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技藝 鼓起百姓腰包 黔江宋代土陶製作技藝重獲新生

2020-12-16 重慶日報

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而今,這項從1000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傳統技藝,正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幫助黔江近百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

石雞坨土陶

昨日,石雞坨劉氏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走進重報上遊直播間,向大家現場展示這種源自宋代的土陶製作技藝。

石雞坨土陶採用龍窯柴燒工藝。燒制出來的器皿,會出現其它燒制方式所達不到的釉色效果。成品古樸大氣,透氣性佳,特別適合製作茶道、香道用器。

土陶傳承人在黔江直播現場製作土陶

劉海龍展示的一款南瓜壺,將真正的南瓜模仿得惟妙惟肖。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配合,造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土陶精品。

2015年,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躋身市級「非遺」,迎來發展新拐點。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黔江積極引導傳承人「走出去」,通過考察學習融眾家之長,拓寬土陶製品實用範圍,提升其藝術價值。

石雞坨土陶

黔江結合文旅發展和脫貧攻堅,精心打造「黔江陶瓷柴燒基地」「石雞坨土陶扶貧工坊」等平臺。請來石雞坨土陶技藝大師親自授課,並將掌握製作技藝的人員招聘到相關企業就業,在推動非遺技藝傳承的同時,也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增收。

重慶日報全媒體 彭光燦 劉茂嬌 唐楸

相關焦點

  • ...曬·非遺特產篇|煮雞雜做土陶,和區長一起解碼黔江美味民間好手藝
    除了6大旅遊精品路線,區長徐江還帶來一批獨具特色的土苗手工藝品以及黔江非遺、土特產,屆時區長徐江將帶領網友現場一睹製作過程,網友足不出戶即可體驗黔江魅力。作為具有地理標識的地方美食,黔江雞雜不僅僅有重慶美食獨特的「麻辣鮮香」,還兼具土苗地區的民族特色。它選取黔江散養土雞的雞雜為主,配以當地高山洋芋和泉水泡菜作配,用料天然,口味獨特。其製作工藝考究,體現了黔江人民對食材的精妙運用。
  • 傳承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
    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左)與徒弟吳晨麗在展示皮毛製品。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右)與徒弟吳晨麗在交流製作技藝。
  • 探訪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 千年技藝引年輕人傳承
    探訪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 千年技藝引年輕人傳承 2017-06-01 14:10: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探訪宣紙製作技藝 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宣紙製作流程——選料 廖宇翔 攝【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探訪宣紙製作技藝 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中新網安徽宣城11月10日電 (記者 張強 彭婧如 郎佳慧)11月9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安徽站)走進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榔橋鎮烏溪村宣紙小鎮,探訪宣紙製作技藝,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 【絲路雲裳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傳承中...
    屆時,將有來自楚雄州多個地方的「繡娘」們攜精美彝族刺繡作品而來,向觀眾展示指尖上閃閃發光的千年刺繡技藝文化。 此時,雖然具有紮實刺繡基礎,但張麗瓊還是覺得對於刺繡技藝的傳承需要更加精湛的技術支撐。於是,從刺繡的技藝技法到服飾的裁剪、製作加工,她花大量時間把這項技藝進一步系統、全面地學習。
  • 製作虎頭鞋 傳承傳統技藝
    製作虎頭鞋 傳承傳統技藝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20-11-24 字體:[ 大 中 小 ]
  • 雲朵艾楊,讓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道路的不斷前行,越來越多非遺「重獲新生」,煥發新貌。這其中,離不開傳承的力量,由於非遺性質的特殊,傳承更帶有了與眾不同的使命,徒弟不僅要繼承師父的手藝,更要學習師父的匠心,最好的狀態就是在傳承中發展,為這門技藝添上時代的印記。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一些優秀的傳承者值得被銘記,比如「楊氏古方護膚配方」第四代傳承人楊鄭琪。
  • 銅官窯的一隻茶壺 傳承了千年柴燒技藝
    時隔千年,銅官小鎮歸於平靜,但是銅官窯的燒窯工藝確從未被時光埋沒。在銅官窯的深巷裡有一間兩層結構的小樓,門外牌匾「泥人劉」三個字格外醒目,院內不時傳來窸窸窣窣打磨器皿的聲音,好似為我們訴說著銅官窯流傳千年的陶瓷故事。 走進屋內,一雙手不停地揉捏、塑造、雕刻……隨後,一隻活靈活現的泥人雛形就躍然而生,這就是「泥人劉」家族世代傳承的手藝,到劉嘉豪這一代是第四代了。
  • 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楊金花供圖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題: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作者 楊靜將玉米皮染色、編織綑紮、用剪刀將多餘的部分精心修剪掉……一根根「廢草」經過楊金花的一雙巧手精心編織後,煥發新生,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 潞州府老陳醋上黨千年的老技藝
    潞州府老陳醋上黨千年的老技藝   本報記者 連永寧   一提起山西,人們自然會提到醋,因為山西是醋的故鄉,山西人對醋有著深厚的感情,「山西人愛吃醋」的名聲早已名揚四海。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
  • 圖片故事: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的年輕人
    2007年,張旭高中畢業後便跟隨父親學習月餅製作技藝。除用現代化手法製作月餅外,他堅持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使用傳統工藝自製的麥芽糖漿和面,經過選料、拌餡、制皮、包餡、成型等十多道工序,以傳統的吊爐果木烘焙工藝精心製作而成。河南商丘,中秋佳節臨近,中國「長壽之鄉」夏邑縣節日氛圍漸濃,當地百年老字號「景盛昌」糕點民俗館再現吊爐月餅古法製作技藝,引民眾圍觀品嘗。
  • 臺灣醫專青年返鄉 傳承紙糊技藝
    華夏經緯網8月19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23歲大湖青年謝毅恩,憑著對宗教文化的熱忱,國小開始自學紙糊技藝,從折蓮花、法船,到如今擁有一手紙紮好功夫,能獨自承攬附近宮廟的普渡用品,作品不但有文化,還有個人特色,他也是大湖目前唯一的手工紙糊工藝師,老師傅都退休了,他最憂心紙糊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經過了第一輛木輪大車的製作,傅平覺得,做車不是目的,製作的過程遠遠要比結果重要,他還要繼續造車,為的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把這項手藝展示出來,傳承下去。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傳承創新古老技藝,獲終身成就獎
    他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漆線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氏漆線雕也作為國賓禮,贈送給外賓。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漆線雕,在一代代工藝人手中精益求精、傳承發展,讓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國際舞臺上閃亮。
  • 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國家級傳承人楊勝偉2014年12月,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恩施玉露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由施南府黃連溪一藍姓茶商,按陸羽所著《茶經》中的「蒸之、焙之」工藝壘灶制茶。所制茶葉,外形勻整、緊圓、挺直、色綠、豪峰銀白如玉,曾稱「玉綠」。後因其茶味鮮爽、毫白如玉、格外顯露而改名「玉露」。早在清朝就與西湖龍井、武夷巖茶、黃山毛峰等一起被列入清代40支名茶品目,後又被列入中國現代名茶品目。
  • 酒訊雜談九 ∣ 二鍋頭技藝的傳承
    紀磊/文中國傳統技藝歷來受到世人的關注,它不僅僅是技藝本身,它本身承載著中國民族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精粹,因此,傳承和保護好傳統技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二鍋頭,這一見證了北京城三百多年歲月滄桑和歷史變遷的、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京城百姓記憶中不變的熟悉的「京味」的「民酒」,它的釀製技藝又是如何得到傳承與保護的呢?
  • 山東齊筆傳承人「守藝」50餘載 讓千年技藝煥發光彩
    【解說】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在山東東營廣饒縣的「齊筆之鄉」,卻有一群「守藝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堅持150餘道工序制齊筆,守正創新,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至今已從業50多年。
  • 一級文物宋代遇林亭窯描金盞技藝失傳了嗎?
    遇林亭窯遺址龍窯外景遇林亭窯距離水吉建窯不到60公裡,產品以黑釉茶盞為主,這些黑釉盞的製作、燒成工藝深受水吉建窯影響。此為復原圖,圖源:央視節目《國寶檔案楊義東·武夷山遇林亭窯唯一傳承人為了傳承恢復遇林亭窯金銀彩繪釉盞的技藝,武夷山人士楊義東做出了不懈努力並終有所獲
  • 合香傳統製作技藝:一縷心香 匠心獨運
    香菸嫋嫋 項目:傳統技藝類——合香傳統製作技藝 級別: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合香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張朋正在用傳統工藝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