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傳承創新的源泉:從《維摩詰經變·對弈圖》說起

2020-12-23 中國科技新聞網

莫高窟第454窟(宋代)《維摩詰經變·對弈圖》

莫高窟石窟中已知的「對弈圖」有三幅:莫高窟第61窟(五代)西壁佛傳故事畫中屏風畫第21扇,繪有《悉達多太子弈棋圖》;第454窟(宋)東壁門北上部的《維摩詰經變》中有一幅《對弈圖》;榆林窟第32窟(五代)北壁也有《維摩詰經變·對弈圖》。

我們就莫高窟第454窟(宋代)《維摩詰經變·對弈圖》談起,莫高窟第454窟是入宋以來敦煌所建大型石窟之一,能體現宋代的一些佛教主流思想,是曹氏家族第三代歸義軍節度使的功德窟,反映了曹氏歸義軍晚期的政治、民族關係、宗教等方面的一些問題。

第454窟《維摩詰經變·對弈圖》中有這樣的畫面:兩人在一矮桌兩側凝神對弈,右方是維摩詰居士在旁邊觀棋。這幅圖像雖然是為了展現《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卻真實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圍棋的場景。

圍棋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中間,都有它的愛好者。尤其在太平盛世,圍棋每有很大的發展。有一個爛柯山的故事可以說明圍棋的吸引力:晉朝時,浙江信安郡有個石寶山,山中松木繁茂。一天,樵夫王質進山伐木,忽見兩童子在對弈圍棋,便在旁觀看。一局棋尚未下完,童子問王質:「怎麼你還不回去?看你的斧頭……」王質回頭一摸斧頭,木柄已經爛盡了。王質不覺已有百歲,他去砍柴的那座山,後人便稱之為「爛柯山」。

莫高窟不僅在壁畫中有弈棋的畫面,在藏經洞出土的文獻中還有一卷《碁經》(現藏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5574),其中記載了最早的圍棋原理、戰略戰術及規則等術語。這卷大約編撰於北周時期的《碁經》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圍棋理論著作,這一研究改變了傳統說法中關於北宋時張擬《碁經十三篇》是我國最早棋經的說法。

再如敦煌遺書S.4571《維摩詰經講經文》提到:「若至博弈戲處,輒從度人。」意思是維摩詰經常到下棋處,借觀棋之機說法度人。P.2718《王梵志詩一卷》則提到:「圍棋出專能。」說明弈棋必須具有專門的思維能力。S.5725還記載了「玉女降,帝與之圍棋甚娛」的故事。

莫高窟石窟的珍貴文物是我們理解古代生活不可多得的史料,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的源泉。(周衛華)

相關焦點

  • 《維摩詰經》十大經典名句:安頓一生的終極智慧
    《維摩詰經》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等,可以說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大乘佛教的權威性經典,被譽為「大乘佛教文獻寶冠之珠」,在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中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問世以來,傾倒了無數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對中國的佛教、哲學、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認識《維摩詰經》|緣起·維摩詰居士生病了
    《維摩詰經》的緣起是維摩詰居士生病,佛陀派人前去慰問,進而交織出生動的情節與精彩的對話。全經的開始,佛陀與諸大菩薩、四眾弟子及梵天鬼神等,在毗耶離城的庵羅樹園中聚會說法。毗耶離城裡,有一位長者的孩子名叫寶積,與五百位同伴前來供佛。在讚嘆佛陀是度老病死的大醫王、相貌猶如青蓮花般莊嚴潔淨後,寶積請求佛陀為大眾講說佛國淨土。
  • 維摩詰經第六講之一
    我們太沒有自尊心了,也沒有信心,在他面前,我們完全沒有信心。這時候,佛又請大迦葉去。迦葉也是佛的一個大弟子,迦葉也是一樣的回答:世尊!我也不能去。您不要以為我比舍利弗、目犍連強哪去,我跟他們一樣,慫著呢。為什麼我也不能去呢?我跟您講講原因。憶念我昔,於貧裡行乞。過去出家人都是乞食,佛也好,他的弟子們也好,都是去乞食,也就是說去要飯。迦葉說,我來到窮人住的地方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
    文字整理:靜怡苑心靈樂園第21課今天繼續講《維摩詰經》。本來明天也要上課,但由於我有其他事情,所以周二的課調到周三,後天再講。下課後,喇榮這邊的道友稍微安住,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上師念傳承)《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法,聽聞後,對自己的今生和來世有非常大的益處。(上師念誦藏文)龍猛菩薩曾說,見和不見的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所以,為了承辦所有見和不見的功德,應當受持智慧。這句話的含義是:無論是在能現見的今生還是無法看到的來世中,所有功德的來源是智慧。而智慧需要通過聞思來獲得。
  • 維摩詰經第十一講
    沒有佛才敢這麼講,有佛就不敢了,嚇死了。也沒有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已經是死鬼了,不僅提婆達多,過去諸佛都是死鬼了,都是我們的妄想。如果有提婆達多,一定氣的鼻涕都流出來了。阿難多聞第一,佛講的經他都記得住。大家在一起集結經典的時候,阿難來回憶,大家來記。如是我聞,基本上都是阿難回憶。這種記憶力真的不可思議。古人的這種記憶力太好了,我們背一部經,都費死勁了。
  • 淺談《維摩經》的文學審美|王維別號王維摩,深受維摩經影響多深
    最早譯本是嚴佛調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譯出的《古維摩詰經》, 二卷,已佚。第二譯是吳支謙《佛說維摩詰經》,二卷,是支謙早期(221年)的譯作,流通於當時中國約有一百七十多年,也是現存最早的《維摩經》譯本。
  • 雲飛座移、滿壁風動的莫高窟《維摩詰經變》畫,為何被張大千贊為第一
    是莫高窟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一幅《維摩詰經變》。其落筆雄勁,氣勢宏大,雲飛座移,滿壁風動,堪稱莫高窟壁畫中同類作品中的典範。維摩詰是個神通廣大,能言善辯的居士。他不出家,卻精通佛理。他經常在家稱病,人們去探望他時,即向人們宣講他的大乘佛理。經變即以佛派弟子去探望維摩詰這一事件為中心來展開的。
  • 《維摩詰經》所言平等行食,法食平等,維摩詰居士的煩惱與解脫
    大迦葉專業去找窮人家乞食,想給窮人種福田的機會;須菩提呢,專業去找有錢人家託缽,由於榮華富貴不是長期的,有錢人變窮後比窮光蛋更痛楚,因此須菩提就專業去吃有錢人家的飯,想讓富人們的財富長久,而且能邁入佛門,獲得牢固不爛的法財,這就叫「一切賢聖,皆以潛山法然而有區別也」。
  • 維摩詰:在家居士榜樣
    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意思是潔淨,沒有染汙的人。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妻妾,財富萬貫,奴俾成群。他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其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維摩居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他奉行菩薩道,為度化聲聞二乘人,運用權巧方便,乃至示現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薩及文殊師利菩薩的探病過程,凸顯維摩居士悲智雙運的菩薩道精神。
  • 江西炊之源陶瓷炒鍋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說起陶瓷廚具,也許很多人並不陌生,它有很多優於傳統鐵鍋和砂鍋的優點,很適合做一些養生類的膳食。但是說起陶瓷廚具的發展史,估計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今天江西炊之源陶瓷炒鍋科普小課堂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陶瓷廚具的發展史。
  • 緊抓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四個重點
    促進黃河文化傳承創新,需要精準梳理黃河文化體系,促進黃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互轉化,並通過有效傳播,不斷提升黃河文化的魅力,夯實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生態保護,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其次是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發展,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支撐;第三是城市和鄉村空間優化和提升,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形態;第四是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源泉和深層動力。其中,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黃河流域生態、產業和城鄉空間作為載體。
  • 中國傳統服飾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服飾的傳承與創新 —— 借鑑國際服飾品牌的創新思維和方法 發表時間:2018/4/11 文 | 方 憬
  • 高中作文素材:堅守傳承與變通創新
    再比如,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創客盛會,都將目光瞄準非遺來挖掘素材和靈感,為「科技+」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創新源泉。祛除浮躁、回歸本原的傳承和創新須多措並舉。應當加大宣傳普及,讓生活於其中的人了解、體驗、欣賞自己的文化,養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鼓勵基於本土文化的創意,讓更多的人知曉它的價值。
  • 掌握這三個法,強過研究幾十年大乘法丨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第65課講記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聽聞諸如《維摩詰經》的大乘典籍,隨即產生信解,繼而受持讀誦,最後依靠方便力為眾生分別解說……如果缺乏講解的方便力,而草率地想要轉法輪:「過來過來,我要給你們講課了。」這樣也不可取。有些道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特別想轉法輪,但當稍微具備一點能力的時候,又轉而只想自己修行。
  • 《維摩詰經鑑旨》-佛道品第八
    我在註解《維摩詰經》的開篇也講了,整部經就是站在二乘果位來闡述大乘,同時也是站在具有相當修行階位的菩薩角度來開闡大乘佛果位。對於初修的同學而言,可能會與自己當下構建的佛法框架起嚴重衝突,但,這些確實就是佛「境界」。不著急,我們慢慢學、慢慢品、慢慢修行。只要方向是正確的,一切都來得及,只要我們生命取向是高尚的,所有的順境和逆境,都是最好的安排。
  • 堅守與創新,成就今日文化傳承與輝煌成就
    堅守與創新,成就今日文化傳承與輝煌成就 2020-08-06 14: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