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奧匈帝國
哈布斯堡家族入主前,奧地利僅僅是神聖羅馬帝國下屬的一個普通公國,面積只有幾百平方公裡。哈布斯堡家族入主後,奧地利成為德意志諸侯中的領軍者,通過聯姻和繼承,將奧地利變成面積六十七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在歐洲僅次於俄國。
通過「和平」方式擴張,軍隊戰鬥力自然不敢讓人恭維。1866年,奧地利慘敗於普魯士,不但孱弱的本質暴露,還激化了國內的矛盾。為平息匈牙利貴族的不滿,奧地利帝國改組成為奧匈二元制帝國。
一戰中,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結盟,戰後遭到清算,解體成奧地利、匈牙利,及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領土,奧地利丟失近九成的國土。
二、英屬印度
二戰前,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下遊都是英屬印度領土的一部分。
東西臨海、北接高原,這種形勢使得印度只需堵住西北方向山口就能關起門來過日子。然而氣候溼熱、物產豐富,印度人想餓死都難,也就沒有任何動力去打仗,於是一波波入侵者從阿富汗攻入印度。
阿拉伯人崛起後,不僅劫掠印度,還把印度河流域、恆河下遊伊斯蘭化。英國控制整個印度板塊後,也沒有辦法改變這種情況。等英國退出南亞次大陸,這兩塊地區寧死也不願併入印度。就這樣,英屬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主要的國家。
三、蘇聯
俄羅斯是世界徵服史上最成功的國家之一,由於對新徵服土地上的原住民進行壓制和強制遷出,所以吞進去的土地幾乎沒有吐出來過。
沙皇時期,俄國通過出口糧食來換取工業品,蘇聯時期,情況反過來。重工輕商的做法發展不平衡,幾十年的冷戰更是讓蘇聯國力軍事工業強其他方面弱。當蘇聯解體時,15個新的國家應運而生,俄羅斯接過蘇聯的衣缽。
四、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是同一個民族。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分屬奧地利與匈牙利,奧地利的日耳曼文化與匈牙利的馬扎爾文化差異較大。長時間的分離使得兩者開始產生差異。一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但兩個族群的矛盾也開始顯現。二戰中,捷克被德國吞併,斯洛伐克淪為附庸,這種不同「待遇」進一步激化了兩者的矛盾。
蘇聯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後,統一國家繼續維持,然而裂痕已經無法彌補。當蘇聯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獨立自主後,兩個族群毫不猶豫的選擇分離,各自建國。
五、南斯拉夫
十九世紀,同屬南斯拉夫語族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主張脫離奧匈、建立統一國家。
1918年12月,南斯拉夫王國建立。二十三年後,在德國的入侵下,王國覆滅。二戰後,克羅埃西亞人狄托統一全國、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
東歐劇變後,南聯邦被波及,隨之瓦解。隨後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2003年,南聯盟改名塞蒙。三年後,黑山獨立,南斯拉夫這個名詞才徹底成為歷史。
更多地圖文章,請訂閱微信公眾號,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