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情財務大洗澡 「人造鑽石大王」由預盈轉為虧損50億

2020-12-12 金融界

來源:貓財經

作者:貓妹小姐姐

瑞幸財務造假風波未過,豫金剛石(300064)又給投資者帶來了一場「驚天巨雷」。

4月3日晚間,豫金剛石披露《2019年度業績預告及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將此前預盈的8040.34萬元修正為虧損51.51億元。

對於業績變臉,豫金剛石的說明是虧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是因訴訟/仲裁案件新增預計負債約21.8億元,二是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約10億,三是對應收款項計提壞帳準備並確認減值損失10.3億,四是對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補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8億。

有市場人士分析,豫金剛石的這種行為更像是大洗澡,把虧損在一個年度裡出清,在未來年度可以輕裝上陣。

在公布巨虧的當天,公司就收到了創業板公司管理部的關注函。據關注函顯示,創業板公司管理部要求公司解釋說明「業績預告、業績快報披露時未計提預計負債的具體原因」,還要求公司「核實說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郭留希及其關聯方是否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上市公司是否違規為其提供擔保」。

一次虧掉9年利潤的5倍,市值還不夠

公開資料顯示,豫金剛石主營超硬材料產業鏈的研究、產品開發,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人造鑽石生產企業,有著「人造鑽石大王」的美譽。公司主要產品為人造金剛石單晶、培育鑽石飾品、微米鑽石等。公司控股股東為河南華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12.20%,實際控制人為郭留希,控股比例為24.13%。

公司於2010年3月在創業板上市,上市後連續10年盈利。

據貓妹統計,2010年至2018年,豫金剛石合計實現淨利潤10.61億元,但這9個年度合計實現的業績,卻僅為2019年虧損額的五分之一,可謂是」一鋪清袋」。

另外,截至4月3日,公司股票收盤價2.93元/股,總市值35.45億元。公司總市值還不夠虧損的金額。

說法站不住腳,新舊帳一起算

通常應收帳款、存貨、在建工程這三個會計科目極易被操縱造假。針對豫金剛石的說法我們逐條逐條來看,前後的的說法以及數據是否經得起推敲。

首先是豫金剛石共涉及45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4.33億元,公司此前未對與經營無關的訴訟案件計提預計負債,如今確認預計負債約21.76億元。

記得在今年1月,深交所就曾兩次發出關注函,要求上市公司核實說明預計負債計提的充分性,但豫金剛石均未對相關訴訟/仲裁案件計提預計負債。

還有一部分是存貨,豫金剛石稱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及經濟下行影響,重新對鑽石存貨計提跌價準備約10億元。

不過這種說法馬上得到投資者的不滿及打臉:新冠病毒是在2019年底爆發,要影響也是影響2020年。

根據豫金剛石過往公告,在2019年度,公司的存貨上漲速度確實較快。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公司的存貨金額為6.97億元,較2018年末的4.21億元增長66%。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的存貨金額為7.51億元。而在2019年9月30日公司的存貨金額為8.48億元。

按照這個速度測算,到19年年底也就是10億左右的水平,現在公司一下子把所有存貨全部計提了?鑽石有那麼不好賣嗎,還是壓根就沒有這10億存貨?

其三是重新評估應收款項信用風險,確認減值損失10.3億元。

這個就更荒謬了,才過了一個月,直接省了計提步驟,帳說收不回就收不回了,也不努力努力。

翻查2018年年報可以發現,豫金剛石2018年營業收入為12.4億元,較2017年的15.33億元降低了2.93億,但應收帳款餘額為從7.50億元增加到了7.87億元。2018年底豫金剛石應收帳款餘額佔當年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3.43%,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是比較異常的比例了。

天眼查顯示,應收帳款餘額第一大客戶深圳市珠珠珠寶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15年12月,股東為2名自然人,註冊資本8000萬元,實繳出資0元。根據企業工商年報,員工人數未公示,僅1人繳納社會保險。

第二名深圳市鈺瑩珠寶有限公司也是類似的情況,該公司還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繫被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羅湖局列入異常名錄。

這樣就很容易讓人聯想,這些客戶難道是自己控制做流水的空殼公司?

除了應收款外,公司還有大量預付款。

首先是鄭州鴻展超硬材料有限公司,與豫金剛石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豫金剛石以及郭留希為其做過擔保並且被一起執行。

再來看第二名深圳市金利福鑽石有限公司,也是一樣的情況。這些大額預付款都給與豫金剛石或實際控制人郭留希有超出正常關係的企業。

40億、700萬克拉鑽石項目打水漂

最後一部分是資產減值。豫金剛石還表示對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進行了更全面的檢查和評估,補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8億元。

這裡我們就要回顧下「700萬克拉的超級項目」。2017年,豫金剛石以加大力度解決人造大單晶金剛石的產能瓶頸為目標,通過公開市場募集45.67億元,其中擬投入42.88億元用於「年產700萬克拉寶石級鑽石項目」,以及2.79億元補充流動資金。

當時募資預案中顯示:項目建設期為4年,項目達產後,正常年份年均可實現銷售收入17.30億元,年均稅後淨利潤將達7.97億元。

到了2019年10月25日,豫金剛石公告擬終止45.67億元募集資金投資的「年產700萬克拉寶石級鑽石項目」,並將剩餘募集資金9.99億元永久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給出的終止理由為,產業鏈各環節及配套服務支撐不足,成本管理面臨較大挑戰以及外部環境及控股股東流動性風險(部分合作銀行存在抽貸)等因素。

2019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這塊出現了大幅增長。截至2019年三季末,公司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合計37.31億元,本次僅計提減值約8億元,那還有剩下的29億元到底資產質量如何呢?進行兩年多的項目現在才終止,但這募集的45.67億花在哪裡怎麼花的總要給投資人一個說法吧,到底有沒有與募資相對應的在建工程呢?

在2019年10月28日的關注函中,深交所多次對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大幅增長等事項提出問詢。

與此同時,近兩年豫金剛石和郭留希控制的其他「華晶系」公司不斷陷入各種民間借貸、金融貸款、企業借款等糾紛司法案件之中,而且有大部分都已經進入了執行階段。

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股東所持股份也被法院多次輪候凍結。前十大股東中,第1、2、3、4、6、7、8名股東所持股份幾乎已悉數被質押或凍結。

根據最新的3月26日公告,郭留希累計被輪候凍結的股份數量佔兩者所持有公司股份數量比例為99.41%。更嚴重的情況是,若公司控股股東凍結股份被司法處置,則很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相關焦點

  • 說好賺8000萬成虧51億,人造鑽石大王自行打臉,老闆已被限制消費
    文 | AI財經社 實習生 周享玥編 | 鹿鳴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從淨賺8000萬,到虧損50多億,「人造鑽石大王」豫金剛石上演了一場「變臉大戲」。4月7日晚間,A股上市公司豫金剛石公告稱,公司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調查通知書,因其涉嫌信披違法違規,根據有關規定,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 連續四年涉嫌財務造假,這家人造鑽石企業股價下跌20%
    記者 | 徐寧1涉嫌重大財務造假,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金剛,300064.SZ)今日股價一字跌停。截至1月4日收盤,ST金剛股價報收4.38元/股,跌停,跌幅為20.07%。這較其2020年8月的8.67元/股高點,已跌去五成。
  • 人造鑽石在消費+工業前景廣闊 提前布局的豫金剛石具備長遠價值
    不到兩個月時間,公司淨利從盈利8040.34萬元到巨額虧損超過50億。對於業績大變臉,豫金剛石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基于謹慎性原則,增加預計負債確認和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應收款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 財務造假觸發強行退市風險 119萬手封單「壓死」ST金剛
    原標題:財務造假觸發強行退市風險 119萬手封單「壓死」ST金剛   一度成為去年夏季的大妖股ST金剛,在歲末年初引爆了退市的炸雷,119萬手封單將其壓死在跌停板上
  • 兩度無視深交所,半年虧近4億,最大人造鑽石集團,如今麻煩纏身
    說好了賺9000萬,到頭來變成了虧損50億!這樣的情況真真實實的發生在A股市場中。 作為中國最大的「人造鑽」公司,豫金剛石(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仍在風口浪尖中,2019年業績變臉,說好賺1個億,最後變成了虧損50億,傷透了一眾股民的心,不過這還沒完
  • 鮮為人知的中國巨頭,年產50億克拉人造鑽石,強勢挺進全球第三
    鑽石戒指,應該是如今年輕人結婚不可或缺的「儀式」之一。畢竟相比於更顯眼的金戒指,鑽石戒指明顯更適應西式婚禮的氣氛。但實際上,天然鑽石十分稀少,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大多都是人造鑽石。而中國無疑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金剛石——即人造鑽石生產國。
  • 人造鑽石行業「倖存者」力量鑽石衝擊創業板
    公司主營業務為人造金剛石,產品包括金剛石單晶、金剛石微粉和培育鑽石,主要用於建材石材、勘探採掘、機械加工、清潔能源、消費電子、半導體等行業。2019年,公司銷售了4.68億克拉金剛石單晶、2.43億克拉金剛石微粉和15.38萬克拉培育鑽石。培育鑽石即是用於消費市場的人造鑽石。
  • 河南「人造鑽石之王」陷訴訟漩渦,市值38億被追債40億
    然而上市公司豫金剛石,這位曾經的「人造鑽石大王」,如今卻是天雷滾滾。12月13日,豫金剛石(300064.SZ)發布公告公布了4起訴訟案件進展及5起新的訴訟案件。截止當前,豫金剛石已共涉及43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0.5億元,其中涉及公司借款的案件有9項,涉及公司擔保的案件有22項。與此同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股東所持股份也被法院多次輪候凍結。
  • 耐克巨虧超50億、GAP財務危機…服飾巨頭們扛不住了?
    原標題:耐克巨虧超50億、GAP財務危機…服飾巨頭們扛不住了?耐克單季巨虧50億」……近日,服飾品牌巨頭們虧損、關店的消息連番衝上熱搜。全球疫情蔓延下,零售業上演關店潮,服飾品牌巨頭們也陸續交出慘澹的成績單。
  • 早報| 香港I.T上半財年虧損逾3億;美邦服飾前三季度虧7億
    歐洲奢侈品巨頭重新陷入疫情烏雲,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股價下滑4.7%,市值回落至2026億歐元;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股價大跌5.5%,市值較上周蒸發約50億歐元至648億歐元;愛馬仕股價下跌2.9%%,市值約為836億歐元;卡地亞母公司歷峰集團股價大跌8.7%,市值為325億瑞士法郎。
  • 因疫情遭到積壓,戴比爾斯自2月來未售出過任何鑽石原石
    據時尚商業快訊,全球最大鑽石開採公司戴比爾斯De Beers自2月以來沒有出售任何毛坯鑽石,數十億美元鑽石因疫情而遭到積壓。據諮詢公司Gemdax的數據,全球最大五個鑽石生產商的庫存可能超過35億美元,到年底可能達到45億美元,約佔鑽石原石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 疫情下的日本五大玩具公司:​多美三麗鷗虧損,壽屋萬代利潤下降
    近日,日本玩具公司多美、壽屋、萬代、三麗鷗、People相繼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最新財務數據。 多美和三麗鷗在財報中坦言,受疫情衝擊較為嚴重,由盈轉虧。同樣受疫情影響的壽屋和萬代也提及,疫情下公司的銷售額和利潤下降,但憑藉經濟的恢復和人氣商品的熱銷,業績逐漸開始好轉。
  • 豫金剛石業績變臉:去年預虧逾50億 「鑽石」積壓大額貶值
    公司在4月3日晚間發布2019年度業績預告及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宣布自己2019年的淨利潤將虧損數十億元。此前,公司一直宣稱2019年預計盈利數千萬元。豫金剛石稱,其業績變臉源於存貨計提跌價準備等方面。其中,鑽石等存貨的減值損失高達10億元。
  • 耐克巨虧超50億、GAP財務危機……服飾巨頭們扛不住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日電(謝藝觀)「維密將永久關閉250家店」「耐克單季巨虧50億」……近日,服飾品牌巨頭們虧損、關店的消息連番衝上熱搜。全球疫情蔓延下,零售業上演關店潮,服飾品牌巨頭們也陸續交出慘澹的成績單。當地時間3月18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型商場約克戴爾(Yorkdale)購物中心內一片冷清,商場內絕大部分商鋪已停業。
  • 未來天然鑽石與人造鑽石可以做到共存嗎?
    天然鑽石與人造鑽石的博弈仍在繼續。 資料記載,人類從鑽石(天然)開採以來,共採出鑽石350噸左右,即17.5億克拉,全世界每年開採鑽石在9000萬~1億克拉,其中寶石級佔17%~20%。20%寶石級鑽石價值相當於80%工業級金剛石價值的5倍。
  • 投資視角下:人造鑽石的春天還會遠嗎
    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出現了下滑,非剛需的奢侈品行業更是備受打擊
  • ...絕不能借疫情之名「大洗澡」或「炒題材」;《十萬個為什麼...
    每經編輯:彭水萍1丨瑞幸咖啡回應北京關店:受疫情影響進行正常門店優化據新京報,5月15日,有消息稱瑞幸咖啡在北京市場開始收縮戰線,預計關店80家。瑞幸咖啡相關負責人表示,受疫情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瑞幸咖啡確實在進行正常的門店優化,對個別效益不好或客戶覆蓋重合的門店進行「關停並轉」,同時持續新開門店,這也是公司門店戰略調整的方向。疫情後全國門店復工超過90%,一切運營正常。
  • ST金剛現財務造假 跌停板上封單超120萬手
    ST金剛現財務造假 跌停板上封單超120萬手 來源:第一財經 • 2021-01-05 11:35:54 1月4日,ST金剛開盤即一字跌停,截至收盤,該股報4.38元,跌停板上封單超120萬手。
  • 天然鑽石與人造鑽石究竟是「博弈」還是「共存」 ?鑽石巨頭De Beers終於妥協了
    天然鑽石與人造鑽石的博弈仍在繼續。 資料記載,人類從鑽石(天然)開採以來,共採出鑽石350噸左右,即17.5億克拉,全世界每年開採鑽石在9000萬~1億克拉,其中寶石級佔17%~20%。20%寶石級鑽石價值相當於80%工業級金剛石價值的5倍。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且年產量在1億克拉左右。
  • 疫情重創主題公園:上海迪士尼虧損或上億,海洋公園動物養護成本...
    迪士尼公司財務長克裡斯汀·麥卡錫曾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將對迪士尼公司未來收入產生重大影響,預計二季度上海迪士尼樂園將虧損約1.35億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只有迪士尼一家主題公園遭遇損失。在上海,另外一個大型主題公園——海昌海洋公園旗下各個項目客流也因疫情瞬間歸零,但有近一萬名員工、十萬多隻海洋極地動物、百萬平方米規模的場館和龐大的維生系統需要基礎保障和運行,由此也產生了較大的成本壓力。上海兩大主題公園經營承壓,迪士尼虧損或上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今年1月24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宣布閉園,香港迪士尼樂園也緊隨其後於1月26日宣布暫停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