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篇,我們講了「會說話」的三個步驟:1、閉嘴2、揣摩3、利他。我們還綜合用一個詞進行了表示,那就是「投其所好」。
其實,「投其所好」只是眾多的技巧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儆其所惡、自由選擇、給予認可、非你不可、團隊意識、學會感謝等其他六個技巧,下面我們舉例,一一說明。
01儆其所惡
在我的家鄉種植了很多棗樹,每當棗樹成熟,有些人家會在樹上掛上牌子,寫著:已打農藥,切勿採摘。這就是典型的儆其所惡,關鍵就在於說明事態的嚴重性,讓人一下子就能夠意識到危險,那麼別人自然會為了自己的安全、健康或者其他利益,而「乖乖」聽話了。
02自由選擇
小孩子天性活潑,在四五歲的時候往往有很強的個人意識,比如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這樣的情況採用自由選擇再好不過。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你可以詢問他:你是吃西紅柿炒雞蛋還是吃青椒炒肉?大部分孩子都會下意識地選擇其中一樣,從而達到我們希望他吃菜的目的。
03給予認可
這兩個利用的都是人類天生喜歡被「認同」的特點。比如女人想讓老公幹家務,就說擦玻璃吧,如果直接說:你去把玻璃擦了吧,那麼男人往往都會能拖則拖,甚至藉故不幹。但是如果,女人換一種措辭方式,說:老公,你能夠到高的地方,把窗戶擦得更亮。拜託了。效果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04非你不可
有一家科技產品公司有著極好的口碑,這體現在一些小細節上。比如,當設備故障,需要更換的時候,客服會加上這麼一句話:「我們只為一直支持本公司的某某某先生您免費更換。」儘管,該公司和所有客戶都是這樣說的,但是還是有不少人被這種「非你不可」的態度給感動到,從而成了鐵粉。
05團隊意識
一個好漢三個幫,人的本性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團隊意識,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用語言來激發它。比如,你要邀請某個人一起組織某項活動,如果你說:你也來組織活動吧。那麼對方很可能會覺得很麻煩。但是如果你加上兩個字:一起。比如:咱們一起組織活動吧。雖然意思完全相同,但是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聽到一起的邀請,不僅不會覺得麻煩,反而會暗自開心,這就是團隊意識的作用,希望大家好好體會。
06表示感謝
你會在什麼情況下說謝謝呢?比如你在家中請孩子幫忙倒一杯水,會說謝謝嗎?我想很多人會這麼做。只不過,往往是在孩子聽話地把水端來之後才會說謝謝。這是大部分人的習慣。而這個技巧就是要把說謝謝的時機提前,在你提出要求的時候就要在後邊跟上謝謝。
比如:兒子,幫老爸倒杯水,謝謝啊!孩子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會去幫你倒水。原因在於,在心理學上有一個「互惠式好感」理論,即「一個人接受到好意,就會產生向對方回報以好意的心理」。
算上之前講過的「投其所好」,再加上這六個規則,總共七個技巧對於我們而言已經足夠多了。只要能根據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情況,活學活用,你一定可以成為懂得說話的高手。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聽到類似的說法:某某真是情商高啊。很多時候,情商高都是通過語言也就是交談表現出來的。很多人的人品很好,但就是說話比較直接,雖然沒有惡意,說出來的話卻總是讓人要麼感覺像是白開水,要麼感覺生硬。這種狀態應該是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
縱觀這七個說話的技巧,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核心無非是讓人感覺到開心(投其所好、非你不可、給予認可、非你不可、團隊意識、學會感謝),另外兩個則是刺激對方產生主動性(儆其所惡和自由選擇),所以,如果我們還是嫌七個技巧太瑣碎,不好記憶的話,完全可以記住一個讓別人開心這個核心。
雖然我們可能自己意識不到,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特別是和家人溝通過程中,最常見的並不是讓對方開心,更多的反而是指責、評判、強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家人變得更好,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讓對方不開心來提升對方在某些方面的做法,其實是雪上加霜,對方反而因為生氣或者鬱悶而加深了自己的意見。
我們想提高交流的效率,想達成自己的目標,就要巧妙地在語言上讓別人開心。人在開心或者愉快的時候,往往更容易表達同意的看法,這就是奧秘所在。
所以,如果你是從事和人打交道很多的工作,比如是導購員、銷售經理類似的職位,那麼就有必要把這七個技巧牢記於心,並且利用各種機會來試驗,記錄下你採用不同措辭之後,客戶的反應,最終形成專屬於自己的一套話術。
如果你並不是很喜歡和人打交道,而且從事的也不是需要大量溝通交談的工作。那麼雖然沒有必要在說話這件事情上下苦功,但也有必要改變以往的看法。不要再認為「說話」或者「情商」無足輕重。因為,懂得一點說話的思維或者技巧,能夠極大地改變家庭關係和氛圍。
最後,我想說,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巴,用意是讓我們多聽少說。大部分時候,我們不用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當我們感覺表達不好,或者氣氛不對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反而是沉默,正所謂沉默是金嘛。
以上就是我參考《口才三問》,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帶給大家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夠有所啟發,都成為會說話、高情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