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鄉煎餅,舌尖上的魅力鄉愁

2021-02-16 沂水縣泉莊鎮

上邊說的煎餅原料是這些年日子好過後的配方。

前些年山裡人窮,一年的口糧不夠半年吃的,哪有這麼多的玉米、小米和大豆?那些年的玉米煎餅幾乎見不著,富戶人家的煎餅中地瓜面和玉米面對半,窮點的人家多半地瓜面少許玉米面作襯引子。再窮的人家全是地瓜面。還有人口多口糧不夠吃的人家純地瓜面也難保證,常往裡摻些南瓜、樹葉、花生殼粉之類。

玉米煎餅焦黃,地瓜煎餅暗白,摻菜的煎餅五顏六色。

那時搞大寨田社員都帶中午飯在外邊吃。看看煎餅的顏色,就能知道誰家的家境日子過得怎麼樣。

母親烙煎餅是棋盤峪一帶出了名的,薄而柔軟,乾濕均勻,就是三伏天放二十天也不變質。

1978年我到泉莊中學讀高中,班裡40多個同學能吃得上玉米煎餅的僅有三五個人,我便是其中一個。

棋盤峪屬純山區,人均不足一畝山嶺薄地,每年分的百十斤玉米全家人幾乎不碰牙,全節省下來烙煎餅供我上學。

當年山裡人得胃病的特別多,都是地瓜惹的。地瓜少吃可以調節腸胃,一過量就胃脹。現在城裡賣的烤地瓜,很遠就能聞到那股誘人的味兒,但買著吃的多是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

臺灣作家張曉風曾寫過一篇回憶地瓜的文章,說應該感激這種食品,幫大家度過了荒災之年。

感激歸感激,但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一聞到地瓜味就泛酸水,很少再敢再吃這傷胃害腸的東西。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鄉愁——潮州打冷
    說給沒有吃過的外鄉人聽,可以理解為「魚肉」鹹菜,雖然沒有鹹菜的那種鹹味。如果家裡頭天做魚,第二天冷吃。唔,基本就是那種感覺!但打冷會更有風味。很多已經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堅持用傳統手藝在加工海魚,方法神秘。他們不出家門,覺得外地的水土不符,做不出正宗的打冷味道。
  • 三線軍工歲月之「青春在崮鄉綻放」
    青春在崮鄉綻放過往的歲月,像一部漫長的電影,從黑白到彩色,一幕幕,那麼真實、清晰
  • 鳳還巢 百業興|從大劉村看崮雲湖街道鄉村振興的人才效應
    位於長清區崮雲湖街道東南部的大劉村擁有戶籍人口3600多人,是目前長清區數得著的大村。104國道毗鄰村邊,優越的地理位置開化了村民們的頭腦。靠著安裝的手藝,這裡的村民們進城掘到市場經濟的「第一桶金」,這裡一度被稱為「濟南安裝之鄉」。前些年,越來越多的大劉村民離開家鄉,在城市裡安家立業,而鄉村、鄉愁卻逐漸成為他們奮鬥的背景幕布,越來越淡。
  • 舌尖上的鄒平——煎餅
    繼母數日不見書生餓死,偷偷觀瞧,見書生吃紙吞筆暗暗驚奇,認為神靈相助,遂成就了美事姻緣,後書生高榜得中,夫妻恩愛,煎餅故事隨流傳至今。煎餅之所以過去在食物裡能頂半邊天,主要有別的食物不具備的優點。先說味道,經過粗糧的深加工,搖身一變能與細糧比肩,吃起來不再味如嚼蠟,難以下咽,還可以搭配蔬菜、雞蛋、豆腐之類,是典型的粗中之冠。再說,就是耐儲存。
  • 手繪「俺家味道」 合肥一小學尋味舌尖上的「鄉愁」
    手繪「俺家味道」 合肥一小學尋味舌尖上的「鄉愁」 2017-12-28 10:01:50   來源:安青網
  • 山粉圓子燒肉 舌尖上的鄉愁
    山粉圓子燒肉,在無數懷寧人的心中,已經不再是一道簡單的家鄉菜,而是代表著一種鄉愁。 孩紙們,回家吃圓子了嗎?  爸爸媽媽從老家來新疆小住,除了換洗衣服,還背了小二十斤山粉千裡迢迢而來。除留了十斤在烏魯木齊的舅爺爺家,餘下的又背到了伊犁。
  • 大型原創音樂劇《愛情小籠包》演繹舌尖上的鄉愁
    作為一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製作技藝,南翔小籠饅頭不僅是海派飲食文化的符號和象徵,也是老一輩上海人舌尖上的鄉愁。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政府29日召開大型原創音樂劇《愛情小籠包》發布會,將這項非遺技藝搬上舞臺。
  • 川渝小孩舌尖上的鄉愁記憶
    如果要問兒時哪件零食最讓你懷念,那一定是午後敲著「叮叮噹」叫賣的白麻糖,那是川渝小孩共同的舌尖記憶。在川渝之間有一座小鎮,名為屏錦鎮,多年來一直以來,當地人都有製作白麻糖的習慣。
  • 鄉景、鄉韻、鄉情、鄉味…看!美在茂名鄉村!
    鄉景、鄉韻、鄉情、鄉味…看!美在茂名鄉村!茂名「美在鄉景」茂名鄉村既充滿現代氣息又飽含鄉愁記憶 舌尖上的鄉愁等待你的味蕾化解【最新通報】12月2日,茂名市無新增文/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鄧海菲 陳瑩瑩圖綜合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茂名發布編輯部原標題:《鄉景、鄉韻、鄉情、鄉味…看!美在茂名鄉村!》
  • 黑暗料理界「小清新」盤點:它們是舌尖上的另類鄉愁!
    這些舌尖上的另一種「美味」有的令人聞風喪膽,有的讓人不忍直視。不過,今天筆者要盤點的並非蝙蝠、老鼠等極度毀三觀的邪教黑暗料理,準確地說,這是一些腦洞大開卻營養豐富的中華特色美食,它們是黑暗料理界的「小清新」,更是一些人舌尖上的另類鄉愁,若有機會你也不妨試上一試。不過,保險起見,還是建議——飯點慎入!
  • 鄉景、鄉韻、鄉情、鄉味……看!美在茂名鄉村!
    清澈的碧渠在村莊裡逶迤伸展隨處可見的牆繪成為靚麗的風景線……如今茂名的鄉村如斯美麗環境如此美好茂名「美在鄉茂名「美在鄉韻」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嚮往鄉村的那份安定和祥和>人,淳樸至性,可敬又可親……茂名的鄉情洋溢在人們的笑臉上午後的陽光投射在整潔有序的村莊裡映照著村民們純真無憂的笑臉這或許便是茂名人幸福感的最佳詮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產業高質、村美人和茂名鄉村既充滿現代氣息又飽含鄉愁記憶
  • 舌尖上的邳州|劉波濤:玉米煎餅
    玉米煎餅劉波濤
  • 舌尖上的中國 臨沂煎餅!
    除了煎餅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主要有麥子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地瓜煎餅等,味道各有不同。鍋塌魚又名元寶鍋塌魚,為蘭山區名吃,因形扁、無骨、塌倒而得名。鍋塌魚色金黃,形扁圓,味香甜,質嫩軟,味道鮮美,是絕口佳餚。
  • 羅山縣山店鄉:黨建築佳巢 濃濃鄉愁留住「歸來雁」
    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楊燕)時值初秋,走進羅山縣山店鄉,一幅鄉村振興的山鄉美景悄然鋪開:幾隻白鷺在溼地休憩,沿路風光賞心悅目,太陽能路燈夾道而立,昔日荒地變身文化廣場,格桑花盛開的村道乾淨整潔......近年來,山店鄉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牢固樹立「生態立鄉、產業興鄉、人才強鄉
  • 舌尖上的民俗:饕餮美食裡的鄉愁
    於是鮮脆清甜的春筍,厚腴綿長的鹹肉,小火慢燉,水乳交融,宛如熱烈瘋狂的忘年戀,成就一鍋濃鬱沁香的醃篤鮮,宛如舌尖上刮過的陣陣春風。所有人的鄉愁,怕是都少不了小時候家養的土雞。小時逢年過節,等得最著急的是那隻金黃滴油的拜神用雞,母親總是把雞腿砍得很大一隻,一口咬下,滿嘴是油。那一瞬間,是想像不到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吃的食物的。
  • 劉敬:鄉愁雋永,美食情濃——讀李滿強散文集《隴上食事》
    而李滿強的新著《隴上食事》,恰是以散文的形式介紹特色美食、描繪故裡風物、抒寫鄉愁思情的,可謂「美食、美文二合一」,自然成了我大快朵頤的對象。李滿強說,食物之於人,是一種古老的恩情。他以隴上人天生的熱忱、爽利,以探本溯源的精神,以細膩傳神的文字,把一碟碟家常土菜、一碗碗民間小吃、一道道經典菜餚,端出隴上,置於眼前,讓你我嗅其香,品其味,感其美。
  • 《舌尖2》:美食負載著人生哲學
    兩年前,《舌尖上的中國》挽救了電視紀錄片。想不到吧,觀眾像等候「好聲音」一樣坐在電視機前等候《舌尖上的中國2》(《舌尖2》)的播出,剛播了兩集就議論紛紛。  剛播出第一集的時候,就有人評價說這是「中國好故事」,說故事太多了,衝淡了美食這個主題。衝淡了嗎?莫非每個畫面都是熱氣騰騰的食物才能滿足吃貨的願望?
  • 線上論詩,以文會友——文成臺灣詩人互寄鄉愁情緣
    鄉愁余光中,詩夢留文成。12月21日,在劉伯溫故裡文成,華夏第一瀑源發地溫州市文成縣百丈漈鎮下石莊村,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正在舉行。通過連線兩岸詩人,以詩歌的名義,以文會友,共敘鄉愁,同系情緣。
  • 鄉愁三悟——獻給西口故鄉
    鄉愁是中國人古老而沉重的情結。經歷過鄉愁的人都知道,鄉愁帶給人的煎熬與折磨不亞於愛情。不少人因深陷鄉愁的泥潭而苦悶不已。然而,鄉愁雖然沉重,卻不該總是悲悲戚戚,更不應成為束縛心靈自由的枷鎖。人們在鄉愁中不斷掙扎的同時,也在不停地為鄉愁尋找出路。
  • 如果美食是鄉愁的符號,深圳總是會被誤認為是一座沒有鄉愁的城市
    但指責這座城市沒有舌尖上的好味道,深圳實在接不下這口鍋。沒有用心嘗過,怎能輕易定論?01 原住民之味:沙井蠔和盆菜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但依然有數十萬原住民。雖然他們在介紹自己來自深圳時,總要被質疑是不是還有另外一個「老家」。其實,在1979年以前,這裡曾有一首打油詩:「(深圳)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