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由「物哀之美」造就的時代價值

2020-12-22 冀秦蘇蘇

《金閣寺》,作於1956年,作者三島由紀夫,取材於林承賢放火燒毀金閣寺的真實歷史事件,被奧野健男稱作「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和「三島美學的集大成者」。而書中的金閣寺,始建於1937年,正式名稱鹿苑寺,位於日本京都市北區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在1950年被林承賢一把大火燒透,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是於1955年重建後的金閣寺。

談到作者三島由紀夫,他生前的文學才華勢如天風海濤,甚至一度睥睨日本文壇,作品多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金閣寺

正如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大都好物不堅牢,彩虹易散琉璃脆」那般,美的意義,很大部分是脆弱的、短暫的,而非牢固的、永恆的。

也正因如此,在三島由紀夫眼中和他筆下的主人公眼中,燃於熊熊大火併即將成為廢墟一片的金閣寺,才是金閣寺的真正美之所在。可這種美從何而來?答曰:來自根植在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也正是其中的「物哀之美」,造就了這本書的時代價值。

01《金閣寺》所根植的「物哀之美」

如果說三島由紀夫的《潮騷》歌頌生存之美,那麼《金閣寺》則集中表現了「毀滅之美」

不同於我國的歲寒三友松、竹、梅之蒼勁的生命力,日本文藝美學有著其獨特的「物哀之美」。

「物哀之美」產生已久,在許多日本文學作品裡都有體現。第一次將「物哀之美」的概念正式提出的人是江戶時代的著名國學家本居宣長。而「物哀之美」並不只是悲哀,而是作者基於客觀世界產生的主觀看法,是具有一定生命意義的情感形式。

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的主角溝口一把火燒掉了金閣寺,金閣寺是「美」,可他是「醜」的一方,他嚮往美,卻不能將美擁有;他想行惡事,卻又被美束縛,他在「忍受美」;在朋友的同化、外界的刺激之下,他開始「對抗美」;最終,他走上了「毀滅美」的道路。這一切都是在金閣寺對他的刺激之下產生的,求之不得,這便是「物哀之美」的一部分。

而溝口並不是從開始就想燒掉金閣寺的,就像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放上去之前,駱駝的背上已經承載了無數稻草了。

02溝口走向「毀滅美」心路歷程

1、裂縫中的陽光

於一個久處黑暗中的人而言,倘若無人伴他同處黑暗,那麼最重要的莫過於裂縫中的陽光。黑暗漫無邊際,溝口出生便身處漆黑之中。

不妨說,我生來碰到的第一個難題便是美。

《金閣寺》的主人公溝口是一個極度自閉,不願意說話,性格自卑又敏感的人

我們會好奇,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他這樣的性格?他出生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母親背叛了家庭,父親是寺院的主持。這樣的出身和他嚴重的口吃症,使他成了別人口中的笑柄,這些共同造成了溝口的自卑和敏感。

夾帶著從小到大自閉帶來的孤獨,溝口發自內心認為自己是「醜」的,並渴望以「美」來拯救他的「醜」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會產生疑問。到底美有沒有出現在溝口的生命之中過?答案是有的。溝口愛上了借宿的房東家女兒有為子,又結交了光明善良的鶴川。

可惜,有希子拒絕了他的愛,並以死亡謝幕,鶴川最終也離開了世界,溝口在接觸到美之後,又接觸到了美的毀滅。

《金閣寺》

「人世間再沒有比金閣更美的東西了。」

這是身為住持的溝口父親對於金閣寺的讚美,也正是父親的話語使本身「醜」的溝口對「美」的金閣寺產生了嚮往。

後來溝口親自去了金閣寺。可當他目睹金閣寺「不過是一幢古老的黑乎乎的三層小建築物。頂尖的鳳凰,也像只烏鴉似的,豈止不美,甚至給人一種不調和、不安穩的感覺。我想,所謂美,竟然是這樣不美的東西嗎?」時,他產生了對「美」的定義的疑惑。

但他需要那一縷照進他漆黑心靈的光,所以,他是需要金閣寺的。於是,金閣寺成了他心上的至美。

2、路遇「引領者」

美與醜相對,毫無疑問,溝口是「醜」的一方,且溝口對其知。

真正為溝口開啟了「行惡之路」的大門的,是這樣一件事。事情發生在金閣寺,那也是溝口第一見到金閣寺。他遇到了一位帶著妓女的美國大兵,在這位美國大兵的逼迫之下,溝口用自己的腳踩了那位妓女的肚子。然而,溝口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不僅沒有感受到羞恥和慚愧,而是充滿了興奮和激動。

深處黑暗之中的人,一旦有了「陪伴」,便會被不自覺「引領」。溝口在大谷大學的同學——患有內翻足的柏木,成了溝口的引領者。

柏木是他在大谷大學結識的人,他雖然身患殘疾,卻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執行著自己內心驅使下的事。有人可能會說,這難道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可以這麼說,但他用這份「自信」,做了許多可惡的事情。他玩弄女子的感情,行偷竊之事,誇大自己的醜陋從而達到麻痺自己的作用,這都讓溝口進一步認識到了自己的「醜」,並體驗到在這條路上找到同伴的「樂趣」。

他開始向柏木看齊,如果說之前的「醜」不過是外表,但此時的「醜」,卻是由內而外的,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溝口開始跟隨柏木一起逃學、行竊,還更加放肆地玩弄女性的情感。

但在這一過程中,溝口的心裡一直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坎」,那就是金閣寺。

金閣寺

3、從忍受美到毀滅美

當醜遇到美,下意識的舉動是逃避。金閣寺像一束聖光橫亙在溝口的內心,金閣寺一直像一道屏障存在於他的腦海,在行惡的時候會出現,甚至在享受魚水之歡時因此而不盡興,而溝口能做的只有逃避和忍受。然而忍耐是有限度的,雖然溝口嚮往美,卻也在忍受美的時候與美產生了矛盾。

這種矛盾激烈而衝突,美者美得過甚,醜者醜得過甚。人的慾念一旦產生,不經勸阻便會愈加濃烈,溝口對金閣寺的渴望開始變質——

既然得不到美,便要毀滅美。

「美......美這種東西是我的仇敵!」

在溝口對柏木說這句話的時候,連一向與美作對的柏木都感覺到震驚。

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溝口的心願就是由戰火摧毀金閣寺。但令溝口沒有想到的是,當戰爭結束,金閣寺不僅沒有被完全摧毀,甚至還完好無損地矗立在那裡。這一結果,使溝口直接崩潰。

這同時也寓意著金閣寺的「美之純粹」。這種美,無疑是不能被溝口所接受的,骯髒的社會、不良的內心,讓溝口認為如此美的金閣寺是不能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一方面,他認為美會被玷汙,美不該與骯髒的世界共存。另一方面,美一直阻止他行惡,已經成為了他心裡的障礙。

在這時候,他接觸到了《臨濟錄》,讀到了裡面的名句:遇佛殺佛,遇祖殺祖,遇羅漢殺羅漢,遇父母殺父母,遇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拘於物,透脫自在。

這一名句讓激烈的衝突在恍然大悟的溝口心裡逐漸膨脹,當他的父親將心中最珍貴、最美的存在——金閣寺交於他之時,他選擇用最極端的方式毀滅美,毀滅金閣寺。

他放了一把火,將金閣寺燃燒。

火燃燒的,不止金閣寺,還有溝口汙濁的心。經過這場火災,溝口獲得了「重生」,本是想要自殺,卻又選擇了活下來。但在他對美進行毀滅的過程中,他也毀滅了自己,在作者筆下,追求美的極致,就是與美一起赴死,而後獲得重生。

驀然,我發現全身到處是和擦傷,還有流血。手指也滲出血來。看樣子是拍門時受傷的。我逃離陷阱的野獸一樣舔著傷口。我把手伸進衣袋,掏出小刀和包在手帕裡的安眠藥瓶,朝谷底扔去。在另一隻衣袋裡摸到了香菸。我吸了一支。要活下去,我想,就像幹完一件事正在小憩的人常想的那樣。

全書到此戛然而止,沒有對溝口的縱火行為進行最後的評判,甚至沒有揭示溝口縱火的下場。只是點明,曾經想要死去的溝口,在大火咆哮之中感受不到燃燒的溫度,而選擇繼續活下去。

可是他所追逐的美已經消亡殆盡,他的肉體即使活著,他的靈魂也已經隨著金閣寺一起滅亡了。

燃燒中的金閣寺

03「物哀之美」的現實意義

「物哀之美」於中世盛行,是武士道精神和禪宗思想的結合,而作者三島由紀夫則是武士道精神的崇尚者。

所謂武士,在面對失敗之時,絕不低頭。而是以最殘酷的方式——剖腹自盡,來表明自己最堅定的意志。

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結束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場政治講座,頭上圍著寫有「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剖腹自盡。這一年,三島由紀夫45歲。這時的他,在皇族學院讀過書,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過文,擔任過雜誌主編,出版過個人小說,甚至曾經成為演員出現在熒幕,登上了文壇頂峰。

可他選擇在自己的人生頂峰剖腹自盡,離開這個世界。這何嘗不是他在踐行「毀滅之美」的表現呢?

《金閣寺》在剛剛問世時,一度被當成禁書,但在當今這個冷靜下來的時代,我們將其翻出捧讀,感受三島由紀夫精雕細琢的文字,體驗日本傳統美學的風韻與雅致,便也不必一味受制於批判意識。

文化是多元的,「物哀之美」作為在日本歷史悠久的文化,對於我們,依舊有著無限的價值。在這個冷靜的時代,我們避開了極端,我們可以把物哀之美當成對歲月無情的感嘆,我們去同情、去憐憫,我們去感慨、去動容。

所謂「哀」,並不僅僅是悲哀。物哀之「哀」還有著更為深厚、廣泛的內涵,日本史書《古語拾遺》把「哀」當做是嘆詞,可以包含憤怒、悲傷、激動、詫異等等情感,由此可見,「哀」絕非僅僅是「悲哀」。

當我們面對金閣寺時,是否會產生對「美」的憐惜,進而產生保護之情?是否會在外出遊覽時對被毀壞的自然、人文景觀產生愛惜、保護之情?這值得我們思考。

站在圓明園面前,看著被摧毀的文明,我們憤怒;站在被雷劈過卻依舊挺立的百年怪柳面前,我們詫異;站在如今的巴黎聖母院面前,我們哀傷。這種共情能力,正是「物哀之美」存在的現實意義,是讓我們在被電子和信息的洪流淹沒的同時,仍然有著一顆不被麻痺的心。

文化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是作者筆下的文字賦予的。讓我們一起創造,一起前進吧。

參考資料:《實踐以毀滅以求美——論三島由紀夫<金閣寺>的「物哀」美》,雷芳

《<金閣寺>溝口內心世界的衝突與重塑》,武謝麗

相關焦點

  •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時代輕語。日本是一個許多人都會選擇的旅遊國家,有人喜歡櫻花、有人喜歡神社還有的人喜歡文化。若說起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物哀、、幽玄這是最基礎的三種文化。而這三種中尤以物哀最廣為人知且擁著眾多。物哀並不單純存在於文學,更是一種生死觀,甚至滲透入了整個日本社會中間。物哀的最初產生源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概念,這種文學中的最佳體現,也著作《源氏物語》中有了更加顯著的體現。
  • 海賊王:喬巴,磁鼓王國的「物哀」之美
    就是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他們就是這樣糾結在「菊與刀」兩個極致矛盾中撕裂的生活著。)喬巴上船的那一章,他的恩人,醫生希魯魯克。雖然醫術三流,但有一顆拯救世人與國家的偉大之心。當他喝下毒藥,綻放漫天粉紅色的雪之時,磁鼓王國,定格在了那一刻。「物哀」傳遞的是感傷,一種通過對靜景的感動呼喚破碎美的共情方式。本源是與日本地處地震的地理特點而滲入到民族世界觀分不開的。
  • 日本文化的精髓:陰翳——所謂「物哀美」
    什麼樣的美能被稱為陰翳之美呢?請環顧您置身的環境,若是在一間屋子之內則必然有較為明亮之處,也有較為幽暗之處。假若現在是天黑之時,電燈下面必然是明亮的,而屋子的角落則必然有陰影的存在。日本的美學有其非常獨道的一面,我們把它叫做「物哀美」。物哀: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われ)是平安時代出現的一種美學思想。
  • 物哀,幽玄,侘寂
    所表現的美意識也不盡相同其中「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重要的三個審美意識傳 說 中 的 性 情 中 人就像《紫文要領》所說:懂得事物的情致物哀美包含著讚賞、親愛、喜愛、可憐、共鳴、同情悲傷、憐憫、壯美、感動、失望等諸多情緒的審美觀念其形成原因複雜多樣,即與日本的歷史傳統有關也與日本的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等方面有關
  • 《金閣寺》——一本寫透病態心理的不朽之作
    而金閣寺的出現,成了他心中唯一的亮光。那時父親一再告訴溝口,「人間再也沒有比金閣更美的東西。」這使得溝口對金閣寺心馳神往。在他的幻想世界裡,金閣寺成了美的最高標準。不論是看到一朵花,還是漂亮姑娘的面龐,他都能看到金閣寺的幻影。父親去世後,溝口遵照父親的遺願到金閣寺修行,得以與金閣寺朝夕相處。當心裡的極美化為現實,兩者合二為一,金閣寺的地位在他心裡再也無法撼動。
  • 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物哀」表示剎那間的虛實源於心中的感嘆、「幽玄」則是追求隱蔽下的曖昧不明、「侘寂」是通往原始的心境,可謂終極的美學思辯。
  • 金閣寺
    金閣寺是美。美是虛妄的。美可以委身於任何人,但它不屬於任何人。
  • 讀書札記1 |《金閣寺》三島由紀夫對美的窮究
    你們不知道,暴風雨之夜,它們是如何流血,如何相愛。——三島由紀夫「vain search」這本《金閣寺》是我的好朋友在去年生日送給我的禮物,千裡迢迢被我帶到杭州來。從前斷斷續續看了一些,最近兩天又翻出了讀完了。
  • 在城市裡追尋自我,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不得不讀
    文化上的虛無主義、精神層次的享樂主義、衝動的消費主義,城市裡人們的彷徨同《絕美之城》男主人公Jep的彷徨一樣,他的生活滿是笙歌夜舞、酒池肉林,將精神寄託於華美的宴會和派對,卻也在流離的燈光下透散了自我,賴活在這座絕美之城的廢墟中。
  • 國度|物哀,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溝口健二代表作《雨月物語》海報,女鬼若狹的妝容與之極其相似,同時這也是戰國時代貴族小姐的流行妝容  ·場景 日式的典型場景,往往不開闊,狹窄,幽深, 物哀是一種審美意識。川端康成多次強調:「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悲與美是相通的。」
  • 品讀《源氏物語》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愛與欲
    這部一千多年前的巨著,由當時擔任宮廷女官的紫式部撰寫而成,描繪了桐壺帝之子源氏及其後代的情感悲歡,尤其是源氏與各種女性的愛恨糾葛,以及平安社會政治鬥爭對其命運的影響。《源氏物語》直接影響了日本核心藝術理念物哀美學風格的形成,可以說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奠基之作。如何看待小說主人公源氏?
  • 《日本京都金閣寺》大刀-協助拍攝
    金閣寺其名稱源自於日本室町時代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法名,又因為寺內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所以又稱為金閣寺。日本京都金閣寺【第1幅圖】此作品由河北攝影愛好者昝先生在著名的聊城地區拍攝
  • 《日本京都金閣寺建築風景》玉臂匠-協助拍攝
    金閣寺(假名:きんかくじ;英語:Golden Pavilion),正式名稱為鹿苑寺(假名:ろくおんじ),位於日本國京都府京都市北區,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日本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金閣寺其名稱源自於日本室町時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法名,又因為寺內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所以又稱為金閣寺。金閣寺始建於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日本應永四年),在二戰前日本政府就已將其列為國寶。
  • 不服比比看,上海靜安寺,日本金閣寺誰才是最土豪寺廟?
    相比之下日本金閣寺的歷史就短的多了,不過這也正常,畢竟在靜安寺建寺之時,日本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應永四年,也就是1397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處處為難一休的那個將軍)用他在河內的領地與西園寺交換獲得了當時被稱為「北山地」的山莊,並對其進行了改建,開始形成金閣寺最初的雛形,其後改建和增築的過程一直持續到足利義滿去世。
  • 推薦丨三島由紀夫筆下的瑰寶—金閣寺
    金閣猶如夜空中的明月,也是作為黑暗時代的象徵而建造的。因此我夢幻的金閣以湧現在其四周的暗黑為背景。在黑暗中,美麗而細長的柱子結構,從裡面發出了微光,穩固而寂靜地坐落在那裡。不管人們對這幢建築物做什麼評語,美麗的金閣都是默默無言地裸露出它的纖細的結構,必須忍受著四周的黑暗。
  • 塵封的記憶——京都金閣寺
    在京都觀賞了被被其尊為國寶的「金閣寺」,其正名本為「鹿苑寺」,因其外包金箔俗稱「金閣寺」,其它建築皆毀於歷史紛爭。只剩此矗立在鏡湖池上之舍利殿。建成於1397年的殿宇華麗不羈,原為鎌倉時代西原寺公經家族所有。臨境為其美所折服,並驚詫於侵華殺害我幾千萬人的惡魔國內竟有這麼美的風景和建築?
  • 中國最貴寺廟,造價28億,供奉868座佛像,秒殺日本金閣寺
    相比之下日本金閣寺的歷史就短的多了,不過這也正常,畢竟在靜安寺建寺之時,日本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上海靜安寺歷史上也經過多次重建和維修,但其主體建築卻一直保持完好,因此在歷史積澱的「豪氣」上金閣寺與之相比還是要遜色不少的,這一局靜安寺贏得穩穩的。
  • 人在旅途:金閣寺遊覽最完全手冊
    金閣寺位於京都市北區的一座寺廟,由京都這張圖可以看出來京都市周遭包圍著密密麻麻的寺廟。在這些山和寺廟之中的就是平安時代的平安京,左邊部分是右京長安,右邊部分是左京洛陽,看得出來左京洛陽建築較多,而右京長安顯得有些空曠,這是因為右京部分地勢低洼有些沼澤所以當時主要建設了左京。
  •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了解日本文化
    其次,武士道中的生死美學也影響著江戶浮世繪的版畫,成為日本浮世繪特別的絢麗之彩。二、「物哀美」的意識「物哀」這一詞在日本哲學中是指由外物引發人們內心的感動而產生優美、哀愁而深沉的情感體驗。「物哀」在《日本國語大辭典》中的解釋是一種由事物而引發的內心感動,是一種悲愁而低沉的情緒與情感,而不同於「雅美」、「有趣」等華彩的、理想化的情趣是理念化了的情感之「哀」與外在之「物」相契合而成的情趣世界由人生百態和自然觸發、引生的關於纖細、優美、哀愁的理念。從古時候起,「哀」便深深影響了日本文學,其內涵也在不斷推移的歷史中豐富與發展,最終形成了日本藝術美的特殊形態——「物哀」。
  • 遊記:金閣寺,眾人心中的京都第一眼
    對於很多人來說,金閣寺的照片很有可能是對京都的第一印象。也正是因為如此,金閣寺成了整改京都遊客最愛報導的寺廟。因為它的名聲實在太大,又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裡的一個重要場景素材。本來這樣人從眾的寺廟並不在我們的行程裡,但是因為戴先森對金閣寺有一些小執念,離開半木之道時還早,於是我們一鼓作氣殺去了並不遠的金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