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樂此不疲
出處《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釋義 對某一事物發生了興趣,沉溺其中,不覺疲倦。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新王朝倒行逆施,殘酷剝削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不久,便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公元22年,西漢皇族,南陽地區的地主劉秀兄弟,也起兵與農民起義軍配合,共同反對王莽政權。劉秀在作戰時常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昆陽一戰消滅敵軍四十萬,創造了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劉秀以恢復漢家制度為號召,取得河北等地官僚、地主的支持,經歷數年徵戰,終於平定天下,中興漢室,建都洛陽。因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的東面,史稱東漢,稱劉秀為光武帝。
光武帝比較關心民間疾苦,施政「務悅民心」。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法,安定了社會秩序,恢復發展了生產,使漢朝又重新強盛了起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他勤政愛民,六十多歲時,仍然是天不亮就坐朝,直到日頭偏西才回宮。
為了吸取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光武帝常常召集公卿郎將,談論經史義理,往往深更半夜才就寢。
太子劉莊,見父皇諾大年紀,一天到晚如此勤勞,便勸諫道:「陛下有(夏)禹、(商)湯之明,而失黃(帝)、老(子)養生之道。願從此頤養精神,優遊自適,不要再黎明臨朝,半夜就寢了!」
光武聽了這話,不以為然地搖頭道:「我自樂此,不為疲也。」意思是說:「我自己樂意這樣做,並不覺得疲勞。」後人因稱耽樂其事不知疲倦為「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