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吃飯都是一個大問題。古語云「食色性也」,就是人的生命離不開食、色二字,並且食在色的前邊,溫飽才會思淫慾,食材用於維持人體的壽命,色則用以繁衍後代,因此二者都事關「存亡」二字。因此針對想想脫存亡的出家人,色戒是本質戒律之一,飯確是必須吃,但也不可以隨意吃,佛祖在那時候總有非常嚴苛的要求。
按照佛制,為斷除貪婪,堅定不移道心,印度的出家人只有帶上「三衣一缽」。三衣包含上衣、下衣、大衣,上衣、下衣用以遮體,大衣是坐禪和晚上睡覺的披蓋;一缽就是說為處理吃飯問題的,飯食放到一起,只有吃一缽,也不能煮飯。自身煮飯弊病許多,由於一般人想吃啥就想去幹什麼,既拖延時間,又非常容易滋潤夠味欲的貪著,不好本身修行,另外也失去和一切眾生結善緣的機遇,不利救度一切眾生。因此佛祖規定大伙兒「日中一食,次第行乞」,就是說各家各戶地討飯吃,不可以挑吃挑喝,要公平乞食,一天也只有吃一頓,並且,假如連要七家沒人供給,這一天就得餓著。佛祖自身就以身作則,做表率,徒弟們也都依教秉持,追隨佛祖次第行乞,因此出家人也叫「乞士」。乞士並不是乞丐,乞丐僅僅以便種活色身的性命而行乞,而出家人乞食,確是以便上求佛道,下化一切眾生。
那時候佛祖有兩個大弟子,一個是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一個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兩人全是證果的大阿羅漢,在用餐的難題上卻做不到「次第行乞」,只是挑三揀四的。大迦葉專業去找窮人家乞食,想給窮人種福田的機會;須菩提呢,專業去找有錢人家託缽,由於榮華富貴不是長期的,有錢人變窮後比窮光蛋更痛楚,因此須菩提就專業去吃有錢人家的飯,想讓富人們的財富長久,而且能邁入佛門,獲得牢固不爛的法財,這就叫「一切賢聖,皆以潛山法然而有區別也」。倆位聖賢儘管都證體了,儘管全是菩提心,全是以便度一切眾生,行的是無為法,但小乘習慣還要,了解上帶凡聖的區別,因此被佛祖呵責為「心不均平」。
但習慣難除啊,兩人一時還轉不回來這一彎,因此仍然我行我素。大迦葉尊者還較為好運,由於窮人家的飯基礎沒人喜歡,他去吃,或許不容易許多人怎麼說話;但須菩提卻專挑有錢人啊,這就非常容易給別人造成不良的影響了。因此,當他乞食乞到維摩詰居士的門邊時,那位大富年長者就來啦一次「乞食論道」,並給出一連串的「攝食標準」。顯而易見,那時候的須菩提還沒搞明白不二法門,因此聽都聽不明白,只能回身就走,連自身的缽都害怕拿。維摩詰居士便叫住她說:「取缽勿懼。」——別怕,還是把飯拿以往吃否!供給出家人是應當的,可是你可以了解如何吃這缽飯,才不枉費了那份供給。你看看,都講出家好,可剃度這碗飯簡直不美味啊,要保證「公平行食」才可以吃。那麼怎樣以公平心吃這碗飯呢?這一段十分有趣,人們分成兩部分給大家介紹。
一、乞食論道
住公平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合和相故,應選揣食。為不會受到故,應受彼食。以空聚享,入於聚落。所聞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各自,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要不然,今則無滅。若能捨不得八邪入八擺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給諸佛及眾賢聖,隨後能食。無如肉食者,非苦惱,非離苦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人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以益、不以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若無如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住公平法,應次行乞食。」維摩詰菩薩一說話,就表述了和佛祖一樣的乞食規定。他告知須菩提尊者,修行佛法的人,要「次行乞食」,「次行乞食」就是說「次第行乞」,各家各戶地乞食,因此並非只乞食窮人家叫公平,或是只乞食有錢人家叫公平,次行才剛好表明了公平,「次行乞食」才表述了真實的公平方法,也就是說佛法,你既然是修佛法的,怎麼用餐也要挑三揀四呢?還專挑有錢人家的飯吃?你保證公平行食了沒有呢?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修行人乞食是以便修行不想吃飯的哪個,也就是說人們的法身慧命,並非以便滋潤色身。以便色身才會專喜歡美味的,挑三揀四,那就是乞討者,並不是乞士。乞士是以便自度度他,以便法身慧命的提高而乞食,法身是徹底公平、常樂我淨的,不需要食物的滋養。
由於地區和風俗習慣的緣故,我國的出家人是無需乞食的,但會化緣,化緣也會為法化緣,不可以為錢化緣。以前有一個人跟我講,如今出家人都是需要錢的,沒有錢無路可走,連公共汽車都沒法坐,化點錢都沒有錯。聽起來仿佛人生大道理,可是我出家這麼多年了,幾乎沒有想起過要去化錢,也幾乎沒有缺過錢,由於出家人,修行才算是你的本分,你好好地刻苦,把本分搞好了,就不容易沒有人供養,就算沒人供養,護法伽藍也不容易給你餓死。因此出家人絕對不可以為了錢去化緣,只有是以便栽培一切眾生的福報,這就是說「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為壞合和相故,應選揣食。」揣食就是說用餐,印度人用手抓飯吃,叫揣食。合和相就是說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色身,壞是損壞、泯滅。凡夫用餐是以便滋潤這一色身,因此總愛吃好的;而修行人用餐,是以便可以修行解脫道,最後滅除色身之相,貢獻法身威儀,因此但求餓不死就行,不容易去為色身營養價值貪著美味可口,這稱為「為壞合和相故,應選揣食。」
「為不會受到故,應受彼食。」不會受到是指法身,法身是清靜無為的,不會受到一切受。古代人說:「整日用餐,不曾咬著一粒米。」認真全在道邊,才可以杜絕痛楚苦惱。那麼修行人接納他人施捨的食材和物件時,都是以便可以不斷修行,牢固相互的道心,貢獻諸佛之法身。因此人們出家人用餐的地區稱為五觀堂,用餐時要做五種觀想,最後一個是「為成道故,方受此食」,就是說這一含義。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聞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各自,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要不然,今則無滅。」佛祖時期,一般修行人都是分別在靜寂處坐禪,到了中午時分,才會站起到聚落裡去乞食,聚落就是說別人聚集的地區、人比較多的地區。那麼你可以到那樣繁華的地區去化緣,最先要有時間聚想,就是說想這一聚落是空的,心理狀態和坐禪時一樣,維持一片空寂,就算走在鬧市區裡也如入無人之境,不會受到一切相的拘束,這叫六根清淨。
「所聞色與盲等」,這就是指眼根清靜,就是說見到了跟沒有見到一樣,置若罔聞;「所聞聲與響等」,這就是指耳根清淨,聽見全部的聲響全是一樣的響聲,沒有超好聽、不好聽的差別;「所嗅香與風等」,這就是指鼻根清淨,嗅到一切香味、臭氣,都和風一樣恬淡無氣味;「所食味不各自」,這就是指舌根清靜,吃出一切食材,都不各自味兒的優劣;「受諸觸如智證」,味蕾和嗅覺不大好色彩搭配與盲等、聲與響等、香與風等那樣的方法來表述清淨之意,因此維摩詰居士用了「不各自」來表達舌根清靜,用「如智證」來表達身根清淨,就是對各種各樣觸覺,例如冷暖溼滑,也沒有各自,如同證果的聖賢一樣,對各種各樣人生境界都心無所動。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要不然,今則無滅」,它是意根清淨。意根的功效就是說知,知是掌握、了解,是人們的錯亂之因,都是人們的擺脫之因,全看你如何知了。諸法是指一切天地萬物,佛家裡把一切物理學的、生理學的、心理狀態的、大自然的、宇宙空間的各式各樣的狀況,都稱之為「法」,凡夫由於著相,知諸法為真正,就會隨諸法存亡而存亡,那麼修行人。根據學習佛法,如理邏輯思維,了解「諸法如幻相」,一切萬法好似夢幻2一樣不真正,就不容易隨物流轉,才能證得解脫。
「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這就是說諸法無生之理。無生就是說夢幻、空幻的含義,假的東西哪兒有生,哪裡有滅呢?這話人們略微細講一下。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沒有歸屬於自身的物品,全是緣起的,因此佛法裡有一句話稱為「諸法無我」,又叫「緣起性空」,是指所有的物品都不能表達自己,只是憑藉其他東西來表述自身的,例如桌子,是依靠木頭和釘子來表達的;家中,是靠爸爸媽媽、小孩來表述的;房子,是靠磚瓦窯來表述的;觀念,是靠規範字來表述的……一切一法,它的天性就是說空的,沒有分毫不歸屬於自身,倘若我還是我,沒有其他物品,它是絕對不太可能的,這就稱為諸法無自性。諸法也無他性,人們說萬法是「因他起」的,他就是說緣的意思,他性就是說萬法不歸屬於自身,而歸屬於他。
實際上自、他是相對性的,沒有自性,或許也就沒有他性,但是他性更容易蒙蔽人,例如戀情之中,痴情的人就覺得自身屬於對方,漂泊的心靈總算找到歸處,很幸福,結果之後發覺全是假的,這就是說沒有智慧型,連自身都沒辦法把握自身的心,寄予在別人那邊就更不可靠了,因此痴心的下場全是不幸。「本自不然,今則無滅」,然就是說模樣,要不然就是說沒有樣子,也就是說沒有生,生了總有模樣了,連模樣也沒有,哪兒會有生滅呢?因此萬法原本無生無滅。但是人們見到的萬法常有模樣,車會有車的樣子,錢富有的模樣,乃至般若有般若的模樣,解脫有解脫的模樣......有模樣就是說緣起的,並不是原本的,儘管他說般若你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起作用,或許哪個般若有模樣;定義都是模樣,是言語堆積起來的,因此還是在生死裡的。
這一段對人們十分有幫助。大伙兒並不是也沒有時間打坐嗎?特別是在是家裡居士,工作中、家中……每天在五欲六塵裡轉圈,四處紅燈酒綠的,比古時候的聚落可繁華多了,很多女眾一到商場裡,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目不暇接地東摸西看,心早已不清楚跑到哪些地方來到,返回家累得不行,哪有時間打坐啊?維摩詰居士就是說在教人們怎樣把空性的智慧型,應用在衣食住行之中。
因此在《維摩詰經》裡,打坐容易,你隨時保證六根清淨就是說打坐。像維摩詰居士說的:「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聞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並不是給你做瞎子、耳朵聾了,只是不各自,你可以保證這種就是說最好是的修行,不管工作中時、歇息時、用餐時......隨時維持六根好似浴室鏡子一樣,對六塵了明晰,心裡不了貪、嗔、痴諸念,有念就轉到無生,就是這樣維持空寂的情況,沒有堅定不移,長此以往就能夠契入無生法忍,證見自性光芒。
「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給諸佛及眾賢聖,隨後能食。捨不得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隨後能食。」這兒維摩詰居士常說的就是說不二法門。他告知須菩提,你可以搞清楚不二法門,做到兩個規範,才能夠吃我供給的飯,那樣來引導須菩提從小乘般若進到大乘般若的大門。
第一個規範:「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八邪和八解脫是對立面的,好似濁流和冷水的差別一樣,八邪就是說八正道(八解脫)的背面,稱為邪語、邪見、邪思維、邪業、邪命、邪修習(又叫邪便捷)、妄念、邪定。嚴格意義上來說,動心就是說邪,沒動才算是正,因此唯有解脫的聖人才沒有八邪。例如須菩提,他就是說根據修行小乘法,觀人世間一切皆苦,進而放棄八邪,證入八解脫的,因而他對八邪十分厭煩,對解脫很固執。
實際上這還是心有掛礙,並不是真解脫。因此維摩詰居士就給他們開示大乘法門,稱為「捨不得八邪入八解脫」,在大乘般若的空性智慧型覺照下,捨不得一切法而證入解脫。為何能捨不得?就是說由於看到了萬法無我的空性,開啟了般若智慧型,八邪如空聚,並沒有真正可循,有哪些可舍的呢?那樣不就是說解脫嗎?因此能「以邪相入正法」,邪相就是說存亡相,正法就是說無生無死的涅槃,存亡中無存亡可循,坦蕩,了無掛念,像維摩詰居士,每天家裡衣食住行,卻能持戒清靜,就是說「以邪相入正法」。
第二個規範:「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就是說胸襟要開啟,人們平時用餐時,這一碗飯僅僅施捨為自己了,感覺僅僅以便自身不餓才用餐的,他人餓不餓不關我事。那維摩詰居士就告知須菩提,你可以像普薩一樣,進行濃厚的菩提心,時時刻刻不惦記著「下化一切眾生,上求佛道」,包含吃一頓飯那樣的瑣事,必須先施捨給一切眾生,供給給一切諸佛,隨後你才能夠吃。因此,假如大伙兒想做菩薩,還要學習培訓菩薩的心理狀態,進行那樣的大心,生活起居中的一點一滴必須回向給十方法界,利益希望眾生均沾,損失則希望眾生皆免,那樣去解決人世間一切雜物,就是說行普薩道。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可以這一模樣用餐,做到這2個規範了,就是說進到了不二法門,說白了「離是離非,行於中道」。「中道」是以凡夫到聖賢,要是懂了般若,每個人能夠修行的,維摩詰居士開示的「非苦惱,非離苦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人世間,非住涅槃」,就是說不一樣層級的人修行中道的三個關鍵點。
最先,凡夫行中道的關鍵點:「非有煩惱,非離煩惱。」凡夫還可以開啟般若智慧,這叫大心凡夫,也叫薄地凡夫。見的儘管開啟了,了解自身原本是佛了,但是時間還沒上來,和凡夫一樣有苦惱,沒什麼不同。那樣的人修行中道的關鍵點,就是說「非苦惱,非離苦惱」,觀一切苦惱如夢幻泡影,自身如同演電影的演員一樣,你一直在電影裡苦啊樂啊、哭啊笑啊,都損害不上真正的你,這就是說凡夫如何修行中道。
次之,小乘人修中道的關鍵點:「非入定意,非起定意。」小乘人儘管沒什麼苦惱了,修行小乘的人全是想入定的,這叫「入定意」,就是說感覺入定才可以滅掉人世間相,願意入定,隨後依據法門的規定,把腿盤好,觀念安定好,長此以往就會進到定境。假如定力不足,願意去幹什麼事兒的那時候,就會「起定」,從定裡出去。來到滅盡定的那時候,他就能夠一直入定八萬四千末劫不動。那樣有出帶入的定,就是說小乘禪定。維摩詰居士所說的不二法門,就是說無需去根據有為的做作入定、出定,只是無為的大禪定,人們的真心實意是無為、無相的,因此不在乎定與不確定,空性智慧型都一直朗朗覺照無失,不被一切相所惑,這亦是無出無入的大乘禪定,也叫楞嚴大定。
再度,菩薩修行中道的關鍵點:「非住人世間非住涅槃。」菩薩都早已發了菩提心,會以救度一切眾生以民為本,不辭辛勞地去做事兒。但菩薩還是有法執的,因此來到人世間後有隔陰之迷,就是說一投胎就又蒙蔽了,會學著一切眾生去固執,去貪嗔痴,直至碰到因緣開悟前因後果,菩提心才可以顯傳出來,這一那時候如何修行?《金剛經》常說的「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教給菩薩用功的方法——無住,也就是說「非住人世間非住涅槃」,行於中道,菩薩的智慧和大慈大悲就反映這裡。人世間就是說生死輪迴。涅槃有三種,這裡指不生不滅的本身。普薩有大智慧不了存亡,挺大大慈大悲不了涅槃,捨不得一法地救度一切眾生,才可以貢獻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乃至究竟成佛。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以益,不以損。」大福是指解脫之福,出世間的福報;小福就是說世間的福報。須菩提並不是以便給有錢人積福報、度脫有錢人出命輪,才去有錢人家乞食的嗎?維摩詰居士又把他的這一知見一掃而空,對他說「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以益,不以損」。哪個布施讓你的人,既沒什麼擺脫大福報,都沒有世間小福報,既不容易增益哪些,也不容易降低哪些,他自身就是說佛嘛。人們無相的真心實意就好似虛空一樣,你搬些家俱進去,仿佛給虛空提升了什麼呢,實際上虛空還是虛空,不容易由於家具而提升什麼,也不容易降低哪些;也就是說如同人們在夢裡獲得了什麼呢,實際上人體還是床上,沒有動過。眾生仿佛是生生死死的,有得有失,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時間,可事實上,人們的佛性幾乎沒有轉變過,這一是以本質說的,因此維摩詰居士是位真實的大禪師。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你那樣了解才算是契入了真實的成佛之路,也就是說空有不二、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不二法門,無需再藉助小乘的線路了。正入就是以大門口進去,不會走旁門左道,聲聞等小乘的修行路線就是旁門左道,儘管也能成佛,可是從小路上來的。
「若無如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它是空與不空無二,當你以無施、無受、無食這三輪體空的無相之情,去吃這碗飯,才算是真實不空的。眾生與你時下是佛,這就是說不空,不然施有施相,受有受相,飯有飯相,施者與受者都並不是佛,你用餐還是以便去救度別人,你就全是空話了,你也就白吃別人供給的飯了。
或許,須菩提是早已證果的大阿羅漢,按段存亡早已拿他沒法了,因此白吃不白吃也都不打緊,可人們還要當心了。有句老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完不上道,披毛戴角還。」天地沒有免費午餐,都沒有完全免費的早飯、晚飯,假如人們出了家,卻不可以證悟空性,到底成佛,那每一粒米全是要連本帶利去還的;如果平常再懈怠懈怠,不可以每時每刻、勤勤懇懇土裡求佛道、下化眾生,沒有積累下世的哪些福報,就只能變為牛去還了。因此印度人吃少牛肉,對牛很重視,就是說由於許多牛上輩子全是出家人,沒好好地修習,這輩子就會變牛。做牛辛苦不辛苦啊?吃的是草,幹最大的活,有的去世了也要剝皮吃肉,一點享有也沒有,這就是說為還債來的,因此出家這碗飯是最難吃的,湊合吃完,也不太好消化。但是你如果會吃呢,就沒有比剃度這碗飯再香的了,那麼如何才算會吃呢?人們然後往下看。
二、法食平等
這兒有個難題啊,維摩詰居士還要須菩提救度嗎?或許無需,須菩提本來也了解,為何還會跑到他門上來乞食呢?這就是說演戲給大家看的,為的就是說讓小乘人深層次地掌握不二法門,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因此須菩提角色很不一般,他真是就是以小乘進到大乘的橋梁,你看看《金剛經》就是說以他為造成,佛陀才來講的,目地是來教大伙兒怎樣做菩薩;隨後他一不做二不休,又跑到維摩詰居士那邊找「飯轍」,實際上哪兒是以便自身,他是為眾生找法食呢。或許維摩詰居士都是看破不說破的,因此手上端著這缽飯,就是說不給他,還趁機把不二法門結結實實地開示了一通。
如果說《金剛經》是菩薩的初中級教材內容,那《維摩詰經》就是說高級教材了,須菩提一時半會兒還真吸收不上,乞食乞得十分艱辛不用說,維摩詰又給出了好多個用餐的標準,簡直我們一起為求法的須菩提捏把汗啊,做為佛陀解空第一的大徒弟,他能否接住維摩詰的這碗飯呢?人們看佛經:
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痴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一)法與食不二
「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無如行乞,乃可攝食。」食材都是萬法之一啊,因此維摩詰居士說,假如你可以在用餐上保證公平,不挑三揀四地起各自,你就可以看到諸法實相,也就是說法法公平的諸佛;相反也是。當你看到了諸法實相,就能在吃飯上保證公平的次第乞食,那樣乞來的飯,你才能夠拿來吃。
這一條,來看須菩提沒做到,由於他專挑有錢人家的飯吃,就表明他心裡「諸法不等」,這就是說沒有進到公平不二的成佛之道,每天跟隨佛陀,連如何成佛都不清楚,為何吃這碗飯呢?
(二)煩惱與解脫不二
「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淫就是說較大的貪婪,怒就是說憎惡,痴就是說愚痴,斷是斷除、滅除,俱就是說跟貪嗔痴在一起。當你既持續除貪嗔痴,都不跟隨它跑,說白了「萬法如幻,我自清涼」,萬法全是無自性的,這叫「如如不動」,你可以保證,就能夠吃這碗飯。
人們了解,小乘雖然能成聖,確是當不上佛的,儘管這一輩子也度眾生,但人體消滅後,他就進到滅盡定了,不容易再起心動念,也就很難不到了。以前的爸爸媽媽、老婆還要命輪裡吃苦,他卻固執在涅磐的人生境界裡,害怕再起心動念,去貪嗔痴組成的塵世裡翻滾,那如何度眾生呢?如何成佛呢?因此被佛陀稱為「焦芽敗種」,給他們講《金剛經》,教她們「無住生心」的方法,儘管生苦惱心,但不容易住在苦惱的人生境界裡,就是說「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
須菩提就是說小乘聖賢,小乘修習就是說以便熄滅貪嗔痴,維摩詰就趁機他來乞食的機遇,疏導他大乘法門,讓須菩提能像普薩一樣,「不以自身求安寧,只求眾生得離苦」。例如地藏菩薩,就一直在煉獄裡度眾生,煉獄是貪嗔痴最大的地區,他依然有緣分到那邊去,就是說沒有斷淫怒痴,斷了就沒有緣了,沒有緣哪兒都去不上。地藏菩薩儘管進了地獄,但由於挺大善根,總是一想著修習,不容易再沉淪,開悟以後,就會在剩下的時光裡,「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盡較大的努力救度有緣的眾生,這般經歷生生世世,直到眾生度盡。
因此維摩詰居士說一切習慣無需斷,這兒的重要是你可以搞清楚習慣的天性都是佛性,不必被嚇跑了,也不要跟它跑。「嚇跑了」是離,屬於小乘;「跟它跑」是即,那就是凡夫。非離非即,這叫定慧等持的不二法門。「慧」是本來了地看到它,「定」就是說不隨著流浪,你看不到它大自然就會隨它漂泊了,因此定慧不二,它是維摩詰以便度化須菩提所開示的成佛之路。須菩提啊,即然你懂了諸法實相,貪嗔痴的習慣就能夠升起來,變成你的用,你看看佛陀也會罵人的話啊,有一個徒弟貪睡,他就罵他「咄咄汝好睡,螺釘蚌殼類」。咄咄表達佛陀很發火,罵徒弟像螺釘蚌殼一樣嗜睡,這並不是怒嗎?徒弟見到佛陀發火了,就很難害怕貪睡,剛開始好好地刻苦了,怒就變成佛陀的用,用它來度化眾生的難除習慣。因此你懂了萬法的天性,萬法就變成你的用。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身就是色身、肉身,一相就是說無相、法身,這就是指色身與法身不二。它是告知須菩提,你並無需等待人體損壞了,才可以進到滅盡定的涅磐境界裡,時下這個色身也離不了法身半分。永嘉高手也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搞不懂得話,無明就會遮蓋佛性,色身就會阻礙法身,懂了以後,無明、色身全是自性的用處。
(三)佛道、外道不二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紅提等,是汝之師,以其剃度。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外道就並不是佛道,但也並不是邪法,也是修為,能夠隨修習的層級出生色界、沒有顏色界諸天,也非常好,但福報盡了仍會沉淪。那時候印尼總有六個知名的外道高手,如今將會大量了,仿佛四處全是高手,但是人們可不可以隨意去學,由於維摩詰居士的這話前邊有一個主語叫做「須菩提」,就是這一法門是給須菩提們開的,並不是給全部的人開的。儘管中國人都有大乘根性,人們能夠各個方面了解一下,但是和須菩提一樣了,才可以去追隨外道剃度、學習培訓,學懂了,你才了解如何著手救他。維摩詰居士說,須菩提,你自身能從外道走出去,又可以外道的師傅、徒子徒孫都救出去,才配吃我這碗飯。這活兒可真不好幹啊!
(四)邪法、正法不二。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上之岸。」修習並不是以便消除邪見,做到擺脫的之岸嗎?它是小乘人所固執的,並不是到底方法,因此維摩詰居士就對他說,不可以到之岸。你來到之岸不回來了,那深谷裡的人該怎麼辦?不僅不可以成功,也要「入諸邪見」,邪見以無明為根,貪嗔痴為基,演變出去共六十二個邪見,你必須去掌握,要不然你如何度化具備邪知邪見的人?
「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八難人們講已過,稱為地獄、餓鬼、畜生、北拘盧洲、長壽天、聾盲喑啞、世智辨聰、佛前佛後。處在八難的人,基本上沒有修習的機遇。但維摩詰居士說,須菩提,你也不可以放棄八難的眾生,你可以長住在那邊,卻心無所住,無住生心,想方設法去救度她們。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你假如固執在清靜的法體上,不了苦惱,和凡夫沒有緣,如何度她們呢?因此,你可以學習培訓隨煩入惱,掌握凡夫的邏輯思維,卻不以之所動,才可以度化她們。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在《金剛經》上,須菩提說:「佛曰我得無諍三昧,人群·中更為第一。」因此須菩提是有我和眾生的區別的,我得定了,眾生沒有得定,我來第一,眾生都比不上我,或許他並不是確實有凡俗的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在法上,他有這一固執,覺得我得法了,眾生還沒,這就稱呼執。法執一樣是分別心啊,因此阿羅漢按段存亡已滅,變異生死未除,就是說這一分別心導致的。因此維摩詰規定他捨棄法執,眾生和我皆萬法之一,眾生沉淪,我亦沉淪;我得是定,眾生亦定,沒有差別。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須菩提每天去有錢人家乞食,並不是以便給眾生種福田嗎?並不是自覺得是福田汽車僧,能給眾生福報嗎?他在《金剛經》上曾問佛祖:「云何普薩不會受到福德?」佛陀回答他:「須菩提,普薩進行福德不可貪著,是故說不會受到福德。」為眾生的心雖說善的,但也不可以固執有功德相,維摩詰居士的這話,一樣是以便消除他固執福德的心,因此對他說:「這些施捨你的人,並不是就一定是種福田;這些供養你的人,一樣會下三惡道。」這怎麼可能呢?的確這般,關鍵是看供給者的發心,你如果發噁心想吐為惡願供給聖賢的,例如以便讓仇人死了這些,或是就是你拿的資產是以惡來的,偷來的或搶來的,那供給誰也沒有用,毫無疑問會墮地獄的;當你發心良善,要以重視三寶的心去供給,或是是以便救度貧困而去施捨一個乞討者,那樣才算是種福田,未來才會得善果。因此修行人要時刻醒悟自身的發心,不必被諸相所迷。
「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區分,於一切眾生然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進眾數,終不可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入眾數就是說位居聖人之流,滅度就是說成佛。修習誰不害怕魔?誰不害怕惱害眾生?誰不願入眾數?誰不願滅度成佛?小乘聖賢是都想的,可是真擺脫者就這樣「無所掛礙」。維摩詰居士說:你可以和眾惡魔門把共行、稱兄道弟、互助魔事,心裡卻能了無掛礙;對一切眾生起怨恨之情,殺罰責罵,無所不為,卻心無所動,那樣就能令諸受者有緣分證入無生;乃至謗佛道,毀正法,不證聖果,更不成佛。
假如能做盡這十惡不赦的罪業,那麼你才可以吃我這碗飯。具有那樣惡業而能擺脫的人,在歷史上倒真有一位,就是說知名的提婆達多——佛祖的堂兄。他每天和佛陀對著幹,基本上把錯事都做厲害了,誰都害怕幹的事兒他都去幹,結果生身墮入地獄,因此果報不虛啊,人們大伙兒都鬆了一口氣吧?惡人還是有惡報啊!但是他在地獄裡卻覺得和三禪天一樣的開心,這是怎麼回事呢?佛祖因此告知大家,提婆達多是位大善知識,他早已修得不退轉位,未來必然成佛,佛名天王如來。這一世是專業來示現叛逆之相,做眾生的反面教材的。
因此維摩詰居士決不是信口開河,更並不是自視甚高,拿須菩提尋開心,說白了真成佛者,真實證得無我的男人,就是說善惡無拘,人間天堂、煉獄、佛、魔、邪、逆到處寄予,無所掛礙。
古時候有一個著名的「南泉斬貓」的公案,到如今還各不相同,出家人怎能殺生呢?那便是大禪師才有的做為,一般人是絕不敢仿效的,因為沒有證到無我啊,因此怕下地獄,怕償命。南泉圓寂之後,他人問起的弟子:「你師傅到哪去往生了?」弟子回應說:「東家作驢,西家作馬。」聽著夠「雷人」吧?能作驢作馬的都了無掛念了,人們卻更為他扼腕嘆息,這究竟是誰誣陷了誰呢?維摩詰居士就這樣一位大禪師,因此才可以講出這般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開示來,不要說人們,須菩提那時候也被「雷」倒了。可能他那時候想著,這一備受佛陀誇讚的大居士,怎能講出那樣一番「魔話」來?哼,我寧可吃少這碗飯,也不可以落個與魔共舞、呵佛罵祖啊(這就是說小乘的狹隘的地方,她們對聖境十分固執,沒辦法從這當中解脫出去,這就稱為法執,也叫「聖墮」),於是缽也不要了,回身就想跑,維摩詰居士叫住他說:「取缽勿懼。」別怕,不容易將你拖入邪道的,把這缽飯拿去吃吧!
維摩詰居士怎麼這麼快就發生變化主意,沒有再嚴苛地要求,那麼划算地把飯給了須菩提呢?由於戲早已演完後,法食已經供養出來了,飯食大自然都是不可以缺的,要不然怎麼稱為「平等行食」呢?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若有錯誤皆懺悔!若有福德皆回向!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