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廿三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好書推薦# 昨天隨意瀏覽書友的動態,讀到一篇《距離=尊重》,一時有感,留了一句論語中的話: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人際關係的尺度把握自古就是一個話題,不僅如此,對於這種尺度的看法還構成了文化間差異的體現之一。以前參加過一個管理培訓,涉及文化差異,提起過一個「個人空間」的概念,這個個人空間是可以擴展和收縮的,取決於一些相關的東西,比如情緒、時段、職業或社會、文化、習慣,不顧這個空間而貿然闖入,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恐懼或攻擊性反應。
使問題進一步複雜化的是究竟何為近何為遠,這個判斷是沒有客觀的、標準化的答案的,它是一個隱性的文化現象。因此行動方的判斷和接受方的感受可能不一致,接受方依其感受而做出的反應也就很可能不完全符合行動方的預期,南轅北轍的事在所難免。要判斷在人際關係中合情合禮的距離感,必須知道影響這個判斷的因素有哪些。血緣關係的親疏、彼此間的熟悉與陌生、社會關係或地位的類似與差距等等。因為深知人際隔閡的天然性,深知這種隔閡的可怕後果,中國傳統文化是鼓勵人的相親相愛,哪怕由此帶來個人的種種不適,種種束縛感,乃至窒息感。所以人際關係的尺度把握成為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人物誌》裡有一篇《八觀》,其一即是「觀其愛敬,以知通塞」,文中一則提倡「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愛敬相須,不可一時而無,一則提倡「愛不可少於敬」,然後肅穆之風可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