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幹群芳 在9月26日的北京車展上,產品線眾多的上汽大通聚焦MPV車型,舉行了一場以「全能MPV定製專家」為主題的發布會,發布了2021款G20、最像房車的MPV RG20、全球首款高端氫燃料電池MPV EUNIQ 7三款新車,同時還展出了全能家旅MPV G50、商務MPV G10等車型。
「MPV是上汽大通非常重要的產品體系,『後疫情時代『,MPV包括房車一定是未來非常重要的增長點,我們會持續發力。」上汽大通總經理王瑞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上汽大通包括上汽MAXUS和上汽躍進兩個品牌,銷量佔比超過七成的上汽MAXUS產品覆蓋MPV、SUV、房車、寬體輕客、皮卡等,而上汽躍進則主營各類輕、中型貨車以及各類特種改裝車。上汽MAXUS官網顯示,其在MPV市場布局有G50、G20和G10三款車型。上汽MAXUS在8月份銷售了12500輛,其中三款 MPV車型的累計銷量達5148臺,佔其總銷量比例高達41%,其中G50在1-8月份累計銷量達11535臺,位列MPV市場銷量第15名。
「MPV市場目前分化現象明顯,低端的車型銷量萎縮幅度較高,但總量依然龐大,高端、更具科技感的車型則有著不錯的增長,我們之前的MPV產品偏上端,未來會持續向上發展。我們做的每一個細分市場,目標都是第一。「王瑞表示。上汽大通在MPV領域有9年的技術和市場經驗,上汽大通技術中心副總經理謝銘詩表示,中國消費者的購車喜好從轎車轉變到SUV,再過5-10年,MPV一定是走入家庭的主力車型,上汽大通也將持續深耕這一市場。
上汽大通總經理王瑞
從北京車展發布的新品可以看出,上汽大通對MPV產品陣容進行了延展,包括加入房車的元素,以及推出氫燃料電池版本。「我們希望能在MPV的細分市場裡,針對大家需求層次的不同,都給出對應的產品,包括偏商務的,偏休旅的等等。「上汽大通副總經理華瑾表示。而對MPV產品進行細分布局並且將MPV板塊單獨參展,反映出上汽大通對各類車型板塊更加聚焦的發展思路。
除了單獨宣傳MPV板塊之外,今年上半年上汽大通還推出了新能源乘用車品牌EUNIQ,並發布了兩款新車。從銷售渠道來看,上汽大通也在推進分網銷售,首先是組建了專門的皮卡團隊,並且取得了積極的市場反饋。「後續我們會打造『1+3』的網絡模式,一個母店,全品系銷售;皮卡專網,小而精;商用車商圈開一個商用車專網;乘用車開乘用車網絡。」王瑞表示,上汽大通未來的網絡會更加專注,但並不是完全切成三個板塊獨立運營,而是有分有合。
上汽大通旗下已經擁有商/乘多達20多款產品,這極大考驗著其產品運營能力。在銷售渠道和品牌營銷上,上汽大通也經歷了一個摸索的過程,曾試圖弱化商用車和乘用車之間的區別,但從今年開始又大力推進商乘分網,品牌營銷也進行區隔。「將品牌定位重新梳理,整體名字依然是上汽大通MAXUS,但偏商用的可能採用眾字標,偏乘的則採用MAXUS英文標。」華瑾表示。而在品牌理念上,上汽大通將通過科技化、生活化和定製化三方面來進行塑造。
|訪談|
經濟觀察網:燃料電池在乘用車領域的商業化落地要比商用車難度大很多,為什麼還在推進燃料電池乘用車?
王瑞:燃料電池的乘用化落地困難的原因很簡單:以前的相關聯零部件很大,乘用車裝不下。但是我們這代電堆的尺寸很小,可以更加方便的裝在乘用車上。國家的基礎建設也在大力推進,光是上海規劃了25個加氫站,有15座是一年內要建好的,目前全上海有5、6個加氫站。在乘用車產品上推廣氫能源技術,非常依賴加氫網絡,商用車建一個就可以滿足很多車,但乘用車一定要串起來。國家正在推進長三角氫走廊,我們從技術層面給政府推廣的信心,政府也有決心從根本上改變汙染的問題。
經濟觀察網:RG20未來的定製空間有多大,是否有其他車出現?上市以後,到底是作為MPV還是房車來銷售?
王瑞:改造空間會很大,我們的開發團隊現在有新的理念,找一些家裝的人一起做,他們先做我們再改,改好請別人評判做優化,拿出數10款找數10個不同風格的家裝設計師幫我們裝好。房車先是房再是車,先裝修好這個房子,再根據安全性、舒適型往回拉一點,這樣產品更加豐富,更加人性化。在渠道上,房車還是以房車渠道為主,自營為輔,RG20因為是「像房車」的MPV,從某種角度講它可能更往MPV一些。第三個自然是持續不斷,房車在國內可以說是剛起步,在海外各種各樣大大小小都會有。我們有非常強大的房車研發能力,也有非常標準、能力很強的房車工廠,所以未來,我們的全系列產品都可以做一些房車化的改造。
經濟觀察網:怎樣的新商業模式,才能將智能化價值最大化?
謝銘詩:我們現在既在做泊車,也在做高速公路的駕駛輔助,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L2級別駕駛輔助,現在也在往5個毫米波雷達加上10到12個傳感器的高階智能駕駛方向,三條路線在同時向前突破。
我們一定要將智能駕駛運營過程中的關鍵數據拿回來,不是全量數據,而是在用戶接管那一刻的前5秒後5秒發生的數據,這對我研究算法的改進是很有幫助的,對開發產品團隊內部的運營而言,要將這件事情運營起來。第二是用戶的運營,除了智能駕駛以外,其他智能化產品都要做到可售可賣,這是我們的理想和願景。
智能駕駛板塊可能不斷把新功能通過OTA開放給用戶,甚至由此產生新的營運模式。但是在其他的板塊我們也想這麼做,所以內部有一個特殊項目叫軟體可售項目,就是如何能把軟體可售,實際上它說的是功能可售,價值可售。
經濟觀察網:在軟體重新定義汽車的時代,中國汽車面臨哪些挑戰,未來有哪些機遇?
謝銘詩:上汽大通在未來的幾年,恰好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我們在思考軟體定義汽車領域,基本上形成了「1+3個2」的核心思想,1是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第一個2是我們要抓住兩個基礎,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基礎去定義軟體,必須有一定的軟體工程能力,第二個基礎是必須有一個比較靈活適用的電子架構。
第二個2是我們比較強調兩個新的名詞:智能交互和進化,不再將交互當做屏幕和語音的交互,而是全車的交互。進化使汽車越來越智能,但一定要從場景入手去考慮。
最後一個2是兩個新的方法,場景驅動和數據驅動,軟體定義汽車的背後邏輯是,先挖掘到好的場景才能想軟體如何做,如何實現,這便是場景主導;數據驅動,現在還比較淺,這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1+3個2」的思想框架的引領下,上汽大通將朝著這個方向重新定義三件事情,一是重塑產品定義,二是重構產品開發的模式,三是產品評價的手段和方法會發生劇變,不再是原來動靜態評估這麼簡單,動靜態只是基礎指標,一定在智能化和其他用戶體驗上給用戶帶來新鮮感,用戶才會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