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

2020-12-13 正北方網

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左)與徒弟吳晨麗在展示皮毛製品。

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右)與徒弟吳晨麗在交流製作技藝。

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在展示皮毛製品。

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在加工皮毛製品。

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族人使用處理過的皮毛,經過裁剪、縫製、刺繡等步驟,製作出具有北方狩獵民族特色的皮衣、皮帽等皮毛製品。為了更好地展示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當地政府設立非遺傳承基地,這些曾是鄂倫春族獵人禦寒用的皮毛製品,成為展示和傳播鄂倫春族文化的特色手工藝品。新華社發(李志鵬攝)

[責任編輯:孟捷]

相關焦點

  • 製作虎頭鞋 傳承傳統技藝
    製作虎頭鞋 傳承傳統技藝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20-11-24 字體:[ 大 中 小 ]
  • 圖片故事: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的年輕人
    2007年,張旭高中畢業後便跟隨父親學習月餅製作技藝。除用現代化手法製作月餅外,他堅持傳承古法月餅製作技藝,使用傳統工藝自製的麥芽糖漿和面,經過選料、拌餡、制皮、包餡、成型等十多道工序,以傳統的吊爐果木烘焙工藝精心製作而成。河南商丘,中秋佳節臨近,中國「長壽之鄉」夏邑縣節日氛圍漸濃,當地百年老字號「景盛昌」糕點民俗館再現吊爐月餅古法製作技藝,引民眾圍觀品嘗。
  • 傳承千年技藝 鼓起百姓腰包 黔江宋代土陶製作技藝重獲新生
    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而今,這項從1000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傳統技藝,正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幫助黔江近百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石雞坨土陶昨日,石雞坨劉氏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走進重報上遊直播間,向大家現場展示這種源自宋代的土陶製作技藝。
  •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陶格敦白乙:馬背上的匠心傳承
    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上,有這樣一位傾心馬具製作四十餘年的老手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陶格敦白乙。隨著時代變遷,日常騎馬、使用馬具的人越來越少,傳承傳統馬具製作技藝的人更是稀缺。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上,就有這樣一位傾心馬具製作四十餘年的老手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陶格敦白乙。走進陶格敦白乙的工作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屋中陳列著的十幾具精美馬具成品。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經過了第一輛木輪大車的製作,傅平覺得,做車不是目的,製作的過程遠遠要比結果重要,他還要繼續造車,為的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把這項手藝展示出來,傳承下去。
  • 馬背上的匠心傳承:克什克騰蒙古族馬鞍具製作技藝
    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地處漠北草原,自古就是遊牧民族生息之地,馬鞍製作歷史悠久,百餘年來,克什克騰旗生產的馬鞍一直以堅固美觀聞名於內蒙古地區。點擊下方視頻了解蒙古族馬鞍具製作技藝克什克騰旗製作的馬鞍從選材、做工到樣式,都根據騎者的特點而量身設計。每副馬鞍用四塊木料,多採用樺木,兩塊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兩塊U形的叫前鞍鞽和後鞍鞽。
  • 臺灣醫專青年返鄉 傳承紙糊技藝
    華夏經緯網8月19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23歲大湖青年謝毅恩,憑著對宗教文化的熱忱,國小開始自學紙糊技藝,從折蓮花、法船,到如今擁有一手紙紮好功夫,能獨自承攬附近宮廟的普渡用品,作品不但有文化,還有個人特色,他也是大湖目前唯一的手工紙糊工藝師,老師傅都退休了,他最憂心紙糊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 傳承600年的服裝面料製作技藝,塘泥、陽光、草地一樣都不能缺?
    現代人們生活中,所穿著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化纖面料製作而成的。生產過程不外乎就是從化工廠到紡織廠、染整廠,再到製衣廠。而在中國南方,還有一種近600年的染整技藝被傳承了下來,時至今日依然在國內外服裝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就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有服裝面料「軟黃金」之稱的香雲紗了。
  • 閩中農耕文化,大田後生仔傳承500年的古法食品製作技藝
    水粉製作技藝。福建省大田縣上京鎮溪口村,至今保留古法製作米粉的技藝,大田米粉因製作工藝不同,分「煮粉」和「炊粉」,主要區別在與製作米粉的原材料大米是用水煮熟還是蒸熟,後者基本上已經半自動化生產,而「煮粉」因為工序相對複雜,還保留古法手工製作。
  • 貞豐圍寨村:傳承百年苗銀製作技藝 帶動一方群眾就業增收
    貞豐縣龍興街道圍寨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多年來,這裡的群眾沿襲祖輩流傳下來的苗銀製作工藝,苗族銀飾聲名遠揚,深受當地苗族群眾的喜愛。通過苗族銀飾加工製作,在傳承百年苗銀製作技藝的同時,帶動了一方群眾就業增收。
  • 傳承傳統技藝 老濰縣火燒土爐烤制
    城隍廟火燒一直是傳統土爐烤制而成,「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麗英在保證三鮮肉火燒老味道的基礎上,恢復製作出了十多種傳統老濰縣糖火燒、面火燒,喚起了很多老濰縣人兒時的記憶。7月27日,記者走進王麗英的火燒鋪,聽她講述傳承製作老濰縣火燒的那些事。
  • 傳承民俗技藝 西海岸新區組織開展手工香囊製作體驗活動
    8月23日,新區婦聯「我時尚 城更靚」時尚教室公益課堂邀請傳統禮儀時尚大使單文香,組織開展手工香囊製作體驗活動。活動現場,單文香為大家講解了香道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香料用途、運用香料進行家庭養生的方法及如何製作香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製作,立體飽滿又精緻的香囊製作完成,清幽的香氣瀰漫開來,沁人心脾。
  • 光與影的藝術傳承讓傳統技藝也可以很時尚
    出於對皮影的熱愛,當時年僅13歲的汪海燕正式拜父親汪天穩為師學習皮影雕刻技藝。從「推皮走刀」的雕刻技法,到制皮、設計稿、畫稿、雕刻、染色等24道皮影雕刻工序,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戲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在汪天穩手中日復一日地流淌了近50年之後,又傳到了女兒汪海燕手中。
  • 探訪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 千年技藝引年輕人傳承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成都銀花絲,多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的製作已有2000多年歷史。近日,記者走進成都銀花絲非遺傳承人道安的工作室,零距離探訪銀花絲製作工藝及傳承現狀。工作室內,學員正在進行「壓絲」操作。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鴨文化館內,全方位介紹南京鴨業發展的歷史以及鹽水鴨製作技藝的傳承。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坐落於江寧街道銅井工業園區,園區周圍並無民居村落,從市區開到這裡,也要一個小時。這樣一處專事食品生產、地理位置偏遠的工廠,每天卻能接待5-20個旅遊團的客量。他們憑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憑一隻鴨子!
  • 延續傳統技藝!石龍新昌鼓、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後繼有人
    近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石龍新昌鼓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葉浩和、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榜上有名。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石龍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截至目前,石龍新昌鼓製作技藝和李全和麥芽糖、糖柚皮製作技藝以及醒獅頭製作技藝已經被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石龍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麒麟製作技藝、紅漆描花傳統木屐製作技藝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葉浩和:傳承與創新並重葉浩和是石龍新昌鼓第五代傳承人。1985年,葉浩和開始學習制鼓手藝。當時,每當造鼓旺季時,他經常到新昌鼓店幫助哥哥葉任和制鼓。
  • 守望扎染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致非遺、敬匠心、頌傳承,今晚的文化安寧,帶大家認識安寧扎染傳承人楊成一家,聽聽楊成一家三代扎染技藝傳承的那些事。咱們先來說說「扎染」。扎染古時被稱為絞染或絞纈,是一項傳承了1600年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是用植物染料染制,再拆線、漂洗、碾平,產品不僅色彩鮮豔、褪色較慢,據說對皮膚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2006年扎染正式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回放 匠心傳承:看祖孫倆的浮皮雕技藝
    回放 匠心傳承:看祖孫倆的浮皮雕技藝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守藝 完善溫州縫合鞋技藝歐泊鱷手工鞋工作室位於市區墨斗小區一樓,創始人陳文華是國家一級鞋類設計師,也是溫州縫合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我師傅做手工鞋,師公做手工鞋,到我這裡,算第三代。」陳文華15歲學手藝至今堅持了40年。
  • 凝聚中華文化智慧 延續經典非遺傳承 走進榆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
    近日記者獲悉,在我市榆中縣有一處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充滿了驚喜與神奇。在榆中縣,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丁武明創辦了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習所,這是一座夾在縣城高樓中的仿古木構四合院,一樓和二樓都有展廳,展廳裡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天壇祈年殿、嘉峪關城樓、嶽陽樓、蘭州臥橋、蘭州老城樓……這些都是丁武明大師生前完成的心血之作。這些模型的飛簷翹角、明柱抱廈,別具一格,精緻到每一層的窗戶都可以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