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於年味的記憶,基本上都與孩提時候在外婆家過年有關。
隨著冬至的來臨,年味漸濃,外婆家的屋梁上已經吊滿了各種醃製或新鮮的年貨:風乾的肉和魚、昂著脖的鴨子、一串串的粽子和油豆腐、發好的肉皮.
年前村裡人都很忙,最主要的工作當然是對付吃的,從炒八寶菜、煮茶葉蛋、夾蔥花饅頭,到做貓耳朵、包粽子、壓凍米糖、搭肉圓、蒸發糕,樣樣都不簡單。
八寶菜是衢州人年飯桌上的傳統,所謂「八寶」只是個概數,各家略有差別,但基本離不開紅蘿蔔絲、白蘿蔔絲、冬菜絲、油豆腐絲、醬瓜絲、蓖薺絲、香乾絲、千張絲、大蒜絲、豆芽等,一樣樣單獨炒過,然後再混一起炒,炒完涼後放在缽頭裡,需要吃的時候夾點。
凍米經砂炒油炸,拌上飴糖或紅糖白糖,鋪上紅絲綠絲,再用木條壓實,放在洋油箱裡可以吃上好一陣子。
龍遊一帶農村各家過年都要蒸發糕,蒸糕是一項技術活,稍不留神就成了「實癟糕」,發糕有白糖糕和紅糖糕之分,調製好的糕放在鋪滿荷葉的竹蒸籠裡,周圍插了一圈通氣的毛竹管,看來發糕也是要「呼吸」的,蒸籠一個個疊起來,放在土灶的大鍋裡。外婆掐著指頭按家戶計算著要蒸的籠數,這些糕到了城裡可都是地道的好貨。
蒸糕是費時的事,往往要熬到半夜,一來等著一嘗新出籠的好糕,二來是樂於燒柴的樂趣,每年蒸發糕的晚上我通常都在灶前度過,望著灶裡吱吱燃燒的木柴,旺閃著的火苗和不斷飄出的糕香伴我長夜。廚房外的堂前,外婆和一群幫忙的大人在忙碌地整飭著過年的各種食物,很有可能他們已經在切貓耳朵了,我得趕緊去蹭幾塊吃吃。
終於,點綴著紅棗和「紅絲綠絲」的發糕出籠了,一籠籠晾在堂前,寒冬裡的農舍瀰漫著節日的糕香,熬夜的睏乏一掃而空。
在村子裡,做貓耳朵、包粽子、壓凍米糖、蒸發糕往往都有一些專業的好手,誰家要做這些吃食時,一定會邀請上這些好手來幫襯甚至主持,這是家裡面熱鬧的時候,也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光。
二
讓全村孩子為之激動是事是殺年豬。外婆家門口正是村中心,有一片還算較開闊的平整地,一群青壯年擁抬著拼命嘶吼的豬,要把它按到大條凳上,看到已經燒好的冒熱氣大桶開水,以及臺桌上排著的一把把明晃晃的刀,絕望的肥豬在盡最後的努力拼命反抗,有時甚至能掙脫人們的擁扯奪路而逃。然而那畢竟是暫時的,最後無力掙扎的豬被綁按在長條凳上,等待他的是致命一刀。大人們紛紛讓自家孩子迴避這自然界裡弱肉強食的一刻,然後我們聽到越來越低沉的吼叫,等再看到的一幕已經是殺豬人拿塊大鵝卵石用力在敲擊豬的頭部。大木桶的熱水裡,褪完毛後的豬在人們眼裡已經不是一條生命,一刀刀下去,不同部位,都是一道道不同風味的菜餚原料。
大人們忙著送灶神、刷塵搞衛生,不亦樂乎,而臨近年關熱鬧的聲音首先是孩子們零星點放的小鞭炮。不管是老房子的轉角,還是曬穀場邊,都會傳來熊孩子們燃放鞭炮的噼啪聲和笑鬧聲,丟進水裡的小鞭炮激起的水花、牆縫裡的小鞭炮炸出的一陣濃煙,都能給男孩子們帶來莫大的快樂。
最後所有的喧鬧在除夕匯聚成各家密集的鞭炮聲,那時還少有煙花,壓軸大戲是專屬大人燃放的一桶十隻的花炮,北方人稱為「二踢腳」,拿在手上,「蓬---啪」兩聲,一衝半天高,要是每隻都能順利地燃放,會被認為是來年順利的吉兆,放完花炮各家才開始陸續吃年夜飯。
三
「三十夜」將過年推向高潮,大人小孩新衣新褲都穿起來,小朋友們也都拿到心愛的禮物和玩具。各家開始貼春聯,當時多數「聯對」都是手工寫的,紅紙黑字,用飯粒粘在門上,橫披最常見的是「萬象更新」「春回大地」一類,大門上貼上門神尉遲恭和秦叔寶,水缸、米甕、穀倉甚至豬欄上都會貼紅紙,寫的是「福」、「豐」、「五穀豐登」之類的祈福語。
從除夕開始,許多不祥的話就不能說了,像「死」、「無」之類,大人也不能打小孩,熊孩子實在皮得過了,就只能威脅「再吵,就要開你的年了」。
長長串的小鞭炮噼啪噼啪地鋪上一地碎紅,隆重的年夜飯即將登場,那怕是物資匱乏年代,怎麼也得湊足「十大碗」,白斬雞、紅燒雞、魚、肉圓、油豆腐燉肉、八寶菜等都是標配不能少的。許多菜都有取意,魚意味著年年有餘,肉圓象徵團圓,蝦是在乎它滿身紅。慢慢條件好點了,搞幾個涼菜,通常是皮蛋、香腸、滷牛肉、海蜇皮等。
年夜飯當然少不了酒,外婆喜歡喝酒,她是紹興人,自然喝的是黃酒,嚴東關五加皮、虎骨酒、小店裡吊的普通「三白酒」都喝,她每餐喝得不多,二兩左右,要是有蟹、白鯗之類的喜愛的下酒菜,她能一個人呷著酒耐心地吃很久。
小孩很快就吃飽了去玩,剩在最後的男人們則意興初發:七個巧八仙壽,一定恭喜全來到,拳頭通貫打起來,過濾嘴香菸發起來,路過的鄰居喝起來,家裡越熱鬧,主人越開心。
年夜飯後,小孩(一般沒工作都算)收到長輩的壓歲錢,生娃的婦女收到添丁包,八十年代人民幣最大的面值是十元「大團結」,從五角、二元、五元、十元都有,要是包上十張「大團結」,那就是出手豪綽了。紅包沒有專用的,就是紅紙裹下。通常孩子們只能「提成」一小部分用於零花,因為人情往來,父母是需要「還情」的,開學也還要繳學費。
再次把氣氛推向高潮的是舞龍燈,鑼鼓聲聲,來自鄰近鄉村的龍燈隊開始在村中心的大廳耍開龍燈,有板龍(一節節板凳改裝)、草龍等,送上紅燭、紅包,還可以讓龍燈到家裡客廳盤上幾圈,也是很有面子的吉事。
年初一起來按規矩是男人的事,放完開門炮做早餐。過年早上起來,衢州人愛吃的是發糕、蔥花饅頭、茶葉蛋、糖年糕這些點心,發糕年糕寓意發財高升,一年高一年,都是彩頭,吃茶葉蛋叫「捧元寶」。
年頭上新友們開始互相拜年,八十年代初的年禮是草紙包,糕餅用草紙包著,放上長條紅紙,紮上麻索,插上根綠柏枝,提上幾個就去親友家拜年,坐下來吃的還是發糕、蔥花饅頭、茶葉蛋。
四
農村的年味確是要比城裡濃鬱得多,城裡過年最記憶深刻的是春晚和十二點整滿城齊燃煙花炮仗的盛況。
廿七八開始,城裡鄉下都一樣,忙著殺雞蛋殺鴨裹粽,洗浴洗頭理髮刷塵,家裡能洗的都要洗乾淨,這時候要是碰到大晴天是家庭主婦們的福氣,要是逢雨不息,那就要過「邋遢年」了。
「三十夜」要守歲,1983年開始辦的「春晚」讓大家聚集在電視前有了固定的節目,小孩子也可以一反平日作息,以守歲為名玩到半夜,陳佩斯、馬季、姜昆把大家逗得直樂,主婦們趁著大歌舞節目無聊時燒了夜宵端上來吃。
十二點整,新年鐘聲敲響,全城鞭炮、煙花齊鳴,每家每戶卯足了勁,像比賽一樣放起來,生怕放得少了,父親是最積極的,早已屯好了充足的「彈藥」,電視聲音和說話聲都已聽不見,整個衢州城瘋狂地沸騰著,天被映得流光溢彩,空氣中全是硝煙味,鞭炮、煙花聲中人們在期許來年好運幸福,這是過年的最高潮時刻。
新年的喧鬧高潮至少要十幾二十分鐘,之後的鞭炮和煙花零星地還會一夜到天亮,在難忘今宵的歌聲中,人們放完「關門炮」休息,但通常家裡的燈都會開著,燈火不滅、家丁興旺。
過年的氛圍一直持續到元宵節,由熱鬧的元宵節給過年基本畫上句號,八九十年代,衢州十字街頭都要「嬉龍燈」,板龍、草龍、布龍,各鄉鎮各式各樣的龍燈從南門進城,在上下街一路耍到下街頭,花燈滿街、人山人海,偶爾還釀成過踩踏悲劇。
如今,生活條件和文明程度越來越強了,煙花和炮仗禁放,街道整潔了,平時有得吃,「十大碗」不稀罕了,拜年都改手機網絡上了,春晚也很少有人看了,孩子們想要的東西早就都有了,人們每天都可以過得比從前過年還好,年三十每人一部手機刷劇刷微信,近年時興春節自駕遊,高速免費但不知道會把你堵在哪裡。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但過年的年味著實差了好多。
年味是什麼?是一家人忙前忙後的年夜飯,是十二點整五彩流光的煙花,是元宵節滿街的燈火,更是家人相聚一堂守歲的暖意。只要家在,就有年味。(完)
風箏在此祝各位網友鼠年吉祥,新春大吉,幸福安康!
【坦蕩君公眾號 往期文章】
行路難(下)
行路難(上)
盈川千年(下)
盈川千年(上)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坦蕩君公眾號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