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dì fū zĭ ]
【原名】地膚子
【別名】地葵;地麥;益明;落帚子;竹帚子;千頭子;帚菜子;鐵掃把子
【藥性】寒
【藥味】甘;苦
【歸經】入腎、膀胱經。
【功效】清熱利溼,祛風止癢
【主治】用於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溼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禁忌】惡螵蛸。
1.地膚子5 %煎劑對傷寒桿菌、多種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傳統認為地膚子有利尿作用。現代試驗證明此作用不明顯。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
《名醫別錄》:無毒。主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使人潤澤。又地膚子,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熱暗,雀盲。
《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毒。
《本草蒙筌》:地膚子一名落尋子味苦,氣寒,無毒。專利水道。去熱膀胱。多服益精強陰,久服明目聰耳。浴身卻皮膚瘙癢熱疹,洗眼除熱暗雀盲澀疼。
《本草備要》:通,利水補陰。甘苦氣寒。益精強陰,入膀胱,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時珍曰:無陰則陽無以化,亦猶東垣利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腎之意。王節齋曰:小便不通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能禁而頻數也。
故老人多頻數,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之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蠣、山茱、五味之類,不可獨用。病本屬熱,故宜瀉火,因水不足,故火動而致便數,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標也。治疝,散惡瘡。煎湯洗瘡疥良。葉作浴湯,去皮膚風熱丹腫,洗眼除雀盲澀痛。惡螵蛸。
《本草崇原》:地膚子氣味苦寒,稟太陽寒水之氣化,故主治膀胱之熱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補中而益水精之氣。久服則津液滋灌,故耳目聰明,輕身耐老。虞摶。
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經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 END -
回復「學習」兩個字即可加入
投稿,商務合作,添加QQ:4030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