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湯(散文)

2021-02-26 擺渡文學

作者:靜淨

        一

   初冬的中午,太陽透過玻璃,照在我的後背上,暖洋洋的,我捧著一本書享受著。看了一下時間,已經一點了,該去動手做點午飯了。

   可是,吃什麼好呢?這個問題,目前一直困擾著現代的家庭主婦們。

   我的很多朋友說,站在菜市場,看著琳琅滿目的水果、蔬菜,還有雞鴨魚肉,手裡賺著鼓鼓的錢包。可是買點兒什麼好呢?買回去辛辛苦苦地做好了,人家是否願意吃呢?如果一筷子不動,那怎麼辦呢?

   我們目前的幸福生活,不僅僅是革命先烈打下了江山,就可以坐享其成,更多的是我們父輩熬出來的。偶爾會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吃不太飽,穿不太暖的日子。記得終於熬到餐餐可以吃饅頭的時候,媽媽說過一句我至今記得的話:「這一輩子再也不想吃餅子了!」

   可想而知,那些苦日子是怎麼熬過來的。所以,她們幾乎不浪費目前擁有的吃、穿、用。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打開冰箱,看到裡面有杏包菇、白蘿蔔、土豆、豆乾、海帶、胡蘿蔔,一個白白嫩嫩的饅頭對我眨眼睛,「好吧,好吧,我懂啦。」我自言自語,把這些食材都拿了出來,走廊裡還有山藥。早上吃的麵條,煲一個湯吧,我更喜歡說熬湯。

   把所有的食材洗了三遍,水倒在一個大桶內,用來澆花。帶上手套,把山藥的皮削好,白嫩嫩的可愛。所有食材都耐心地切成小塊,還找出一根人參,一些枸杞,最後洗了一把泡好的黑木耳。然後都放到電高壓鍋裡,什麼都不需要了,加上清水就可以了。讓它們在鍋裡溫暖地暢談,讓它們盡情地討論天南海北的旅行,如今成為朋友的感慨……我點了一下煲湯鍵子,智能屏顯示四十分鐘。等待的過程思緒飄飛,回憶的腳步卻踏著雜亂的步子走來……

   二

   「大姐姐,放學啦!」弟弟奶聲奶氣的聲音飄過來。那年初冬的一天,陽光也如今天這般好,藍天白雲,輕輕微風。我放學回來,看到弟弟在院子裡玩,幾個小朋友正在嬉戲瘋鬧,妹妹在遠處那棵早已掉光了樹葉的大樹下,和幾個女孩跳皮筋兒。弟弟跑過來抱著我的腰,仰著紅撲撲的小臉看著我。我捏了一下他的小紅蘋果說:「去玩吧。慢點,別摔著。」看著弟弟跑去的身影,我像家長一樣囑咐了一句。注視著弟弟跑遠了,我向家的方向走去,只見家家戶戶炊煙嫋嫋,隨著微風緩緩上升。剛到大門口就聞到了一股酸菜的香味……

   我們那個時候住的都是小平房,幾十戶人家在一個大院裡。每天傍晚,飯香飄滿整個院子,誰家煮了什麼飯,都聞得到。後來房改,大家陸陸續續地都搬進了有暖氣的樓房,鄰居們,那個時候見面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終於熬出頭了,再也不用挨餓受凍了。

   「奶奶、媽,我回來了!今天的酸菜怎麼這麼香呀!」我邊把書包放在凳子上邊問。然後抻著脖子看鍋裡,只見大鐵鍋裡的菜湯「咕嘟咕嘟」冒著白泡,油花四散。哇哦!裡邊還有好幾塊大骨棒。我早已飢腸轆轆,想想大骨棒裡香香的骨髓,我的哈喇子快流出來了,眼睛都快掉鍋裡了。

   在東北,那個時候冬天的蔬菜,只有大白菜、蘿蔔、土豆。大白菜不太好儲存,家家戶戶就把大白菜積成酸菜。奶奶常常說,冬天是最難熬的季節。不但食物短缺,而且刺骨的北風呼呼地吹,一點都不留情面。鵝毛大雪鋪天蓋地而來,冰天雪地的,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不過奶奶也常常鼓勵說,再熬幾天就開春了。

   「靜兒這個小饞貓,鼻子真靈!這鍋湯已經熬了一個多小時了。」奶奶坐在小板凳上邊拉風箱邊說。

   我把奶奶扶起,讓她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我接著拉風箱,媽媽邊往大鐵鍋裡貼餅子邊說:「你爸開餉了,好像終於熬成組長了。咱們家好長時間沒見葷腥了,你們不是都說酸菜沒油拉嗓子嗎?」

   那個時候的企業都是計劃經濟,老百姓俗說的「吃大鍋飯」。什麼分房子、漲工資、提乾等都是論資排輩,熬到那個份上。後來實行按勞分配,可是也得慢慢地熬。

   媽媽突然用她沾滿玉米面的手,指著地下喊:「火,火掉出來了,好好看著。等餅子熟了,你爸差不多也該到家了,咱們就吃飯。」我吐了一下舌頭。趕快用小鏟子鏟起掉出來的火,送回爐膛內。媽媽貼好餅子,蓋上那個木質的大鍋蓋。然後,拎起兩個水梢和扁擔,到五百米開外的水站去挑水。

   我和奶奶邊看著鍋邊聊我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我跟奶奶說,我們今天的《自然》課,剛好講到植物,春天播下種子,夏天經過陽光雨露,秋天才能有豐碩的果實,冬天儲存起來。奶奶摸著我的頭,笑眯眯地說,靜兒現在就是一棵小樹苗,毛主席說:你們都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奶奶老了,歲月把奶奶熬成老太太了。我拉著奶奶的手說,奶奶才不老呢。

   我們正聊得起勁,突然聽到門外自行車鈴聲響。「爸爸回來了!」我放下煤鏟,起身就跑了出去,「媽,你——怎麼?」媽媽用眼神向她的身後遞了一下。只見爸爸挑著一擔水,非常輕鬆地走過來。我趕快跑過去,興高採烈地說:「爸爸,你下班了。」爸爸微笑地說:「嗯嗯,去把弟弟妹妹叫回來吃飯。」「好嘞!」我雀躍著。把兩個小泥猴一樣的弟妹領回家,幫他們洗好臉和手。然後把早已準備好的水遞給爸爸和弟妹。

   這時媽媽掀開鍋蓋,哇哦!一股不同尋常的香味散發出來,餅子的甜香和酸菜的鮮香,溢滿整個屋子。媽媽用鍋鏟子剷出餅子,放到一個笸籮裡,然後用一個白色的大搪瓷盆,把大鐵鍋裡邊的酸菜粉條大骨棒菜湯全部盛出來。刷好鍋,舀上幾瓢水,蓋上大鍋蓋,借著爐膛裡的餘溫,傍晚就會有熱水洗漱了。

   弟妹趕快去拿板凳坐在上面,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媽媽盛菜盆,我也早已擺好碗筷等在那裡。媽媽把一大盆菜湯放到飯桌上。

   其實親情也是在一日三餐的相守中,熬製出來的。家人親手做的每一道菜裡邊,都有人、情、味。而不是像現在隨手叫一個外賣,簡單快捷。那只是為了飽而已。

   弟妹早已等不及了,弟弟喊:「奶奶、爸爸吃飯啦!」這時爸爸才扶著奶奶從屋裡邊出來,坐好後,奶奶說吃飯吧。我和弟妹像小餓狼一樣,弟弟伸手就去抓盆裡面的大骨棒。媽媽用筷子敲了一下他的手說:「燙,等會兒!」媽媽把大骨棒先夾給奶奶,然後逐個夾到我們的碗裡。弟妹立刻抓起啃了起來,我拿起勺子盛了一碗湯,端起湯碗香味撲鼻而來。輕輕地吹吹,呷了一口。我吧嗒了一下嘴,酸酸的,濃濃的肉香,急不可耐地喝了一大口,溫暖了整個胃腸。然後拿起大骨棒把外面僅存的肉吃乾淨,拿起一支筷子,在骨棒的空隙中將骨髓摳出來,然後再用力地吮吸著。那種香味溢滿全身,好像每一個汗毛孔都飄著香味。

   現在想起當時弟妹的吃相,心裡都是暖暖的,洋溢著那種兄弟姐妹獨有的情感。至今我們三人的感情還是特別好,儘管都各自成家立業。平時無論誰去誰家,都會親手熬一鍋愛喝的湯。

   在這種溫暖又熱烈的氣氛中,盆幾乎見底了。每個人都吃得滿頭大汗,暢快極了!對了,我們家吃飯是不允許說話的,在靜默中享受著美食,也享受著這種熬製出來的感情。

   三

   這思緒還沒有飄到太遠,就被電高壓鍋「滴滴」的聲音拽了回來。這時自己真的覺得有點飢腸轆轆了,趕快走過去接揭鍋蓋,可是——我嘲笑了自己。還以為是媽媽的酸菜大骨湯,揭開鍋就能吃。電高壓鍋也用了十年八年了,壓力頂在那裡,任誰也揭不開鍋。我太餓了,趕快手動幫忙放氣,輕輕地按放氣閥,不能一下按到底。「呲——呲」食材的香味飄出一點點。「咕嚕咕嚕」饞蟲、餓蟲一起叫囂。我的手指加大了一點兒力度,「噗——噗」我立刻把手縮了回來,連氣帶湯噴出一點。不行啊,急是沒有用的。高壓鍋斜了我一眼,似乎在說,慢慢熬湯,至少兩到三個小時。我已經幫你節約了一半多的時間,還催。哈哈!

   現在,進入資訊時代,社會生活節奏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切似乎都在提速,應運而生了許多快捷的事物,譬如快餐、快遞、閃婚、快時尚等等。隨著手機、網絡的普及化,也出現了快手等文化形式,文化也快餐化了。於是,人都沒有什麼耐性,也不需要耐性。「熬」變成一種過時陳舊的思維方式,等待的過程真的成為一種痛苦的煎熬。可是,萬事萬物不會一蹴而就。熬過了冬的蟄伏,才能迎來春光明媚。

   熬,其實是一種對於時間和過程的尊重,也是一種心性的修養和生命的篤守。古詩有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凡事,都要歷經磨礪。

   蘇東坡一生數次被貶,起起落落,漂浮不定。但他始終傲骨依舊,保持了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被貶黃州,身無俸祿,沒人接濟他,他便身體力行、開墾荒地。沒人和他聊天,他便追著商販、農夫,談天說地。喜歡烹飪,就跑到河裡摸魚,跑到深山做餅。他的後半生,始終以一種樂觀的人生哲學去面對,從不曾怨天尤人。正是因為低谷時的不認輸,「熬」過了,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就。

   我安安靜靜地等待了十分鐘,終於揭開鍋蓋。各種食材混合的香味兒撲鼻而來。看著鍋裡濃濃的、淡黃色湯汁,盛了一碗還如小時候一樣,虔誠地放到嘴邊呷了一口,沒有感覺好喝還是不好喝。不知是年齡大了,味蕾變差了,還是現在的食材沒有那時的天然,抑或是現在生活太好了,已經沒有對食物那麼渴望了。甚至現在沒有一個人能安安靜靜地吃頓飯,都是邊看電視或者邊看手機邊吃飯,專注點早已不再食物上了。

   「這日子太難熬了,我什麼時候能夠休息一天?」這是快遞站的老闆說的。

   「讀了十二年書,沒有今年這麼難熬。」這是一個高三學生說的話。

   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有的人喜歡用年來記錄日子;有的人喜歡用月來記錄日子;而有的人喜歡用天來記錄日子;更有甚者喜歡用每分每秒來記錄日子。

   人生都像熬湯一樣,小火慢燉,熬出濃鬱、熬出香味、熬出精彩。不枉此生!

相關焦點

  • 散文‖父親寫的散文詩
    《父親寫的散文詩》我連續聽了多遍李健版的《父親寫的散文詩》,我覺得李健版比許飛版情感更真摯、更豐富,更有生活底蘊,更有泥土氣息,更能抓住人的內心,也許是李健比許飛年長一些,經歷得更多一些、感觸得更深一些,所表達的情感也就自然而然不一樣,李健所表達的就更深沉一些、厚重一些、寬廣一些、細膩一些。作為人父,參照歌曲裡的歌詞,我竭力反省我自己,是否也為兒子寫下了令他感動不已、令他記憶深刻的散文詩。
  • 謅議古典散文之一斑 漫談散文「話中有畫」
    這篇習作是為「潁淮作家群公眾號」創刊號散文專欄創作的。考慮到潁淮作家群高手林立,敝人拙作未必採用,作了兩手準備:不作為應景之作,也可獨立成篇。在「潁淮作家群公眾號」發表之後,感覺文中有些說法尚需商榷或調整,目前所看到的是經過推敲、修訂割捨後的版本。本文有三層拋磚引玉的意思:1、好多人認為「散文是最不需要花心思,不費成本的一種文體,會說話會寫字的人都能寫散文」。是的,沒錯。
  • 孟婆熬湯,我熬糖
    常說孟婆熬湯。她熬的,是讓人忘卻痛苦的,洗去記憶,就沒有任何痛苦可言了。可是,我們需要的,是努力,是奮鬥,是熬糖。創造幸福感的,對於生活,充滿希望。對於未來,有所期待。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互懟。歡迎關注百家作者:【金鼠報曉】,與您一起,用文字,看世界。
  • 熬湯也是一門學問,掌握5個技巧,熬出色澤清亮、營養豐富的湯
    但是對於熬湯,也是有著很多的講究的,掌握這些知識,能讓喝湯對身體產生的滋補效果提升到最大。下面就詳細說說到底怎麼樣才能熬出一鍋色香味俱全且很有營養價值的湯吧。選擇新鮮食材選擇新鮮的食材進行熬湯,這也是熬好湯最關鍵的因素所在。
  • 【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李雅芳| 在散文的創作中感悟思索
    有了這樣的思想,加之目前散文熱的不斷興起,魚目混珠,參差不齊的散文充斥著文壇。這讓我對散文的創作也有了更加客觀理性的思考。歸納而言,散文的創作應該即要有散文唯美精湛的寫作技巧,又要有給人借鑑的哲學思維,更要有縝密的邏輯,有序鋪陳,和完整的組織結構。這也是散文創作的章法使然,三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缺一不可。雖然我不能兼濟天下,但至少能獨善其身。
  • 散文| 王金勇:緣分的天空
    近期作品散文 | 王金勇:剛察的雪散文 | 王金勇:禦寒神器【一封家書】王金勇:與妻書【一封家書】王金勇:一轉念,心如蓮——與妻書散文 | 王金勇:小鍋頭兒散文 | 王金勇:擁抱變化散文 | 王金勇:高唐記憶(五則)散文 |
  • 赤子余光中,散文也鄉愁
    但其實余光中不僅僅是個詩人,他還是散文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這是余光中寫作的四度空間。而四度空間之一的散文是什麼樣子的呢?上海文藝出版社出了一本散文集《赤子》,讓我們領略這位文學巨人散文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文字是極為優美的,詩人的文字肯定是經過淬鍊過得,即使運用在散文上也是簡潔而有力的。「定音鼓的頻率在加速,加強,扭緊我們的每一條神經。
  • 用兩種花花熬湯能緩解痛經,想緩解痛經的女人們,快來看看
    那麼用什麼花熬湯能緩解痛經呢?想緩解痛經的女人們,快來看看。用什麼花熬湯能緩解痛經一、紅花如果平日裡因為寒氣特別重,導致每次月經期的時候,因為經血淤積而出現痛經的話,建議用紅花煮湯喝。紅花屬於一種中藥材,利用它熬湯飲用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 小花兒……(散文)
    (註:這些小花是長壽花,屬水仙科,也有著水仙的美與強韌)2020、6、8日於濟寧方圓墾荒齋作者簡介: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 宏德熬湯技法詳解丨教你熬出味道鮮美醇厚,營養豐富的煲湯
    一、熬湯技法概要不少廣東人都有煲湯的習慣,認為飯前喝碗湯非常重要。用水量一般是熬湯食材重量的3倍,而且要使食品與冷水共同受熱。熬湯不宜用熱水,如果一開始就往鍋裡倒熱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溫,外層蛋白質就會馬上凝固,使裡層蛋白質不能充分溶解到湯裡。此外,如果熬湯的中途往鍋裡加涼水,蛋白質也不能充分溶解到湯裡,湯的味道會受到影響。熬鮮湯用陳年瓦罐效果最佳。瓦罐是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強、傳熱均勻、散熱緩慢等特點。
  • 李國超散文:槐花飄香
    後來沿襲到今天,用洋槐花炒雞蛋,摻豆腐粉條包餃子蒸包子,殊不知當年是熬湯喝的!又到了洋槐花盛開的季節,我們閔莊村東部的山野遍地雲白,真應該回去看看!回憶過去,真可謂日子苦槐花香……2020.4.19日鄭州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簡介】李國超,筆名竹雲。一九六二年出生,高中畢業。
  • 張愛玲的散文真是妙不可言
    張愛玲在散文中曾將世俗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場景稱為是「心酸眼亮的一剎那」。因為俗世中的一切,終歸是短暫的、「剎那」的,因而也是寶貴的、可留戀的,所以在張愛玲的散文中,熱鬧的俗世生活是她的背景音樂,其主題是對人生本質的思考。她的散文既寫俗世又超越了俗世。
  • 閱會|富有情趣的散文
    閱會|富有情趣的散文手頭有一本《現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1988年出版),厚厚的一本大部頭,跟隨我十幾年了。書中選登了124位作家的361篇散文,上自五四運動,下至建國前,選了上世紀三十年的著名作家——周作人、魯迅、朱自清、沈從文、徐志摩、林語堂等人的作品。一些作品我已經讀過多遍,但一有空閒,仍要翻閱。我最喜歡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周作人的散文不僅文化底蘊深厚,知識淵博,而且富有生活情趣。
  • 餘秋雨散文的優和劣
    因而,就鬥膽點評一下餘秋雨先生散文的優和劣。在此,我先聲明,我喜歡先生的散文,他給了我很多的啟迪。餘秋雨先生的散文,號稱大散文。之所以為大,是文章的立意很大。常常把所要描繪的人和事,放入一個大的歷史空間。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來展示人物的悲歡離合。再從這一悲歡離合中,尋找到中華民族特有的文明,和在這文明孕育下產生的特有文化。
  • 寫散文,不能不讀王鼎鈞
    創作點滴談(四)接前期(三)今兒談談臺灣的兩位散文大師余光中和王鼎鈞的散文語言。余光中的散文語言偏詩化,精美,重修辭。因為詩寫得好,散文語言深受詩的影響。驚蟄一過,春寒加劇。余光中有深厚的古文學養,詩又極好,其散文隨處可見詩的影子。並且,他曾在八十年代高舉改革散文的大旗,尤其在語言上,痛陳五四以來的弊病,務求去掉歐化,給散文以新生命。他說了,也做了。他的一篇篇散文佳作以排江倒海的氣勢,精美工巧的修飾和別開生面的布局,鶴立於文壇。
  • 散文精選|腐朽的歲月(原創)
    散文精選大全「最受歡迎關注散文精選大全,邂逅詩歌散文」詩詞 | 朗誦 | 短片 | 散文 | 段子品散文,閱人生
  • {一讀放不下}散文的門檻
    隨著網絡載體的湧現,人人都是寫手的時代來臨,人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散文是流行的和隨便的麼?我不反對風花雪月吃喝拉撒使酒罵座哭爹叫娘,痛則罵樂則叫,但我想,散文不僅僅是生理的反應,更應有一種精神在,一種高度在。散文是有門檻的,也許是一道門檻,兩道門檻,三道門檻。
  • 最是流蘇綻放時(散文)
    作者簡介:張玲,濟寧日報社高級記者,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寧市朗誦協會副主席。從事新聞工作近三十年。先後在《濟寧日報》、《大眾日報》、《法制日報》、《散文》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新聞稿件數千篇,散文數百篇,並多次榮獲市、省、國家級獎勵。
  • 散文:酒與人生(原創)
    生而為人當自由記錄生活擴展閱讀 原創 散文|故鄉.故鄉(原創)原創 原創散文:《愛在離別時》原創 史實檔案|孫家梁大屠殺(原創)原創 散文|亂花漸入迷人眼(原創)原創 原創散文:消失的露天電影原創 原創散文:遊走長白山原創 散文| 回望2020(原創)原創 散文原創|我讀曾國藩聆聽|戴望舒散文詩歌:十四行,雨巷,獄中題壁微信號 :
  • 配樂散文:芥菜的味道
    劉虎,安徽作家協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理事。作品散見《潁州晚報》、《散文詩》、《青春美文》、《中國散文家》等。曾獲潁淮詩歌獎,淮河文學獎,中國原創文學獎,華夏文學獎等。山東臨沂莒南散文學會籤約作家。簫雅,教育工作者。喜歡寫作、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