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商網記者7月16日報導)瑞士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說,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毫無疑問,文化開啟了人們對美的感知。隨著廣州商業地產發展的推進,太古匯、正佳廣場、萬菱匯、保利中環廣場等購物中心紛紛披上「文化新衣」,以特色的品牌集合店開始文化之旅。
2011年,方所的亮相使得跨界、集合店、文化營銷等概念,在廣州掀起一股熱潮;繼而正佳廣場標新立異,通過自創零售品牌HI百貨,開始首次「買手制百貨」模式嘗試;最近,港資的萬菱匯引進北歐快時尚品牌OCE,忙碌玩跨界,以多種形式的集合店創潮流;加之保利中環廣場蠢蠢欲動,計劃開設自創品牌集合店……似乎購物中心都在走文化品牌店的道路,然而,這些門店究竟擁有怎樣的生命力?
廣州太古匯方所
「方所效應」:融合共生成一種文化標籤
如果談起廣州特色的購物中心,必然會提及太古匯,而說起太古匯,方所則不可不提。
2011年12月,在太古匯的LV、愛馬仕、香奈兒、Prada、迪奧等奢侈大牌包圍之中,這家「名不經傳」的方所正式開業。
2000平方米的方所,集合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文化空間。
方所的書店,以美學為核心,有世界各地超過50000種、逾90000冊的出版物,除了人文文學、藝術設計,還有不少臺版書、港版書、英文書及獨立雜誌,不少是已絕版的經典。
而「美學生活」的部分,方所引進60多個來自全球的美學生活商品,其中有超過40家品牌第一次引進廣州,超過20家品牌首次引進中國,開創國內行業先河。
值得注意的,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隨習近平出訪時,穿著的服裝源於大陸原創文化品牌「例外」,該品牌的創始人就是來自方所投資者毛繼鴻,「例外」的服飾與手袋都在方所陳列銷售。
方所開業後,倡導的「慢生活」理念得到好評如潮,所釋放出的靜謐與安然,已經融合共生成一種文化標籤,讓廣州消費者感到驚豔。
方所的影響力逐日擴大,已經形成了一種購物中心的文化效應。而這種消費意識的甦醒,正佳廣場將其捕獲並採取了實際行動。
廣州正佳廣場HI百貨
2012年10月,一家被親切稱為「HI百貨」的門店,在正佳廣場四樓露面。3000平方米的空間裡,分為藝術家居、飾品、書店、陶瓷以及專業紅酒用具、咖啡等主題體驗區,甚至還有雕塑、油畫等單品供出售或展示。
這家店是正佳廣場自創的品牌集合的百貨店,裡面囊括了150多位設計師的品牌,過半的品牌來自英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阿根廷、以色列、匈牙利等國家。
記者了解到,HI百貨的產品十分小眾,裝修風格充滿小資格調,結合現在十分流行的「買手制」,以商業與藝術交融的形態,組合成新時代的百貨商店。
與方所與HI百貨的路線稍有不同,最近,充滿香港韻味的萬菱匯,也開始嘗試走文化類型集合店的路線。6月27日,北歐快時尚品牌OCE入駐萬菱匯,開出了一家北歐生活概念館。
廣州萬菱匯OCE
記者得知,OCE概念館面積近4000平方米,分為一層、M層和二層,一層為精選貨品區,夾層是女裝、童裝和兒童遊樂區,二層則分布著男裝、家品區、運動區、書吧、咖啡區和藝廊,豐富的跨界組合展示著這家快時尚品牌的多樣性服務。
在OCE概念館,消費者不僅可以挑選服裝、家居用品,還可以坐下來看看書、喝喝咖啡,甚至還可以欣賞藝術品。
此外,保利在廣州首個商業項目保利中環廣場,在三周年紀念之際,總經理葉柯透露將將投資打造類似於方所、HI百貨的自有零售品牌,位於南塔的負一層和小部分一層,將在今年底亮相。
品牌集合店裝備升級打「文化牌」
在電商衝擊、同質化嚴重的大環境中,購物中心如何尋找核心競爭力成為關鍵,而打造具有文化品位的品牌集合店,似乎成為購物中心最新的武器。
對於購物中心而言,相對於之前大型百貨店的入駐,品牌集合店既可豐富品牌,又可以減少購物中心品牌重複率,更能突出主題化的商業定位。
曾有公司統計,客人在單品牌店鋪逗留的時間不長,但在集合店裡,客人停留的時間明顯高過單品牌店3倍。而採用集合店模式能夠使店內每平方米的租金壓力、人員成本減少,估計比單品牌店下降15%,但是銷售額卻能增加很多。
這些優勢利導,讓品牌集合店迅速上位,但品牌集合店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視。
「就目前而言,國內的品牌集合店在國內大多處於萌芽狀態,與國外成熟的品牌集合店相比而言,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問題要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買手制問題。」上海米嵐城市奧萊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兼董事羅欣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品牌集合店的發展壯大與買手群體的行程息息相關。可以說,沒有買手群體,就沒有品牌集合店。因此,如何培養買手群體就成了當下國內品牌集合店發展的關鍵問題。然而,國內尚沒有買手的成長環境,多數本土企業不願意斥巨資培養買手,所以專業的買手難以短時間內形成,制約著品牌集合店的發展。
此外,集合店並非簡單地將不同品牌放在店鋪中售賣即大功告成。從品牌到品類,如何組合集合店的品牌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把一個品牌的精華都拿到一個店裡並不一定是好事。好花還需要綠葉襯。」
然而,品牌集合店的優勢似乎不足以吸引消費者,打「文化牌」成為其裝備的升級。
在HI百貨開業時,就有資深業內人士點評道,「在商品過剩的年代,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美學品味與藝術價值越來越引人注意。Hi百貨的誕生合乎時宜,它模糊了藝術與商業、生活的界限,這是一種生活的遠見,也是商業上的遠見。」
毋庸置疑,特色的品牌集合店有助於購物中心的差異化經營,所呈現的文化體驗感更是迎合了新時期顧客的消費追求。
方所書店的玻璃門上,是詩人也斯的贈語:「但願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聽。」
方所策劃總顧問廖美立說,「我們做的不是書店,而是一個文化平臺,一種未來的生活形態。」將一家品牌集合店上升至文化甚至未來生活形態的層面,這是品牌集合店更深層次的要求。
日本的森谷正規曾經說過,文化雖然不像文明那樣具有地區的廣泛性,但是,它相應地和各個國家的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具有更深刻的聯繫。同樣,購物中心的集合店要打造文化氣息,則需要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的稟賦與精神,文化才賦有生命力。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方所的品牌理念已經普遍被消費者所接受,而這也一個商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未來,這種文化主義的品牌集合店將會是大勢所趨。」分析人士指出。
有人預測未來,購物中心可能會逐漸演變成「集合店+專賣店+配套」三足鼎立的格局。集合店在其中的佔比應該是40%,而品牌集合店將商業與文化結合,將在購物中心的升級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