安安面對的要麼是催婚,要麼就是情緒激烈的媽媽。

早年離婚,獨自一人把安安撫養長大的媽媽可以稱得上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安安一個人身上了,女兒就是她活下去的希望。

 

「結婚、成家、生子」,這是她為女兒設定好的人生軌跡。

「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對安安媽媽來說無疑是重重的一擊,她甚至試圖以死相逼。

 

無奈之下,安安向同性戀親友會尋求幫助。

她希望在其他父母的感染下和自己不斷努力地溝通中,媽媽能夠試著去接受。

同性戀親友會舉辦活動的那天,她把媽媽帶到了現場。

 

那天氣氛很好,去的人都是一些LGBT群體和他們的家人們,安安媽媽卻與這個環境格格不入,她又開始不停地問女兒:

 

「你為什麼不談男朋友?」

 

「好好的,你為什麼要走這條路?」

 

總是這樣,一個不斷地質問,另一個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剩下絕望的哭聲。

最後在其他家長的開導下,媽媽這才表明自己的態度:「我不接受也得接受了。」

回家後一周,媽媽又發了很多微信給安安,要給她找對象,勸她結婚,至少要在形式上辦個婚禮。

 

而所謂的接受其實是被迫勉強的,這很可悲。

她從來沒有真正認同過女兒的這個身份,只是作為一個母親,出於愛,她真的沒辦法了。

今天談到這個問題並非是想一味地責怪某一方,這無益於任何人。

之所以寫下這部紀錄片也是因為它提供給我了一個新的視角:

除了激化矛盾之外,我們其實更應該停下來試著換位思考「父母的不理解、不認同」。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成長的那個時代導致了思想上的傳統。

「同性戀是心理疾病、變態」這樣的觀念在他們的腦子裡早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只是單純的擔心孩子到了年齡不結婚會被親戚朋友說閒話,不生孩子將來沒人替他養老。

就像片中的一位母親何鳳蘭所說的那樣。

她不怕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她怕的是由於社會對同性戀根深蒂固的排斥,自己的孩子會因為這個身份在外面生活得更加艱難,更加辛苦。


我們再聊聊這種LGBT出櫃難,到底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什麼。

很多異性戀都覺得,「出櫃」二字只是LGBT人士的圈中議題,與我們無關。

但其實在這件事上,你我人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往大了說,它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多元化程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包容度的重要指標。

而往我們身邊說,如果矛盾無法解決,那麼這種不可調和的LGBT親子關係對於所有異性戀人士而言,將永遠是一顆定時炸彈。

因為每一個同性戀人士無論是選擇永不出櫃,還是出櫃後不堪重負向父母妥協,他們最終都只會剩下兩條路可以走:

和父母斷絕關係,或者,騙婚。

而有一部分同性取向者,最後選了後者。

我無意汙名化這個群體,但我必須承認中國有大量同性戀人士精疲力竭地選擇了和父母妥協,產出了這一畸形的婚姻關係。

根據201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有1600萬以上的同妻(夫),其中超9成的同妻都出現了抑鬱症症狀,超1成的同妻有過自殺行為。

而2018年,這個數字到了3000萬。

我也可以說,算上那些尚未知情的,這個數字可以再翻一倍。

為什麼臺灣地區去年的同志平權公投失敗,依舊另立專法保護同性婚姻?

首要是對LGBT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沒錯,但也存在對另一個邊緣群體——「同妻」、「同夫」的保護動因。

至少這樣的合法化能夠幫助他們在受騙之後通過法律手段爭取自己的權益。

你當然可以選擇保持沉默,但你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成為這3000萬同妻(夫)之中的一人。

看過這部《誰先愛上他的》的人應該很明白我今晚想表達什麼。

我反對甚至唾罵任何理由的騙婚,同時又無比急切地想看到,有一天他們可以合法且光明地親吻彼此,互換戒指。

我也不想去責怪父母,因為我知道更多是環境吃人。

「環境吃人」

我認同中國的LGBT進程只能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也認同目前不該用太激進的方式去倒逼立法。

但至少今天聊的這部分,已經不能再等了,這種緩慢,漸進,犧牲的將是中國一代同性戀人士和 同妻(夫)人群的一生。

所以我們想擴散一些我們認為有效的建議:

1、我們認為,保證同性順利出櫃和避免同妻(夫)產生,解決之道在於緩和與父母的緊張關係,而緩和這種關係的根源,是在於讓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上不會遭受歧視和侮辱,是這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儘可能地提高包容度,實現真正的平等,自由。

2、對於同性戀人士來說,我們建議等自己經濟獨立,人格獨立,接受過良好教育之後再嘗試出櫃,這些條件雖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一定是中國國情下的出櫃前提,也是自己的退路。

 

3、當你依靠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出櫃問題的時候,可以尋求公益組織「同性戀親友會(PFLAG China)」的幫助,讓裡面已經接受出櫃的父母幫助你和你的父母溝通。

在很多城市都設有這樣的民間公益組織,他們也有自己的官方微博。

 

4、推進LGBT取向不是病,不可逆,不可矯正等常識的普及和傳播,我們需要可以得到傳播的文字,電影,紀錄片出現。

我知道很多人都會覺得第4點很痴人說夢。

可這點,正是三號廳一次又一次找來LGBT電影,寫出這類推文的最大原因。

我們只是覺得,這些本該是我們要做的紀錄,傳播和普及,最後卻被妥協噤聲取代,要依靠鄰國的鏡頭才得到完成,太過於可悲了,不是嗎?

音樂/I Love You But In The End I Will Destroy You

配圖/《出櫃~中國LGBT的吶喊》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

「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相關焦點

  • 出櫃家書|海飛:我無法忍受同床異夢的生活,更不願傷害無辜的女生
    那是2013年,我也是被你們逼婚逼得沒辦法了,就想試試看我是不是能夠和女孩一起正常生活,一起結婚生子,當時我倆也都是抱著結婚的念頭在一起的。爸、媽,我也羨慕異性戀者可以正常結婚生子,我也想像我的那些同學一樣生兒育女,但是我無法和一個我不愛的女生一起結婚生子,我也不忍心欺騙她。這一點,我想你們也能理解,你們肯定也不希望我妹妹嫁給一個男同性戀者吧?羅洪玲父親提起女兒被同志騙婚釀成的的悲劇,忍不住落淚。2016年,羅洪玲,一位在四川大學任教的31歲女教授,因為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從13層高的大樓上跳樓自殺身亡。
  • 世界出櫃日:直人「出櫃」
    孩子結婚了嗎?你做奶奶了吧?或做外婆了嗎?所以,自從兒子出櫃後,我就和所有同學朋友都斷了聯繫,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怎麼面對他們,索性選擇逃離……2015年是我們那一屆同學35年聚會,我被通知一定要參加,因為已經十年沒聯繫了,實在無法拒絕同學們的盛情邀請,只好答應參加,結果要面對的囧事還是來了,到了現場來一個老同學就問一次孩子結婚了嗎?做奶奶了?
  • 朱迪福斯特與女友結婚:石器時代就已出櫃
    原標題:朱迪福斯特與女友結婚:石器時代就已出櫃 哈迪森(左)與福斯特  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4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兩屆奧斯卡影后得主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日前正式與女友亞歷山德拉-哈迪森(Alexandra Hedison
  • 【同性相吸】可謂出櫃
    出櫃的首要目的,應該是為了自己的幸福,讓自己的生活真實出櫃是一個個人抉擇,任何人都不應該由於外界壓力出櫃。出櫃的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自己。經歷過出櫃的同志,很多有一種如釋重負一般的解放感。沒有出櫃的人,不論自己是否意識到,每天都無時不刻地在扮演角色、掩飾自己,這是很勞累的一件事,也往往會影響人的自尊。
  • 出櫃+結婚?她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最近哦,她在微博上po出了一組圖,疑似出櫃+結婚遼……小編速速去瞄了眼她的微博,天!和以前相比,感覺她變了好多啊!她在這部劇裡飾演了一個性別認同障礙的女孩 ↓感覺她出櫃出的也hin高調 ↓
  • 我,西蒙,在17歲那年被出櫃了!
    在傳統的家庭關係中,我們總是說一個成年人會贏來兩次成長,一次是你長大成人的時候,另一次是結婚生子的時候,而忽略了第三次成長,那就是當子女長大成人,有了自我意識,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既成現實有出入的時候。西蒙說正因為我不想去影響根深蒂固的友誼,才會覺得和艾比說更輕鬆。
  • 「出櫃後,我媽請來了一尊送子觀音」丨15個Gay的出櫃故事
    其他人問,什麼是出櫃?我腦中卡頓了幾秒,大義凌然的說:那我現在出櫃。之後,一起上課、畫畫、喝酒,全然接受了我。工作後,對同事我也都坦誠。一直順利,沒被歧視。也許是幸運,我遇見的都是可愛的人;也許是進步,人們對性取向的接受度在提高。
  • 除夕夜【出櫃】,我被媽媽拉去精神病院
    年三十晚,當我正微醺的和家人一起看春晚時,接到了呆呆的電話,他在電話裡哭訴:「快幫我想想辦法,我向家裡出櫃了,我媽媽現在拉著我去精神病院。」我錯愕地回了一句:「大年三十晚,精神病院的醫生早回家過年了吧。」待呆呆稍微平復過後,我大致了解了下情況。
  • 娛樂圈中出櫃的男明星,炎亞綸迎來事業的第二春,而他已經結婚了
    導語:娛樂圈中出櫃的男明星,炎亞綸迎來事業的第二春,而他已經結婚了在娛樂圈裡面的緋聞,除了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還會時不時爆出來明星出櫃的新聞。無論是自己主動出櫃的還是被拍到被動出櫃的。這對明星的聲譽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娛樂圈中其實不乏有一些同性戀的明星。
  • 那個在朋友圈「出櫃」的男生
    收到小沙微信的時候,我正在路邊痛飲一杯價值五塊錢的檸檬水。冰鮮、苦澀,還有純正的酸,不斷刺激著我的味蕾。相比之下,小沙發來的消息倒也沒什麼衝擊力。「哈哈哈哈拉黑他!」我把塑料杯子扔進垃圾桶,然後對他說。出櫃說白了就是同性戀者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和家長還有好友表明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
  • 娛樂圈5位公布出櫃的男明星最後一位你想像不到是他
    導讀:娛樂圈5位公布出櫃的男明星 最後一位你想像不到是他每每娛樂圈有明星宣布出櫃的時候,都會掀起很大的波浪,「不會吧,怎麼會是他?他不可能這樣,我真的生無可戀」,確實,在我國同性戀還是個貶義詞,他們不像我們正常人一樣走在大街上卿卿我我,他們只能在私底下,被普通人看到,都會引來非議。
  • 我向直男出櫃了3次
    當時與三個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多少有點情緒失常,在他們再三追問下,我出櫃了。當時真是一時衝動,而且還沒有圈子裡的朋友可以傾訴,同時也想看看直人對身邊同志的看法。三個朋友的反應出乎我意料。我以為他們會起身就走,或者苦苦規勸我「改過自新」、「回頭是岸」之類的。事實上,等我說完,立馬有人接話:「我在學校裡也接觸過Gay,沒什麼的。」
  • 關於出櫃
    這個公眾號大部分的讀者都知道我是一個同性戀。
  • 精靈王出櫃,細數那些出櫃的男明星
    參演《霍比特人》精靈王國瑟蘭迪爾的李-佩斯(Lee Pace)於3月5日在推特正式宣布自己出櫃。出櫃為向他人公開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的行為。相對如果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性傾向,則稱為「躲在衣櫥」。他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和男人女人都約會過,並解釋到:「老實講,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在意這些。我是個演員,而我去扮演我的角色。我覺得你(記者)的問題挺困擾人的。」顯然他雖然表明了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並沒有公布。在他近期準備出演的百老匯經典話劇《平常心》根據原作者拉裡-克萊默本人的經歷改寫,講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紐約同性戀愛滋病人群以及攜帶HIV者的生活。
  • 15個Gay的出櫃故事
    只有我舅舅,給我微信留言:只要好好工作,就還是好男兒。前天,我在公號發起【出櫃故事徵集】,從回覆中選出15個人。1 曉宇江西贛州人在上海大學時,和最要好的同學喝酒。一個女生問我:你什麼時候出櫃?我有點錯愕,問你怎麼知道。她說,看出來了。其他人問,什麼是出櫃?
  • 我採訪了18個Gay丨他們在小城出櫃,賭上了自己的人生
    每次見到我們在一起,就問我和我男友是什麼關係。我叫她猜,她脫口而出問道:不會是同性戀吧?我默認了。當時她就急了,打電話告訴了爸媽。 父母很傳統,地道的農民。他們很不接受,冷戰多年,時不時催婚逼婚,叫我姐來我家查崗,看有沒有男人。現在,我重新買了房。我姐不能再查崗了,但父母還會以死相逼叫我結婚生子。
  • 出櫃——我害怕父母的反應
    或許「出不出櫃」是每位性少數都會面臨的問題。或許在中國的國情下,大部分LGBTQ都會選擇藏在櫃中,小心翼翼地窺探著櫃外的世界。
  • 「爸媽對不起,我是同性戀」▏出櫃故事
    國慶節期間,一本日記導致他意外出櫃。我邀請他寫下這段經歷,希望藉此給你一些啟發。出櫃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切記不要衝動出櫃。一切要從十天前講起。國慶節那天,我被「出櫃」了。不到一個月我就25歲了,大學畢業也快兩年了,依然單身。
  • 王牌配音員出櫃,83歲父親歡迎他帶男友回家吃飯丨出櫃故事
    三男一宅   中國式同志家庭tommy的話:前面有篇出櫃故事中我說
  • 時評|庫克出櫃了,中國的同志名人何時站出來?
    名人出櫃的意義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庫克的出櫃,對改善同性戀群體的大環境大有好處,庫克自己顯然也意識到了,他在文章中說「如果聽到蘋果CEO是同性戀,將有助於人們善待同性戀者,給感到孤獨的人一些安慰,或鼓勵人們堅持平等,對我來說犧牲隱私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