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454窟(宋代)《維摩詰經變·對弈圖》
莫高窟石窟中已知的「對弈圖」有三幅:莫高窟第61窟(五代)西壁佛傳故事畫中屏風畫第21扇,繪有《悉達多太子弈棋圖》;第454窟(宋)東壁門北上部的《維摩詰經變》中有一幅《對弈圖》;榆林窟第32窟(五代)北壁也有《維摩詰經變·對弈圖》。
我們就莫高窟第454窟(宋代)《維摩詰經變·對弈圖》談起,莫高窟第454窟是入宋以來敦煌所建大型石窟之一,能體現宋代的一些佛教主流思想,是曹氏家族第三代歸義軍節度使的功德窟,反映了曹氏歸義軍晚期的政治、民族關係、宗教等方面的一些問題。
第454窟《維摩詰經變·對弈圖》中有這樣的畫面:兩人在一矮桌兩側凝神對弈,右方是維摩詰居士在旁邊觀棋。這幅圖像雖然是為了展現《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卻真實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圍棋的場景。
圍棋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中間,都有它的愛好者。尤其在太平盛世,圍棋每有很大的發展。有一個爛柯山的故事可以說明圍棋的吸引力:晉朝時,浙江信安郡有個石寶山,山中松木繁茂。一天,樵夫王質進山伐木,忽見兩童子在對弈圍棋,便在旁觀看。一局棋尚未下完,童子問王質:「怎麼你還不回去?看你的斧頭……」王質回頭一摸斧頭,木柄已經爛盡了。王質不覺已有百歲,他去砍柴的那座山,後人便稱之為「爛柯山」。
莫高窟不僅在壁畫中有弈棋的畫面,在藏經洞出土的文獻中還有一卷《碁經》(現藏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5574),其中記載了最早的圍棋原理、戰略戰術及規則等術語。這卷大約編撰於北周時期的《碁經》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圍棋理論著作,這一研究改變了傳統說法中關於北宋時張擬《碁經十三篇》是我國最早棋經的說法。
再如敦煌遺書S.4571《維摩詰經講經文》提到:「若至博弈戲處,輒從度人。」意思是維摩詰經常到下棋處,借觀棋之機說法度人。P.2718《王梵志詩一卷》則提到:「圍棋出專能。」說明弈棋必須具有專門的思維能力。S.5725還記載了「玉女降,帝與之圍棋甚娛」的故事。
莫高窟石窟的珍貴文物是我們理解古代生活不可多得的史料,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的源泉。(周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