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的光武帝劉秀(樂此不疲的成語故事)

2020-12-11 首次為人

成語樂此不疲

出處《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釋義 對某一事物發生了興趣,沉溺其中,不覺疲倦。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新王朝倒行逆施,殘酷剝削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不久,便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公元22年,西漢皇族,南陽地區的地主劉秀兄弟,也起兵與農民起義軍配合,共同反對王莽政權。劉秀在作戰時常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昆陽一戰消滅敵軍四十萬,創造了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劉秀以恢復漢家制度為號召,取得河北等地官僚、地主的支持,經歷數年徵戰,終於平定天下,中興漢室,建都洛陽。因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的東面,史稱東漢,稱劉秀為光武帝。

光武帝比較關心民間疾苦,施政「務悅民心」。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法,安定了社會秩序,恢復發展了生產,使漢朝又重新強盛了起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他勤政愛民,六十多歲時,仍然是天不亮就坐朝,直到日頭偏西才回宮。

為了吸取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光武帝常常召集公卿郎將,談論經史義理,往往深更半夜才就寢。

太子劉莊,見父皇諾大年紀,一天到晚如此勤勞,便勸諫道:「陛下有(夏)禹、(商)湯之明,而失黃(帝)、老(子)養生之道。願從此頤養精神,優遊自適,不要再黎明臨朝,半夜就寢了!」

光武聽了這話,不以為然地搖頭道:「我自樂此,不為疲也。」意思是說:「我自己樂意這樣做,並不覺得疲勞。」後人因稱耽樂其事不知疲倦為「樂此不疲」。

相關焦點

  • 成語大王~劉秀
    《後漢書 光武帝紀第一上》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按我們現在人看來,劉秀就是一個要顏值有顏值,要才華有才華,妥妥一個時代偶像啊!話說王莽篡漢之後,廢除漢家禮儀,一日,劉秀身穿威武華麗的漢家衣冠出現在洛陽,整個洛陽為之震動,不少年長之人都痛苦流淚,有生之年再次看見漢官威儀。
  • 古代帝王中,他才學兼備,創造很多成語,被稱之為成語大王
    作為好聲音的導師,他點評學員更是妙語連珠,成語信手拈來,成為很多人心中喜歡的「段子手」。可是大家知道麼,我們古代的皇帝中,也有一位帝王博學多才,他創造了好多成語,一直被我們沿用至今,是名副其實的「成語大王」,他就是漢光武帝劉秀。記得好聲音李健導師就用過皇帝劉秀創造的一個成語「樂此不疲」。
  • 【成語故事 ·漢】馬革裹屍
    成語釋義: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東徵西討,西破隴羌,南徵交趾,北擊烏桓,累遷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冊封新息縣侯。建武二十五年(49年),討伐五溪蠻時,因病逝世,時年六十四歲。受人構陷,被光武帝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漢章帝時,得以平反,追諡「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封「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 成語典故——樂不可支|吳漢|匈奴|張堪|公孫述|蜀郡|劉秀
    這則成語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堪列傳》。快樂到不能撐持的地步,形容快樂至極。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不久,西蜀公孫述也在成都自稱皇帝。劉秀任命張堪為蜀郡太守,跟隨大司馬吳漢率軍徵討公孫述。大軍趕到蜀郡時,因後援不足,軍糧只夠使用7天,吳漢心中非常焦急。
  • 劉秀是難得一見的好皇帝,因他衍生出多個成語,大家經常使用
    實際上,經過研究又會發現,這個難得一見的好皇帝,因他也延伸出了許多成語,到了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第一個成語就是推心置腹。這個成語的意思很簡單,也就是真心實意的對待別人,這個成語之所以會因劉秀衍生出來,其實也是有一番緣故的。
  • 淺析光武帝劉秀對中央統治機構的改革,防止第二個王莽出現!
    淺析光武帝劉秀對中央統治機構的改革,防止第二個王莽出現! 王莽通過一系列操作後,終於攫取了西漢的政權。只是王莽建立的政權卻是短暫的,很快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等到劉秀建立東漢後,是以西漢王朝的繼承者自居的,對於王莽的一切自然是持否定態度。
  • 「大魔導師」光武帝劉秀,終結「穿越者」王莽政權的漢中興之主
    光武帝劉秀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大魔導師」、「位面之子」。主要是他的主角光環太強烈了,一生順境,猶如開掛。劉秀,天選之子,他的出現就是為了將歷史拉回正常軌道。大魔導師的名號很大一部分是靠穿越者王莽襯託出來的。王莽出生的時候,因為王政君的原因已經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外戚家族。
  • 成語故事:坐樹不言
    東漢初期,有一位名叫馮異的將軍。劉秀起兵來攻,沒打下父城,卻意外抓了馮異,在同鄉人的推薦下,劉秀這才接納了他。所以,馮異率領五縣歸順了劉秀,並隨之徵戰。 馮異是東漢佐命虎臣,他作戰勇敢,常為先驅,善用謀略,料敵決勝,治軍嚴明,關心民瘼,東漢創業,其功甚偉。尤其是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深得漢光武帝劉秀的信任。
  • 今日成語-誠惶誠恐
    【成語】誠惶誠恐 【拼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近義詞】驚惶失措、惶恐不安、 【成語故事】 杜詩字公君,河內汲(今河南省汲縣)人,少年時就胸有大志,才能不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杜詩官至侍御吏。
  • 同時擁有「中興」、「定鼎」兩項頭銜的帝王,光武帝劉秀當為第一人
    而像這樣同時擁有「中興」、「定鼎」兩項頭銜的帝王,光武帝劉秀當為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人。 「中興」意謂由衰落而重新興盛,多用以指國家。《詩·大雅·丞民·序》:「《丞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孔潁達《疏》引《正義》曰:「《丞民》詩者,尹吉甫所作,以美宣王也。以宣王能親任賢德,用能使人。賢能在官,職事修理,周室既衰,中道復興,故美之也。」
  • 【成語故事 ·漢】差強人意
    成語出處:範曄《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成語釋義:差,稍微地;強,振奮。原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
  • 就因為劉秀一句話,賈復和寇恂兩人和好如初!劉秀有啥人格魅力?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無疑就是這樣一位十分出色的領導。賈復和寇恂都是光武帝劉秀的得力將領,在他們追隨光武帝徵戰天下時,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衝突。如果處理不慎,就有可能導致劉秀集團內部出現分裂,從而讓劉秀統一天下的事業遭遇嚴重的打擊和波折。賈復字君文,南陽冠軍人,年輕時勤奮好學,被老師李生稱讚為將相之才。王莽新朝末年,賈復為縣吏,奉命與同僚到河東地區運鹽。
  • 「邢臺成語故事」飢不擇食
    【邢臺成語故事】飢不擇食飢不擇食【釋義】餓極了的時候,就不挑揀食物了。比喻急需的時候顧不得選擇。【典故】「飢不擇食」這一成語成語典故源於隆堯縣北樓鄉南汪店村。據說,劉秀為躲避王郎追捕,狼狽逃竄,有一次,追兵在這一帶圍剿追殺了他好幾天,走到十裡仁義莊村口時,頭暈眼黑栽倒在路邊。
  • 棗陽漢城景區《光武帝校場點將》帶你回到古戰場 預約遊客超8萬
    棗陽漢城景區《光武帝校場點將》帶你回到古戰場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萬馬奔騰、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在棗陽的漢城景區,就有《光武帝校場點將》的大型實景特效演出,這幾天雖然天公不作美,但遊客在這裡仍能感到東漢時期金戈鐵馬的宏大場景。
  • 成語「披荊斬棘」由來: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大樹將軍馮異
    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正式脫離更始政權,宣布獨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是為漢世祖光武帝。26年,改封馮異為陽夏侯。
  • 有人說光武帝劉秀其實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真相在此!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形象堪稱完美的開國皇帝,嚴格論起來,也就唐太宗李世民和漢光武帝劉秀了。唐太宗和劉秀比起來,還背了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逼父的惡名,所以,真正的論起起來,形象高大上的,也就光武帝劉秀一人了。
  • 【每日一學】成語典故(給孩子收著,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
    [近義]親如家人 滿腔熱忱 無微不至[反義]冷若冰霜 漠不關心[成語故事] 子產,即公孫僑,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曾當過多年國相,執掌鄭國政權[近義]乘風破浪 一往無前[反義]畏首畏尾 瞻前顧後[成語故事]  馮異是東漢初期一位著名的軍事將領,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大將,立下不少戰功
  • 這些成語故事居然都發生在河南洛陽,不說許多人都不知道
    它不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朝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經歷歷史的沉澱,幾乎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埋藏著數不盡的歷史、說不完的故事。意外的萌點、悠遠的詩意、縹緲的玄秘、未解的謎團……洛陽綻放出蒙娜麗莎式的微笑。前倨後恭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裡人。他出身農民,少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遊說術多年。後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
  • 劉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更始元年(二三年)六月,劉秀在昆陽大敗新莽軍後,終於到宛縣(今河南南陽市)與陰麗華成了親。婚後不久,劉秀便率軍西去洛陽,陰麗華隨軍不便,回到家鄉新野。因為她哥哥陰識為義軍鄧奉部下將領,陰麗華便同家裡人一起隨遷到清陽,寄住在鄧奉家中。第二年春天,劉秀去攻打邯鄲王郎,在真定得到了當地大姓郭昌的女兒郭聖通,對她很是寵愛,這時候他離開陰麗華才不過半載,便又結新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