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不到兩歲的時候,我婆婆總是催著我將孩子的尿不溼脫下去,讓我教寶寶如何上廁所,我實在是拗不過婆婆,就只能買了一個兒童座便器,但是坐便器買回來了,寶寶壓根就不願意坐在座便器上,依然是我行我素。
這是一位寶媽對婷婷的訴苦,看著她著急的樣子,我也很無奈,畢竟寶寶的如廁訓練,不是我們想什麼時候進行,就什麼時候進行的,因為過早過晚都會對孩子有所影響。
相信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疑惑,什麼時候訓練寶寶如廁比較好?這也是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下面婷婷就來跟大家說到說到。
過早教孩子如廁的危害
西爾斯在《親密育兒》一書中提到: 1歲寶寶尿道及控制膀胱的肌肉、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不宜進行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做不好,寶寶身體和心理「雙」傷害,對於寶寶尚未發育完全的髖關節和神經系統來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傷害,不利於寶寶膀胱功能的發育,長時間把尿容易導致寶寶脫肛、肛裂等現象。
雖然一歲的寶寶自我意識沒有完全發育,但你這種不尊重寶寶的行為,也會讓寶寶的心理產生壓力,很多寶寶都用哭泣的方式拒絕媽媽,但是各位媽媽卻還不自查。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式把尿」,就是指我國家長,在覺得寶寶應該到了尿尿的時候,於是就抱起寶寶一把20分鐘,直到孩子尿出來為止,這樣的做法反而是在推遲寶寶的如廁時間,這也可能是導致孩子控制不住尿床的原因。
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如廁訓練的最佳時機呢?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2-3歲時會經歷一個「肛欲期」,也就是體驗和滿足排洩感受的發展階段。
寶寶的排尿排便功能,一般要在2-3歲的時候才能逐漸發育成熟,這個時候才是寶寶如廁訓練的最佳時機,當寶寶準備好如廁的時候會有以下幾種表現,家長若是察覺到,就可以開始訓練寶寶如廁了。
1、大小便的時間開始有規律
所謂的有規律,就是寶寶在大小便之前會有些表現,就好比吃了香蕉後會快速排洩,或者是吃了冰激凌壞肚子了也會上廁所。
2、要上廁所的時候有所表現
我家寶寶那時就是一要上廁所就會蹲下,有時候會捂著小肚子,每到這個時候,我就知道他要上廁所了,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你就可以訓練寶寶如廁了。
3、孩子能聽懂你的指令
我在教我家寶寶如廁的時候,寶寶已經能聽懂我的口令了,我說讓寶寶蹲下去,寶寶就會蹲下去,這個時候寶寶就會乖乖地坐在我買的小馬桶上,然後我就在旁邊等著他拉臭臭。
當你家的寶寶出現了上面這幾種行為,父母就要做好準備了,寶寶正在給你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媽媽我要自己上廁所了。
如何幫助寶寶做好如廁訓練呢?
1、讓寶寶自己選擇座便器
媽媽可以給寶寶看看各種可愛坐便器的圖片,或者是視頻之類的,讓寶寶對坐便器產生興趣,讓寶寶選擇自己喜歡的坐便器,並且在上面貼上可愛的貼紙,讓寶寶喜歡上坐便器,這樣訓練寶寶如廁,就沒有那麼難了。
2、通過繪本方法引導
寶媽如果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教會寶寶如廁,那麼繪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繪本能消除寶寶對上廁所的恐懼,能讓孩子了解到上廁所的意義,並且還能激發其對上廁所的興趣。
我分享給父母一個帶有音樂的嬰兒坐便器,讓寶寶在上廁所的時候聽兒歌。
3、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鼓勵
父母可以一步一步地教孩子識字,例如寶寶能主動蹲在座便器上,就給予寶寶鼓勵,並且給予獎勵,獎勵可以是糖果或是玩具等,也可以是媽媽的一個親親,這能讓寶寶喜歡上廁所,因為上廁所之後可以獲得獎勵,慢慢的不用你說孩子在有感覺的時候,就會主動要求上廁所。
這樣可以讓孩子養成自己上廁所好習慣,當然父母若是覺得太麻煩,可以給孩子看看下面這套0-3歲好習慣培養繪本,通過簡單易懂的小故事,幫助孩子養成多個好習慣,當然上廁所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